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有组织犯罪法》逐条详细解读-2预防和治理_第1页
《反有组织犯罪法》逐条详细解读-2预防和治理_第2页
《反有组织犯罪法》逐条详细解读-2预防和治理_第3页
《反有组织犯罪法》逐条详细解读-2预防和治理_第4页
《反有组织犯罪法》逐条详细解读-2预防和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反有组织犯罪法逐条详细解读-2预防和治理目录立法目的第一条有组织犯罪定义与范围第二条反有组织犯罪治理原则第三条反有组织犯罪工作理念第四条目录反有组织犯罪工作要求第五条反有组织犯罪工作机制第六条协助、配合义务第七条有组织犯罪工作举报机制第八条预防和治理工作职责体系第九条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组织开展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将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纳入考评体系。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开展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一、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的责任主体 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的责任主体是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有组织犯罪法在第二章“预防和治理”的本条明

2、确规定了责任主体。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是开展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的主体,也是责任主体。在我国犯罪治理体系中,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只有将政府的地位明确摆在正确的位置,才能确保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才能确保集中力量开展预防和治理工作。各有关部门则是预防和治理有组织犯罪的具体工作责任主体。具体而言,有关部门的范围比较广泛。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由人大选举产生“一府一委两院”。有关部门除了人民政府之外,还包括监察委员会、法院和检察院。反有组织犯罪法第6条、第10条至第18条、第21条等规定将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阐述,承担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职责的部门不仅包

3、括政府下属的公安部门、司法行政部门、教育部门、民政部门、市场监管、金融监管、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行业主管部门、移民管理、海关、海警等部门,还包括监察机关、法院和检察院。 因此,反有组织犯罪法中的预防和治理责任主体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涵盖我国政治体系中的众多部门。之所以如此规定,与有组织犯罪的自身特征具有重要关系。有组织犯罪对社会秩序破坏力强,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会涉及政府的各个部门单位。二、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考评体系 有组织犯罪的预防和治理考评体系是在听取各方建议之后专门加入的内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考评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创新政府、法治政府、高效政府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考评体系通过建立

4、科学有效的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和机制,对政府及各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履职履责能力提高、既定目标的实现、完成工作情况均具有重要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将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考评体系,有利于推动扫黑除恶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开展,有利于将有组织犯罪的预防和治理事项扎实落到实处。具体而言,各单位对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的考评内容也不尽相同。监察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通过普法宣传、以案释法等方式开展反有组织犯罪的预防工作;公安机关除宣传教育工作外,还应针对有组织犯罪的重点区域、行业领域或场所进行犯罪预防和治理;司法部门要针对特定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教育、安置帮教等工作;教育行政部

5、门重点是预防有组织犯罪侵害校园等。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协助义务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是在自愿的基础上由群众按照居住地区自己组织起来管理自己事务的组织。根据本条款的规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中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主要承担协助义务。反有组织犯罪法第2条第2款在对恶势力界定中,明确强调“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领域内”。由此可见,有组织犯罪依赖于一定的区域或行业发展,因而在黑恶势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其依存的区域或行业内的群众可以及时了解其相关信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对基层情况能够及时掌握,对特定区域或行业的情况较为熟悉,因此,基层村委会、居委会等自治组织可以在预防和治理有组织犯罪中发挥巨

6、大作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可以协助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涉及较多方面。此外,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还可以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对特定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针对有组织罪犯社区矫正、刑满释放等情况,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可以协助司法部门落实安置帮教工作,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宣传教育第十条 第十条 承担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开展反有组织犯罪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反有组织犯罪意识和能力。 监察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普法宣传、以案释法等方式,开展反有组织犯罪宣传教育。 新闻、广播、电视、文化、互联网信息服务等单位,应当有针对性地面向社会开展反有组织犯

7、罪宣传教育。一、增强公民的反有组织犯罪意识和能力 开展扫黑除恶,打击、预防、治理有组织犯罪的初衷是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良好、安定的社会秩序。预防和治理有组织犯罪是为了人民群众,更要依靠和发动人民群众,从而形成群防群治、综合治理的局面。而发动群众必须让人民群众具备反有组织犯罪的意识和能力,让人民群众意识到预防和治理有组织犯罪的重要性,增强人民群众的反有组织犯罪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是宣传教育,通过宣传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有组织犯罪对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秩序的破坏力,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预防和治理有组织犯罪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有力地协助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反有组织犯罪

