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方案_第1页
大学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方案_第2页
大学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方案_第3页
大学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方案_第4页
大学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0 -XXXX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X年)”和教育部、财政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育培养质量的精神,切实推进宁夏区党委提出的“科教兴宁、人才强区”发展战略,即“力争到202X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的战略目标,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充分发挥XXXX学院在全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教师教育引领作用,有效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

2、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精神,经讨论研究,特制定XXXX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一、“实施方案”制定的理论与政策依据 制定“实施方案”的主要依据为教育部颁布的有关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育人方面的文件精神以及国家自治区教育规划纲要和学校“十X五”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具体政策和理论依据包括:教育部等下发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高教三十条”)、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关于“十X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

3、、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关于制定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意见等。二、制定“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以为指导,全面落实学校“地方性、师范性、民族性、应用性”的办学宗旨,顺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资的新要求,针对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实际,整合全校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优化教师教育培养方案,加强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造就师德高尚、学科专业基础扎实、教师专业能力强,有后发优势和潜力,符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的师资。三、教师教育人才

4、培养改革目标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课堂管理和质量评估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教育研究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强化教育实践能力。致力于把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要坚持以加强教师高尚师德和专业精神为首位,以创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培养教师职业专业能力为特色,以提高中小学校

5、和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为重点,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宗旨,促进教师教育人才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在教师教育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建立科学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估方案,构建具备时代特征、符合现代教师教育发展趋势、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四、实施范围此次改革的实施范围包括: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英语教育、人文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教育、生物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舞蹈学、教育技术学、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音乐学、美术学等19个本科专业

6、。五、组织机构学校成立XXXX学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领导小组”和“项目工作组”。“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和统筹改革工作,检查和验收实施效果。领导小组构成如下:组 长:XXX副组长:XXX成 员:XXX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秘 书:XXX各相关二级院系成立本单位项目工作组,工作组由各二级院系院长(主任)、分管教学副院长(副主任)、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教研室主任、学科教材教法骨干教师构成。各院系项目工作组应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教育类相关教师开展学历提升、进修、学术与教学交流;要采取措施,保证教师教育类教师深入中小学校、幼儿园课堂,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与合作。六

7、、主要内容根据我校“十X五”发展规划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任务和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尤其是即将全面开展的宁夏普高改革工作的具体要求,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加强组织领导,探索改革教师教育的体制机制 一是成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领导小组”、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委员会,指导实施教师教育的学科建设任务。二是要求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各二级院系健全相关学科教师教育教研室。学科教师教育教研室负责制定本专业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及相关课程教材的组织与编写规划,组织实施本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协助组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教师队伍。三是强化与基础教育有关的教学科研工作。每年设立6-10项师范专业学科教学论领

8、域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项课题,支持相关教师积极从事学科教学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二)提高对教师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营造教师教育的良好环境。更新理念、创新机制、突出教师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各二级院系要充分认识教师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对学校中心工作即人才培养和落实自治区“科教兴宁、人才强区”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和特殊价值,并对促进其它学科快速协调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要明确自己在学校教师教育工作中的责任和使命,要不断地创造条件、积极主动承担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要不失时机地激励广大教师努力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积极投身教师教育教学改革,要引导优秀学生自愿接受教师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形成

9、良好的教师教育氛围。 (三)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依据,重新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凸显教师教育培养特色。教师教育培养方案涉及全校19个师范专业,各师范专业必须根据方案中涉及的具体要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论证和设计教师教育培养方案并于2012年6月底完成修订任务。1、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和实践 “3 + 1”、“1 + 2 + 1”和“2 + 2”人才培养模式,其中“3 + 1”模式为“学科专业3 + 师范教育1或其他专业方向1”;“1 + 2 + 1”模式为“大类1 + 学科专业2 + 师范教育1或其他专业方向1”;“2

10、+ 2”模式为“通识与学科专业2 + 师范教育1 + 学科专业方向1”。积极推进专业结构改造,拓展师范教育专业和学科专业就业方向。2、合理组建课程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师范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课程按照以下模块设计: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 学科专业课程模块 + 教师教育课程模块 + 教师教育实践及专业实践模块3、设计教师教育课程培养方案和相关课程教学与评价标准。4、设计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基础学科教育教学技能、基础学科“课程标准研修与实践”、学生认知与学习能力指导、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社团管理、学生基础教育教学调研与分析、课程教学见习、教

