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报告_第1页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报告_第2页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报告_第3页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报告_第4页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3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报告第一章2002年中国医药行业进出口情况2002年,中国医药制造行业在进口增长大幅回落的同时,出口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一、进口情况(一)进口规模及主要产品类别1医疗器械医疗器械进口增幅明显下降但比重依然最大。2002年我国医疗器械产品进口金额达到19.25亿美元(其中卫生材料0.68亿美元),同比增长0.55,远低于2001年64.7的增幅。医疗器械在医药行业产品中的进口比重由2001年的52.5下降至2002年的51.22。进口的医疗器械主要为高端产品,仅医用x射线设备和医用超声设备及有关设备两类产品进口额就占了医疗器械总进口额的46.15%,就增长速度而言

2、,主要产品中色谱仪、电泳仪和医用超声设备及相关设备进口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33.35和30.3%。表12002年度医疗器械主要进口产品情况:项目单位数量金额(美元)同比增长()其他医疗、外科或兽医用X射线应用设备台10481714416969.24X射线断层检查仪台3221365116517.35其他医疗、外科或兽医用仪器及器具台13926371305132627.03彩色超声波诊断仪台22111234494726.65色谱仪及电泳仪台56801218612046.56X光发生器、检查用家具等;9022设备零件千克13337581135672276.12使用光学射线的其他仪器及装置台4747

3、5919465874.95核磁共振成像装置台138811888994.37其他针、导管、插管及类似品个3.97E+08752650774.06病员监护仪台16752737004073.972化学制药化学制药进口增长平稳,但西成药增长较快。2002年化学制药进口金额为11.97亿美元,同比增长19.98。其中化学原料药进口金额为7.37亿美元,同比增长7.76,占化学制药进口总额的61.57;西成药进口保持了一贯的高增长,同比增长46.62,进口金额达到了4.6亿美元。在化学原料药中,进口的主要品种为抗生素和氨基酸两大类产品,其进口金额占化学原料药进口总额的70.6。其中,抗生素类产品进口同比增

4、长29.45%。而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四环素类,维生素C和柠檬酸等产品的进口较少。表12002年度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主要进口商品情况项目进口金额(美元)同比增长(%)相对比重(%)抗生素26076649429.4535.38其中:磺胺类8691471520.5924.39氨基酸244873887-9.7633.22维生素651859302.588.84其它16626009512.5722.56合计7370864067.76100在西成药进口方面,抗生素制剂、疫苗和激素类制剂分居进口金额前三甲的位置。多数品种的进口都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其中,由于人们普遍重视感冒疫苗的接种,致使2002年人用疫

5、苗进口额剧增,达到70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5.33。另外,在价格方面,各类商品的出口平均价格远低于进口平均价格,反映出当前我国在西成药领域较国际医药市场还存在较大差距,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理想。表22002年度西成药主要进口商品情况项目进口金额(美元)同比增长(%)比重(%)抗生素制2834.66其中:青霉素制剂379605178.528.25头孢类制剂3137378035.436.82疫苗9445869069.1820.53其中:人用疫苗7073677795.3315.37兽用疫苗2372191320.915.16激素类制剂8212641062.3117.85

6、胰岛素制剂2977419654.036.47其它942716902920.49合计46010103446.621003中药中药进口呈下降趋势。2002年中药进口金额为6.26亿美元,比上年略有下降,是第三大类进口商品。其中中成药进口为5.56亿美元,比上年减少0.24亿美元,占中药进口金额的88.82%。中成药进口金额分布较为分散,单一品种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都不大。表12002年中成药主要进口商品情况项目进口金额(美元)同比增长(%)相对比重(%)清凉油1196182200.140.22其他中式成药6029889617.3210.85未列名混合或非混合产品构成的药品494351459-6.33

7、88.94合计555846537-4.09100.00中药材进口总额为0.7亿美元,增长5.23%;浸膏类药材进口金额为0.2亿美元,增长11.39%。表22002年中药材主要进口商品情况商品名称金额(美元)同比增减(%)相对比重(%)西洋参29994080-9.22%59.12其他植物产品制胶液及增稠剂993907623.20%50.02从刺槐豆/豆子或瓜尔豆制得的胶液及增稠剂687717032.55%34.61除鱼肝油以外的鱼油、脂及其分离品39273571.18%7.74鹿茸及其粉末35494837.0注:因统计原因,鹿茸及其粉末缺少去年同期数据。(二)进口国家(地区)分布1当前进口格局

8、医药商品进口区域相对集中。从欧洲的进口仍然占据第一的位置,并且增长速度很快,2002年中国从欧洲进口医药金额达到16.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9.44,占进口总值的44.49;从亚洲地区的进口金额为11.4亿美元,增长2.66;从北美地区的进口金额为8.9亿美元,下降了0.6。从以上三大洲进口的药品金额占到我国药品进口总额的98.72,而从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三大洲进口所占比例仅为1.63。图12002年医药商品进口洲际分布2进口格局转变分析2002年我国共有292个种类的医药商品分别从95个国家(地区)进口, 进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地区)有10个,占进口的75.89。美国、日本和德国占据前

