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22历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3_第1页
2009-2022历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3_第2页
2009-2022历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3_第3页
2009-2022历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3_第4页
2009-2022历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带详解版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住在富人区的她 2009-2022历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历年真题荟萃(共30题)1.周期性经济危机发生时,往往也是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时候,个人应该利用这一时期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参加那些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给自己补课补就业技能、创业能力和一般性素质。通常,在一次危机之后,会迎来一个经济繁荣时期。这个新的经济繁荣是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会大幅度提高。谁在劳动力市场低谷时期积攒了就业能力,谁在随后的繁荣时期就能抓

2、住机遇。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加快提升劳动者素质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手段 B.劳动者不应对经济低迷时期的就业市场丧失信心 C.产业结构升级促使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 D.经济危机时期也可以是个人提升能力的好时机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文段开篇介绍人们应该利用经济危机增强自身的能力。而后通过对经济危机之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会大幅提高的阐述,说明提高就业能力对于经济危机之后抓住机遇的重要性。文段为总分结构,重点强调经济危机时应该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对应D项。 A项,“摆脱经济危机”为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排除。B项,“丧失信心”为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排除。C项,偷换概念,生产要素重新组合

3、不等于产业结构升级,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文本为提出观点解释原因强调观点的结构,归纳概括文段的观点部分,选择与之相符的一项。文段首先指出周期性危机发生时,个人应该利用这一时期提升自己。接着对此加以解释。最后强调这一时期积攒了就业能力,就能在繁荣时期抓住机遇。故文段强调的是要在经济危机时期提升自己,B项表述相符。 A项“产业结构升级”不是危机时期。C项文段没有提及。D项“信心”不是文段论述的内容,文段说的是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说明个人应该充分利用周期性经济危机提高自身素质。接着

4、说明这样做的原因,即“通常危机之后会迎来繁荣时期,而这时候对劳动力就会有更高的要求”。最后重申在劳动力市场低谷积攒就业能力的重要性。文段首尾两句均为观点的论述,强调了劳动者应该充分利用经济危机时期提高个人能力,中间两句话是对于这个观点的原因的表述,属于解释说明的内容。因而文段结构为“总分总”,重点句是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经济危机时期也可以是个人提升能力的好时机”是对重点句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D选项。2.空间站:宇航员 A.实验室:科研单位 B.学校:家长 C.电视台:主持人 D.游乐园:游客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空间站是宇航员的工作

5、地点之一,二者为人物与工作场所的对应关系。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项:实验室与科研单位之间为包容关系,科研单位中包含实验室,与题干逻辑关系不符,排除;B项:学校与家长并非工作中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符,排除;C项:电视台是主持人的工作地点之一,二者为人物与工作场所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相符,当选;D项:游乐园与游客并非工作中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3.这些实验告诉我们:科研进展有时就像马拉松赛,而不是很快就能见分晓的短程赛跑科学发展是人类追求的一个长期目标,但一些具体研究项目却往往是在一个较短时间尺度内进行和完成的有些研究项目的数据积累工作已持

6、续了几个世纪,有的每年产生数以百计的论文,有的十年才产生一个数据点也有一些科学实验或科研项目却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例如:人类寿命研究、地壳变动情况勘查、太阳表面变化观察等,有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时间尽管如此,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仍以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将科学实验成果传承了下去如此漫长的实验因此受到各种外在条件和因素的挑战,如研究重点的转移和技术的变化等,并经常受到资金不足和人员变动的制约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B. C. D.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语句排序题,从选项入手。第一步判断首句,句是一种话题的引入句,句是一种例证,故通过对比,句更适合作为首句,

7、排除A、D两项。对比B、C两项,差别在于句之后的衔接。句强调科研项目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马上衔接句“有些项目持续了几个世纪”比较突兀,句才能够与首句构成反义并列,且句为对句的进一步解释。故排除B项。 故正确答案为C。【文段出处】文汇报2013年3月慢科学五个时间跨度漫长的科学实验带来的启示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语句排序。第一步,快速浏览6个句子并观察选项,可根据首句特征排除错误选项。第二步,可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逻辑关系确定分句间顺序。比较、,以“有些”开头,置于首句过于突兀,引出话题,更适合作为首句,排除A、D。中“如此漫长的实验”对应句末的“10年才产生一个数据点”,应相连,排除C。故本题