11、育教学实习、基础教改实践等。(1)建设目标: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满足学科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学生就业的具体需求。(2)主要内容:学校采取学术力量和行政力量相结合的办法,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式实行统一管理,在教务处统筹和指导下,教师教育领导办公室统一对全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教师教学技能训练、学科教学论教学、教育实习等方面进行指导、监督、评估和检查,教育科学学院集中调配和使用全校教师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校教师教育改革旨在使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形成以“高尚的教

12、师职业道德、积极的教育情感、正确的教育认知、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养,学生进校后用2年时间完成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集中用第3学年一整年的时间进行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学习和实践,用最后1年针对学生职业需要开设高质量的拓展性选修课,完成教育实习和教学实践的任务,完成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3)承担单位:教务处、人文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教科学院、数计学院、物信学院、化工学院、体育系、美术系、音乐舞蹈系、思政部、计算机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师范教育研究中心等。(4)职责分工教务处和教师教育领导办公室负责教师教育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审定并监督执行,对教师

13、教育各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教师技能训练、学科教学法教学、学生实践教学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监管措施。各相关二级院系应及时调整、修订和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各相关二级院系应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和宁夏地区普高教学改革对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各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确保课程体系与教师教育专业特色相符合。(四)推进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夯实基础文化素质1、建设目标:按照“着力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技素养、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增进学生的知识容量、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拓

14、展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总体要求,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应建设一定比例的校级和区级精品课程。2、主要内容:加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提升课程水平;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构建体系完善、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跨学科选课平台。3、承担单位:承担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教学教辅单位(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教科学院、数计学院、物信学院、体育系、音乐舞蹈系、美术系、思政部、图书馆、师范教育研究中心);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单位是相关二级院系和教务处。4、职责分工:(1)教务处创造条件为各相关二级院系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保障,并实施质量监控。(2)承担通识教育必修

15、课程的各教学单位应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水平,力争建成区级或校级精品课程:外国语学院应积极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加强学生英语听说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学生考研和过级奠定坚实基础。计算机中心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思政部应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兴趣,以期取得良好效果。体育系应积极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增加在全校通识体育类选修课程开设的数量和种类。同时应通过加强通识教育必修课、选修课等第一课堂建设,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

16、动,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人文学院应积极进行大学语文、普通话、演讲学等课程的改革,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政法学院应大力加强中国近代史刚要和科学技术史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注重文理渗透,不断提高文科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培养理科类学生的人文精神。图书馆应积极进行信息检索课程改革,结合不同专业背景进行有针对性授课,不断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基本能力,为大学生自我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数计学院应积极进行大学数学课程改革,设置符合不同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分类教学,为各类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物信学院应积极进行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

17、力。(3)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二级院系,应根据学校按一级学科门类设置的课程模块,结合本单位师资力量和课程优势,构建体系完善、课程质量高的跨学科选课平台,为夯实学生跨学科文化基础,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奠定基础;所有二级院系应梳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确定建设各级精品课程的目标和方案。(4)教科学院应根据培养高素质、应用复合型师资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规划课程管理,拓展课程资源,提高课程质量。(5)音乐舞蹈系、美术系等要按照教育部要求,开好艺术类限定选修课程,进一步强化审美教育特色,提升审美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生音、体、美诸方面的素质和能

18、力。(五)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与教学内容科学设置课程模块、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调整课程计划等,具体改革思路为: 1、改革现行的教师教育公共课程按照儿童发展与学习、教育基础、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三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课程模块,让学生能自由选择学习各类模块课程。2、强化教师教育技能训练和教师素质拓展新增师范类公共选修课板块,包括技能类和素质拓展类两个课程模块。技能课程模块包括:三笔字、课堂语言、发音技巧、教师仪表、基础写作、研究方法、演讲技巧等。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包括: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伦理、音乐基础、美术基础、表演基础、形体训练、国外基础教育发展等。3、夯实学科基础(1)改革师范专业基础

19、课程。增加专业基础课程中与宁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的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2)调整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类课程。将原有的教材教法类课程,逐步调整为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并与教育见习、教育调研、教育实习等相结合。(3)更新学科教育实验课程内容,创建学科教育实验室。建立创新性、示范性的学科教育实验室,开设中小学教学实验研究课。实验室建设以覆盖中小学教学实验功能为目标,并具有引领性。(4)推进师范专业基础教材改革。在各师范专业中,选取与基础教育结合紧密的专业基础课,组织并鼓励编写适用的教材。(5)创新课程项目建设和教材编写