9、三甲的位置。美国一直是我国医药进口最大的国家,2002年从美国进口总额为8.47亿美元,同比下降0.2,占进口总额的22.4。2002年从日本的进口金额为5.62亿美元,与2001年基本持平,所占比重开始下降。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向我国出口的医药产品增长迅猛,增幅基本都在两位数之上,如比利时达到了38.55,而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已接近日本并有超越之势,2002年德国出口到我国的药品金额为5.07亿美元,同比增长9.72。表12002年医药商品进口主要来源国(地区)排名排名国家(地区)进口金额(美元)同比增长()比重(%)1美国846756809-0.2022.44 2日本561517025

10、-0.0614.88 3德国5070734949.7213.44 4法国22365007516.865.93 5英国157161102-6.084.17 6意大164.10 7瑞173.62 8香港12807299914.743.39 9比利时11285274338.552.99 10韩国108268512-6.672.87 其它8358943045.5522.16合计37726377325.36100(三)国际医药市场主要产品价格1药价概述国际市场医药产品价格平均水平保持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尽管部分专利药价格波动较小,但绝大部分非专利药、

11、处方药价格下跌较多;低挡药品价格下跌较为严重,而高档药品价格比较坚挺;西成药价格跌幅较小,但绝大部分原料药价格跌幅较大。以我国原料药进口价格为例,磺胺嘧啶、地塞米松、布洛芬、扑热息痛、维生素B6 等品种价格与上年相比都有较大降低,降价幅度在60%以上;水杨酸、羟氨苄青霉素、头孢克罗等也有20%以上的降幅。价格大幅提高的品种也很多,头孢哌酮、维生素A、肌醇、链霉素及其他一些未列名的抗菌素等的价格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致使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有所提高。但2002年下半年国际市场维生素C的价格开始慢慢走出低谷。2主要药品销售排名2002年全球市场销售最好的药品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辉瑞公司的降血脂药阿伐他汀

12、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以70亿美元销售额的佳绩取代Zocor(辛伐他汀)登上榜首(表)。同是降血脂药的辛伐他汀在2001年曾以66.7亿美元的销售额超越了奥美拉唑(56.8亿美元),但在2002年销售额仅为53亿美元。奥美拉唑在2002年以61亿美元的市场份额重新回到第二的位置。表12002年全球十大畅销药品排行情况药品名公司名销售额(亿美元)阿伐他汀辉瑞70奥美拉唑阿斯利康61辛伐他汀默克53氨氯地平辉瑞37兰索拉唑TAP制药35奥兰扎平礼来32赛利克昔法玛西亚/辉瑞31依泊汀强生29帕罗西汀葛兰素史克28罗非克昔默克26合计402(四)2003-2007年进口预测1预测依据(1)中国医药市场

13、蓬勃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竞争新焦点。今后几年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医药行业的这种快速发展首先将得益于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再者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均期望寿命已升至70岁;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购买力也将越来越大;这些因素将使中国医药市场年收入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医药专家们预计,到2005年,中国的医药市场年收入将达到140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240亿美元,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5大医药市场。中国医药市场的蓬勃发展正吸引着跨国医药公司的普遍关注,将成为跨国公司开发和竞争的重点市场。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相比,我国医药企业的差距还很大,

14、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他们。世界排名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即占全球药品6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我国医药行业“十五”规划中,提出继续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小企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这一发展战略在2002年医药行业资本市场上已经得到充分体现,至2002年年末,已有800多家劣势制药企业退出市场,而一批优势企业则加大了兼并重组联合的力度。(2)进口增幅有望平稳,其中西成药进口增长较快。由于我国医药行业具有开放早、锻炼早的特点,国际上多数大的跨国制药公司早已规模不等的进入我国市场,所以在加入后的2002年医药行业并没

15、有受较大冲击。另一方面由于新的药品进入我国尚需经过药品审批等一系列环节以及一些非关税壁垒的存在,加入后一些市场效应的显现还没有充分体现。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再结合医药产品价格的下降趋势,我们预计在今后几年内国内医药产品的进口增长将比较平稳,预计将保持10左右的增幅(表4.8)。2003年由于国内非典型肺炎的突发事件影响较大,进口医药很可能出现较高的增长,增幅有可能达到15左右。2预测结果表120032007年医药行业主要商品进口预测单位:亿美元项目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医疗器械21.3620.4721.5022.5723.70化学制药14.3616.5219.0021

16、.8225.12中药6.366.246.115.995.87进口总额43.3947.7352.5057.7563.53医药进口的增长将主要体现在技术含量高的西成药和医疗器械两块,特别是一些高档的西成药,如用于治疗心血管、抗癌药、呼吸系统疾病等方面的药物,这些高档药的生产一直是我国医药企业的弱项,今后几年这些进口产品将逐步占据国内主要市场。同时,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医疗器械进口也将上升很快,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国内势必大量增加对X射线、呼吸机等仪器的进口。化学原料药如维生素、青霉素等国内具有明显的优势,今后进口将逐步减少。中药是国内的传统优势产品,随着国内开始对中药医疗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重视,

