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包涵体表达的蛋白的复性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表达常常导致包涵体的形成,虽然包涵体具有富集目标蛋白质、抗 蛋白酶、对宿主毒性小等优点,但包涵体蛋白质的复性率一般都很低,而分子伴侣、低分子量添加物等在复性过程中的应用及新的复性方法的建立都大大提高了重组蛋白质复性产率。一、包涵体:包涵体的定义、组成与特性:包涵体是指细菌表达的蛋白在细胞内凝集,形成无活性的固体颗粒。一般含有50%以上的重组蛋白,其余为核糖体元件、RNA聚合酶、内毒素、外膜蛋白ompC、ompF和ompA等,环状或缺口的质粒 DNA,以及脂体、脂多糖等,大小为 0.5-1um,具有很高的密度(约 1.3mg/ml),无定形,呈非水溶
2、性,只溶于变性剂如尿素、盐酸月瓜等。NMR等新技术的应用表明包涵体具有一定量的二级结构,他们可能在复性的启动阶段中具有一定的作用。1包涵体的形成:主要因为在重组蛋白的表达过程中缺乏某些蛋白质折叠的辅助因子,或环境不适,无法形成 正确的次级键等原因形成的。基因工程菌的表达产率过高,超过了细菌正常的代谢水平,由于细菌的8因子的蛋白水解能力达到饱和,使之表达产物积累起来。研究发现在低表达时很少形成包涵体,表达量越 高越容易形成包涵体。原因可能是合成速度太快,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二硫键不 能正确的配对,过多的蛋白间的非特异性结合,蛋白质无法达到足够的溶解度等。重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一般说含硫
3、氨基酸越多越易形成包涵体,而脯氨酸的含量明 显与包涵体的形成呈正相关。重组蛋白所处的环境:发酵温度高或胞内pH接近蛋白的等电点时容易形成包涵体。重组蛋白是大肠杆菌的异源蛋白,由于缺乏真核生物中翻译后修饰所需酶类和辅助因 子,如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等,致使中间体大量积累,容易形成包涵体沉淀。蛋白质在合成之后,于中性pH或接近中性pH的环境下,其本身固有的溶解度对于包涵体的形成比较关键,即是说,有的表达产率很高,如 Aspartase和Cyanase表达产率达菌体 蛋白的30%,也不形成包涵体,而以可溶形式出现。2在细菌分泌的某个阶段,蛋白质分子间的离子键、疏水键或共价键等化学作用导致了包 涵体的形成
4、。包涵体破菌、分离、洗涤及溶解基因工程菌发酵液,经离心浓缩后,可用:机械破碎、超声破碎:单纯超声破碎,在小 规模下且菌量较少的情况下效果较好,由于能量传递和局部产热等原因,很难用于大体积细胞悬液的破碎,这样部分未破碎细胞与包涵体混在一起,给后期纯化带来困难。因此,在较大规 模纯化时先用溶菌酶破碎细菌的细胞膜,再结合超声破碎方法,可显著提高包涵体的纯度和回 收率。以及化学方法破碎使细菌裂解,然后以5000-20000g 15min离心,可使大多数包涵体沉淀,与可溶性蛋白分离。洗涤:为了除去包涵体上粘附的杂质,如膜蛋白或核酸,应用洗涤液洗涤包涵体,通常 用低浓度的变性剂,过高浓度的尿素或盐酸月瓜会
5、使包涵体溶解,如 2M尿素在50mM Tris pH7.0- 8.5左右,1mM EDTA中洗涤。此外可以用温和去垢剂TritonX-100洗涤去除膜碎片和膜蛋白。31.3.3溶解:一般用强的变性剂如尿素(6-8M)、盐酸月瓜(GdnHCl 6M ),通过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打断包涵体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的各种化学键,使多肽伸展,一般来讲,盐酸月瓜优 于尿素,因为盐酸月瓜是较尿素强的变性剂,它能使尿素不能溶解的包涵体溶解,而且尿素分解 的异氟酸盐能导致多肽链的自由氨基甲酰化,特别是在碱性pH值下长期保温时。或用去垢剂,如SDS、正十六烷基三甲基镂氯化物、Sarkosyl等,可以破坏蛋白内的疏水键