8、工作;通过教育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具备预防有组织犯罪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发现和向有关部门反馈黑恶势力团伙的相关线索或证据,从而推动基层有组织犯罪的预防、治理和打击工作。承担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宣传教育对预防和治理有组织犯罪工作的重要性,根据各自单位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性质,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互相配合,将反有组织犯罪的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二、特定单位的普法宣传、以案释法 本条第2款以列举的方式重点对五部门的宣传教育工作明确方式方法,要通过普法宣传、以案释法等方式开展反有组织犯罪的预防教育工作。首先,监察机关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

9、行监察。黑恶势力往往企图借助公职人员的公权力。在扫黑除恶的过程中,经常能够发现公职人员滥用职权给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情况。 因此,监察机关的普法宣传的重点是公职人员给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例,通过公布该类型案件的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让广大公职人员意识到给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带来的危害性和破坏性。在公职人员因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而受到法律制裁的结果中,阐释法律的内涵和精神,让公职人员乃至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法的精神、价值和作用。 其次,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有组织犯罪人员以及“保护伞”的公诉和判决,使得黑恶势力得到沉重打击,正义得到伸张。这样的案例需要普及给更多人,通过案例开

10、展普法宣传,从而树立起人民群众对打击、预防和治理有组织犯罪的信心,增强公民的反有组织犯罪的意识。 再次,公安机关对辖区内的黑恶势力情况更为了解,在侦办有组织犯罪案件的过程中,对涉黑涉恶人员的情况更为熟悉。通过侦办的案例进行宣传教育,能够让人民群众对涉黑涉恶人员的情况以及后果有更为清楚的认识。 最后,司法行政机关的普法宣传也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监狱部门可以对在押人员以案释法,让其对法律有更深入的了解,促使其更好地改造,另一方面对于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司法行政机关通过普法宣传教育和以案释法可以让其看到国家打击和治理有组织犯罪的决心、看到违法犯罪后受到法律制裁的结果,可以产生积极的预防效果。

11、三、面向社会的反有组织犯罪宣传教育 本条在宣传教育方面特别强调新闻、广播、电视、文化、互联网信息等单位的宣传义务。上述单位主要属于广义上的宣传部门,在对社会面的反有组织犯罪宣传教育方面承担着关键而重要的责任义务。新闻、广播、电视属于较为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做反有组织犯罪宣传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以详尽地将中央的大政方针和有关政策、法律向社会解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导向,传播主流价值观念,释放出国家打击、预防和治理有组织犯罪的信号和决心。互联网信息等单位可以借助多方力量和平台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反有组织犯罪宣传教育工作,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和典型案例,增加宣传教育的说服力、提升宣传效果。校园防范

12、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防范有组织犯罪侵害校园工作机制,加强反有组织犯罪宣传教育,增强学生防范有组织犯罪的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有组织犯罪,防范有组织犯罪的侵害。 学校发现有组织犯罪侵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妨害校园及周边秩序的,有组织犯罪组织在学生中发展成员的,或者学生参加有组织犯罪活动的,应当及时制止,采取防范措施,并向公安机关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近年来,黑恶势力侵害学生的行为严重危及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防止学生遭受侵害,反有组织犯罪法落实各方责任,对加强惩治涉学生有组织犯罪作出专门规定。一、防范有组织犯罪侵害校园工作机制的建立 本条规定校园内须建立

13、防范有组织犯罪侵害校园工作机制,并明确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建立。具体而言 首先,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牵头和直接指导下联合有关部门建立防范有组织犯罪侵害校园的领导班子和工作队伍,校园内可以由保卫处或者专职老师负责这一项工作,确保各校园将专职队伍和专职人员落到实处。 其次,各地区各校园要因地制宜建立完善的防范有组织犯罪侵害校园工作方案和处置预案,形成完备的校园防范体制和机制,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还应当配备专门的经费、设备和工作场所。 再次,学校要做好日常监管工作和定期的教育活动。可以联合地方监察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等部门到学校开展关于反有组织犯罪普法宣传教育、以案释法,

