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基于GIS的河南省人口重心迁移研究_第1页
毕业论文-基于GIS的河南省人口重心迁移研究_第2页
毕业论文-基于GIS的河南省人口重心迁移研究_第3页
毕业论文-基于GIS的河南省人口重心迁移研究_第4页
毕业论文-基于GIS的河南省人口重心迁移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 录摘要(1)0引言(1)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354521621 1 人口重心迁移的GIS计算(1) HYPERLINK l _Toc354521622 1.1人口重心的计算模型(1) HYPERLINK l _Toc354521623 1.2 GIS实验操作( PAGEREF _Toc354521623 h 2) HYPERLINK l _Toc354521624 1.2.1 收集资料建立人口数据库( PAGEREF _Toc354521624 h 2) HYPERLINK l _Toc354521625 1.2.2 人口重心的计算( PAGE

2、REF _Toc354521625 h 2) HYPERLINK l _Toc354521626 1.2.3 制作专题地图( PAGEREF _Toc354521626 h 2) HYPERLINK l _Toc354521627 1.2.4 分析人口重心的迁移特征( PAGEREF _Toc354521627 h 2) HYPERLINK l _Toc354521628 2 河南省人口重心迁移的统计特征( PAGEREF _Toc354521628 h 3) HYPERLINK l _Toc354521629 2.1 人口重心计算子区的选择( PAGEREF _Toc354521629 h

3、3) HYPERLINK l _Toc354521630 2.2 河南省人口重心分布坐标( PAGEREF _Toc354521630 h 4) HYPERLINK l _Toc354521631 2.3 河南省人口重心的迁移轨迹( PAGEREF _Toc354521631 h 5) HYPERLINK l _Toc354521632 3河南省人口重心迁移分析( PAGEREF _Toc354521632 h 7) HYPERLINK l _Toc354521633 3.1人口重心迁移的总体特征( PAGEREF _Toc354521633 h 7) HYPERLINK l _Toc3545

4、21634 3.1.1人口重心接近几何重心( PAGEREF _Toc354521634 h 7) HYPERLINK l _Toc354521635 3.1.2 总趋势为有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 PAGEREF _Toc354521635 h 7) HYPERLINK l _Toc354521636 3.2 人口重心迁移的阶段性特征( PAGEREF _Toc354521636 h 7) HYPERLINK l _Toc354521637 4 结论( PAGEREF _Toc354521637 h 8)参考文献(9)Abstract(9)第9页 (共 9 页)基于GIS的河南省人口重心迁移研究

5、作 者:指导老师:摘要:人口是国家构成的重要因素,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人口重心的研究,可以揭示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和原因。通过分析近16年来我省人口流动的大致趋向特征,查找人口流动的地理方向,分析影响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人口发展政策,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关键词:河南省人口;人口重心;GIS人口重心又称人口中心,为地区人口分布的综合统计与表示方法之一。如果把地区人口分布形象地理解为人口分布图上具有确定的点值和位置的散点群,则在平面上全部力矩达到平衡的支点就是人口重心。采用GIS技术对人口重心迁移进行定量研究,将人口重心迁移轨迹制作成图,有利于只管反映人口分布变化特征

6、,并提高科学分析人口分布变化规律、科学制定人口政策的能力 1。1 人口重心迁移的GIS计算1.1人口重心的计算模型“重心”原本是一个力学概念,是指物体内各点所受重力产生合力的作用点。应用于经济活动中,是指在区域空间上存在某一点,在该点前后左右各个方向上的力量对比能够维持平衡。区域重心的分析方法主要是确定区域重心空间区位及不同年份区域重心空间区域的移动距离及移动方向,在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通常用数学模型的方法确定区域重心。利用GIS来计算人口重心,可以使用GIS在空间分析和专题地图制作等方面的优势,显示人口重心的移动轨迹。假设某个区域有i个次一级区域构成,各子区人口数为Pi;地理坐标(经、纬度)分