17、来自国外的进口数量也将逐步减少。二、出口情况(一)出口规模及主要产品类别1整体结构从出口产品结构看,低附加值医药产品仍旧是出口的主流品种。出口商品按出口额排名依次为化学制药(19.86亿美元),医疗器械(14.59亿美元),中药(4.32亿美元)和包装材料(0.35亿美元)。图12002年医药商品出口结构2化学制药化学制药出口增长平稳,继续成为出口的主要品种。2002年化学制药出口金额为19.87亿美元,同比增长15.59%.其中化学原料药出口18.65亿美元,增长15%,占该类商品出口总额的93.86%;西成药出口1.21亿美元,增长25.46%。(1)化学原料药出口主要集中在抗菌素类,维生

18、素类,柠檬酸和解热镇痛类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四大类产品,这四类产品占化学原料药出口金额的64.82%。其中抗菌素类和维生素类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1.51%和19%。就具体品种而言,柠檬酸的出口金额最大,达到1.77亿美元;另外,维生素C、四环素类、磺胺类分据出口总额的第2至4名。其中,四环素因通过结构改造而使出口增长速度更快,2002年增长速度达到了95.14%。表12002年度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主要出口商品情况单位:美元商品名称出口金额同比增长(%)相对比重(%)抗生素48740895331.5126.14其中:四环素类12261820995.146.57磺胺类11568520306.

19、2维生素4289245371923其中:维生素C 146047957-4.987.83维生素E8883942826.594.76柠檬酸1769554580.69.49解热镇痛11622859613.166.23其中:扑热息痛5992179121.133.21安乃近1436453616.500.77阿斯匹林312907303.921.68其它6554167017.135.14合计186493424515100(2)在西成药出口品种中,抗生素制剂,人用疫苗和维生素制剂为主要出口品种,其中,人用疫苗出口金额为2985万美元,占该类商品出口额的24.63%;同比增长1240.66%,占该类商品出口增加

20、额的116%。表22002年度西成药主要出口商品情况单位:美元项目出口金额同比增长(%)相对比重(%)抗生素制剂55901049-11.2746.13其中:青霉素制剂1513374319.2812.49人用疫苗298502641240.6624.63维生素制剂1612321824.9313.31其它192991904.615.93合计12117372125.461003医疗器械医疗器械增长速度较快,为医药商品出口的第二大类商品。2002年,医疗器械实现出口总额14.59亿美元,同比增长19.53%,其中卫生材料出口金额为4.73亿美元,占医疗器械出口总额的32.42%。医疗器械在医药产品中的出

21、口比重略有上升,从2001年的36.3%上升到37%。同时,受制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水平,主要出口商品为药棉、纱布、绷带,按摩器具,血压测量仪器及器具等卫生材料和普通中低档的医疗器械。同时,也有部分高端产品如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的出口增长速度较快,出口额为0.22亿,同比增长222%。表12002年度医疗器械主要出口商品情况产品出口金额(美元)同比增长()相对比重()药棉,纱布,绷带2639070482.0118.1按摩器具26181566016.6218医用x射线设备1882671702912.9血压测量仪1193588544.88.2硫化橡胶制品11116348612.187.6其它513

22、96336435.9635.2合计145847558219.531004中药具备传统优势的中药产品出口依然有限。2002年,中药产品出口额依然有限,累计完成出口总额4.32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其中中药材出口额为2.55亿美元,同比增长19.38%;中成药出口1.77亿美元,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出口品种总共只有6种。表12002年度中成药主要出口商品情况商品名称出口金额(美元)同比增长(%)相对比重(%)中药酒3043425-28.64721.72 片仔癀1259085522.07837.11 白药477535-31.34980.27 清凉油9663607-14.73475.46 其他中式

23、成药7724454612.112843.61 未列名混合或非混合产品构成的药品74092161-9.957541.83 合计177112129-0.38%100.00 中药材的出口品种主要为浸膏、西洋参、未磨肉桂、肉桂花和未列名人参四大类商品,合计占该类商品出口额的55.29%。其出口额分别达到0.57,0.34,0.29和0.21亿美元。在比重超过1%的24种产品中,增长速度前三甲为贝母,沙参和半夏,分别为685.42%,305%和144.57%。不过,由于绝对金额较少,对出口增长贡献有限。表22002年度中药材主要出口商品情况:商品名称出口金额(美元)同比增长(%)相对比重(%)浸膏568