6、,也可溶解一些包涵体蛋白质。 Kandula Suntha 等人用 TritonX-100 来溶解 Zymononas mobilis levansucrase包涵体蛋白。另外,对于含有半胱氨酸的蛋白质,分离的包涵体中通常含有一些 链间形成的二硫键和链内的非活性二硫键。还需加入还原剂,如疏基乙醇、二硫基苏糖醇(DTT)、二硫赤群糖醇、半胱氨酸。还原剂的使用浓度一般是50-100mM 2-BME或DTT ,也有文献使用5mM浓度。在较粗放的条件下,可以使用5ml/l的浓度。还原剂的使用浓度与蛋白二硫键的数目无关,而有些没有二硫键的蛋白加不加还原剂无影响,如牛生长激素包涵体 的增溶。对于目标蛋白没
7、有二硫键某些包涵体的增溶,有时还原剂的使用也是必要的,可能由 于含二硫键的杂蛋白影响了包涵体的溶解。4二、复性:由于包涵体中的重组蛋白缺乏生物学活性,加上剧烈的处理条件,使蛋白的高级结构破坏, 因此重组蛋白的复性特别必要。通过缓慢去除变性剂使目标蛋白从变性的完全伸展状态恢复到正常的折叠结构,同时去除还原剂使二硫键正常形成。一般在尿素浓度4M左右时复性过程开始,至ij 2M左右时结束。对于盐酸月瓜而言,可以从 4M开始,至ij 1.5M时复性过程已经结 束。包涵体蛋白复性方法稀释复性:直接加入水或缓冲液,放置过夜,缺点是体积增加较大,变性剂稀释速度太 快,不易控制。目前稀释法主要有一次稀释、分段
8、稀释和连续稀释三种方式。透析复性:好处是不增加体积,通过逐渐降低外透液浓度来控制变性剂去除速度,有人称易形成无活性蛋白质聚体,且不适合大规模操作,无法应用到生产规模。超滤复性:在生产中较多的使用,规模较大,易于对透析速度进行控制,缺点是不适合 样品量较少的情况,且有些蛋白可能在超滤过程中不可逆的变性。柱上复性:是最近研究较多并成功的在生产中应用的一种复性方法,包涵体蛋白变性 后,在色谱柱上复性,大致可分成疏水柱复性及凝胶柱复性两类。其中的凝胶柱复性均是用 Sephacry1S-100或Superdex75等分子筛填料,柱较长(40cm-100cm不等)。相比稀释和透析 两种方法,色谱柱复性回收
9、率高(高达90%以上)、快速、易放大,样品稀释倍数小(一般五倍左右)5高蛋白质浓度下的复性: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缓慢地连续或不连续地将变性蛋白加入 到复性缓冲液中,使得蛋白质在加入过程中或加入阶段之间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复性;二是 采用温度跳跃式复性,即让蛋白质先在低温下折叠复性以减少蛋白质聚集的形成,当形成聚集 体的中间体已经减少时,迅速提高温度以促进蛋白质折叠复性。此外,吸附法、反胶束法和双水相萃取法等都可用蛋白质的复性。包涵体蛋白复性效率复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除与蛋白质复性的过程控制相关外,还很大程度上与蛋白质本身 的性质有关,有些蛋白非常容易复性,如牛胰 RNA酶有12对二硫键,在
10、较宽松的条件下复性 效率可以达到95%以上,而有一些蛋白至今没有发现能够对其进行复性的方法如IL-11,很多蛋白的复性效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如在纯化IL-2时以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中加入铜离子(0.05%SDS, 7.5-30U mol/l CuCl2 )的方法,25-37 C 下反应 3 小时,再 EDTA 至 1m mol/l 终 止反应,复性后的二聚体低于1%。6一般说来,蛋白质的复性效率在20%左右。影响复性效率的因素:蛋白质的复性浓度:正确折叠的蛋白质的得率低通常是由于多肽链之间的聚集作用,蛋 白质的浓度是使蛋白质聚集的主要因素,因而,一般浓度控制在0.1-1mg/ml;如果变性蛋白加
11、入复性液中过快,容易形成絮状沉淀,可能是蛋白重新凝聚的缘故。所以我们采用再水浴和磁 力搅拌下,逐滴加入变性蛋白,使变性蛋白在复性液中始终处于低浓度状态。pH和温度:复性缓冲液的 pH值必须在7.0以上,这样可以防止自由硫醇的质子化作用 影响正确配对的二硫键的形成,过高或过低会降低复性效率,最适宜的复性pH值一般是8.0-9.0。12此外,影响复性效率的因素还有,变性剂的起始浓度和去除速度、氧化还原电势、离子强度、 共溶剂和其他添加剂的存在与否等。提高包涵体蛋白的复性产率氧化-还原转换系统对于含有二硫键的蛋白,复性过程应能够促使二硫键形成。常用的方法有:空气氧化法、使用氧化交换系统、混合硫化物法
