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员工离职倾向关键性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知识员工离职倾向关键性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知识员工离职倾向关键性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知识员工离职倾向关键性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知识员工离职倾向关键性影响因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知识员工离职倾向关键性影响因素分析* 以科研事业单位为例徐 荣,曹安照(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 要: 了解影响离职倾向关键性因素对稳定知识员工队伍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相关文献为基础, 找出引起知识员工离职倾向的相关因素;从实证调查入手, 通过 GM (1 , N)建模,对影响知识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灰色处理,得出了影响知识员工离职倾向的四个关键性影响因素:工作环境、可选择工作机会的主观感知、福利报酬、情感性承诺。关键词: 知识员工;离职倾向;灰色关联分析;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中图分类号:F272. 92文献标识码:A引言知道员工的离职倾向是有意义的,因为离职倾向通

2、常被认为是预测员工离职行为最有效的指标 (Carsten & Spector ,1987)1 ,知道哪些因素最能影响员工离职倾向则更有意义。因为从管理的角度看,对某一项具体工作而言,把握其中45 项关键指标是最有执行力的2。但目前的相关研究对知识员工离职倾向形成的影响因素作出关键性判断的较为鲜见,鉴于此,本研究拟从众多影响离职倾向的因素中提炼关键性因素,为相关组织针对知识员工离职行为进行管理提供依据。影响因素选择影响员工离职倾向的因素很多, 但是各影响因素对于离职倾向的解释力是不同的, 从文献回顾看, 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 可选择工作机会的主观感知这三类因素对于员工离职倾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3、(Hill & Danier , 1990 ; Frankas &Tetrick , 1989;赵西萍,刘玲,张长征; 2003) 3-5。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对其工作或工作经历评估的一种态度的反映。Aronld& Feldman 在1982 年提出,工作满意度量表包括工作本身、上司、经济报酬、升迁、工作环境和工作团体等 6。由于知识员工工作的特殊性,其工作满意度的结构和其它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结构应该是有差异的,只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参考Aronld 等人量表基础上,对调查对象进行了访谈, 了解知识自身的需求及现状,并且从管理者的角度了解管理中的困惑,以知识员工自身的特点出发来设计问卷,经过

4、这样的过程,将量表修正为工作环境、晋升机会、* 安徽省教育厅人才专项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SQR080)工作内容、福利报酬和领导管理。Meryer & Allen(1991) 将组织承诺划分为三种:连续性承诺、情感性承诺和规范性承诺。连续性承诺是指个人因害怕失去有价值的附属利益而继续留在组织的愿望;情感性承诺表示个认同或参与一特定组织的强度;规范性承诺则是指个人与组织价值的一致性或个人对组织的责任态度, 也就是指个人因道德义务而继续留在组织中的意愿7 。本文沿用 Meryer & Allen的分类法。可选择工作机会的主观感知是指个人在组织环境下对于其他可能的工作机会的主观看法和认识

5、8 。大量研究表明,可选择工作机会的主观感知与员工离职倾向正相关,因此本文也将其作为一个影响因素纳入研究体系。这样,我们就建立了一个影响员工离职倾向的三类(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可选择工作机会的主观感知)九指标 (工作内容、与上级关系、与同事关系、升迁制度、薪酬、连续性承诺、情感性承诺、规范性承诺、可选择工作机会的主观感知)因素体系。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问卷内容包括二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员工的离职倾向,主要借鉴樊景立的成熟量表9 ,此量表包含 4 个题项,采用李克特 5 点计分法, 1 分为完全不同意,5 分为完全同意,中间则依次过渡。 第二部分调查知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可选择工作

6、机会的主观感知的内容,问卷围绕影响知识员工离职的9 个因素,每个因素4 个题项,共36 个题项,设计原理与第一部分相同。为了保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量表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量表题项进行了修订。为确保问卷的质量,笔者采用了焦点问题讨论组的方式, 邀请了多名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组成专家小组分别填写了问卷,随后就问卷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经过上述过程,笔者最终确定了问卷的内容。变量测量的信度水平(Cronbach ,系数 )均超过了 0.8,达到了要求,具体如表1 所示。表 1量表信度水平分析结果M0M1M 2M 3M 4M 5M 6M 7M 8M 9Cronbac

7、h, 0.846 0.9210.8940.887 0.824 0.8910.935 0.816 0.8730.913注: M 0离职倾向、 M 1工作环境、 M 2 晋升机会、 M3工作内容、 M 4福利报酬、 M 5领导管理、M 6 连续性承诺、 M 7情感性承诺、 M 8规范性承诺、 M 9可选择工作机会的主观感知,下同。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问卷调查于2008 年 4 月同时在安徽省的两所研究机构和四所高校中展开。由于数据涉及一些隐私,本文以A 、 B 、C、 D、 E、 F 分别代表这两所研究机构和四所高校。在问卷调查中为消除调查对象顾虑以确保问卷填答质量,采取无记名方式,问卷

