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药学医学基础(一)人体解剖生理学部分 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概 述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解剖学(anatomy) 大体解剖学(gross anatomy):肉眼 组织学(histology):显微镜 胚胎学(embryology):发育过程2、人体生理学:以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 功能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研究任务:生理功能的特点、发生机制与条件及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等。 二、人体的解剖方位和解剖面 解剖方位 上和下 前和后(腹侧和背侧) 内侧和外侧:是对各部位与正中面相对距离的位置关系的描述。如眼位于内侧,耳位在外侧。

2、 内和外:是表示与空腔相互位置关系的描述。如胸(腔)内、外,腹腔内、外等。 深和浅:是对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描述。即离皮肤表面近者为浅,远者为深。 2. 人体的解剖面 矢状面 -身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 冠(额)状面-身体分成前后两部的切面 水平面或横切面-身体分成上下的断面三、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的层次不同,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水平: 1、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2、器官和系统生理学 3、整体生理学(二) 研究方法 以实验方法为基础,生理学的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实验法和慢性实验法两种。 1. 急性实验法(acute methodology) 一般

3、在几小时内或最长在十几小时内完成的实验研究,实验完成后实验对象需要处死或弃去。实验对象如果是完整动物体,则常需要对动物进行麻醉。 本课程所进行的生理学实验全部属于急性实验方法。 急性实验方法又可分为:离体器官或组织实验法;活体解剖(在体)实验法。 (2)活体解剖(在体)实验法 通过麻醉或去大脑等方法,使动物在失去知觉但仍存活的情况下进行实验。一般先进行手术,暴露某些器官或组织,再进行实验观察。 如分离出动物的颈总动脉,记录血压,再分离出颈迷走神经,刺激之,则可观察迷走神经兴奋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这是生理学实验中较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实验条件可以人工控制,实验结果可以重复验证,对机制可以进行分析

4、。 2. 慢性实验法(chronic methodology) 慢性实验法是以完整、健康而清醒的机体为对象,通常在施行一定的外科手术后(也可不手术),在与外界环境保持自然的条件下,对某一项功能进行研究。由于这种动物可以较长期存活和进行实验,故称为慢性实验法。 药理学研究中常要用到慢性实验法。如为了观察药物的长期作用,必须在数天,数十天甚至数个月中长期给药,然后观察药物对某种生理功能的影响或某种疾病的治疗作用。四、人体解剖生理学和现代医药学的关系1、现代医药学的基础理论之一2、现代医药学又可推动解剖生理学理论的发展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metabolism) 概念:生物体在

5、适宜的环境中总是不断地自我破旧立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自我更新)。意义:从环境中摄取各种营养物质,经过改造和转化,为自我更新提供原料和能量;将生物体内所产生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将物质分解时所产生的能量,用于合成生物体内的新物质、进行各种外功、维持体温等。二、兴奋性(excitability)概念:一切活细胞、组织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特征:兴奋性也是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表现特征。5、刺激强度与组织的兴奋性关系 兴奋性与阈值呈反变关系,即阈值愈小说明组织的兴奋性愈高,反之,阈值愈大说明组织的兴奋性愈低。6、反应 由各种刺激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动或代谢过程变化。 反应形式:

6、兴奋、抑制兴奋(excitation):由相对静止转变为活动状态或由活动弱变为活动强的状态,兴奋的本质表现是产生动作电位。抑制(inhibition):由活动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由活动强变为活动弱的状态。 三、适 应 性 (adaptability) 机体按环境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的过程称为适应。 机体根据外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使之相协调的功能称为适应性。 适应分为行为性适应和生理性适应两种。 行为性适应常有躯体活动的改变,例如,在低温环境中机体会出现趋热活动。 生理性适应是指身体内部的协调性反应,例如,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其红细胞数远远超过平原地区的人,这样就增加了血液运氧的能力

7、,从而克服高原低氧给人体带来的困难。 四、生殖(generation)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此功能称为生殖。第三节:人体与环境 一、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1.外环境: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外界、大气环境)2.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细胞外液)(二). 稳态(homeostasis)1、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2、稳态的含义:指细胞外液的理、化因素在一定水平上是恒定的。指这个恒定状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平衡,在微小波动中保持相对恒定。3、稳态的实现:在

8、整体是在神经体液机制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而实现的。4、稳态的意义:维持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体的正常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破坏内环境稳定,机体将发生疾病。第四节: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与整合 整合:从整体来看各系统,器官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要密切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完成完善的生命活动。生理学中,把机体这种功能上的协同作用称为整合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及应答性反应都是机体调节活动的结果。 调节机制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个方面。反射弧模式人体的各种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多种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或某一器官组织,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

9、殖等生理功能,这种调节方式称为体液调节。局部体液调节或旁分泌特点是缓慢、广泛和持久二、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第五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 从控制论的观点分析,控制系统可分为: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三大类。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是一种“开环”系统。在这样的系统内,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影响受控部分,而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这种控制方式对受控部分的活动实际上不能起调节作用。 在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调节中,这种方式的控制是极少见的。二、自动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又称为反馈控制系统(feedback control system)。是种“闭环”

10、系统,即控制部分发出信号,指示受控部分活动,而受控部分的活动可被一定的感受装置感受,感受装置再将受控部分的活动情况作为反馈信号送回到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可以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调整对受控部分的指令,因而能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反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如果调节的结果反过来使调节的原因或过程加强,则称为正反馈 控制信息 正反馈 控制机构受控机构机能活动 (+) 反 馈 信 息 positive feedback 如果调节的结果反过来使调节的原因或过程减弱,称为负反馈。 控制信息 负反馈 控制机构受控机构机能活动 (-) 反 馈 信 息 reverse feedback 三、前馈控制系统 体内除反馈控制系统外,还有前馈控制系统(feed-forward control system)。 前馈控制是指控制部分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进行某一活动,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