20、方式。成立相应项目组,吸收基础教育中相关学科的特级教师、区县优秀教研员参加。(6)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将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纳入课程与学科教学论类教师的职称晋升、年终考评、教学奖励。4、调整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和教育专业课将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基础”课程,调整为“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在保留原“计算机基础”课程基础上,增加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计划争取用3至5年时间,改革课程内容,建立新的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课程以及各学科专业课程主要以精品课程为标准开展建设,各二级院系必须确定课程建设的项目负责人,形成课程主讲团队,制定具体建设方案,

21、向学校申报建设。根据我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切实解决每门课程内容大而全和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的问题,推行小型化、多门类、多形式,及时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科学理论,增加教育类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用性。科学组配课程模块、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严格规范教师教育实践环节、有机搭建大、中、小、幼学校交流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块按照四个平台设计: “通识教育平台(25%-30%) + 学科专业教育平台(40%-45%) + 教师教育平台(22%-25%) + 创新实践平台(15%-20%)”,其中教师教育课程模块按照“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和教

22、育实践与体验”三个目标领域进行设计。(1)建设目标:教师教育类必修理论课程力争全部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部分建设成为区级精品课程;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应确保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至少有一定比例的校级精品课程和区级精品课程。(2)主要内容:结合国家和宁夏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广泛征求各教学单位和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重学生学科教材教法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从教技能。教育理论课程教育理论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弄清教育实质,理解教育规律,对教育形成理性认识,为学习教育技能课和从事教育实践奠定理论基础。第一、教师教育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教育

23、心理学、教育基本原理、教育科研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六门课程,其中本科必修六门,共12学分216学时。第二、教师教育选修课程。主要包括新课程改革与案例评析、学科教学设计、学生认知与学习、教育政策与法规、中小学心理辅导与教育、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师职业技能发展等七门课程,学生必须选修五门,共5学分90学时。教育教学能力课教育教学能力课旨在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所必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情感,增强学生对教育教学实践的适应性。第一,必修课程。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密切联系中小学教

24、学实际,强调针对性与实效性,突出前瞻性与可操作性。主要包括普通话与教师语言艺术、书法与板书设计、学校教育发展、班主任与团队工作技能四门课程,专科和本科均必修四门,共8学分144学时。第二,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艺术基础、教师礼仪、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学科教材分析研究、考试动态分析研究五门课程,专科和本科均必须在其中选修两门,共2学分36学时。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付诸实践的机会,也是学生对整个学习结果的整合,是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感受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进一步培养其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及职业能力的过程,还是对整个教师教育质量的检验。改革后的教育实

25、践课设置如下:教育调查1周,配合教育科研方法学习利用寒暑假进行;教育见习2周,配合学科教学论学习进行;教育实习16周。共计8个学分。(3)承担单位:教务处、人文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教科学院、数计学院、物信学院、化工学院、体育系、音乐舞蹈系、美术系。(4)职责分工:在教务处的统筹和指导下,各二级院系教师教育专业应按照学校要求制定高质量的课程标准并严格执行。教师教育各专业教师技能由学生所在院系从大一开始统筹安排,教师技能培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外在的强制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改革训练模式,加强针对性指导,各专业责任到人,减少重复性和形式化,力求收到实效。教育技术中心应加强现代教育

26、技术应用必修课程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能力。教科学院应重点加强教师教育必修理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力争全部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加强选修课程的建设工作,形成课程教师团队,以课程为载体,深刻领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试行)精神,联合中小学校、幼儿园一线高水平教师,深入研究当前教师教育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紧跟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前沿,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实际,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的结合。各二级院系要加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必修课程建设,力争在“十X五”期间全部建成

27、校级精品课程和部分建成区级精品课程。原则上学科教学论理论部分的内容占三分之一,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和教材分析占三分之一,课堂教学规范和基本技能(教案规范、语言规范、提问规范、演示规范、板书规范、课堂管理规范、作业批改规范)训练占三分之一。教科学院和学校教学督导组要对各学科教学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各学科专业应根据基础教育实际需要,增设教师教育选修课程,提高学生专业教学技能。(六)改革教育实习,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1、延长教育实践时间,增加师范生的职业体验。从大二开始分阶段进行教育见习工作,让学生知晓中小学校、幼儿园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机制,体验教师的职责和今后工作的环境等。教