12、、谷胱甘肽再氧化法及DTT再氧化法.最常用的氧化交换系统是GSH/GSSG,而 cysteine/cystine、cysteamine/cystamine DTT/GSSG、DTE/GSSG等也都有应用。氧化交换系统通过促使不正确形成的二硫键的快速交换反应提高了 正确配对的二硫键的产率。通常使用1-3m mol/l还原型疏基试剂,还原型和氧化型疏基试剂的比例通常为10: 15: 1。7添加低分子化合物低分子化合物自身并不能加速蛋白质的折叠,但可能通过破坏错误折叠中间体的稳定性,或 增加折叠中间体和未折叠分子的可溶性来提高复性产率。如盐酸月以月尿、烷基月尿、以及碳酸酰 胺类等,在非变性浓度下是很
13、有效的促进剂。蛋白质的辅因子、配基或底物亦可起到很好的促 折叠作用,如蛋白质的辅因子Zn2+或Cu2+可以稳定蛋白质的折叠中间体,从而防止了蛋白质的聚集,加入浓度大于0.4 mol/lTris缓冲液可提高包涵体蛋白质的折叠效率。浓度为 0.4-0.6ML-Arg有助于增加复性中间产物的溶解度。成功的应用于很多蛋白如t-PA的复性中,可以抑制二聚体的形成。NDSBs是近年来出现的可促进蛋白复性的新家族,NDSBs由一个亲水的硫代甜菜碱及一个短的疏水集团组成,故不属于去垢剂 ,不会形成微束,易于透析去除,目前,常用的有 NDSB-195, NDSB-201 , NDSB-256。 8PEG-NaS
14、O4 两相法用PEG和NaSO4作为成相剂,然后加入盐酸月瓜,再把变性的还原的蛋白质溶液加入其中进行 复性,但这种方法需复性的变性蛋白质的浓度必须低。9分子伴侣和折叠酶等这类蛋白质主要包括硫氧还蛋白二硫键异构酶、肽酰-辅氨酰顺反异构酶、分子伴侣、FK506结合蛋白、Cyclophilin等。分子伴侣和折叠酶等不仅可在细胞内调节蛋白质的折叠和聚集过程 的平衡,而且可在体外促进蛋白质的折叠复性。13其它提高复性率的策略还有许多,如:非离子型去垢剂,尤其是离子型或两性离子去垢剂或表面 活性剂CHAPs、Triton X-100、磷脂、laury lmaltosid、Sarkosyl等对蛋白质复性有促
15、进作用; 待折叠复性的蛋白质的抗体可有效协助其复性;多聚离子化合物如肝素不仅可以促进蛋白质的 作用,而且具有稳定天然蛋白质的作用。10复性效果的检测:根据具体的蛋白性质和需要,可以从生化、免疫、物理性质等方面对蛋白质的复性效率进行 检测。凝胶电泳:一般可以用非变性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以检测变性和天然状态的蛋白 质,或用非还原的聚丙烯酰胺电泳检测有二硫键的蛋白复性后二硫键的配对情况。光谱学方法:可以用紫外差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性光谱(CD)等,利用两种状态下的光谱学特征进行复性情况的检测,但一般只用于复性研究中的过程检测。色谱方法:如IEX、RP-HPLC、CE等,由于两种状态的蛋白色谱行为
16、不同,生物学活性及比活测定:一般用细胞方法或生化方法进行测定,较好的反映了复性蛋 白的活性,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测活方法测得的结果不同,而且常常不能完全反映体内活 性。黏度和浊度测定:复性后的蛋白溶解度增加,变性状态时由于疏水残基暴露,一般水 溶性很差,大多形成可见的沉淀析出。免疫学方法:如 ELISA、WESTERN等,特别是对结构决定簇的抗体检验,比较真实的 反映了蛋白质的折叠状态。11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都能以独特的方式进行折叠,形成自己特有的空间 结构,以执行某一些生命活动。当外界环境改变时,可能造成基因突变和蛋白质序列改变,错 误剪接和运输,错误折叠和异常聚积,形成
