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II)第二章-材料力学-孙训方_第1页
材料力学(II)第二章-材料力学-孙训方_第2页
材料力学(II)第二章-材料力学-孙训方_第3页
材料力学(II)第二章-材料力学-孙训方_第4页
材料力学(II)第二章-材料力学-孙训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材料力学(II)第二章-材料力学-孙训方第一页,共38页。21 塑性材料简化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a所示为低碳钢拉伸时的应力应变曲线,bc表示卸载规律。工程中有时要考虑材料塑性来计算构件的承载能力,低碳钢等塑性材料在应力超过比例极限后,应力和应变为非线性关系,使分析极为复杂。为了简化计obec(a)2第二页,共38页。算,工程中把低碳钢等塑性材料的拉伸、压缩时的应力应变关系简化为图b所示的曲线。即认为材料屈服前服从胡克定律,屈服后不考虑强化,拉伸和压缩时材料的屈服极限和弹性模量分别相等。该曲线称为弹性理想塑性模型,这种材料称为弹性 理想塑性材料(通常简称为理想弹塑性材料)。同样,也可将塑性材料的t

2、g曲线简化为图c所示的曲线。b(b)(c)3第三页,共38页。22 拉压杆系的极限荷载 图a所示的静定结构中,各杆的材料相同,其应力应变关系如图b所示。随着载荷增加,当其中任一杆横截面上的应力达到屈服极限时,该结构成为几何可变的机构,丧失承载能力。可见静定拉压杆系结构,考虑材料的塑性,也不能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超静定杆系结构见下例。BCAF(a)(b)4第四页,共38页。例21 图a所示超静定杆系结构中,三杆的材料相同,se关系如图b所示,弹性模量为E。三杆的横截面积均为A。试分析当荷载F逐渐增加时三杆的应力和结点A位移的变化情况。(b)(a)l5第五页,共38页。解: (1) 应力 1. 当

3、F 较小时,三杆均处于弹性工作状态,解此超静定结构,得到三杆的轴力,除以其横截面面积后得三杆的应力分别为可见F(c)6第六页,共38页。由于FN3=sA,使超静定结构成为静定结构,荷载还可以继续增加,由结点A的平衡方程,得1、2杆的轴力为 2. F增加到Fs时,3杆首先屈服,1、2杆仍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Fs 称为屈服载荷。令s3ss,F =Fs。由(2)式得应力为(4)7第七页,共38页。极限荷载和屈服荷载的比值为当a45时,Fu/Fs1.41,即考虑材料塑性将使结构的承载能力提高1.41倍。 3. 继续增加荷载,3杆的应力保持s3ss不变,1、2杆的应力增加,直到1、2杆也发生屈服(s1=

4、s2=ss),整个结构屈服,从而丧失承载能力。这种状态称为极限状态,相应的荷载为极限荷载,用Fu表示。令FN1= FN2 = FN3 =ss A,由结点A的平衡方程得8第八页,共38页。(2) A点的位移 1. F=Fs时,s3ss ,3杆屈服,1、2杆仍处于弹性工作状态,由图d可得A点的位移为 2. 继续增加荷载,3杆的应力s3ss保持不变,增加部分的荷载将由1、2杆承担,使1、2杆的弹性变形不断增加,直到1、2杆刚刚出现塑性变形,A点的位移为A(d)1329第九页,共38页。外力F和A点位移之间的关系,如图e所示。FFs时,结构的刚度由三根杆组成, FFs时,3杆屈服,结构的刚度由1, 2

5、杆组成,所以Oa和ab的斜率不同。(7)(e)ab10第十页,共38页。 由于一次超静定杆系结构中,存在一个多余约束的杆(例如,例21中的3杆)当某一杆发生塑性变形时,结构成为静定结构,还可以继续承载,直到结构中另外的杆发生塑性变形,使结构丧失承载能力,达到极限状态。(a)l11第十一页,共38页。23 等直圆杆扭转时的极限扭矩 图a所示圆截面杆,其t g 的关系如图b所示。本节讨论等直圆杆极限扭矩及扭转残余应力问题。12第十二页,共38页。. 极限扭矩 (1) 由塑性材料制成的受扭圆截面杆,一般把tmax=ts(图c)作为破坏条件,并以此建立强度条件。边缘屈服时的扭矩称为屈服扭矩,并用Ts表

6、示,其值为仅当tmax=ts时,圆杆不会发生明显的屈服变形,扭矩还可以继续增加。do(c)13第十三页,共38页。 (2) 若扭矩增加到某个值 时,圆杆进入弹塑性工作状态,根据平面假设,其g 的变化规律如图d所示。根据图b所示的tg关系,t 的分布规律如图e所示,即靠近边缘处已进入塑性状态,其余部分仍处于弹性状态。设弹性区的直径为ds。取dA=2prdr,扭矩为o(d)d(e)14第十四页,共38页。单位长度的扭转角为 (3) 当扭矩增加到T=Tu时,横截面上各点的切应力均达到ts(图f),圆杆进入完全塑性状态,即为极限状态, Tu称为极限扭矩,其值为式中,右边第一项 为弹性区的扭矩,第二项