8、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引入话题“科学研究项目”,“有些有的有的”属于举例论证,两句相比,引出话题在前,因此适合做首句,排除A项和D项。 第二步,判断句后接句还是句。句讲述“一些具体研究项目”在较短时间完成,句阐述“也有一些科学实验或科研项目却不可能在短期类完成”,句中的“一些”和句中的“也有一些”形成对照并列关系,故相连,排除B项。句介绍有的研究项目需要很长时间,与句话题一致,因此相连。因此,选择C选项。4.铁索桥:钢材 A.石塔:砖头 B.包子:面粉 C.二胡:琴弦 D.互联网:光纤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钢材是铁索桥的制作原材料

9、之一,二词为材料制作的对应关系。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项:砖头并非石塔的制作原材料,其原材料应为石头,排除;B项:面粉是包子的制作原材料之一,与题干逻辑关系吻合,当选;C项:琴弦是二胡的一部分,并非原材料,排除;D项:光纤为实物,互联网为虚物,二者不构成材料制作的对应关系,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5.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A.A B.B C.C D.D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元素组成凌乱,且均由两个图形组合而成,考虑图形间关系,分别为相交、相离、相交、相离、相交、?,第六个应为相离的图形,只有A项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A。6.“二十四节

10、气”中的“夏满芒夏暑相连”包含了多少个节气: A.6 B.5 C.4 D.7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夏满芒夏暑相连”是指: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 故正确答案为A。7.某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出现严重困难,其股东甲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欲提起解散公司之诉,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须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 以上 B.甲在起诉的同时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对公司进行清算 C.甲起诉时,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的,人民法院可以予以保全 D.如甲坚持以其他股东和公司为共同被告,人民法院将驳回其对其他股东的起诉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B项错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二

11、)第二条规定:“股东提起解散公司诉讼,同时又申请人民法院对公司进行清算的,人民法院对其提出的清算申请不予受理”,因此,甲在起诉的同时,不能申请人民法院对公司进行清算。 A项正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以下列事由之一提起解散公司诉讼,并符合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四)经营管理发生其他严重困难,公司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形。C项正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三条规定,股东提起解散公司诉讼时,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或者证据保全的,在股东提供担保且不

12、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的情形下,人民法院可予以保全。D项正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原告以其他股东为被告一并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原告将其他股东变更为第三人;原告坚持不予变更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原告对其他股东的起诉。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要熟悉解散公司之诉相关知识。本题考查公司法的相关知识,很难运用解题技巧解答,需要考生准确把握相关法律以及司法解释。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公司法作出的司法解释的内容是今后考查重点、热点,考生在复习时要重点把握。A项正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一条规定:“

13、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以下列事由之一提起解散公司诉讼,并符合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B项正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四条规定:“股东提起解散公司诉讼应当以公司为被告。原告以其他股东为被告一并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原告将其他股东变更为第三人;原告坚持不予变更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原告对其他股东的起诉。” C项正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三条规定:“股东提起解散公司诉讼时,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或者证据保全的,在股东提供担保且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的情形下,人民

14、法院可予以保全。” D项错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二条规定:“股东提起解散公司诉讼,同时又申请人民法院对公司进行清算的,人民法院对其提出的清算申请不予受理。人民法院可以告知原告,在人民法院判决解散公司后,依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和本规定第七条的规定,自行组织清算或者另行申请人民法院对公司进行清算。”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公司法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2条规定,股东提起解散公司诉讼,同时又申请人民法院对公司进行清算的,人民法院对其提出的清算申请不予受理。因此,选择B选项。8.关于2013年我国各

15、项工作的完成情况,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B.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 C.粮食产量较上年略有减少 D.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万亿元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 A项正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65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排除;B项正确,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再上新台阶。居民收入和经济效益持续提高,排除;C项错误,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当选;D项正确,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排除。本题为

16、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要了解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考生在学习政府工作报告时要善于抓重点,上一年工作成果中的重要数据或前一规划期内的历史性重大成就,本年度的主要预期目标,一些新提法及重大改革措施等,是需要重点掌握的。B、C、D三项都属于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2013年我国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介绍。同时,报告指出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A项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时政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因此,选择C选项。9.关于自然光

17、学现象的成因,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晚霞:太阳光斜照至地球时,遇到悬浮在大气层高处的细小尘粒产生散射 B.地球极光: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与大气摩擦生热发光 C.彩虹:阳光照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小水滴光线发生色散及衍射 D.海市蜃楼:光在均匀的空气中连续发生折射和全反射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A项正确,晚霞是指傍晚日落前后的天边出现的五彩缤纷的彩霞。晚霞的形成都是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使每一个大气分子都形成了一个散射光源。 B项正确,极光是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