24、6814511.3922.32西洋参344183902.9613.51未磨肉桂及肉桂花2857604317.2911.22人参2115545744.748.3其它11374131226.4644.65合计25475934719.38100(二)出口的国家(地区)分布1出口洲际分布从洲际分布看,我国对亚洲的出口金额最大,2002年达到了16.1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次是对欧洲和北美的出口,出口额分别为10.7和8.56亿美元,增长20%和8.3%;而对非洲,拉美和大洋洲市场的出口较少,出口额分别为1.69,1.63和0.61亿美元,合计仅占该类商品出口总额的10%。图12002年中国医药商品

25、出口洲际分布1出口的国家(地区)分布从出口国家(地区)看,2002年出口额超1亿美元的国家(地区)有8个。其中,对美国的出口依然占据第一的位置,出口额达到8.09亿美元,同比增长7.29%;其次为日本和德国,出口额分别为5亿和3.09亿美元,增长9.83%和14.7%。与2001年相比,出口额居前10位国家(地区)及其排序没有发生变化,对他们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6%。从增长速度看,对前10位国家(地区)的出口额增长最快的三个国家为印度,比利时和韩国,其增长率为40.19%,33.76%和28.83%。表12002年度医药出口主要国家和地区排名排名国家(地区)出口金额(美元)同比增长(%)所占比

26、重(%)1美国8092372567.2920.622日本5003670889.8212.753德国30875649714.77.874香港25298349221.76.455印193.846荷兰1389817835.413.547韩833.378比利时10976766233.762.89意大利9564766426.002.4410新加坡9173598027.602.34其它133441451920.0134合计392472576116.44100(三)2003-2007年出口预测1出口有利因素(1)由于新药开发、全球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对健康预期

27、的提高,全球药品市场的增长仍将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预计今后5年内中国医药出口将以8%的速度递增。(2)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医药行业在生产规模,研发及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诸方面的综合实力远远落后,但凭借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不断的技术创新,在低端原料药和医疗器械的生产方面已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而且部分原料药的市场环境出现持续好转。(3)目前,国际医药行业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在转移生产的大趋势下,一方面,跨国医药公司把部分低附加值产品转移到我国生产;另一方面,加大了这部分产品特别是化学原料药从我国的采购,从而给我国制药工业的发展及扩大出口,提高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提供了难得的机遇。(4)入世积

28、极效应的进一步释放:第一,由于关税降低,导致原材料成本下降加上贸易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扩大我国药品出口的价格优势;第二,随着我们对世贸规则的逐步熟悉和入世协议的逐步落实,我国的出口环境将会进一步改善,从而有利于出口保持平稳增长。据此预测,未来几年,“十五”计划中要求的我国的药品出口年均增长6%的目标应是保守的目标,实际可能实现10%以上的稳定增长。2不利因素未来几年我国医药商品出口增长仍将主要来源于低附加值商品。主要表现为:(1)化学制药行业中,传统的、附加值较低的化学原料药的既有优势会得到巩固和发展,特别是四环素,维生素,维生素等产品的增长速度会较快,带动化学原料药出口的稳定增长;而西成药和高

29、端原料药由于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未来对出口增长的贡献有限。(2)在常规手术器械及普通中低档的医疗器械领域,由于国内企业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出口也能保持较快增加,而大型高附加值医疗设备的出口不会有很大改观。(3)受制于我国中药工业的发展水平等内外客观因素,在未来几年内中成药产品的出口仍将有许多困难,出口规模难以有效扩大。但随着与国际接轨的出口技术标准逐步完善并得到国际认可,以及中药出口环境的改善,中成药出口持续下跌的局面有望扭转,中药材会保持较快增长。3预测结果表12003-2007年主要医药商品出口预测单位:亿美元项目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化学制药22.8526.

30、2828.9131.8035.28医疗器械16.7818.4620.3022.3324.57中药4.845.325.856.447.08出口总额44.8250.4155.4160.9267.28三、贸易平衡分析(一)贸易平衡现状2002年,我国医药行业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42亿美元。扭转了2001年医药行业外贸逆差的局面。与2001年相比,变化较大的行业为:化学原料药的外贸顺差增加1.9亿美元,而医疗器械的逆差减少了2.33亿美元。表12002年度主要行业贸易平衡一览表 单位:亿美元类别化学制药中 药医疗器械顺差总额化学原料药西成药中药材中成药2002年11.283.391.843.794.6

31、61.422001年9.382.171.634.026.942.13(二)原因分析2002年,医药行业之所以能实现外贸顺差,主要原因是:(1)加入世贸后,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我国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优势得以更好发挥,使得传统优势行业的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2)受国际市场医药商品价格下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高端产品的进口价格出现较大下跌,部分减少了我国在高端产品领域的比较劣势。以变化较大的两行业为例:化学原料药由于受入世和转移生产的影响,中国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进口,使得出口超过进口的缺口扩大,推动贸易顺差的增加;医疗器械行业虽然由于进口高端商品、出口低端商品的不合理状况,导致了较大贸易逆差。而且由于

