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绍:汉唐舞蹈_第1页
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绍:汉唐舞蹈_第2页
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绍:汉唐舞蹈_第3页
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绍:汉唐舞蹈_第4页
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绍:汉唐舞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绍:汉唐舞蹈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绍:汉唐舞蹈唐代由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使得经济得到最大 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文化的飞速发展,在乐舞方面它更继承了汉、隋的优秀传 统,经过各个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唐代的乐舞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如将隋代 承袭下来的七部乐增删为九部乐,到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又加高 昌乐成为十部乐。汉唐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二者在审美以及舞蹈风格上是一脉相 承的。所以很多学者将汉代唐代的舞蹈统称为汉唐舞,汉代的乐舞以其唯美的 艺术风格和审美底蕴为唐代的乐舞顶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唐朝则在继承汉 代乐舞的基础上造就了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上的高峰。汉唐舞蹈特点 汉代舞蹈

2、结合了江淮流域和黄河流域文化的合流,即楚文化和尊周文化的 融合,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次民俗乐舞的发展高潮。汉代舞蹈有以下特点:北方周文化坚实、厚重、谙于人事的务实风格;南方巫文化挥洒、坦荡、俏丽、妩媚、敬事鬼神的幻想 和热情;方士、神仙家创造幽冥与神界仙界的奇想;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原始儒教至此的纤维化,又为汉代舞蹈注入了飘逸杳渺 的气韵,使得汉 代舞蹈外观奔放古掘而意蕴巧,形、神 都有鲜明的历史特征。汉代自娱性和即兴舞很兴盛。史记 曾记载汉高祖刘邦乘酒兴高歌起 舞:“大风起兮去飞扬, 威如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代是 一个舞蹈活动极其广泛的时代,不仅宫廷享有舞蹈表演,豪门富家有

3、私人女 乐,在民间的祭祀和丧葬中,也普遍使用了歌舞,在最近一系列的影视作品如 汉武大帝等已经经常使用舞蹈表演的形式作为庆祝。由于汉代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国力强盛,所有汉代人处处体现的 就是自信以及宏大的气概。不言而喻,汉代的舞蹈作品更是雄放和粗豪的精神 体现,汉代的舞蹈显示着巨大的张力和气势,显示着活力和生机,这是一个雄 豪的乐舞时代。汉代的民间俗舞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由于受到汉代表演艺术强 烈的综合性特征的制约,舞蹈通常融合在“百戏”中表演,“百戏”即融合了 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等的综合表演。汉代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由于地 区、民族的人口在战乱、政

4、变的历史背景下一次次流动,造成了各地方、各民 族文化艺术的相互交流和融合。西晋的清商乐,在太康年间曾有过发展,但 经过了永嘉之乱,宫廷乐舞的队伍散亡殆尽。而盛传于长江流域的吴歌、 西曲也由于南北战争向各地的民间流散,同时也使大批舞伎落入民间。这 些因素客观上促进了舞蹈文化的普及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使传统舞蹈注入了 新鲜血液,孕育了新的种子,盛唐乐舞的高峰因此而建立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 景之上。唐代,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峰,舞蹈也进入前所未有的极盛时代。唐代 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各方面的雄厚实力,不仅在域内形成鼎盛局面,而 且远扬四海,对域外也发挥了巨大影响,从而造成一种宏阔、自信的胸臆和兼

5、容并蓄的气度。佛、道教的繁荣也推动了当时宗教艺术的繁荣;文化的昌盛提高 了当时艺术的水平和成就;与域外的文化、贸易往来,又形成了唐代社会生活、 情趣、审美的开放。 如果说汉代舞蹈是中国舞蹈史的“奠基时期”,那唐代的 舞蹈则可作为考察中国舞蹈史的一个“枢纽”。唐代舞蹈的发展在当时是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如在乐舞体制的建立方 面:坐、立二部伎的区分;舞蹈性质的划分:如健舞、软舞的分类;皇家职业机 构的管理:内外教坊、宜春院、内人等的等次;剧目的数量、种类、艺术风格 的广泛性成熟性以及独、双、小型舞队的表演格局、水平,广场集体和大阵容 舞蹈的气魄。 如果说汉是奠基时期,唐则是总其成的时代,因此创建中国

6、古典 舞不去挖掘汉唐、追寻这两个古代舞蹈发展支点上的规范、风格、美学特征, 是不可能出现能代表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风范与成就的古典舞的。如能追索到 这两代的风范和成就,就完全有可能形成风格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古典舞蹈 体系。就“踏歌”分析汉唐舞蹈风格特征“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汉代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 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 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芸芸众生。“踏歌”,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度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 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舞蹈踏歌除了以 各种踏足为主流步