14、也可以邀请新闻、广播、电视、文化、互联网信息服务等单位与学校联合举办宣传活动,可以与校园活动结合举办,增强活动效果。 最后,要着力完善各学校与相关单位的信息共享与处置机制,加强和公安等部门的合作,促进学校内部与校园周边有组织犯罪发展情况的信息传递与共享机制,从而最大化地实现情报信息的合成,及时掌握学生与涉黑涉恶人员的关联。要多措并举,建立分级分类处遇机制,对于学生参与有组织犯罪或有组织犯罪侵害他人的事情,配合公安机关等部门依法依规处置。二、加强校园宣传教育 在校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较为单纯,对于有组织犯罪的危害性和腐蚀性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加强校园反有组织犯罪宣传教育意义重大。要着力增强学生防范有组

15、织犯罪的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有组织犯罪,防范有组织犯罪的侵害。要常态化开展校园反有组织犯罪宣传教育。可以联合法院、公安机关等部门,通过讲解和展示有关警示案例,解读法律规范,也可以由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反有组织犯罪的宣传教育基地,联合社区举办相关宣讲活动等。通过形式多样的系列宣讲教育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有组织犯罪的危害和国家治理有组织犯罪的政策和决心,从而增强学生防范有组织犯罪的意识,促进学生自觉抵制有组织犯罪的侵害。三、做好应对处置 学校要建立起完整的应对处置方案,分级分类处置相关事件。具体的情况本条规定了三类 第一类是有组织犯罪侵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这类情况中,学生主要是作为被侵害对象

16、出现,涉及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第二类是学校发现有组织犯罪妨害校园及周边秩序的,对校园及周边秩序产生不良影响; 第三类是有组织犯罪组织在学生中发展成员或者学生参加到有组织犯罪活动中,这一情况性质更为恶劣,将学生发展为成员,对该学生自己以及学校内其他同学和校园秩序均带来巨大风险,甚至有学生直接参加到犯罪活动中,学校必须及时采取应对和处置措施。本条明确学校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方面,学校应当采取防范措施,及时制止有组织犯罪对学校的进一步侵害,避免受害学生遭受有组织犯罪的加害,维护校园秩序,及时阻断学生与有组织犯罪的联系,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学校亦应当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和上级教育行政部

17、门报告情况,争取援助和明确上级单位的指示要求,全力配合公安机关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处置措施,提供学校掌握的相关学生和有组织犯罪的情况,维护校园秩序,在职责和能力范围内保障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此外,学校可以积极调动校内资源,和学生家长一起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安抚工作,促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尽快恢复到正常轨道中。基层候选人资格审查制度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民政部门应当会同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对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资格进行审查,发现因实施有组织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及时作出处理;发现有组织犯罪线索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一、候选人资格审查 长期以来,我国村委会、居委会

18、的选举前并没有本条规定的候选人资格审查制度,一些涉黑涉恶的团伙人员为了发展壮大、攫取基层资源,参与村委会、居委会的选举。其运用自身掌握的资源,为成功选举采取非法手段、破坏基层选举的案例并不鲜见。因此,反有组织犯罪法确立候选人资格审查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预防和治理基层有组织犯罪和基层腐败,筑牢基层组织民主体系具有直接作用。由民政部门牵头负责候选人资格审查与民政部自身的工作职能具有重要联系。民政部主要职责包括拟订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登记和监督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依法对社会组织进行登记管理和执法监督。除民政部门外,本条还特别规定了监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在资格审查中的作用。 村委

19、会、居委会成员虽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职人员,但是在特定时候从事特定工作则可被视为公职人员。监察法第15条明确规定监察机关对公职人员的监察范围,其中,第5项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公安机关作为打击有组织犯罪的专职机关对辖区内的黑恶势力和有组织犯罪的情况较为熟悉,因而作为候选人资格审查部门也确有必要。因此,民政部门会同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对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资格审查能够起到反腐败和预防、治理有组织犯罪的双重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民政部门要会同监察和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合审查制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相互配合,确保审查效果。二、依照有关规定及时作出处理 依据本条规定,

20、在多部门联合审查中,发现因实施有组织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对于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要坚决取消候选人资格,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相关部门、做好公示公告,确保不影响正常的选举程序。在联合审查中,如发现有组织犯罪线索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通报情况,将掌握的信息情报及时传递给公安机关。在联合审查中,一定要注意把握时效性和准确性,严格把关,一方面,要及时作出审查并及时将审查结果反馈给有关部门,不能因为联合审查而给基层正常的选举秩序造成消极影响,也不能发现有关情况不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置,从而错过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机会;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在接到有关情况反馈后要及时核查线索,确实存在有组织犯