17、对机体有害的反应,引起构象病的发生和无生物活 性、不可溶的包涵体形成。目前对包涵体形成和复性过程中发生聚集的机制尚不清楚,许多已 建立的高效复性方法是在反复实验和优化的基础上建立的,且没有普遍性,但从这许许多多的 个例中发现了一些规律:如聚集的发生是由链间的疏水相互作用介导、聚集具有相对特异性、 折叠中间体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等等,并利用这些知识建立了一些重组蛋白质高效复兴性的方 法。相信随着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蛋白质工程学及相关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和完善, 在不久的将来,预测和设计最佳复性方案将成为可能。包涵体表达的蛋白的复性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表达常常导致包涵体的形成,虽然包涵体具有
18、富集目标蛋白质、抗蛋白酶、对宿主毒性小等优点,但包涵体蛋白质的复性率一般都很低,而分子伴侣、低分子量添加物等在复性过程中的应用及新的复性方法的建立都大大提高了重组蛋白质复性产率。一、包涵体:包涵体的定义、组成与特性:包涵体是指细菌表达的蛋白在细胞内凝集,形成无活性的固体颗粒。一般含有50%以上的重组蛋白,其余为核糖体元件、RNA聚合酶、内毒素、外膜蛋白ompC、ompF和ompA等,环状或缺口的质粒 DNA,以及脂体、脂多糖等,大小为 0.5-1um,具有很高的密度(约 1.3mg/ml),无定形,呈非水溶性,只溶于变性剂如尿素、盐酸月瓜等。NMR等新技术的应用表明包涵体具有一定量的二级结构,
19、他们可能在复性的启动阶段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包涵体的形成:主要因为在重组蛋白的表达过程中缺乏某些蛋白质折叠的辅助因子,或环境不适,无法形成 正确的次级键等原因形成的。基因工程菌的表达产率过高,超过了细菌正常的代谢水平,由于细菌的8因子的蛋白水解能力达到饱和,使之表达产物积累起来。研究发现在低表达时很少形成包涵体,表达量越 高越容易形成包涵体。原因可能是合成速度太快,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二硫键不 能正确的配对,过多的蛋白间的非特异性结合,蛋白质无法达到足够的溶解度等。重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一般说含硫氨基酸越多越易形成包涵体,而脯氨酸的含量明 显与包涵体的形成呈正相关。重组蛋白所处的环境:
20、发酵温度高或胞内pH接近蛋白的等电点时容易形成包涵体。重组蛋白是大肠杆菌的异源蛋白,由于缺乏真核生物中翻译后修饰所需酶类和辅助因 子,如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等,致使中间体大量积累,容易形成包涵体沉淀。蛋白质在合成之后,于中性pH或接近中性pH的环境下,其本身固有的溶解度对于包涵体的形成比较关键,即是说,有的表达产率很高,如Aspartase和Cyanase表达产率达菌体蛋白的30%,也不形成包涵体,而以可溶形式出现。在细菌分泌的某个阶段,蛋白质分子间的离子键、疏水键或共价键等化学作用导致了包 涵体的形成。包涵体破菌、分离、洗涤及溶解基因工程菌发酵液,经离心浓缩后,可用:机械破碎、超声破碎:单纯超声
21、破碎,在小 规模下且菌量较少的情况下效果较好,由于能量传递和局部产热等原因,很难用于大体积细胞 悬液的破碎,这样部分未破碎细胞与包涵体混在一起,给后期纯化带来困难。因此,在较大规 模纯化时先用溶菌酶破碎细菌的细胞膜,再结合超声破碎方法,可显著提高包涵体的纯度和回 收率。以及化学方法破碎使细菌裂解,然后以5000-20000g 15min离心,可使大多数包涵体沉淀,与可溶性蛋白分离。洗涤:为了除去包涵体上粘附的杂质,如膜蛋白或核酸,应用洗涤液洗涤包涵体,通常 用低浓度的变性剂,过高浓度的尿素或盐酸月瓜会使包涵体溶解,如 2M尿素在50mM Tris pH7.0- 8.5左右,1mM EDTA中洗