7、别为(Xi,Yi)。该地区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计算公式为: (1) (2)式中Pi为整个区域的总人口。上式表明人口重心是用各子区人口数作为权数,加权平均后得到的平均人口区位。它是一个既考虑人口数量,又考虑空间距离的一个特征点。1.2 GIS实验操作1.2.1 收集资料建立人口数据库建立人口空间分布数据库。在GIS软件支持下,采集基本统计单元界线、地理中心等数据,建立图形数据库;利用关系数据库软件建立人口统计数据库,记录各基本统计单元在不同时段的人口数。1.2.2 人口重心的计算 首先利用GIS的空间查询功能,输出各个统计单元的地理经纬度坐标。在历年人口数据的基础上,利用Excel软件,根据

8、人口重心的计算模型计算各年人口重心迁移的坐标点。把所得出的历年人口重心坐标点(,),使用ARCMAP菜单栏Tools工具把坐标点添加到ARCMAP的河南省地图中。1.2.3 制作专题地图 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利用计算所得出的历年人口重心迁移的坐标点,进行人口重心迁移阶段性比对以及制作人口重心迁移轨迹的专题地图,可以将局部放大至适当比例(图2)。1.2.4 分析人口重心的迁移特征 利用ARCGIS软件的量测工具以及人文地理学的有关知识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查找人口重心迁移的各个阶段的特征以及原因,分析预测人口重心分布的发展趋势,为科学制定人口政策,行政规划,经济发展等方面提供科学规

9、划依据。2 河南省人口重心迁移的统计特征2.1 人口重心计算子区的选择在实际进行计算时,子区地理坐标可选用3种不同的值:(1)子区行政中心或中心城镇的坐标;(2)子区平面图形的几何中心。不规则图形的几何中心通常由目测估计;(3)根据更低一级子子区人口分布状况计算得到子区人口重心坐标。如以县级为子子区取其几何中心或行政中心坐标计算出省级(子区)的人口重心,再根据省级人口重心计算全国人口重心。由于河南省各城市人口占区域的总人口比重大,而且地区城市一般靠近区域的几何重心,所以选用子区行政中心即河南省各个市经纬度坐标(表1)作为子区地理坐标进行河南省人口重心的分析。表1 河南省各地市经纬度坐标城市经度

10、(E)纬度(N)郑州市113.6413134.758076开封市114.3433334.785477洛阳市112.3826334.665276平顶山市113.3005133.747528安阳市114.3455036.098343鹤壁市114.1736735.904060新乡市113.8682535.309940焦作市113.2224335.251133濮阳市115.0059335.754284许昌市113.8197534.031391漯河市114.0402533.573471三门峡市111.1934334.760141南阳市112.5354733.001678商丘市115.6460734.44

11、7662信阳市114.0692432.131119周口市114.6353433.629501驻马店市114.0347932.976177济源市112.5826735.0924382.2 河南省人口重心分布坐标 以河南省各个地市为基本的研究单元,以河南省统计年鉴中416年的人口数据资料的河南省各市总人口数为统计数据来源,选择河南省18个市的人口数据作为子区。利用人口重心的数学统计模型和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分别使用Excel和ARCGIS软件得出河南省人口重心坐标迁移统计表(表2),得到人口分布的重心坐标迁移图(图2)。 表2 河南省人口重心坐标点统计图年份经度(E)纬度(N)1996年底113

12、.839605434.1011997年底113.844779934.1041998年底113.845994734.1041999年底113.84716134.1052000年底113.849225134.1072001年底113.849400134.1082002年底113.848854734.1092003年底113.848932134.1092004年底113.848774934.1092005年底113.8489234.1092006年底113.849174334.1082007年底113.848237634.1092008年底113.848915234.1082009年底113.848

