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旁治法概论课件_第1页
教授旁治法概论课件_第2页
教授旁治法概论课件_第3页
教授旁治法概论课件_第4页
教授旁治法概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家简介周铭心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新疆中医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疑难病症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新疆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1旁 治 法 概 论周铭心2内容提纲前言一、旁治法定义二、旁治之证治关系 三、旁治之立论基础 四、旁位而治与旁性而治 五、旁治之运用时机 六、旁治案例3前言目前,辨证论治法则已为广大中医同仁所普遍接受,以往只辨病不辨证等弊端几至悄然无存。中医师已习惯于认病、辨证(分型)、对证处方用药程式,讲求治法必须切对病证,使证与治“

2、丝丝入扣”,强调“证同治同,证异治异”原则。然其既定证治模式却已促成重辨证而轻论治倾向。不少医师临病,一经辨为某证,遂施以既定之某法,若不奏效,往往自责辨证之不的,较少检点论治之得失。对于临床所见某些不对证却能获效者,不探究其理,反视为乖异。4前言其实,论治过程极其复杂,治法有常有变,远不限于“证同治同,证异治异”之内。作者探讨旁治法之想,盖感此而发。前贤曰:“人身之病,变端无穷,其治法则千态万状,有不可以一例拘者。”(质疑录)尝涉阅古籍,见其证此治彼、一证歧治、数证一治者颇多,遂参以临证经验,提出旁证论治之法,即旁治法,以与正治、反治鼎足,庶几补古法名目所未备。5二、旁治之证治关系 证与治为

3、辨证论治之两极。证即病证,为辨证之目标;治即治法,为论治之结果。论治策略则为建立证治关系之津梁。证与治均可视为一种特定矢量。证矢量由病机决定,治矢量则由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之性能决定。证治关系从矢量角度而言,不外三者,即相逆、相从、相旁。证治方向相反为相逆,相同为相从,方向错置偏斜为相旁。7二、旁治之证治关系 由是而知,旁治策略,固与正治、反治并列而时有运用,其客观存在不应忽视。旁治既不同于正治之逆证而治,也不同于反治之从证而治,而取旁敲侧击,借重偏师。惟其如此,同一证候可用不同治法,不同证候亦可用相同治法,对某证为正治,可用作他证之旁治。主动使用旁治法,可为病证治疗开辟更广泛途径,从而令辨

4、证论治更行深入,尤显特色。8三、旁治之立论基础2病因相关:诸般病因,原非孤立,其间多有关联,此亦旁治法立论所据。无论六淫、七情,或为痰饮瘀血,其为邪致病,常相呼应,证候层出,正治之法,往往应酬不暇,此时可正治其一而旁治其余。如风火兼证,可只驱其风,使火无相煽,其势自折;或只清其火,使风无附炎,其力自散;燥湿相兼,专化其湿,寒湿相异,只散其寒,令无狼狈相依,可望尽除。其中驱风之于火证,清火之于风证,化湿之于燥证,散寒之于湿证,皆属旁治之例。10三、旁治之立论基础3正邪对立:正之与邪,相对而立,攻之与补,虽反有成。利用其间关系,可施行旁治。邪正对立于证候中表现为虚实错杂。实证以祛邪为正治,虚证以扶

5、正为正治;不祛邪而扶正为实证之旁治,不扶正而祛邪为虚证之旁治。11四、旁位而治与旁性而治 旁治法既与证候未切,可否忽略辨证?恰恰相反,旁治法更须以辨证为依据。只有确切辨证,掌握病机趋势,方可治分逆从,法行旁正,相机而用,用之得宜。12四、旁位而治与旁性而治 2旁位而治:治法理应针对证位,当治法不能针对证位时,不得已便采取旁位而治。不难体会,旁位而治乃于明确辨证、确立治法之后,选择与该证位相关之其他部位而施以相应治法。旁位而治运用甚广,五脏之间可因五行生克而行旁治;脏腑之间可由表里经、同名经、母子经关系而行旁治;他如气分血分、阴分阳分、脏腑经络之间亦皆能互用旁治。14四、旁位而治与旁性而治3旁性

6、而治:若所用治法与病机性质相偏,便为旁性而治。正邪对立、病因相关,病机维系,均能成为旁性而治之路径。从证治关系以观,旁性而治常表现为寒不用温、热不用清、风不用散、湿不用利、虚者不补、实者不泻等形式。15五、旁治之运用时机2正治未应,改从旁治:正治不宜,固须旁治,亦有正治非不相宜,但久治不效,仍当改弦易辙,从旁治中求变通之法。此言治脾调中可作诸多病证旁治之用。脾胃既健,水谷给养精血,正气充足,邪气避却,故其病见轻减或痊愈。他如诸证正治不愈,求之补肾法,或求之化瘀法等,亦属此类。17五、旁治之运用时机3正治不逮,求之旁治:正治非不宜不应,惟其力有不逮,不敷于用时,亦当求助于旁治。是则精亏填精,火衰