18、子与地球上层大气中的中性原子相互作用引起的。这些高能粒子能激活(通过碰撞)那些束缚于中性原子上的化合价,使其放电发光,并由于高强度摩擦发热放光,产生带色光。C项错误,彩虹是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水滴、微尘等,光线经折射、反射、色散,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雨后常见。其中没有光的衍射,光的衍射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光将偏离直线传播的途径而绕到障碍物后面传播的现象。D项正确,海市蜃楼,简称蜃景,是一种因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需要熟悉生活中常见现象包含的光学原理知识。彩虹和

19、海市蜃楼都是典型的光学现象,也是常考知识点,考生应重点复习并熟知它们的形成原理。A项正确。彩霞是指彩色的云霞,类似于彩虹的、在早晚发生的一种光线现象。其成因为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使每一个大气分子都形成了一个散射光源。 B项正确。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流(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地球的极光是来自地球磁层或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极光产生的条件有三个:大气、磁场、高能带电粒子。

20、C项正确。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D项错误。彩虹,是由于阳光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形成的现象。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时,光将偏离直线传播的途径而绕到障碍物后面传播的现象,叫光的衍射。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光学现象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彩虹指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水滴,光线经过水珠的折射、反射以及色散后,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的现象。由此可知,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光的折射、反射、色散,并不涉及光的衍射。光的衍射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窄缝)时,有离开直线路径绕到障碍

21、物阴影里去的现象。因此,选择C选项。10.咽喉:要塞( )。 A.耳目:刺探 B.头脑:智力 C.手脚:捣鬼 D.眉目:头绪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词语之间是语义关系。咽喉是人的身体器官,又被用来比喻要塞。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项,耳目是人的身体器官,比喻刺探消息的人。刺探是个动词,而要塞是名词,词性不对,排除。B项,头脑被用来比喻一个人聪明、精明,而非智力,排除。C项,手脚被用来比喻为了某种目的而暗中进行的活动,但捣鬼是动词,排除。D项,眉目指人的眉毛和眼睛,也比喻事情的头绪,正确。第三步:再次标注答案故正确答案为D。11.下列书籍中不属于我

22、国古代兵书的是: A.司马法 B.六韬 C.三略 D.五蠹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D项不属于我国古代兵书,五蠹主要内容是根据韩非子对古今社会不断变迁的看法,论述法治应当适应时代的要求,并提出实际的权势比空头的仁义更有效,反对政治上顽固守旧的态度。 A、B、C三项均属于我国古代兵书,司马法是先秦时期重要军事著作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兵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著名的古代汉族军事著作,大约成书于秦末汉初。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12.会玩的孩子更适应社会交往,心理也更加健康;相反,不少性格内向、孤僻,甚至有交往困难等行

23、为问题的孩子,大多小时候缺少和同伴的玩耍。如果一个孩子交往技能比较差,就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多疑等负性情绪,从而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如果这些负性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甚至可能导致闭缩性人格。由此可以推出: A.只有给孩子充分的时间玩耍,孩子的心理才可能健康发展 B.只要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玩耍,孩子的心理就能健康发展 C.有心理缺陷的孩子,都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时间玩耍 D.只要孩子会玩耍,长大后就能适应社会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题干的主要论述关系为: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大多缺少和同伴的玩耍;孩子交往差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可能导致闭缩性人格。 逐一分析选项。A项:由“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大多缺少和同伴

24、的玩耍”可以推知,只有给孩子充分的时间玩耍,孩子的心理才可能健康发展,A项表述正确;B项:只要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玩耍,孩子的心理就能健康发展,表述过于绝对,并不能由题干推出,排除;C项:题干中只是说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大多缺少和同伴的玩耍,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题干中只是说会玩的孩子更适应社会交往,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并不能由题干推出,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能够由题干信息推出的一项,需要准确把握题干的细节信息,不要偏离题干所表达的意思,也不要扩大或缩小题干的范围。题干细节信息:孩子会玩的话更适应社会交往,心理更健康;有交往困难等行为问题的孩子缺少和同伴的玩耍;孩子交往

25、差产生负性情绪导致退缩性人格。 A项,根据可知,有充分的时间玩耍时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推出。 B项,根据可知,有充分的时间玩耍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无法推出。 C项,“都是”表述太过于绝对,无法推出。 D项,根据可知,孩子会玩更适应社会交往,而选项表述太过于绝对,无法推出。 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特征和提问方式,确定为归纳推理。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根据题干“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大多小时候缺少和同伴的玩耍”可知,有充分时间玩耍对孩子心理健康是必要的,可以推出;B项:题干中提到“会玩的孩子心理更加健康”,但并未指出有充分的时间玩耍