21、罪行为的要依法处理。通过家族势力或其他方式对基层自治组织进行渗透的现象屡见不鲜,未来可以将联审制度扩展至换届选举与履职全过程,更好地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实践中发挥作用,切实保障基层自治组织运行。行业监督管理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市场监管、金融监管、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行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公安机关,建立健全行业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长效机制,对相关行业领域内有组织犯罪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对有组织犯罪易发的行业领域加强监督管理。 行业的有组织犯罪和腐败问题是较为突出的犯罪问题。行业涉及大量的资金和利益,尤其是本条款所列举的市场监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以及交通运输部门,这也是有组织犯罪

22、高发,因而需要重点打击相关犯罪的行业,自然也是预防和治理的重点行业。一、建立健全行业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长效机制 行业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机制与其他机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各行各业均具有其自身的行业特点,有组织犯罪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因而,各行业单位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会同公安机关等部门制定本行业内的预防和治理机制。 市场监管行业是对市场和市场规则的监管,需要严格市场主体准入和市场行为两个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应当会同当地公安部门,针对行业内有组织犯罪的主要犯罪形式和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犯罪预防措施,构建切实可行的有组织犯罪治理办法,定期开展犯罪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市场联合巡查和管控。 金融监管领域涉及

23、的有组织犯罪问题也较为严重,从一些地方开展的金融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整治行动可以看出,金融领域有组织犯罪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等非法集资,开展非法小额贷款业务;(2)以故意伤害、非法拘禁、侮辱、恐吓、威胁、骚扰等非法手段催收贷款;(3)利用黑恶势力开展或协助开展非法抵押贷款业务;(4)非法从事“校园贷”,面向在校学生非法发放贷款;(5)非法进行高利放贷,发放无指定用途贷款,或以提供服务、销售商品为名,实际收取高额利息(费用)变相放贷;(6)制造谣言、制造恐慌,煽动群众到银行挤兑,以及寻衅滋事、非法聚众冲击金融机构;(7)有组织进行保险诈骗或与黑恶势力勾结骗取

24、保护费;(8)非法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组织实施金融诈骗。因而,金融监管部门可以联合公安各单位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定期开展金融领域有组织犯罪的专项整治行动。 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有组织犯罪情况也较为突出,地方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往往是黑恶势力企图侵犯的重点领域(如涉矿)。因而,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应联合公安和监察机关针对各地突出的问题,如要根据矿产、油田、林业资源、牧区、渔业资源等具体内容制定具体的有组织犯罪防范和治理对策。二、有组织犯罪情况的监测分析与监管 行业主管部门应会同公安机关建立行业内的有组织犯罪的监测分析和监管体系。有组织犯罪往往涉及的成员、犯罪、经济等问题较为复杂,因而对有组织犯罪的监

25、测分析需要从信息情报融合的视角重点切入。(一)推动反有组织犯罪监测与监管数据融合 数据融合是监测与监管体系构建的基础。行业主管部门应与公安部门密切合作、深度融合,推动数据融合。 一是要加强统筹规划,立足行业反有组织犯罪工作全局、大数据应用、智慧建设,通盘考虑推进数据融合。 二是要完善相关工作体制和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数据融合工作体制和机制,规范数据的收集、清洗、流转、汇聚、存储等。此外,要加强专业培训,对承担数据收集、录入、整理等工作职责的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中统一培训,确保数据采集工作规范化,从源头上保证基础数据的质量。 三是要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提升数据转化能力,重点建设

26、高水准的反有组织犯罪情报分析与监测监管队伍建设,研发智能化分析工具,提升反有组织犯罪情报综合分析研判与预警能力。(二)加强反有组织犯罪监测监管平台融合 一是各行业部级和公安部层面应进一步加强统一规划,建立以反有组织犯罪实战为导向、算法优良、数据充足、更新能力强的跨行业跨部门情报融合监测监管平台,并在严格监管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向实战一线单位开放。 二是地方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也应因势利导,尝试建立或优化适用于本地区的反有组织犯罪的情报融合监测监管平台,加强上下层级的联系和沟通,不断扩大使用范围,向更高层级部门推广使用,也可以向更多下级部门开放。 三是在平台标准方面,优先适用最新国标和部标,