32、大型医疗器械进口管制品种的放松,出口增长速度低于进口。但与此同时,国外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商加大在国内的投资,它们之间的竞争加剧,加上关税下调的影响,部份高端医疗器械的进口价格出现快速下跌,使得医疗器械的贸易逆差得以缩小。(三)贸易平衡预测根据上面对未来我国医药行业进出口形势的分析,可以判断,未来几年医药外贸虽然面临诸如进出口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将延续较长时期,知识产权约束的增强不利于我国高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以及在低端产品生产领域会受到印度的强有力竞争等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但由于推动2002年实现贸易顺差的有利因素会继续发挥作用,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贸易顺差状况会继续保持。从分行业情况看,目前各子

33、行业贸易平衡的基本格局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化学药中的化学原料药行业仍将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并且顺差额会逐渐扩大。而西成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会长期存在。作为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之一的医疗器械行业由于转移生产的影响和国内企业实力的增强,逆差会继续减少。中药行业中,中药材随着对潜力市场如非洲市场出口的增长,用药结构的改变及国内中药企业实力增强,我国的传统优势会逐步得到发挥,顺差额会逐渐扩大。而中成药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为我国比较劣势行业,形势仍然会比较严峻。表12003-2007年主要行业贸易平衡预测单位:亿美元年份20032004200520062007化学制药顺差8.499.769.919

34、.9810.16医疗器械顺差4.582.011.20.240.87中药顺差1.520.920.260.451.21顺差总额1.432.682.913.173.75第二章中国医药制造业十大制药企业及其竞争力一、哈药集团有限公司(一)企业基本概况哈药集团有限公司是1989年由哈尔滨市医药管理局将下辖的主要医药企业划转组建起来的集团公司。哈医药集团公司(后更名为哈药集团有限公司)经过十余年来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医药行业5家特大型骨干企业之一,成为全国512家重点联系的企业和120户大型试点企业集团之一。现拥有一家控股上市公司、13家全资子公司,2.03万名职工。哈药集团有限公司主

35、营医药工业、商业、医疗器械业,兼营化工产品和化工原料,共生产西药制剂、化学原料药、中成药、中药粉针、生物工程药品等6大系列、20多种剂型、1000多个品种。哈药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哈药集团股份公司于1990年定向募集成立,1991年经过改制、改组,于1993年在上交所上市,是全国医药行业、黑龙江省的第一家股票上市公司;1996年被国家批准为第四批境外上市预选企业。哈药集团股份公司为集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企业融通资金、转变经营机制、发展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哈药集团有限公司在90年代生产经营得以迅速发展,并于90年代中期跻身于全国医药行业经济效益前家行列,被称为医药行业“竞跑中的

36、优胜者”。自2000年以来,哈药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始终稳居全行业前名;2002年,实现效益居全国医药行业第一名(以销售收入计)。(二)企业生产情况1生产能力哈药集团有限公司建有大药品生产基地:抗生素原料及粉针剂生产基地、中药粉针剂生产基地、中成药生产基地、化学药制剂生产基地、保健药品口服液和水针剂生产基地、生物工程产品生产基地。具备了年产原料药5000吨、粉针35亿支、水针1.4亿支、片剂130亿片、胶囊50亿粒的生产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表12002年哈药集团生产情况指标2002年同比增长(%)行业排位工业总产值(不变价)(亿元)92.6014.531

37、增加值(亿元)19.8411.661新产品产值(亿元)8.65-35.616出口交货值(亿元)2.0156.43222产品结构及市场排名哈药集团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涉及医药行业的6个子行业,并有商业销售公司和新药科技研发中心,主导产品比较突出。其主导产品主要有类:(1)化学制药类:头孢噻肟钠、头孢唑啉钠、青霉素钠粉针及原粉产销量居全国第3位。(2)抗生素三大母核(6APA、7ACA、7ADCA)及其下游衍生产品的生产技术,在全国位居第位。(3)中药类产品:双黄连粉针的问世,被称为“中药剂型上的一次革命”,开创了我国中药输液剂型的先河,彻底改变了中药制剂不能直接进入血液的传统剂型。该产品已经成为哈

38、药集团的拳头产品,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中医院必备产品,市场销量好,市场覆盖面大,2002年销售额为8000万元,在同类产品销售中居名列全国第一。(4)生物制药产品:哈药集团是医药行业较早涉足生物制药行业的医药企业之一,在研制、开发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干扰素、胸腺肽、EPO等产品,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5)保健产品中的拳头产品盖中盖2002年销售额为3.5亿元,在钙制剂类产品销售中名列全国第一。3企业技术状况该集团公司比较注重科技开发,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自“七五”末期以来,哈药集团有限公司即按国际标准实施了“六大基地”的技术改造和建设,重点对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制药三厂、中药二厂、技术中心进行