26、就一定会心理健康,事实上,可能还有其他因素会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影响,而该项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指出,不少有心理缺陷的孩子大多小时候缺少玩耍,但不代表“有心理缺陷的孩子,都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时间玩耍”,该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题干中提到“会玩的孩子更适应社会交往”,但不代表“只要孩子会玩耍,长大后就能适应社会”,该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因此,选择A选项。13.拍摄:剪辑:放映 A.诊断:检查:康复 B.编辑:征稿:出版 C.化妆:演出:喝彩 D.开采:加工:销售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题干三词之间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先拍摄,然后剪辑,最后

27、放映。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项:应先检查,然后诊断,顺序颠倒,排除;B项:应先征稿,然后编辑,顺序颠倒,排除;C项:喝彩并不存在一定的顺序逻辑,在哪个阶段都可以赢得喝彩,演出前往往也有喝彩声,排除;D项:先开采,然后加工,最后销售,符合题干的先后顺序,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14.某次考试,题目是30道多项选择题,每题选对所有正确选项3分,少选且正确得1分,不选或选错倒扣1分,小王最终得分为50分,现要求改变评分方式,选对所有正确选项得4分,少选且正确得1分,不选或错选倒扣2分,问这种评分方式下小王将得多少分? A.40 B.55 C.60 D.65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设在这次考

28、试中,小王全对的有x道、少选且正确的有y道,则不选或错选的有30-x-y道。 改变评分方式前,小王的总分应为:3x+y-(30-x-y)=50,化简后得:2x+y=40;改变评分方式后,小王的总分应为:4x+y-2(30-x-y),化简后,原式=6x+3y-60=3(2x+y)-60=340-60=60分。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已知总题量、得分总数以及每种情况的得分数,直接设未知数列式。注意列式时尽量减少未知数的个数。设“选对所有正确选项”的题目数为a,“不选或错选”的题目数为b,“少选且正确”的题目数为30-a-b。依题意有:3a30-a-b-b=50,即a-b=10,所求为4a30-

29、a-b-2b=3a-3b+30=3(a-b)+30=60。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用方程法解题。 第二步,设选对、少选且正确、不选或选错这三种情况的答题数量分别为x、y、(30 xy),改变前,根据得分为50分可得,3xy(30 xy)50,化简得2xy40;改变后,得分为4xy2(30 xy),化简可得3(2xy)603406060(分)。因此,选择C选项。15.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A.A B.B C.C D.D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图形元素构成凌乱,考虑数数。观察发现,每个图形均由两个部分构成,满足这一规律的只有B项。

30、故正确答案为B。16.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市场和法治是同一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竞争机制实现的,这就必须依循一套完善的规则,以实现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进行调整。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不同在于法治 B.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与市场 C.市场竞争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D.法治是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基本保障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句话说市场和法治都不可缺少;第二句话说要通过法治规则做保障来实现市场的作用,为主旨句。 A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不同并非文段重点,排除;B选项中出现“法治与市场”,反推文段应该是并列

31、文段,法治和市场同等重要。但是由文段中的“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必须依循一套完善的规则”可知,文段把“法治”放在了更突出的地位,排除;C项,原文中并未涉及市场经济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排除;D项“法治是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基本保障”为对主旨的同义概括,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结构不明显,需要逐句分析句意,概括两句话的重点,结合选项确定答案。文段首先指出市场是不开法治,然后论述了法治能够保障市场作用的发挥。综合可知,文段说的是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法治做保障。B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未提到“法治”;C项本身表述错误

32、,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不同在于资源配置方式而非法治;D项“市场”并非文段强调的重点。 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开篇引出“市场经济离不开市场和法治”的话题,然后通过“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对比突出市场经济“必须依循一套完善的规则”,以实现对经济的调整。文段重点句为“必须”引导的必要条件句,主要讲的是市场经济需要“规则”,即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重点句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D选项。17.束缚:摆脱:自由 A.紧张:消除:放松 B.雨天:改变:彩虹 C.引力:克服:超重 D.货物:出售:流通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

33、束缚、摆脱、自由是对应关系,且具有逻辑性,自由需要摆脱束缚;且束缚与自由是一对反义词。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项:紧张、消除、放松具有逻辑关系,放松需要消除紧张,且放松与紧张是一对反义词,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B项:雨天、改变、彩虹没有相应的逻辑关系,且雨天与彩虹不是反义词,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C项:超重不是由于引力而造成的,且超重与引力不是反义词,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D项:流通需要出售货物,但流通与货物不是一对反义词,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18.下列成语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多多益善 指鹿为马 毛遂自荐 B.精忠报国