8、均由调查组成员负责发放和回收(隔日回收 ),不假手第三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500 份,后经一致性检验,剔除81 份,保留有效问卷419 份。在收集到数据以后,我们对问卷进行了Means 处理,处理结果见表2。表 2调查结果 Means 统计表影响因子ABCDEFM 02.9512.9443.0503.1253.2123.163M 12.8312.9522.7482.8392.5982.645M 22.4172.0912.3782.4152.3872.581M 32.1202.3972.2792.3982.1872.316M 43.0412.9283.0553.3513.0123.291M

9、53.2153.1533.2533.5213.3413.487M 62.3122.3272.3212.6122.2892.398M 72.4122.1562.7932.7422.5672.613M 82.7322.7892.5983.2472.6122.725M 92.6933.1432.5732.6612.7433.0123 GM(1 ,N)建模处理一般事物间的不确定关联,或系统因子之间不确定关联时常用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用灰色关联度顺序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次序的方法, 是通过灰色关联度来分析和确定系统因素间的影响程度一种方法。本研究选择的样本各因素之间存在不确定关联,

10、我们选择GM(1 , N)模型来对员工离职倾向及其各影响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先对表2 统计数据按行初值化,初值化结果见表3.表 3初值化结果数据序列ABCDEFx(0)11.0000.9981.0341.0591.0881.072(k)x(0)2(k)1.0001.0430.9711.0030.9780.937x(0)3(k)1.0000.8650.9840.9990.9861.068x(0)41.0001.1311.0751.1311.0321.092(k)x(0)5(k)1.0000.9631.0051.1020.9901.082x(0)6(k)1.0000.9811.0121.0951

11、.0391.085x(0)7(k)1.0001.0051.0031.1300.9901.037x(0)8(k)1.0000.9841.1581.1771.0641.083x(0)8(k)1.0001.0210.9511.1890.9560.997x(0)10(k)1.0001.1670.9550.9881.0191.118再对表 3中无规数列x(0)1(k), x(0)2(k) , x(0)10(k)分别作 1-AGO 。结果见表 4。表 4 1-AGO 结果1-AGO 序列ABCDEFx(1)1(k)1.0001.9983.0324.0915.1796.251x(2)1(k)1.0002.0

12、433.0144.0174.9955.932x(3)1(k)1.0001.8652.8493.8484.8345.902x(4)1(k)1.0002.1313.2064.3375.3696.461x(5)1(k)1.0001.9632.9684.0705.0606.142x(6)1(k)1.0001.9812.9934.0885.1276.212x(7)1(k)1.0002.0053.0084.1385.1286.165x(8)1(k)1.0001.9843.1424.3195.3836.466x(9)1(k)1.0002.0212.9724.1615.1176.11411.0002.1673

13、.1624.1505.1696.287x(10)(k)那么可以以 x1 为行为变量, xi(i=2 , 3, , 10)为因子变量构造GM(1 , N)定义模型:(0)(1)10(1)(1)1(1)(1)( k)(k )1) )(kK2,3, 6)x1 (k)az1bixi其中: z1(k)(x1 ( k)x1 (ki22由于这里 n-1N ,故采用贫信息GM(1 , N) 模型中的行满秩算式进行参数估计:a(a, b2, b3,b10)TBT (BBT ) 1Yn式中Yn(0)(0)(0)(0)(0),T x1(2), x1(3) , x1(4) , x1(5) , x1 (6)z(1)x(

14、1)x(1)(2)2(2)(2)110(1)x(1)x10(1)z1(3)2(3)(2)B(1)x(1)x10(1)z1(4)2(4)(2)(1)x(1)x10(1)z1(5)2(5)(2)(1)x(1)x10(1)z1(6)2(6)(2)从表 3 和表 4 结果看:Yn0.998 1.031.0591.088T1.072-1.4992.0431.8652.1311.9631.9812.0051.9842.0212.167-2.5153.0142.8493.2062.9682.9933.0083.1422.9723.162-3.562 4.017 3.848 4.337 4.070 4.088

15、 4.138 4.319 4.1 61 4.150 -4.635 4.995 4.834 5.369 5.060 5.127 5.128 5.383 5.117 5.169 -5.717 5.932 5.902 6.464 6.142 6.212 6.165 6.466 6.114 6.287T所以: a1.0376 1.2242 -0.2207 0.1299 -0.3452 0.0336 0.0282 -0.3171 0.0638 0.5731则 GM(1 , N)的灰微分方程为:?(0)(1)(1)(1)(1)(1)x(1) ( k)1.2242 x(2)(k )-0.2207x(3)(k