39、改造,使其主导产品的生产条件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集团在从技术改造入手,致力于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档次、产品结构实现与市场需求相对接,提高企业整体实力。为此,集团坚持高起点和合理布局的原则,对企业实施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三)企业财务状况1资产及负债状况表12002年哈医药集团资产状况及负债状况指标2002年同比增减(%)行业排位总资产(亿元)67.0710.932固定资产净值(亿元)19.3835.392总负债(亿元)39.843.062资产负债率(%)59.42效益状况表12002年哈医药集团效益状况指标2002年同比增减(%)行业排位销售收入(亿元)66.0015.91

40、1实现利润(亿元)4.037.923销售产值(亿元)53.8411.373财务状况表12002年哈医药集团财务状况2002年同比增减(%)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销售成本(亿元)41.7124.53高7.3个百分点销售费用(亿元)12.1510.83低4.87个百分点管理费用(亿元)7.51-4.28低21.81个百分点应收帐款净额(亿元)11.299.78低1.53个百分点产成品资金占用(亿元)4.60-8.54低20.11个百分点(四)企业竞争策略与竞争优势1产品的竞争优势目前,哈药集团有限公司主业精干、副业优化的生产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其经济效益在行业内居于领先地位,2002年其销售收入、实现利

41、润分别居全行业第一和第三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经过前几年我国医药行业爆发的“青霉素大战”考验,哈药集团有限公司在全行业头孢类产品中位居前3位的领先地位已经十分突出。2销售的竞争优势在适应市场需求、放大经营能力方面,哈药集团在国内具有独具特色的经营优势。集团提出要使“经营能力大于生产能力”的市场竞争策略,建立了强大的市场营销队伍,在全国29个省、市布点100余个,形成覆盖广、功能强的营销网络的同时,“爆炸式”的广告宣传起到了显著的促销作用。“盖中盖式”的媒体宣传曾一时引起社会非议和有关部门的过问,现转为公益性宣传,但销售优势不减。3规模优势哈药集团公司组建并成为医药行业5家特大型重点企业以来,

42、集团公司在淡化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规范的母子公司管理框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在集团内部相应进行了重组、“洗牌”,促进集团“收拢五指,形成拳头”,形成一定规模优势。(五)综合分析(1)该集团公司具有较强的生产竞争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产品结构较为全面、稳健,在国内属于具有较强成长性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近年来,公司新产品开发步伐有所放慢而着重致力于市场销售和销售网络建设,形成了较为强大的销售力量。从该集团公司增长情况看,该集团公司基本无产品风险和产业风险,近期内效益仍会保持比较稳健地增长。(2)对该公司的投资风险不在产品而在于该公司的管理体制。该集团公司管理体制不顺始终是影

43、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原集团公司组建后,“子强母弱”的矛盾十分突出,“五指“分散、各自为战的现象也较严重,加之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始终困扰着该集团公司的发展。公司董事长由原哈药集团制药总厂领导调任后,制药总厂与集团公司之间的“子强母弱”矛盾有所好转,但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时强时弱,仍使该集团公司处在磨合困扰中。(3)公司资本运作略有不足。自集团组建发展以来,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偏于保守,发展不足,没有摆脱市属企业的地域圉围。近年来,医药行业兼并、重组十分活跃,一些企业联优靠强的意愿十分强烈,但由于该集团公司受自身管理体制的困扰,资本运作战略不够清晰,失去了一些很好的发展

44、机遇。如公司能在资本运作方面再上一层楼,公司将会获得更快的发展。二、华北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一)企业基本概况华北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制药企业。其前身华北制药厂是我国 “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由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由前民主德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组成,1953年6月开始筹建,1958年6月全部投产。华北制药厂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结束了青霉素、链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开创了我国制药史上大规模生产抗生素的新纪元,人民群众缺医少药的局面得到显著改善。四十多年来,华北制药稳健经营,业绩优良,成为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厂,多年来在我国医药行业内居于龙头老大地位,其

45、资产规模、生产总值、销售总额、主要经济指标等历年来均居行业前3名地位,是行业家特大型企业之一和公认的行业排头兵企业,在行业内具有明显优势,竞争力较强。1991年,华药集团成为国务院列为首批55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现成为拥有30多家子公司、多元投资主体的企业集团。到2002年底,华北制药的总资产达155亿元,生产占地130万平方米,职工17280人。连续多年跻身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行列。目前,该集团公司经营范围已由建厂初期的单纯抗生素制药拓展到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生物制药、保健品、化工、农药、商业流通等领域,主要产品增加到目前各种类别的430多个品种,主营业务涵盖了

46、医药行业个子行业中的个行业个门类。(二)企业生产情况1生产能力华北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和亚洲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旗下有全国和亚洲最大的抗生素生产企业、全国和亚洲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我国四强之一的VC生产企业,并具备了年产化学原料药8万吨、西药粉针40亿支、水针5亿支、片剂60亿片、胶囊25亿粒的生产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名列前茅的规模生产优势。表12002年华北制药生产情况指标2002年同比增减(%)行业排位工业总产值(不变价)(亿元)88.8813.232增加值(亿元)16.878.972新产品产值(亿元)10.19-0.453出口交货值(亿元)10.6811.0812产品结构及市场排