34、 闻鸡起舞 望梅止渴 C.纸上谈兵 投笔从戎 乐不思蜀 D.破釜沉舟 草木皆兵 负荆请罪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A项,“多多益善”指的是汉朝的韩信,“指鹿为马”指的是秦国的赵高,“毛遂自荐”指的是战国的毛遂;B项,“精忠报国”指的是宋朝的岳飞,“闻鸡起舞”是指东晋的祖逖,“望梅止渴”指的是东汉的曹操;C项,“纸上谈兵”指的是战国的赵括,“投笔从戎”指的是东汉的班超,“乐不思蜀”指的是三国的刘禅;D项,“破釜沉舟”指的是秦朝的项羽,“草木皆兵”是指东晋的苻坚,“负荆请罪”是指战国的廉颇,ABD三项时间排序有误,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解答。这种考查时间顺序的“选是题”

35、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根据自己熟悉的内容,排除错误的选项。本题可以联系成语所涉及的主人公来分析时间先后顺序,如B项破釜沉舟的主人公项羽、负荆请罪的主人公廉颇与蔺相如,C项指鹿为马的主人公赵高、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毛遂,D项精忠报国的主人公岳飞、望梅止渴的主人公曹操,可见B、C、D三项排序错误。A项“纸上谈兵”发生于战国时期,“投笔从戎”发生于东汉时期,“乐不思蜀”发生于三国时期,A项正确。 B项“破釜沉舟”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秦朝末期,“草木皆兵”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东晋,“负荆请罪”发生于战国时期的赵国,顺序不对,B项错误。 C项“多多益善”发生于西汉,“指鹿为马”发生于秦朝,“毛遂自荐”发生于战国时

36、期,顺序不对,C项错误。 D项“精忠报国”发生于宋朝,“闻鸡起舞”发生于东晋,“望梅止渴”发生于东汉末年,顺序不对,D项错误。 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历史事件的排序。 第二步,“纸上谈兵”的是战国的赵括,“投笔从戎”的是东汉的班超,“乐不思蜀”的是三国的刘禅。因此,选择C选项。19.大学发展遇到的困难是可以理解的,如知识成倍增长,新学科不断出现,旧学科依然存在,学校的扩大趋势不可阻挡,因此大学变得更难管理,足以耗尽管理者的聪明才智,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大多数管理者是从教育者中挑选出来的,由于缺乏管理方面的训练,很可能陷入可悲的境地,他们因学术经历而被任命,之后却再没有时间

37、来思考学术问题,学校的扩大要求他们不遗余力地寻求资金等各种支持发展的资源,他们在为保持发展自己的研究中心而奋斗时,也越来越深地卷入了筹集资金和事务的苦役。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大学扩张的主客观因素 B.大学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 C.大学管理者陷入困境的原因 D.选拔大学管理者的最佳途径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文段首先提出大学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使得大学更难管理,并由此推出大学的管理者可能陷入的种种困境。结合选项可知,C项为文段中心的同义表述,当选。 A项主体为大学,偏离“大学管理者”这一主体,排除;B项为过度推断,文段只是在强调大学管理者遇到的困难,而并非强调其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排除;

38、D项“选拔”一词无中生有,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讲了大学本身的发展壮大让学校很难管理,耗尽大学管理者的才智,接着讲了大学管理者自身缺乏管理方面的训练,也让他们陷入可悲的境地。文段属于并列结构,主要讲了主客观两方面因素让大学管理者陷入管理困境。主体是“大学管理者”。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谈及到文段主体词“大学管理者”,且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A项主体词“大学扩张”与文段“大学管理者”这一话题主体不符。B项“应具备的素质”和D项“最佳途径”属于无中生有。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是引出问题分析

39、原因的结构,原因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概括此部分内容。文段由“大学发展遇到的困难”出发,引出了大学管理难的问题,并从大学管理者的出身、缺乏管理训练、学术与学校发展的冲突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管理者陷入管理困境的原因,C项概括恰当。 A项未提到“大学管理者”这一主体,B、D两项的“素质”和“最佳途径”文段均未涉及,排除。 故本题选C。20.研究者想要了解婴儿害怕什么样的陌生人,对7-19个月的婴儿进行了实验。实验显示,婴儿对陌生儿童显示了积极的、温和的反应,对陌生成人则比较害怕,且距离越近消极情绪越大;在进一步的实验里,研究者让这些婴儿与陌生成人、侏儒、儿童在一起,发现婴儿对陌生成人、侏儒的害怕程度大于对

40、陌生儿童的害怕程度。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研究发现? A.婴儿对侏儒的害怕程度小于对陌生成人的害怕程度 B.婴儿对陌生儿童的反应也会随着相对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C.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更易受到陌生人性别的影响 D.年龄较大的婴儿对陌生成人的害怕程度小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题干,找到论点和论据。 论点:婴儿对陌生成人、侏儒的害怕程度大于对陌生儿童的害怕程度。论据:实验显示,婴儿对陌生儿童显示了积极的、温和的反应,对陌生成人则比较害怕,且距离越近消极情绪越大。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进行婴儿对陌生成人和侏儒害怕程度的对比,与论点无关,属于无关选项;B项:阐述的是婴

