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管放大器的计与仿真及误差分析_第1页
单管放大器的计与仿真及误差分析_第2页
单管放大器的计与仿真及误差分析_第3页
单管放大器的计与仿真及误差分析_第4页
单管放大器的计与仿真及误差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课程设计报告题 目:单管放大器的设计与仿真学生姓名:学生学号:系另0: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届别:指导教师: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制2013年3月目录引言1 任务与要求 2 系统方案制定3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4 系统仿真和调试5数据分析总结参考文献附录单管放大器的设计与仿真学生:指导教师: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引言:放大现象存在于各种场合中,例如,利用放大镜放大微小的物体,这是光 学中的放大;利用杠杆原理用小力移动重物,这是力学中的放大;利用变压器将低电 压变换为高电压,这是电学中的放大。而作为电子电路中的放大晶

2、 体 管 放大器是放大电路的基础【1】,也是模拟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等课程的经典实验项目, 实验内容涉及方面广泛。本文已常见的作为集成运放电路的中间级的共射放大电路为 讨论对象,一方面,对具体包括模拟电路的一般设计步骤、单管共射放大电路设计方 案的拟定、静态工作点的设置与电路元件参数的选取、放大电路性能指标的测量、稳 定静态工作点的措施等做阐述。本文采用的是分压式电流负反馈偏置电路设计成的共 发射极放大器,对分压式电流负反馈偏置电路能稳定静态工作点的原理作了说明,并 将对晶体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设置与调整方法、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与测试方法、 放大器的调试技术做阐述。介绍模拟电子电路的一般设计

3、方法和思路,以及Mul tsim 和 Matlab 软件的一些基本操作和仿真功能。1 任务与要求设计的任务: 本文采用的是分压式电流负反馈偏置电路设计成的共发射极放大器,对分压式电流负 反馈偏置电路能稳定静态工作点的原理作了说明,并将对晶体管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 设置与调整方法、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与测试方法、放大器的调试技术做阐述。单管放大器设计的要求:(1)V =+12V , R = 3kQ, V = 10mA,R = 6000CC L i s(2)A 40,R 1kQ, R 3k0, f 100kHzVioLH(3)温度特性好;bjt的参数对放大器性能影响小;具有最大不失真动态范围。单管放大

4、器设计的理论基础:1)选定电路形式 选定为共射放大电路图 1.12)选用三极管因设计要求f 100kHz,f的指标要求较高。一般来说,BJT的f愈大,C、HHTbeC 愈 小 , f 愈 高 。 故 选 定 BJT 为 2N222 , 其 bc HI 二 600mA , V 20V , P 二 625mW. f 300MHz,I IkO,取r =200Q有r沁r + r二r26mAICQ(mA)i i be bb be bb be bb TOC o 1-5 h z /-%XT HYPERLINK l bookmark40 o Current Document I (mA) e(13)a)b)c

5、)2 兀 f ( R /Le一般常取C bi二C b2,可在式中选用回路电阻较小的一式计算。由于(R + r ) (R + R ),故取 C 二 C ,有s bec Lb1 b2取 C 二 C 二 10 卩 F/25V,有b1 b2取 C 二 100卩 F/25V e2系统方案制定提出设计指标电路安装和调试结果测量电路设计结束提出设计指标电路安装和调试结果测量电路设计结束3单管放大器的系统方案设计:3.1 Multsim软件介绍NI Multisim10 软件是一个专门用于电子电路仿真与设计的 EDA 工具软件。作为 Windows下运行的个人桌面电子设计工具,NI MultisimlO是一个

6、完整的集成化设计 环境。multisimlO作为著名的电路设计与仿真软件,不需要真实电路环境介入,具 有仿真速度快,精确度高,准确,形象等优点【2】。本文利用multisim10软件进行实 验仿真,具体对共射放大电路进行了静态工作点仿真分析、动态分析、瞬态特性分析、 灵敏度分析、参数扫面分析,可以动态直观地观察不同参数对放大电路性能指标的影 响,对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过程具有很大的帮助,了解了 multisim10仿真软件 的一些基本仿真功能和应用,提高了运用multisim10实际动手进行电路仿真操作的 能力。NI Multisim10计算机仿真与虚拟仪器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动

7、 手实验相脱节的这一问题。可以很方便地把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计算机仿真真实的 再现出来,并且可以用虚拟仪器技术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仪表。NI Multisim10软 件绝对是电子学教学的首选软件工具3.2用Multsim软件画电路图的步骤打开Multsim10运用程序。点击File下的New,选择Schema tic Cap ture新建一个界面。在新建界面的右方选择Oscilloscope,用鼠标左键单击,将其移至绘制电路图区 合适的位置,再次单击鼠标左键确定。将鼠标指针移至晶体管器件库图标上,该图标就会变成上凸,并在图标右下方出 现该图标的英文名称。在Component区,借助右侧的滑标,