7、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踏歌具有中 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一是怀悫素驰杳冥的高蹈周游,以端诚的神态 追寻旷远的境界促成了女乐舞蹈高蹈周游的形态特征;二是动赴度顾应声机 讯体轻,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 却又节奏感 极强,如赋中所说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 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其三,是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 长袖,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 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展示了汉魏舞风的 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朴的踏歌风格。舞蹈动作运用了一边动的独特舞姿,180 度运

8、动弥补了动作的协调对 称。如:顿步向后甩右手,再用肩带右臂向左前方扣盖、顿步;然后,向前行 进,右手曲小臂向后、向前,由低到高前后收送,第八拍,斜前举臂的动作。 这样典型的一顺边动作使舞蹈更显得新颖别致,别有一番韵味。舞蹈始终在 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 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居妖媚之美。踏歌在传统调度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对比恰到好处, 一顿、一流动更为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风姿。于整体的 “顿”中呈现一瞬间的 “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 差。例如,有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小节

9、,分别出现在第二遍唱词后的 间律和第四遍唱词中,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笔直的袖锋呈“离弦箭”之 势,就在“欲左”的当口,突发转体右行,待到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身体 又忽而至左,袖子横拉及左侧,“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 撒出去。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 “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于踏足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 出些许的温存、婉约,仿若 “我”便是那君,愿随这翩翩翠袖尔来尔往。 敛 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 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 弯”体态,尽显

10、少女之婀娜。新汉唐舞蹈的代表及其风格特征以孙颖老师为创始人的汉唐古典舞,是从戏曲舞蹈扎入,将舞蹈作为一种 文化形态,以历史看进,开启中国传统文化的舞蹈资源。对于戏曲舞蹈,唐满 城老师认为它“是中国古代舞蹈的流,而不是源”,汉唐古典舞正是要从这条 流入手,去寻找古典舞蹈的源,寻找古老文化的审美气质。对于古典舞,有人认为是现代人对古代的一种设想与构建,并不存在真正 意义上的古典与古代。但是当古诗、古词、绘画、建筑等作为古典文化呈现 时,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唐诗宋词的舞姿记载,岩石壁画的生动形态,亦 代表着中国古代舞蹈的古典形态。史料中的白纻舞、霓裳羽衣、舞剑 器、杯盘舞等等,出土文物里的各种舞蹈

11、形象,皆是古人留给后来者的经 典“舞作”。汉唐把舞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来对待,一手拿着古人留下的古代舞蹈形 象,一手握住这些形象中蕴藏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以现存的开启死去的,用文 化意识激活文物形象,把舞蹈纳入文化,在中国文化这个大系统中展现传统古 典精神在舞蹈艺术上的表述。美学宗师宗白华认为,在中国的绘画、戏剧及书法里,“都贯穿着舞蹈精 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这里的舞已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涵 盖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气势所在。踏歌里妙龄女子踏青的婀娜,玉兔浑 脱中仿似仙子般的清灵,谢公屐清贫文人的洒脱,这弥漫在上空飞舞灵动 的神韵空间,与文、诗、词、曲在传统文化与精神意境的把握中有异

12、曲同工之 效。把舞蹈纳入文化,在文化中感知、把握舞蹈艺术的古典情趣与审美意味, 文化到舞蹈,科学进形式,注重传统、文化、艺术这三个层面的一脉相连。走 新的路子,强调形式的民族性,更看重在这形式背后的古典中国文化精神,使 得形式不仅成其承载,亦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精神文化与审美品性的具象艺术表 征。从铜雀妓到踏歌、楚腰、谢公屐、玉兔浑脱、小破阵乐, 汉唐古典舞蹈的问世,受到了诸界人士(尤其是当代文人)的认同与喜爱。在汉 唐古典舞的创作中弥散着艺术意境的灵韵空间。意境是一种情与景的交融,宗白华区分意境为功利意境、伦理意境、政治 意境、学术意境、宗教意境,而艺术意境介于学术、宗教之间,以赏析天地万 象窥见自我心灵,化实景为虚幻,“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象 化、肉神化”(宗白华)。我国舞蹈的发展从周代的典礼性的功能发展到娱乐功能占上峰的汉代舞 蹈,再到雅俗共赏的唐代舞蹈,可以说历经了一种艺术发展过程中都在经历的 由实用到纯粹的审美功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