41、儿对陌生儿童的反应与相对距离的关系,与论点无关,属于无关选项;C项:说明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还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他因削弱,为正确选项;D项:阐述的是婴儿对陌生成人的害怕程度与婴儿年龄的关系,与论点无关,属于无关选项。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最能削弱研究发现的一项,需首先明确题干的研究发现,即“婴儿对陌生成人、侏儒的害怕程度大于对陌生儿童的害怕程度”。要削弱该发现,可以通过补充论据来说明该结论不可靠。题干中的研究发现:婴儿对陌生成人、侏儒的害怕程度大于对陌生儿童的害怕程度。 A项,题干并未提到婴儿对侏儒和陌生成人的害怕程度对比,该项无法削弱研究发现。 B项,只涉及婴儿对陌生儿童的

42、反应,不涉及与成人进行对比,该项无法削弱研究发现。 C项,说明婴儿对陌生人的害怕程度受到陌生人性别的影响,可能并不是年龄的原因,属于另有他因,削弱了研究发现。 D项,题干并未提到不同年龄的婴儿对陌生成人的害怕程度对比,该项无法削弱研究发现。 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婴儿对陌生成人、侏儒的害怕程度大于对陌生儿童的害怕程度。论据:无。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无关选项。说明婴儿对陌生成人和陌生侏儒的害怕程度的对比,与论点“和陌生儿童”的对比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B项:无关选项。选项阐述的是婴儿对陌生儿童的反应

43、与相对距离的关系,与论点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C项:增加反向论据。说明婴儿对陌生人的反应还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而实验并未考虑控制这一变量,质疑了实验的科学性,具有削弱作用。D项:无关选项。选项阐述的是婴儿对陌生成人的害怕程度与婴儿年龄的关系,与论点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C选项。21.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如今的娱乐形式越来越缤纷多样,如电视剧、流行音乐、网络等。它们在给人快乐、满足人的欲望方面,更加快捷方便,也有着更大的刺激性和吸引力,比诗歌有着强得多的优势。人天生是寻求快乐的动物,既然有更好的娱乐方式,可以使人迅速消除烦恼,得到快感和精神享受,那么何必还要阅读诗歌?只有一

44、些俗世高人,他们在空暇之日或夜阑人静时,或许会悄悄打开诗集,去聆听诗人梦幻般的自言自语,分享诗人心灵的孤独。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快捷多元的娱乐方式导致了诗歌的衰落 B.如今只有少数俗世高人能够理解诗人心灵的孤独 C.诗歌应与时俱进,积极寻求走出困境的方式 D.诗歌不再是能给人带来快感和精神享受的文学样式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文段首先指出如今的娱乐形式缤纷多样,这些多样的娱乐形式在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需求方面比诗歌占据优势;接下来用一个反问句指出,人类在更好的娱乐方式面前,忽略和忘记了诗歌;最后指出,只有少数人还在关注诗歌。因此,文段旨在说明多元的娱乐方式导致了诗歌的没落。A项为主旨的同义替

45、换,当选;B项仅是对文段最后一句话的概括,排除;C项属无关选项,文段并未涉及诗歌以后应如何发展,排除;D项属于过度推断,诗歌只是不如新的形式好,并不是已不能给人带来快感和精神享受了,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文段首先指出如今的娱乐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给人快乐、满足人的欲望方面,比诗歌有优势得多。然后用反问句进一步说明现代的娱乐方式比诗歌更能迅速让人得到快感和精神享受,而诗歌也只有少数俗世高人才会去阅读欣赏。由此可知,文段主要阐述的是多元化的娱乐方式给诗歌带来的巨大冲击。C项表述与此一致,当选。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谈了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娱乐形式缤纷多样,而后谈了这

46、些娱乐形式的作用,且比诗歌更有优势。接着说明“人天生是寻求快乐的动物”,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个结果“阅读诗歌并非必要”,也就是文段想要重点强调的内容,最后用“只有少数俗世高人还在关注诗歌”举例子对这个结果进行论证。文段是“分总分”结构,重点句是“人天生是寻求快乐的动物,既然有更好的娱乐方式,可以使人迅速消除烦恼,得到快感和精神享受,那么何必还要阅读诗歌?”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快捷多元的娱乐方式导致了诗歌的衰落”是对重点句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A选项。22.在讨论留守儿童问题时,有些学者将其归咎于个体和家庭层面的因素,强调亲子分离,但无论是历史上的走西口、闯关东之类的人口国内迁移,还