13、830334.1082010年底113.849898634.1092011年底113.850909734.112.3 河南省人口重心的迁移轨迹使用ARCGIS软件得出人口重心与几何重心的对比图以及分析人口重心移动的轨迹专题地图(图2)。在手工计算时,可采用平面直角坐标代替经纬网坐标,但精度较差。人口重心为研究人口分布变动的重要手段,用于揭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机械迁移)变动的地区不平衡性,进而显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图3)。其方法是:把不同历史年代的人口重心标在地图上,并按时间先后连成折线,以表示人口重心的移动轨迹和速度。 图1 1996-2011年河南省人口重心与几何重心图2 1996-20

14、11河南省人口重心迁移图3 河南省人口重心移动折线图3河南省人口重心迁移分析3.1人口重心迁移的总体特征3.1.1人口重心接近几何重心从图中看出,两者重心都位于许昌县境内。在统计的16年数据中,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最近距离1996年为34.7km,最远距离为36.1km。人口重心与几何重心接近,表明河南省人口分布相对比较均衡。3.1.2 总趋势为有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在16年的研究数据中,南北方向上的迁移量较大,而东西方向上的迁移量小。虽然在2001到2009年人口重心的迁移主要在南北方向,但今三年人口重心又出现自西南向东北方向上的迁移。主要是因为豫西南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郑州、开封

15、、洛阳等沿黄河分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上的吸引力促进了人口的迁移。解释迁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另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2。河南省人口一直居全国前列,长期以来,河南省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随着改革开放,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的改革,大量河南乡镇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河南南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北部地区,所以区域内为人口由南向北迁移为主,而人口向区域外迁移的规模南部地区快于北部地区。人口重心迁移逐步向北迁移。人口迁移通过人口地域的移动行为改变人口的规模和结构,从而对区域的发展产生影响3。3.2 人口重心迁移的阶段性特征表3 1996-2

16、011年河南省人口重心迁移的阶段特征阶段时间方向速度第一阶段19962000西南东北快第二阶段20002004南北慢第三阶段20042009北南慢第四阶段20092011西南东北快第一阶段(1996-2000) 人口重心自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迁移方向和距离趋势较为明显,1996-1997迁移距离为581m,为迁移距离最为大的一年。1997-1998迁移距离仅为110m。人口迁移主要以人口户籍政策的开放,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外出寻求务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第二阶段(2001-2003) 人口重心方向开始转为由南向北迁移,迁移距离比较均匀,方向变化不大。迁移距离最大为2001-2002年为141m。

17、在2000年到2003年总共向北迁移大约225m,迁移距离变小。郑州等北部城市群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于南部南阳信阳等地,省内人口在继续向外省移动的同时,也开始向省会城市集聚,南部向北部迁移方向,加速了南北部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第三阶段(2003-2009) 人口重心开始改变迁移方向,从南向北迁移的趋势开始掉转为由北向南。每年迁移距离较短,但较为连续。区域内南部城市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增长速度较快,第四阶段(2009-2011) 人口重心恢复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的趋势。南部地区人口因工作、教育、南水北调库区建设等推力原因加速外迁。随着经济的发展河南北部地区中原城市群的建设,人口继续向经济环境条件较

18、好的郑州、开封等中原城市群地区迁移。北部中原城市群发展潜力较大,对人口吸引力较大。4 结论河南省人口重心迁移的总趋势是自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在南北方向上人口迁移距离较大,而在东西方向上人口迁移方向较小,2001-2009年人口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的迁移基本没有变化,主要集中在南北方向上的来回移动。由于河南省南、北部之间的在经济上仍有一定的差距,中原经济区的建立,将有可能使这种差距扩大,所以今后人口重心南北方向上的变化仍为主要的迁移方向。区域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密切相关,人口重心迁移的研究也对区域经济重心迁移的研究提供了帮助,两者相互影响。人口转变进程的地区差异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而促成人口

19、重心迁移的最主要动力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距,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参 考 文 献1 赵军,符海月.GIS在人口重心迁移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1,1(3):41-43.2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5-91.3 吴殿廷.区域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23-225.4河南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河南统计年鉴(1997-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Study on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GISCUI DengAbstract: The population is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countrie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