8、找到2N222,并单击 将其选中。放置绘图区的合适位置。在关闭晶体管器件库之后,按照类似的方法,从基本器件库选取所有需要的电阻 类元件及电容类元件等等其他所需元件,放置绘图区的合适位置并按照设计理论 设置相关参数,再将其基本器件库关闭。用连线正确的将所有器件连接起来,连接中注意节点的位置。链接好之后,对其进行仿真,进一步验证电路图绘制的正确性。后面的电路图画法将依据以上画法进行。3.3由以上步骤画出如下设计要求的电路图图3.3.1 实验电路3.5按照3.2的要求依次在Multsim的平台上画出图5.3.2,图5.3.4 由图,实验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信号峰值为8.367mV,如图所示,则实验电路的

9、输入电阻为:由图,断开负载电阻R后,测得输出电压峰值V ,则实验L OLPV4651电路的输出电阻为:R = (- -1)R沁( -1) X 3沁12.4k0,略大于设o Vl 906.562OP计指标。3.4电路工作原理3.1电路工作原理4单管放大器的系统仿真和调试4.1用Multsim实现仿真和调试的步骤(1)在3.2中已经完成的,打开开关,点击鼠标左键双击电路图中的示波器,在弹 出的图 5.4OscilloscopeXSC1 的图形界面上,分别调节 Scale 至 500us/Div,10mV/Div,500mV/Div。这样就会出现如图5.4所示的仿真图。( 2 ) 按 照 相 同 的

10、 方 法 在 已 完 成 的 图 ,20mV/Div,5mV/Div 和 500us/Div,2mV/Div,2V/Div。4.2仿真图如下所示图5.4(测量V )OLP5.5 测量(VOP)5.6 (测量输出电阻电路及测量参数)4.3系统测试与调试(1)静态工作点的测试与调整根据设计,组装后的放大电路,通电前应先用万用表的“。”挡检测电源间有无 短路现象、电路连接是否正确,然后才可接通电源,检测静态工作点。为调试方便,R可先用5.1 kQ固定电阻与由1 100kQ电位器构成的可变电阻 b1串联后替代,待调试完成后,根据实测阻值,再用相应的固定电阻取代。测量静态工作点,应使v二0,即将放大电路

11、的交流输入端(耦合电容C的左S b1端)对地短路,然后用万用的直表流电压挡分别测量BJT的B、E、C极对地电压V、BQV、V。测量的目的,一是查看静态工作点是否合适,是否能保证在V 范围内,EQ CQip - pBJT都工作在放大状态;二是通过检测,确认电路设计、安装、元器件质量好坏等情况。如果出现V沁V,说明BJT工作在截止状态;如果出现V 0.5V,说明BJTCQ CC CEQ 已经饱和。这时,应调整 R 的大小,即调整可变电阻(电位器)阻值的大小,同时 b1用万用表监测V、V、V的变化。当工作点偏高(靠近饱和区)时,应增加R的BQ EQ CQ b1阻值,以减小I ;当工作点偏低(靠近截止

12、区)时,应减小R的阻值,以增大I 。BQ b1 BQ如果测得V 为正几伏,说明BJT已工作在放大状态。此时可依据V、V、V的CEQ BQ EQ CQ 数值换算出 I ,也可通过测量已知电阻 R 和 R 两端的电压降,换算出对应的 I 或CQ c e CQI 。一般在检测电路的在线电流时,多用此法,而不采用断开电路串口电流表的测 EQ量方法。虽然测得V 为正几伏的电压,但并不能说明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已设置CEQ在合适的位置,还要进行动态测试,以保证在输入信号v (或v )的全周期内,BJT is都工作在放大状态。按设计要求,在放大电路的输入端接入v = 10mV , f = 1kHz的正弦波信

13、号,并ii用双踪示波器分别监测放大电路输入电压 v 的波形和输出端(负载电阻 R 两端)的iL输出电压v波形,观测v正弦波波形是否产生了失真。oo如果v的波形顶部产生了削波,说明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偏低,电路产生了o截止失真,应调大基本偏流I ;如果v的波形底部被削波,说明放大电路的静态工BQo作点偏高,电路产生了饱和失真,应调小基极偏流I 。如果逐渐增大输入信号v的BQ i幅值,输出波形的顶部和底部差不多同时开始产生削波,则说明静态工作点设置得比 较合适,这当然是忽略了放大电路静态功耗指标的要求。此时,移去信号源,直接调 试,即在忽略BJT饱和压降V 的情况下,使V 沁1/2V。重新使v =