47、是下南洋形成的人口海外迁移,都曾产生大量留守儿童。明清时期,徽州商人大量外出经商,其家乡也存在大量留守儿童。而由城市化产生的留守儿童,在近代的浙北、苏北等地也早就初具规模。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后,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一个公共议题呢?这不仅因为其规模日益庞大,更因为乡村社会发生嬗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乡村的育人环境。在通往现代化、城市化的路途中,乡村社会完全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乡村文化衰落了。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中国乡村城市化对乡村文化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B.乡村社会的衰落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 C.探讨留守儿童问题不能仅从个体和家庭层面找原因 D.历史上有留守儿童却并未产生问

48、题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文段首先指出有些学者将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归为个体和家庭,随后介绍了人口迁移、商人外出和城市化都会产生留守儿童问题,并提出疑问为什么留守儿童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会成为公共议题。后文对原因进行分析,通过递进关联词“不仅更”强调乡村社会的嬗变是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尾句对前文提到的原因进行解释说明。故文段重在强调乡村社会的衰落这一主要原因,对应B项。 A项:“对乡村文化的破坏”为解释说明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C项:“不能仅从个体和家庭层面找原因”表述不明确,排除。 D项:无中生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

49、文思路。本文为引出话题论述历史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对问题的回答是文段论述的重点。结合文段可知,留守儿童古已有之,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成了一个公共议题,不仅因其规模庞大,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乡村社会在通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发生了嬗变乡村文化衰落了。由此可知,留守儿童成为公共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乡村文化的衰落,D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不是文段论述重点。B项无法从文段推出。C项为文段部分内容。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先指出有些学者将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归咎为个体和家庭层面的因素,然后通过人口迁移、明清徽商外出家乡、近代“城市化”的事例,告诉读者其实留守儿童问题早已出

50、现。到此提出作者的疑问“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后,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一个公共议题呢?”最后对此疑问进行了回答。文段为“分总”结构,重点句为回答问题的部分,主要解释了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乡村文化的衰落。 第二步,对比选项,B是对重点句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B选项。23.在现代社会,公民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_;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_。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阿谀奉承 悲愤 B.趋炎附势 气愤 C.卑躬屈膝 愤怒 D.溜须拍马 愤慨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空考查成语辨析。横线前出现转折词“却”,故横线前后语义相反,故空格处应填与服从

51、意思相近的词。“卑躬屈膝”与“阿谀奉承”是近义词,均强调“曲意迎合别人的心思”。“溜须拍马”强调的是讨好别人;“趋炎附势”指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不符合文意,故排除B、D两项。 第二空考查词语感情色彩。可根据句式相近确定实词。空格处应填入与“同情”相对且用来形容情绪的词语。“愤怒”指气愤不平,“悲愤”指因极度不满而情绪激动。相较而言,“悲愤”的语气过重,用来形容公民的情绪过重,故排除A项。故正确答案为C。【成语积累】卑躬屈膝: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谄媚讨好。溜须拍马:用来形容对他人阿谀奉迎,对他人不切实际甚至虚妄地夸大、“赞扬”,以博取对方好感。是一个贬义词。阿谀奉承:巴结拍马屁

52、;说恭维人的话;向人讨好。强调“曲意迎合别人的心思”。趋炎附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常与“阿谀奉承”连用。【文段出处】柴静看见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的含义。第二步,由“却不”的句式可知,填入词语与“服从”构成递进关系,辨析词语的含义,选择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第三步,验证第二空。第一空,句意为要把握好处事的尺度,即对政治可以服从,但不能丧失原则。“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常用于对他人不切实际甚至虚妄地夸大、赞扬,以博取对方好感。“趋炎附势”常用来形容人势利。三者均不能表达无限度服从的意思,排除B、C、D。“卑躬屈膝”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与文意相符,当选A

53、。 第二空,对“愤怒”填入也符合人们对邪恶的态度。 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文段“公民能够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是一种反向并列的关系,所以第一空需要填写一个与“傲慢”语义相反的词语。“傲慢”是指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故与“傲慢”语义相反,应当包含有与“卑微”近似的意思。A项“阿谀奉承”指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不符合语境,排除A项。B项“趋炎附势”指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C项“卑躬屈膝”形容没有骨气,低声下气地讨好奉承,符合语境。D项“溜须拍马”比喻讨好奉承,不符合语境,排除D项。答案锁定C项。 第二步,验证第