28、育实习时间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实际逐步延长。所有师范生教育实践时间将不少于18周。2、强化实习基地建设,探索合作建设新形式。学校将在教师培训、科研项目合作、人员流动等方面,与实习基地开展多方面合作,实现共赢。同时促进优秀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和大学教师双向交流,加强对师范生实习工作的指导。3、改变管理模式,确保实习质量。组成实习小组,倡导“合作友好”教育,完善教育教学实习方案,实习过程实行全程记录。确保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并将学生实习的带教经历作为教师职务晋级条件之一。4、加强实习指导队伍建设,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类资源。师范专业中的青年教师,按期进入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实岗挂职”的见习工作,挂职期间同

29、时进行教育实习指导;聘请退休优秀教师担任学生实习带教教师;聘请区县教研员组成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参与教育实习指导工作和课堂教学。5、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管理,创新“见习+调研+实习+置换培训+顶岗实习”的教师教育实践机制。教务处要与各二级院系探讨和论证各专业学科教学法教师培养、教学见习、教育教学实习的实施办法,要健全对各项教师教育指导教师的遴选和培养制度,形成对见习、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奖励、评估、监督机制。建设目标:贯彻“循序渐进、逐步养成”的师资培养理念,形成内容丰富、结构优化、四年不间断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从教技能。主要内容:根据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师资以

30、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与中小学校、幼儿园密切联系与合作,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利用校外各类资源,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的模拟和训练(如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等),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综合基地,积极建设项目实验学校,深入开展顶岗实习和置换培训工作。承担单位:教务处、人文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教科学院、数计学院、物信学院、化工学院、体育系、音乐舞蹈系、美术系、教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人教育学院。职责分工:(1)在教务处的统筹和协调下,各二级院系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意见

31、”精神,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各二级院系建立高水平的实践教学综合基地;建设好项目实验学校,做好项目实验学校的授牌、管理工作;负责顶岗实习和置换培训的总体工作。(2)各二级院系应认真贯彻落实“XXXX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方案”的意见精神,全面、客观、科学地建立各专业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好本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实施“课内实践课外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途径,完善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方案,在彰显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普通话、书法等教师技能训练和以教学设计、班主任及团队工作等为主体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3)各二级院系应遵循“循序渐进、逐步养成”的师资培养理念,

32、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教师专业能力培养。(4)教务处应高度重视见习和实习的组织实施工作,配备好指导教师,确定好实践地点,组织好学生,安排好离校实习的各项工作,教务处在教科学院的协助下要对实习带队教师进行选拔和评聘,确保每位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进行指导。(5)教科学院应和各二级院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专业教材教法教师与中小学的联系,深入中小学课堂,并确保每学期到中小学校、幼儿园听课时数不少于10节,学校认定为教学工作量。(6)各二级院系应加强与中小学校、幼儿园的交流沟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继续加强校外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扩大教育实习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范围;应借鉴兄弟院校经验

33、,做好项目实验学校的建设工作。(7)各二级院系应根据顶岗实习的要求,做好顶岗实习的组织、安排与指导工作,积极探索教学置换培训模式。(8)教科学院应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工作,要与各学科专业密切联系,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微格教学中对教师的培训和对学生的指导;应积极配合教务处,开展好项目实验学校的建设工作。建设跨学院、跨学科的学生学习团队,创设模拟真实的教育实践环境,加强学生对教师职业的体验和从教能力的养成。(七)整合开发优质实用教育资源,搭建“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健全“教学案例分析库”、“优秀课堂教学实录库”、“教材与教学研究资料库”、“见习、实习、调研资料库”等。搭建教学与实践教学平

34、台、资源共享平台、信息交流平台,以校级教改专项项目建设的形式开展各项改革与建设工作,学校根据实际建设情况安排建设经费。各二级院系结合方案具体内容,针对每个项目内容向学校进行申报,确定好项目建设的负责人,明确项目建设意义、目的以及具体措施。1、建设目标:通过3-5年的建设,形成自主开发和引入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高效机制,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教师教育精品课程、一批高水平的教师教育教材,建立一个共享开放的中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中小学教学名师教学影像资源库,建成资源优质、使用高效的跨学科教师教育共享资源平台。2、主要内容:根据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应用复合型师资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利用校内外资源,通过