27、各地建设标准要为后续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并按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系统贯通、一键网搜的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开放各业务系统接口,为反有组织犯罪的打击、预防和治理提供充分的平台支撑。(三)促进反有组织犯罪监测监管手段融合 既要进一步优化日常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成功率较高的情报手段,也要重视低频手段的改进与应用,确保各类手段能全面继承与发展。 一是要在对反有组织犯罪手段的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技术的投入和开发,以实战为导向,以行业发展特点为遵循,以科技研发为驱动,推动反有组织犯罪手段推陈出新。 二是建议实行行业和公安联席办公制度,由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作战民警和熟悉行业工作特征的工作人

28、员带领其他工作人员共同开展相关工作,在实战环境中试验和改进行业反有组织犯罪手段和技能。 三是要注重人才培养,建设实战化专业队伍,设立教学培训基地,定期开展专业知识交流,学员实践培训等合作项目;组织开展技能等比武竞赛,全面检验专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拓展专业队伍建设。行业意见建议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监察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办理案件中发现行业主管部门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可以书面向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建议。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并书面反馈。一、问题的发现 行业主管部门对其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内容较为熟悉,与具体的业务单位更多的是业务上的接触。在市场监

29、管、金融监管、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行业内发生的有组织犯罪,其业务主管部门主要是配合公安机关等办案部门,实际上,行业主管部门对整个有组织犯罪的具体的内容并不是非常了解,因而较难对有组织犯罪的情况有较为准确的了解和认识。而监察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等部门虽然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对有组织犯罪本身以及发生犯罪的行业有所了解和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建议,但是办案单位本身一般不是行业主管部门,双方会产生“信息壁垒”。因此,本法第13条和第14条明确规定了行业主管部门与办案单位的配合。监察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现行业主管部门的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存在问题

30、,因而可以将发现的问题整理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二、向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书面意见建议权 监察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发现行业主管部门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本法赋予其书面向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建议的权利。这是为了让行业主管部门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办案机关获取专业的意见和建议。这一规定有助于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改进和规范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办案单位的信息情报沟通共享,从而形成预防和治理有组织犯罪的强大合力。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处理 本条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在接到监察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等

31、办案部门的书面意见建议后,应当及时作出处理。对于办案机关的意见建议,行业主管部门结合本行业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书面意见建议确属科学、合理,具备可操作性的,应当及时消化吸收作出改正,并将相关情况书面反馈给有关单位。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可以据此与公安机关等部门加强沟通和协助,建立健全行业内的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长效机制,强化数据共享和平台系统建设,相互合作,共同建立起行业内信息情报监测分析系统,加强本行业内的监督管理。重点区域、行业领域、场所管理制度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公安机关可以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地有组织犯罪情况,确定预防和治理的重点区域、行业领域或者场所。 重点区域、行业领域或者场所的管理

32、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并及时将工作情况向公安机关反馈。 公安机关在打击、预防和治理有组织犯罪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安机关可视情况会同监察机关、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以及各行业主管单位共同确定本地区的有组织犯罪的重点区域、行业领域或者场所。有组织犯罪的重点区域、行业领域或场所的确定有几项重要的参考方式。 第一,参考既往有组织犯罪的发生情况,公安机关可以会同有关部门梳理历史数据,借助大数据的统计分享能力,确定有组织犯罪发生的热点区域、热点行业或热点场所,可以进一步确定犯罪发生的具体方式、类型、时间、演变规律等内容,从组织架构、时间序列、区域分布、演变趋势等维度确定有组织犯罪的特征,重点

33、挖掘视频图像的非结构化数据。 第二,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犯罪学专家的评判,研析有组织犯罪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场所的有组织犯罪的影响因素,从而通过影响因素构建不同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可以尝试对有组织犯罪的发生发展进行犯罪预测。 第三,长期组织实地的调查研究和跨部门的有组织犯罪综合研判,可以及时了解辖区内的涉黑涉恶团伙的发展情况和最新的进展,综合考察不同区域、行业、场所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的薄弱环节,从事件发生的可能进展和犯罪预防和治理的可能薄弱环节综合研判未来有组织犯罪可能发生的区域、行业和场所。重点区域、行业、场所等管理单位可以根据公安机关所确定的重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强化管理,配合公安机关等部门加强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防和治理有组织犯罪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和事件处置方案,并安排专责人员加强和公安机关等部门的联系,预防和治理有组织犯罪。定期查验工作中的问题,保持与公安机关等部门的联动,实时动态调整工作方案,并及时将相关情况反馈到公安等部门。此外,公安机关和有关管理单位可以与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密切配合,借助科研和高校的力量,科学确定有组织犯罪预防和治理的重点区域、行业区域或场所。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责任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法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