47、名华北制药集团公司的产品结构较为全面,其拳头产品主要为类:(1)抗生素原料、制剂。华北制药集团公司作为我国“一五”期间建设的抗生素生产基地,其建设宗旨就是解决我国医疗、战备所需的抗生素用药,因此,华北制药集团公司几十年来致力发展的重点产品就是抗生素系列,主要产品有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头胞类等原药和制剂,产量、规模、销量均居行业内第一位,也是国内最大、亚洲第一的半合抗生产基地,具有产量大、品种规模齐全、质量过硬的企业特点,青(链)霉素连续多年被国家评为金奖产品。用于肌肉注射的青霉素粉针曾被我国医院临床注明为“可免于皮试”,成为我国医院临床上经久不衰的产品,市场销售稳定。这3个新基地分别是:以

48、倍达公司为重点的半合成抗生素生产基地;以爱诺公司为重点的生物农药和生物兽药生产基地;(2)VC系列产品。VC系列产品是华北制药集团公司于90年代中期发展的重点产品,主要产品为维生素系列原料药及制剂,其VC生产能力达万吨,销量位居全国第4位。(3)生物工程产品。生物工程产品是华北制药集团公司于90年代末期开发的重点产品,成立了以下属金坦公司为重点的生物工程、基因工程药品产业化基地。其生产能力、规模、品种均居全国和亚洲第一位。主要产品为促红(白)细胞生长因子、干扰素等、人造血浆等生物制药工程的高科技产品,但市场销售量不大。 3企业技术状况该集团公司注重科技开发,技术开发实力雄厚,在医药行业具有较强

49、的技术优势。1992年在原华北制药厂抗菌素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新药研究开发中心,有工程技术人员2000余人,3人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被评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该研发中心拥有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和科研大楼,具有自己的情报中心和中试工厂。1997年,被国家经贸委等部委列入首批6家国家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也是医药行业首家被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目前承担着多项国家级新产品开发和重大工艺技术改进研究的。该新药中心曾与清华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青霉素发酵优化研究,实现了120m3规模生产发酵罐的高产水平,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酵单位已达7000u/ml以上,成本下

50、降,是继青霉素代乳糖发酵工艺后的一个飞跃。华北制药集团与北京大学药学院签订共同投资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的协议,将共同研究开发个国家级一类新药、个国家级二类新药、个国家级四类新药。同时,北大药学院还为华北制药集团培养药剂、合成、天然药物等专业的数十名博士和硕士。联合实验室的成果所获专利权属华药,产生效益双方分享。华北制药集团投资建成投产的金坦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是华北制药公司近年来投资建设的重点项目,生产品种在我国生物制药企业中最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项目,被国家计委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公司还与美国泛太平洋制药公司签署有基因工程

51、新药的开发合作协议,重点合作开发该公司在全球范围拥有专利权的抗类风湿性关节炎基因工程新药PX3。该药具有较强的免疫修复功能,疗效好、用量少、毒性小,如果合作开发成功,该产品将会成为生物制药类单品种销售额最大的产品。这表明,华北制药集团正在不断加大生物技术药品的投入和开发,并加快其产业化进程。(三)企业财务状况1资产及负债状况表12002年华北制药资产及负债状况指标2002年同比增减(%)行业排位总资产(亿元)155.1-0.091固定资产净值(亿元)37.151.771总负债(亿元)106.54-0.751资产负债率(%)68.692效益状况表12002年华北制药效益状况指标2002年同比增减

52、(%)行业排位销售收入(亿元)60.378.342实现利润(亿元)3.407.356销售产值(亿元)46.3210.2023财务状况表12002年华北制药财务状况指标2002年同比增减(%)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销售成本(亿元)49.159.34低5.02个百分点销售费用(亿元)2.2119.92高5.22个百分点管理费用(亿元)3.10-22.17低35.63个百分点应收帐款净额(亿元)27.450.59低10.72个百分点产成品资金占用(亿元)7.6350.71高39.14个百分点(四)企业竞争策略与竞争优势1科技优势该公司具有较强的企业研发实力,科技化发展基础扎实,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强。近年来

53、,华北制药集团不仅在原有老产品上以深加工提高了科技含量外,还与有关科研单位协作研制开发了多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新产品,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科技、产品基础,特别是其建设的在亚洲都首屈一指的生物制药公司,有希望成为该集团公司未来新的增长点。2管理优势长期以来,华北制药集团形成了一套严谨的管理模式和内部运转机制,保证了其经济效益和盈利水平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即使在国内青霉素严重供过于求、企业竞相降价、价格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华北制药仍依靠内部健全的管理制度,控制成本、降费增效,弥补了部分利润损失。3产品优势华北制药集团公司传统的抗生素系列产品在国内具有产量、质量、销量均居第一位优势地位,在医