22、涤。此外可以用温和去垢剂TritonX-100洗涤去除膜碎片和膜蛋白。溶解:一般用强的变性剂如尿素(6-8M)、盐酸月瓜(GdnHCl 6M ),通过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打断包涵体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的各种化学键,使多肽伸展,一般来讲,盐酸月瓜优 于尿素,因为盐酸月瓜是较尿素强的变性剂,它能使尿素不能溶解的包涵体溶解,而且尿素分解 的异氟酸盐能导致多肽链的自由氨基甲酰化,特别是在碱性pH值下长期保温时。或用去垢剂,如SDS、正十六烷基三甲基镂氯化物、Sarkosyl等,可以破坏蛋白内的疏水键,也可溶解一些包涵体蛋白质。Kandula Suntha 等人用 TritonX-100 来溶解 Zymo
23、nonas mobilislevansucrase包涵体蛋白。另外,对于含有半胱氨酸的蛋白质,分离的包涵体中通常含有一些 链间形成的二硫键和链内的非活性二硫键。还需加入还原剂,如疏基乙醇、二硫基苏糖醇(DTT)、二硫赤群糖醇、半胱氨酸。还原剂的使用浓度一般是50-100mM 2-BME或DTT ,也有文献使用5mM浓度。在较粗放的条件下,可以使用5ml/l的浓度。还原剂的使用浓度与蛋白二硫键的数目无关,而有些没有二硫键的蛋白加不加还原剂无影响,如牛生长激素包涵体 的增溶。对于目标蛋白没有二硫键某些包涵体的增溶,有时还原剂的使用也是必要的,可能由 于含二硫键的杂蛋白影响了包涵体的溶解。二、复性:
24、由于包涵体中的重组蛋白缺乏生物学活性,加上剧烈的处理条件,使蛋白的高级结构破坏, 因此重组蛋白的复性特别必要。通过缓慢去除变性剂使目标蛋白从变性的完全伸展状态恢复到正常的折叠结构,同时去除还原剂使二硫键正常形成。一般在尿素浓度4M左右时复性过程开始,至ij 2M左右时结束。对于盐酸月瓜而言,可以从 4M开始,至ij 1.5M时复性过程已经结 束。包涵体蛋白复性方法稀释复性:直接加入水或缓冲液,放置过夜,缺点是体积增加较大,变性剂稀释速度太 快,不易控制。目前稀释法主要有一次稀释、分段稀释和连续稀释三种方式。透析复性:好处是不增加体积,通过逐渐降低外透液浓度来控制变性剂去除速度,有人 称易形成无
25、活性蛋白质聚体,且不适合大规模操作,无法应用到生产规模。超滤复性:在生产中较多的使用,规模较大,易于对透析速度进行控制,缺点是不适合 样品量较少的情况,且有些蛋白可能在超滤过程中不可逆的变性。柱上复性:是最近研究较多并成功的在生产中应用的一种复性方法,包涵体蛋白变性 后,在色谱柱上复性,大致可分成疏水柱复性及凝胶柱复性两类。其中的凝胶柱复性均是用 Sephacry1S-100或Superdex75等分子筛填料,柱较长(40cm-100cm不等)。相比稀释和透析 两种方法,色谱柱复性回收率高(高达90%以上)、快速、易放大,样品稀释倍数小(一般五倍左右)高蛋白质浓度下的复性: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
26、缓慢地连续或不连续地将变性蛋白加入 到复性缓冲液中,使得蛋白质在加入过程中或加入阶段之间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复性;二是 采用温度跳跃式复性,即让蛋白质先在低温下折叠复性以减少蛋白质聚集的形成,当形成聚集 体的中间体已经减少时,迅速提高温度以促进蛋白质折叠复性。此外,吸附法、反胶束法和双水相萃取法等都可用蛋白质的复性。包涵体蛋白复性效率复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除与蛋白质复性的过程控制相关外,还很大程度上与蛋白质本身的性质有关,有些蛋白非常容易复性,如牛胰 RNA酶有12对二硫键,在较宽松的条件下复性 效率可以达到95%以上,而有一些蛋白至今没有发现能够对其进行复性的方法如IL-11,很多蛋白的
27、复性效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如在纯化IL-2时以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中加入铜离子(0.05%SDS, 7.5-30U mol/l CuCl 2)的方法,25-37 C下反应 3小时,再 EDTA 至 1m mol/l 终 止反应,复性后的二聚体低于1%。一般说来,蛋白质的复性效率在20%左右。影响复性效率的因素:蛋白质的复性浓度:正确折叠的蛋白质的得率低通常是由于多肽链之间的聚集作用,蛋白质的浓度是使蛋白质聚集的主要因素,因而,一般浓度控制在0.1-1mg/ml;如果变性蛋白加入复性液中过快,容易形成絮状沉淀,可能是蛋白重新凝聚的缘故。所以我们采用再水浴和 磁力搅拌下,逐滴加入变性蛋白,使变性蛋白