35、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教师教育教材建设、中小学教材资源库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名师教学影像资源库建设、教师教育网络综合平台建设等,共享优质资源,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共享资源平台,推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3、承担单位:教务处、人文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教科学院、数计学院、物信学院、化工学院、体育系、音乐舞蹈系、美术系、教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人教育学院。4、职责分工:(1)教务处统筹协调教师教育跨学科共享资源平台建设,加强对相关资源建设的管理与监控,提供保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教务处利用精品课程建设和校级规划教材建设等项目,加强对各相关二级院系教师教育课程

36、建设和教材建设的资助与指导。(2)教科学院要积极建设和引进一批高水平教师教育优质资源,申请各类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建设教师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为学生研讨教育问题、经验交流实践提供平台,教科学院应协调各二级院系对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进行指导。(3)教科学院和各二级院系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以课程负责人扶持培养为主体,以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以教师专业化、跨学科高素质发展、应用复合型师资建设为目标和任务,加强教师教育特色教材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师教育教材资源;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和本专业实际,建设一批中小学名师课程教材培训和教学录像资源,并加强对其的研究、

37、应用和开放。(4)教科学院和各二级院系应加强自主资源开发和建设,高度重视学生教育实习过程中优秀授课和班团(队)活动组织,并适时进行录像采集,注重搜集学生的优秀教案、实习心得、教育调查报告、微格教学录像等,建立自己的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教育研习、后续教学奠定丰富的资源基础。(八)强化师德养成教育。1、创新师范生师德教育机制。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组织保障和条件保障;创新师范生师德教育工作模式。2、构建师范生师德教育分层教育体系。开发师范生师德教育教材;研究师范生师德分层教育模块;改革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教学形式。3、打造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实践平台。深入挖掘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创建师范生师德教育

38、实训基地;设立师范生师德教育实践创新项目。(九)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创新理念、增强意识。各二级院系要在专业教师中广泛宣传、积极动员,要立足学科实际、结合社会需要,加强教师对本专业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意识的培训和教育,深入研究本专业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2、改革和创新学科教育教研室。将各师范专业原有的教材教法或学科教学论教研室,统一调整为“XX学科教师教育教研室”,教研室负责制定本专业改革和发展规划及相关课程教材的组织与编写规划,组织实施本专业学生的教育见习实习工作,承担相应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等工作。其组成人员除本校课程与学科教学论教师外,邀请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参

39、与共建,实现教学与研究并重。3、改革师资队伍构成和评价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学科教育带头人;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教育学术团队。建立师范教育教师到中小学见习制度,以此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条件之一。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见习或访学进修;实行基础教育特聘教授制度。建立特级教师与校长专家库。4、建立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构建由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区县教研员、教师教育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基础教育名师工作室和开展多重合作培养机制。5、强化与基础教育有关的教学科研工作。每年设立研究内容为师范专业学科教学论的理论与实践的专项课题,支持相关教师积极从事学科教学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6、组建教师教育指导队伍,开

40、展“双导师制”教学与指导。教务处与各院系依托地方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聘请中小学幼儿园知名校长、中小学学科教学名师、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人员为学校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习与实践工作,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和专业成长提供智力支持和帮助,使新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呈现出“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师进入培养过程、教研人员进入培养过程、基础教育新课改进入课程内容”的鲜明特色,形成教师教育学术性发展由教科学院、教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由各院系与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共同负责的新培养格局。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与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组合方式:通识教育教师

41、(高校)+ 学科专业教师(高校)+ 教师教育通识教师(高校与地方)+ 教育教学实践指导教师(高校与地方);按照高校教师3:地方教师1的结构比例组建。形成一支由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人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教师组合的新型教师教育培养队伍,并尝试形成研究生、大学、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一条龙”的培养模式。(十)加强课程与学科教学论课程建设教科学院要与各院系紧密配合,用1年左右的时间,重新修订出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新的课程标准,形成各学科教学相对稳定、符合时代要求以及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实际的教学内容,探索出一套学科课程与教学课程新的授课和考核形式;再用1-2年的时间,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典型性、影响大的教学改革成果,锻炼出一支精干的教学和研究队伍;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升我校课程与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十一)完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教务处、教科学院与各院系积极合作,加大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改革,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设计“教师教育学科水平评价方案”,建立较为规范、完善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将教师教育评价纳入到“本科教学工程”的“专业综合评价”系列中。(十二)搭建高师教师教育与基础学科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平台以教改项目的研究为载体,深化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各院系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改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