7、为塑性区的扭矩。(f)15第十五页,共38页。由(1)式和(4)式可得可见,Tu=4Ts/3。若采用极限状态为破坏条件,将使承载能力提高4/3倍。(f)16第十六页,共38页。. 残余应力 扭矩达到Tu时,卸去全部荷载,即反向加Me=d3s/12,由于卸载时,tg为线性关系(图a),所以, ,切应力的分布规律如图b所示,将它与极限状态的切应力(图c)叠加,得残余应力,其分布规律如图d所示。取dA=2prdr,其扭矩为Me=TuMe=Tu(b)(c)Me= 0(d)ts17第十七页,共38页。扭矩T0,说明残余应力是自相平衡的。18第十八页,共38页。24 梁的极限弯矩 塑性铰. 纯弯曲梁的极限

8、弯矩 图a所示矩形截面纯弯曲梁,其材料的se关系如图b所示。b(b)(a)h/2h/219第十九页,共38页。 (1) 一般认为smax=ss为梁的破坏条件,把上、下边缘屈服时的弯矩称为屈服弯矩,并用Ms表示图c,其值为仅梁的上、下边缘处屈服,梁不会发生明显的屈服变形,弯矩还可以继续增加。(c)20第二十页,共38页。(d)(e) (2) 当弯矩增加到 时,梁进入弹塑性工作状态,根据平面假设,e 分布规律如图d所示。按照图b所示的se 关系,s 的分布规律如图e所示。即梁的上、下边缘附近处为塑性变形,其余部分仍为弹性变形。21第二十一页,共38页。 (3) 当弯矩增加到M =Mu时,整个横截面

9、上的应力均达到ss(图f),梁进入完全塑性状态,也称为极限状态, Mu称为极限弯矩。由分离体(图g)横截面上的法向内力所组成的合力等于零,即(f)zxy(g)得(2)22第二十二页,共38页。式中,At和Ac分别代表受拉区和受压区的面积。由(2)式确定中性轴z的位置。对于水平形心轴为对称轴的截面(例如,矩形等),水平形心轴即为中性轴。对于水平轴不是对称轴的截面,例如T形截面,中性轴和水平形心轴不重合。随弯矩的增加,中性轴上移。到M=Mu时,中性轴位置如图所示。中性轴 上移802080zzc20(中性轴)(形心轴)y23第二十三页,共38页。横截面上法向微内力组成极限弯矩,即式中,St、Sc分别

10、表示受拉区和受压区面积对中性轴z的静矩,均取正值。令(塑性弯曲截面系数) (4)则(5)24第二十四页,共38页。对于bh的矩形截面,由(6)和(1)式,得25第二十五页,共38页。例24 求图示T形截面梁的极限弯矩,ss235 MPa。26第二十六页,共38页。解:1. 确定中性轴的位置 设中性轴z到截面底边的距离为y。并设中性轴以下为受拉区,以上为受压区,根据At=Ac,有2. 求 St、Sc3. 求 Mu得27第二十七页,共38页。4. 残余应力 当矩形截面梁的弯矩达到Mu时,卸去全部荷载,即反向加Mu=bh2s/4,并注意到卸载时se成线性关系,则卸载时smax=(bh2ss/4)/(

11、bh2/6)=3ss /2(图b),将图b和图a的应力叠加得残余应力(图c)。可以验证残余应力自相平衡。bhyzc+-(a)+-+-(b)(c)+=+ss28第二十八页,共38页。. 横力弯曲梁的极限荷载 塑性铰(1) 静定梁 图a所示梁的材料为理想弹塑性材料,Mmax=Fl/4发生在C截面处,当C截面处的smax=ss时,相应的荷载Fs为屈服荷载, C截面上的弯矩Ms为屈服弯矩, Ms的值为byz-+(a)ABC29第二十九页,共38页。在Fs 作用下,C 截面未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F 还可继续增加。(1)可得(2)30第三十页,共38页。 1. 当FsFMu时,塑性铰不能承受MMu的弯矩,它的作用为铰。卸载时,MMu,塑性铰不起铰的作用,可以承受弯矩。34第三十四页,共38页。(2) 超静定梁理想弹塑性材料制成的超静定梁如图所示。1. 图a. 在弹性范围内,解此超静定梁,可知A截面的弯矩最大。Fs为屈服荷载(A截面上的smaxss时的荷载),A截面上的弯矩为屈服弯矩Ms,即Ms=3Fsl /16。由此得(1)ACB(a)35第三十五页,共38页。2. 图b. F增加到F1时,A截面的弯矩首先达到极限弯矩Mu,A截面出现塑性铰。梁成为两端铰支的静定梁。C截面的弯矩为荷载还可以继续增加。在荷载增加的过程中,A截面上的弯矩MA=Mu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