14、 0的情况下,CES CEQ CC i测量 V =3.6V、V =2.8V、V =10.2V、则可知V =7.3V 和 I =1.8mA,并移去VBQEQCQCEQCQCC断开连线,测量并记录R =60KQ,即为所求。b1(2)放大电路动态性能指标的检测电压放大倍数的测量测量电压放大倍数,实际上是测量放大电路的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值。在输入信号的中频段,输出波形不失真情况下,测得V (有效值) i或V (峰值)或V =18.8mV (峰峰值)与V (有效值)或V (峰值 ipippoopV V V 一 895 4 或 V =-895.4mV(峰峰值),则 |A | = =亠=k = | 亠二

15、| =47.6 opp1 v V V V 18.8iipipp如果是大致估算,用示波器即可完成测量;如果是精确测量,则使用电子交流毫伏表,示波器只是用来监测输出波形的失真情况,如果输出波形产生了失真, A 的v 检测是没有意义的。输入电阻的测量工程上常采用如图(B)所示的串接电阻法来测量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在信号频率 的中频段,给定一正弦波信号,在输出波形不失真的条件下,用电子交流毫伏表或示 波器,分别测得V与V的数值,则siV9.1R 二 i R =xlkQ =1.82kQi V - V 14.1 - 9.1si为减小测量误差,一般采取串接的辅助测量电阻R为与R相近似的阻值,取i1 kQ 。

16、图(B)如图(C)所示,在输出波形不失真的情况下,测得断开R时输出电压V的值和接 LoL入R后输出电压V的值,则LoV 1.2R 二(十-1)R = (-1)x3KQ=956Qo V L 0.91o为减小测量误差,一般取R为与R相近的阻值,输入信号为一稳定的中频 Lo信号。图(C)频率特性的测量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可用波特图示仪测得。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也可以通过测量不同频率信号作用时的电压放大倍数 A 来获v得。工程上通常采用“逐点法”来测量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在维持输入信号幅值不变、输出波形不失真的情况下,每改变一次输入信号的频率,即用电子毫伏表或示波 器测得一个输出电压值,计算对应的电压放大

17、倍数,然后将测量数据 f 、 A (dB) iv 列表,整理并标于坐标纸上,将逐点测量的结果连接成线,即为所求的幅频特性曲线。如果只需测量放大电路的同频带BW,则只需先测出放大电路中频段(如f =1kHz)o的输出电压V,然后分别升高、降低输入信号的频率,直至输出电压降到0.707V为 oo止(过程中,应维持输入信号的幅值不变),此时所对应的输入信号的频率即为f和HfL,则BW = f - fHL实际测得V =730mV,当电压降至 0.707V =516mV时,测得f =3.18MHz和ooHf =65Hz,则LBW= f f 3.18MHzHLC. 动态性能指标调整对于一个低频放大电路,当

18、然希望电路的稳定性要好,非线性失真要小,电压放大倍数要大、输入阻抗要大、输出阻抗要低、 f 要低、 f 要高。但这些要求往往 LH很难同时满足。例如,对于图1所示的小信号共射放大电路而言,要提高其电压放大倍数依式, A =-P Rc/RL , 可知有三径:vrbeR T (T R Tt R T); r I (T R I); P T (T r T)。改变R及会影响放大电路的Lco beibec CQ静态工作点设计。这样看来,只有提高BJT的P,才是提高电路电压放大倍数的有效措施。5数据分析表一V (CEQ)(理论值)7.226.385.454.012.44V (CEQ)(实测值)7.056.16

19、5.033.782.20相对误差2.4%3.4%7.7%5.79.8%结论: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静态工作点的的数据V CEQ的实验值与理论值的误差比 较小,实验结果较为理想,说明理论计算所运用的等效模型是正确的。6设计总结从课程设计本身来说,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 决实际问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 模拟电路的设计确实需要一定的积累经验,一些参数取值是通过先设定的经验值,然 后再估算其他参数值,再使用仿真软件对电路仿测试其参数值是否合适,若有偏差还 得进行修正,以满足电路的需要,而且有些参数值是可以有一定的浮动,各个参数值 之间又相互影响电路的性能,对本设计中调整Re1的阻值,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但同时 bjt所受温度影响也增加,适当减少放大倍数却可以减少bjt受温度的影响,两者之 间的舍取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总之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不但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模拟 电子技术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学到过的,学会了 multisimlO仿真 软件的基本操作,会用其设计一些简单的仿真电路,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 知识的漏洞很多,实践经验的缺乏。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去提高。 7参考文献1华成英、童诗白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