7、补火,未必得力,皆不若从旁益气。斯乃从气血相生、气能固精、气可助阳之机而行旁治。18五、旁治之运用时机4正治之末,继以旁治:内经有“衰其太半而止”之治疗原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病去强半,余者不假药治,而委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是诫人当知约制,进止有度。后世医家秉承其旨,又有发展,认为食养而外,亦可进旁治之药。如怀远谓:“热者清之,及半即止,继以养阴;寒者热之,大半即安,继以调和,此机之从权者也。”(医彻)正治及半辍药,是防过用伤正;然邪终未尽,食养犹嫌渴近井远,故继以养阴与调和。盖养阴即增水,固可清热;调和而达气,原能散寒。正治于前,旁治于后,俾邪尽而正安,了无遗弊。19五、旁治之运用时

8、机5料证将发,先行旁治:旁治策略尚可试用于预防疾病。一般而言,六淫、疫疠之将行,先予旁治,以杜绝发病,或虽发病而能减轻病情,有防微杜渐之功。诸如风寒之将行,先事益气强卫;燥热之将至,先事养阴和营;暑湿之未著,先事健脾调中,等等,均可酌情而用。20掌握治疗常变,为论治过程之关键。正治为治疗之常,反治为治疗之变,医所共知。本处则于正治反治之外,另立旁治一法,古籍中有其理论渊薮可察,临证试用,常能出奇制胜,可补正治反治之未及。然此旁治法初经立论,未臻完善,仍须不断借鉴古法而耕耘临证,俾能推广运用。21六、旁治案例1. 通腑法治肝阳眩晕张某,女,58岁,退休教师。初诊(1984年5月12日):患原发性

9、高血压十余年,常觉眩晕胸闷,心电图提示有“左室肥厚”,虽屡用中西药物而血压总难降至正常。近来眩晕较重,兼见耳鸣,头痛而胀,不耐烦劳,急躁易怒,面时潮红,入夜少寐,大便微干,口苦而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寸大于尺。目前仍服复方降压片,日三片。测血压180/110mmhg。认是肝阳亢盛,夹胆火上逆清空。议平肝潜阳清火法。原服降压药暂不停用。处方:天麻9克、钩藤12克、怀牛膝30克、石决明30克、黄芩9克、茯苓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元参15克、夜交藤15克、菊花10克。五剂。22六、旁治案例1. 通腑法治肝阳眩晕按:据病人证候表现,辨为肝阳亢盛之证,不为不确,药后罔效,亦可托之于疗程

10、过短, 然以大量川军取胜,可否认为本属脏热当涤之证?观其脉证,俱无可凭,只能认作旁治之功。夫中焦为升降之枢,肝升肺降皆赖以斡旋。今以川军清刷胃肠,胃气得以直降,肺气随之,清肃之令布,则肝木有制,政得敷和,遂无亢阳之害。景岳有言:“凡临证治病,不必论其有虚证无虚证,但无实证可据而为病者,便当兼补,以调荣卫精血之气。”(景岳全书)我于此例则曰:“亦不必论其有实证无实证,但无虚象可据而为病者,不妨用泻,以疏畅三焦升降之气。”此论当否,有待后验。24六、旁治案例2. 肃肺健脾法治肝气胁痛罗某,女,45岁,汉族,工人。初诊(1988年3月10日):右胁肋疼痛三年,每于情志波动时发作,厌食油腻,曾作B型超声等项检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给服“消炎利胆片”,胁痛稍减,但每致头痛、恶心、遂不敢服,后曾服中药多剂,未见好转。诊其脉弦细,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询知素间每多郁闷,二便尚调。断为肝气郁结之证。检示前方,乃柴胡疏肝散合旋复花汤化裁,与证候凿凿相对,无可责处。遂虑用旁治,依古人“隔二”治法,直取脾肺,应手为慰。疏方:苏梗9克、旋复花(包)12克、杏仁9克、半夏9克、白术15克、太子参30克、陈皮6克、茯苓15克、泽兰12克、升麻3克、枳壳6克、焦三仙各6克。三剂。另与香砂六君子丸2盒。25六、旁治案例2. 肃肺健脾法治肝气胁痛按:肝病而兼见脾肺病证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