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_第1页
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_第2页
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_第3页
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_第4页
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1.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2.探索按标记图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物体。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合作游戏的乐趣。重点: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难点:探索按标记图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物体活动准备:课件,体操圈若干,瓶宝宝8只,幼儿操作用的小兔、圆圈等。活动过程:一、玩游戏老鼠笼,数数围住了几只小老鼠二、玩套圈并看标记记录1.出示瓶宝宝,引导幼儿数出瓶宝宝的数量,请幼儿玩套圈。2.出示标记图,请幼儿说说标记图的含义。3.请几名幼儿和教师同时套圈,设置两个圈同时套中一个瓶宝宝的情境,引发幼儿讨论

2、:绿圈和红圈套中了同一个瓶宝宝,这个瓶宝宝该算谁套中的。三、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中瓶宝宝的数量1.课件上演示两圈套中同一个瓶宝宝的过程,带领幼儿分析交叉部分瓶宝宝的特征:既在红圈也在绿圈,计数两个圈内瓶宝宝数量时都要将它算进去。教师边在课件上演示边讲解:红圈套中一个瓶宝宝,绿圈过来了,和红圈怎么样了?(交叉在一起)现在瓶宝宝在什么地方?(中间)你们说的中间是不是这个地方?(带幼儿徒手画一画公共地方)这是红圈和绿圈公共的地方,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公共地方的瓶宝宝在红圈里吗?(将绿色变浅)在绿圈里吗?(将红色变浅)这个瓶宝宝既在红圈里,也在绿圈里,我们数红圈套中几个瓶宝宝的时候要把公共地方的瓶宝

3、宝算进去,数绿圈套中几个瓶宝宝的时候也要把公共地方的瓶宝宝算进去,记住了吗?2.操作课件,改变交叉部分瓶宝宝的数量,引导幼儿正确计数红、绿圈里各有几个瓶宝宝。并在课件上记录下来。(借助白板的拖动、变色、移动等功能,让幼儿直观地看到两圈如何交叉形成一个公共部分,明确所要计数对象的范围,从而让幼儿真正理解公共部分物体的特征,这是本节活动的重、难点所在。)四、操作活动:兔宝宝站圈1.出示标记图一:红圈里站2只兔子,绿圈站两只2只兔子,分析标记图要求:怎样给3只兔宝宝站圈。教师设疑:红圈里要站两只,绿圈里也要站两只,这可怎么站呀?教师帮助幼儿分析,给3只兔子站圈2.出示标记图二:红圈3只绿圈2只,幼儿

4、看标记操作,重点引导幼儿思考两圈交叉部分站几只兔宝宝。3.出示标记图三:红圈1只绿圈3只,怎样站圈?五、合作游戏:站圈乐1.幼儿分组自由站圈,说说自己一组是怎样站的。(课件演示不同结果)小结:原来4个小朋友站两个圈有好多不同的站法。2.分别标记图一(红圈里2人,绿圈里3人)、图二(红圈里2人,绿圈里4人)、图三(红圈里4人,绿圈里4人),幼儿看标记玩站圈游戏,体验成功和合作的乐趣。活动延伸:1.为每组幼儿提供一个可随意翻动、组合的标记牌,让幼儿自行翻牌玩站圈游戏。2.鼓励幼儿尝试5人一组玩站圈游戏。活动反思:本次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挑战不断,惊喜不断!从孩子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和一张张自信的笑脸看得出

5、他们喜欢这样的活动。这也让我对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幼儿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数量涉及交集这一概念,有人会问:让幼儿接触交集是不是为时过早?我的想法是,既然幼儿的生活、游戏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应该回避,应该将幼儿遇到的问题通过教学活动来解决,再让孩子将获得的有效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数学理念。2.运用课件,化繁为简。本节活动中,我运用了课件,化解了教学重、难点。课件中的圈和兔子、瓶子可拖动、移动,可调节透明度等功能,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能让幼儿更直观地感知公共部分物体的特征,明确计数范围。我

6、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变换物体数量、书写数字等,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师幼互动。3.做中学,体验快乐。实践证明,幼儿必须通过亲自的感知和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概念。本节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玩套圈、帮助兔宝宝站圈、4人一组玩站圈游戏等情境,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自行建构经验图式,为形成数概念创造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幼儿4人一组完成站圈任务环节,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协作学习的空间,幼儿必须在与同伴的不断合作、调整中才能完成任务。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真正体现了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多元智能。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

7、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3.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学重点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过程一、 引入1、口算:28divide;2 240divide;8 36divide;3 84divide;7= 32-0 48+0012 420 0+25 29+0 90 1401、 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292divide;2 358divide;6 2147divide;7 605divide;5 488divide;4二、新授1

8、、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divide;4=1(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divide;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三、做一做0divide;2 0divide;4 0divide;5 0divide;102384393 0divide;0四.出

9、示例6。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5. 试一试。505divide;5 6018divide;6 6015divide;3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divide;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6. 出示计算 420divide;3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数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希望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

10、学思维能力,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校本课程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趣味数学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学期通过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趣味数学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系列数学故事、益智问题和数学游戏。这些问题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奥秘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这些数学游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锻炼数学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三、目的要求: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

11、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探索解法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了数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数学方法的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向往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讨论探究生活中各种现象,喜欢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趣和理想。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12、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知道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并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四、活动措施:1.选好人才先初步设定趣味数学兴趣小组人数,各班主任利用班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自由报名,再根据各班的报名人数从中选出具有一定爱好数学的学生作为学员。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学好数学,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活动中,通过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题目,逐步培养大家的数感,引导大家喜爱数学,以至于达到自觉学习数学的目的,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3.注重思维能力培养数学学科是一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