28、在复性液中始终处于低浓度状态。pH和温度:复性缓冲液的pH值必须在7.0以上,这样可以防止自由硫醇的质子化作用影响正确配对的二硫键的形成,过高或过低会降低复性效率,最适宜的复性pH值一般是8.0-9.0。此外,影响复性效率的因素还有,变性剂的起始浓度和去除速度、氧化还原电势、离子强度、 共溶剂和其他添加剂的存在与否等。提高包涵体蛋白的复性产率氧化-还原转换系统对于含有二硫键的蛋白,复性过程应能够促使二硫键形成。常用的方法有:空气氧化法、使用氧化交换系统、混合硫化物法、谷胱甘肽再氧化法及 DTT再氧化法.最常用的氧化交换系统是GSH/GSSG,而 cysteine/cystine、cysteam
29、ine/cystamine、DTT/GSSG、DTE/GSSG等也都有应用。氧化交换系统通过促使不正确形成的二硫键的快速交换反应提高了正确配对的二硫键的产率。通常使用1-3m mol/l还原型疏基试剂,还原型和氧化型疏基试剂的比例通常为10: 15: 1。添加低分子化合物低分子化合物自身并不能加速蛋白质的折叠,但可能通过破坏错误折叠中间体的稳定性,或 增加折叠中间体和未折叠分子的可溶性来提高复性产率。如盐酸月以月尿、烷基月尿、以及碳酸酰 胺类等,在非变性浓度下是很有效的促进剂。蛋白质的辅因子、配基或底物亦可起到很好的促 折叠作用,如蛋白质的辅因子Zn2+或Cu2+可以稳定蛋白质的折叠中间体,从
30、而防止了蛋白质的聚集,加入浓度大于 0.4 mol/lTris缓冲液可提高包涵体蛋白质的折叠效率。浓度为 0.4-0.6M L- Arg有助于增加复性中间产物的溶解度。成功的应用于很多蛋白如t-PA的复性中,可以抑制二聚体的形成。NDSBs是近年来出现的可促进蛋白复性的新家族,NDSBs由一个亲水的硫代甜菜碱及一个短的疏水集团组成,故不属于去垢剂 ,不会形成微束,易于透析去除,目前,常用的有 NDSB-195,NDSB-201 , NDSB-256。PEG-NaSO4 两相法用PEG和NaSO4作为成相剂 然后加入盐酸月瓜,再把变性的还原的蛋白质溶液加入其中进行 复性,但这种方法需复性的变性蛋白质的浓度必须低。分子伴侣和折叠酶等这类蛋白质主要包括硫氧还蛋白二硫键异构酶、肽酰-辅氨酰顺反异构酶、分子伴侣、FK506结合蛋白、Cyclophil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审计与监控策略
- 医保政策下的医疗信息化建设
- 医疗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培养路径
- 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与优化策略
- 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安全防护
- 医疗设备安全监管的培训课程设计
- 现场管理培训心得体会模版
- 新质生产力表述
- 代理拓客合同范例
- 仓库地面改造合同范例
- (四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地理试卷(含答案)
- 2024年探放水工技能大赛理论考试题库500题(供参考)
- XX道路危险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台账标准化表格
- GB/T 13025.7-2012制盐工业通用试验方法碘的测定
- 全文《中国式现代化》PPT
- 行政执法讲座课件
- DB32T 2197-2022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数据传输规约(修订)
- 心肺交互作用-
- 幼儿园中班课件:《预防感冒》
- 封条模板A4直接打印版
-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与实施优秀案例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