16、)+0.1299x(4) (k)-0.3452x(5) (k )+0.0336x(6) (k)+0.0282x(7)(1) (k)-0.3171x(8)(1) ( k)+0.0638x(9)(1) (k )0.5731x(10)(1) (k)1.0376z(1)(1) (k)再进行残差检验。将x(1)i) ( k)(i 1,2,10; k 1,2, ,6)值代入 GM(1 , N) 的灰微分方程,得各模拟值, 将模拟值与初值化数据相减可得绝对残差,将绝对残差的绝对值与初值化数据相除可得相对残差, 相对残差的均值即为平均相对残差。由计算可知, 该模型的平均相对残差仅为 0.48%。从残差检验可以

17、看出,已建GM(1 ,N) 灰微分方程的精度高达95.52% ,由模型精度等级指标可知, 模型精度为1 级,说明建模效果很好。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各影响因素的驱动系数,如表 5。表 5各影响因素驱动系数影响因素M 1M 2M 3M 4M 5M 6M 7M 8M 9驱动系数1.22420.22070.12990.34520.03360.02820.31710.06380.5731讨论与结论从模型结果看,M 1、 M 9、 M 4、 M 7 驱动系数最大,分别为说明薪酬、可选择工作机会的主观感知、 工作环境、 连续性承诺这四个影响因素对于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最大,可以作为关键性影响因素。当然上述四个因

18、素也是有差异的,工作环境对离职的影响最大,因为知识性员工是学习性群体, 以知识的学习与共享促进个人的职业成长,而知识的学习与共享则是和工作环境密切相关, 所以知识性员工一般都将作为职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其次为可选择工作机会的主观感知, 因为知识员工相对于其他职工而言,所拥有的学历、知识等具有明显的优势,对可选择工作机会的主观感知较好, 使之仅次于福利报酬的第二敏感因子。福利报酬的影响也较为明显,这说明对于高校知识员工群体待遇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情感性承诺对员工离职的影响略次于福利报酬的影响, 情感承诺的高低不一定与组织的制度、报酬相关联, 其根本在于组织对员工的关爱和体贴能够使之感到具有健康与良

19、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这一点对知识员工也非常重要。由于可选择工作机会的主观感知对组织而言操作性不强,所以,根据以上结论减少知识性员工离职倾向的关键措施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关注知识员工的福利,增强情感性承诺。参考文献:1 Carsten J.M & Spector.P E,Unemployment ,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A Meta-analyticTest ofthe MuchinskyModelJ .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 1987,72:374-379.2(美 )拉里 博西迪, (美

20、 )拉姆 查兰著. .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M . 刘祥亚,译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加)休 J阿诺德,(美)丹尼尔 C菲尔德曼 . 组织行为学 M . 邓荣霖等,译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L.E,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Analysis the Causal Ordering of Satisfaction4 Frankas A J & Tetrickand Commitment on Turnover DecisionJ .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 1989,74:855-868.赵

21、西萍,刘玲,张长征 . 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的多变量分析 J . 中国软科学, 2003(3): 71-74.6Arnold H . J & Feldman D . C,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Job TurnoverJ. Journal ofApplied Psychology, 1982 , 67(3): 350-360.7Meyer J. P & Allen N . J,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 HumanRe

22、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991,1: 61-89 .8Ing-San Hwang & Jyh-Huei Kuo ,Effects of job satisfaction & perceived alternativ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on turnover intentionJ .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2006,8(2): 254-260.张勉,李树茁 . 人口变量、工作满意度和流失意图 J. 统计研究, 2001(10):51-55 .The Analysis

23、of Key Influence Factors on Turnover Intention ofKnowledge Worker Tak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as an ExampleXu Rong,Cao Anzhao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Wuhu 241000 China)Abstract : It is a positive meaning for the stability of knowledge worker that know key influence fact

24、ors on turnover intention.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factors on turnover intention of knowledge worker based on literature; Form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hen by GM(1,N) model and grey analysis to single out the key influence factors to turnover intention of Knowledge Worker. Finally we concl

25、uded that there are 4 key influence factors of turnoverintention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namely : working environment,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remuneration,and feeling commitment.perceivedalternativeKeyWords: KnowledgeWorker ; TurnoverIntention ; GreyIncidence Analysis ;JobSatisfaction ;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作者简介: 徐 荣( 1972-),男,安徽庐江人,硕士,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及制度经济学;曹安照,( 1961-),男,安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