54、药市场上形成了较为稳健的市场占有率。其拳头产品青霉素原料药是美国FDA的免检产品,具有良好的声誉,主导产品VC系列在欧洲、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享有较好声誉,使该公司具有一定出口量和出口创汇能力。(五)综合分析(1)该公司是制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医药行业内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抗生素生产企业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主导产品青(链)霉素是成熟期产品,市场供过于求,2000年国家即将其规定为长线品种、限上项目,除已有的生产企业外,不准再新上项目、不得扩产。这为该集团公司创造了较好的市场环境。国家关于医疗保险报销目录和药品定价政策,对其提高销售收入有一定推动,但产品供过于求、附加值低、市场竞

55、争激烈的现状决定其效益增长不会有太强表现。公司注重新产品开发,但尚没有形成新的利润支撑点,其传统老产品仍占绝对优势。投资无大风险但回报率低稳,近期内不会有明显增长。(2)该公司发展战略仍偏于保守,在“保持传统优势,争创新的发展,发展国内医药行业第一位的企业实力”的发展中,战略措施不清晰。公司在保持原有传统优势后,对企业组织、产品结构的发展战略尚没有很好地找准定位。在资本运作方面,资金投向仍是合资、扩产和收购集团内其他企业,走外延式扩大规模路子。在产品结构方面,再没有形成具有独家优势、上规模的拳头产品,基本是跟着市场热门品种走。这个发展战略的缺陷导致该集团公司没有很好实现向经济效益型企业的转变。

56、(3)该集团公司在管理机制和资本运作方式上存在缺陷。如何推动该集团公司与同处一地的石家庄制药集团实现“强强联合”,始终是地方政府“心中的痛”。最近,由河北省政府有关部门派员直接担任了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和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对该集团公司的管理机制和资本运作都将发生极大的触动。能否很好地走出这一步,是值得投资者关注的。三、石家庄制药集团公司(一)企业基本概况石家庄制药集团公司是我国重要的维生素类、抗生素类药物生产企业,成立于1997年,是由原河北制药集团、石家庄第一制药集团、石家庄第二制药集团、石家庄第四制药股份共4家企业联合组建的。河北制药集团和石家庄第一制药集团分别是原国家医药管理局评定的“中国医

57、药工业综合实力50强”第4名和第15名。石家庄第二制药集团、石家庄第四制药股份也分别是医药行业重要的抗生素类制药企业。因此这家企业自联合重组为“石家庄制药集团公司”当年起,靠其综合实力即跻身于中国医药工业企业前3强。石家庄制药集团公司拥有包括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制药”在内的30余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员工12780人。公司产品体系涵盖了化学原料药、西药制剂、中成药、保健品、卫生材料等多种领域的近千种产品。具有覆盖国内30多个省市和海外50多个国家(地区)的营销网络和分销公司。(二)生产情况1生产能力石家庄制药集团公司在我国维生素类、抗生素类药物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维生素、抗生素、半合抗生产“四

58、强”企业之一,并具备了年产VC原料药1.2万吨、抗生素及半合抗原料药产量5万吨、西药粉针13亿支、水针2亿支、片剂70亿片、胶囊15亿粒、颗粒剂5000万袋的生产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名列前茅的规模生产优势。表12002年石家庄制药集团生产情况指标2002年同比增长(%)行业排位工业总产值(不变价)(亿元)77.7325.893增加值(亿元)14.3125.234新产品产值(亿元)9.2141.155出口交货值(亿元)6.1033.4642产品结构及市场排名该集团公司的拳头产品主要集中在维生素系列、抗生素及半合抗系列大类。产品结构比较合理,市场覆盖面较广,销售机制较为灵活。2002年,其拳头

59、产品主要为类:(1)VC原料药年产量1.2万吨,居行业维生素生产企业第2位。目前医药行业维生素生产企业已经在技术、成本、市场等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在世界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维生素C生产国和出口国,同时维生素C也是我国最大的西药原料药生产品种,我国发明的两步发酵法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维生素C对山梨醇收率已由48%提高到6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维生素C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2)抗生素原料药产量2万吨,居行业抗生素生产企业第3位;在前几年的青霉素价格大战中,该集团公司成功运用了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制药”的融资渠道,将募集的资金用于主导产品的工艺改进上,不仅使其抗生素、

60、半合抗的生产工艺实现了重大突破,生产成本明显降低,VC发酵单位、收率也迅速达到国内同行业首位水平,而且较好地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后即迅速逼近了同处一市的行业老大华北制药。(3)半合抗原料药产量1万吨,居行业半合抗生产企业第3位。近3年来,口服半合成抗生素飞速增长,尤其以阿莫西林为首。国产阿莫西林原料的工艺技术不断提高,总收率已达87%,原料单位成本已从800多元/公斤降至400元/公斤左右,国产品已经基本顶替了进口产品,并开始进入大规模生产时期。目前,国内阿莫西林原料药的生产企业主要有石家庄制药等10多家。由于各半合抗厂家纷纷扩大原料药及制剂品种的产量,估计2003年半合抗竞争形势会比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