54、二空。C项“愤怒”带入语境,符合语镜。因此,选择C选项。24.美感有时类似于灵感,只有在特定状况下才能产生。当公式的推导终于成功,或是忽然看懂一种繁难的理论,那一时刻的强烈感受不仅难以重现,也是不可转述的。晚唐的贾岛是有名的苦吟诗人,他和韩愈共同推敲“僧敲月下门”之句并结为忘年之交之事自古传为佳话。然而他还有两句诗更是苦吟了数年“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对于这两句诗他自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然而后世却有人认为此句稀松平常,“有何难吟”。这里自然也有文化底蕴的差别,但美感之难以传递也是极重要的原因,是以诗人自己也说“知音”方才能赏。文中举贾岛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55、 A.欣赏诗词要有足够的文化底蕴 B.美感很难向他人传递 C.写诗就是在寻找灵感、创造美感 D.世上知音难觅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文段第二句提出了美感是不可转述的,接着以贾岛的例子予以论证,得出结论美感是难以传递的。B项“难以向他人传递”即是对文段观点的同义替换,当选;A项,文段中的意思是后世的人难以体会到贾岛诗句中饱含的深刻感情,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同的人文化底蕴不同,并非意为“欣赏诗词要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与文意不符,排除;C项谈论的是写诗,排除;D项过度引申,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由题干的提问方式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论据的作用,本质也是主旨观点题,但解答此类题目较常规主旨观

56、点题不同,关键在于分析引申论据的含义,并观察其前后文有无观点句。题干问的是“文中举贾岛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而文段在举贾岛的例子后,提出“然而后世有人认为此句稀松平常,有何难吟”这一问题,接着给出明确答案,即“这里自然也有文化底蕴的差别,但美感之难以传递也是极重要的原因,是以”。由此可以看出,举贾岛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美感很难向他人传递,D项表述与此相符。 A项仅停留在例子本身。B项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C项文段没有提及。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阐述美感是在“特定状况下才能产生”,紧接着提出“美感是不可转述”的观点,然后通过贾岛的例子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得出“美感之难以传

57、递也是极重要的原因”。可知,文段中的核心观点就是“美感难以传递”。文段为“总分”结构,文段的观点为“美感不可转述”。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B选项。25.某公交车停车场内停着10辆公交车,上午7点整有一辆公交车进入停车场,同时有一辆公交车离开停车场,以后每隔12分钟都有一辆公交车驶入停车场,每隔10分钟有一辆公交车离开停车场,则到当天下午什么时候停车场里的公交车全都开出: A.4:30 B.4:50 C.5:00 D.4:10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根据题意,每隔12分钟驶入一辆,每隔10分钟离开一辆,取二者时间的最小公倍数为60分钟,即在1小时内驶入5辆,离

58、开6辆,可得每1小时停车场减少1辆汽车。经过9小时后,停车场减少9辆汽车,还剩1辆汽车。再过10分钟,最后一辆汽车离开,故需要9小时10分钟当天下午停车场所停的汽车全部离开。开始时间为上午7点,则全部离开的时间为16点10分,即下午4:10。 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进入的间隔时间为12分钟,离开的间隔时间为10分钟,有125106,即每进入5辆就有6辆离开,时间为1小时。原有10辆公交,故9小时后只剩一辆,此时应单独考虑车辆离开的间隔时间。根据题意,每隔60(12、10的最小公倍数)分钟即1小时停车场的公交车减少1辆,经过9小时后,停车场还剩1辆公交车,再过10分钟,最后1辆公交车开出,

59、即当天下午4点10分,停车场的公交车全部开出。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由每隔10分钟、每隔12分钟,可知60(10和12的公倍数)分钟内(辆)车驶入,(辆)车离开,则每小时停车场减少1辆车。第三步,9小时后,剩余1辆公交车,再过10分钟,这辆车离开。即共需要9小时10分钟车辆全都开出,从上午7点开始,则全都开出时间为16点10分,即下午4:10。因此,选择D选项。26.后视镜是重要的。坐在驾驶室里,不时瞥一下后视镜,可以看清已走过的路,可以看看后面有无危险。没有后视镜的驾驶过程让人心慌。但若只看后视镜,不看前方,更让人心慌,因为来自前面的冲撞,比来自后面的

60、冲撞更猛烈,也更常见,何况前面的路还长。下列各项与这段文字想要说明的意思最相近的是: A.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B.历史是一面镜子 C.不忘过去,放眼未来 D.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通读文段,前一部分说的是不要忘记过去,后一部分说的是要放眼未来,与选项对应只有C项符合。A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意思是记住从前的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工作借鉴,排除;B项“历史是一面镜子”只说到了过去的事,并未涉及将来,排除;D项“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说的是一个事物的两面,而文段并不是只说一件事物,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为并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