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地方志书编纂行文规则_第1页
三级地方志书编纂行文规则_第2页
三级地方志书编纂行文规则_第3页
三级地方志书编纂行文规则_第4页
三级地方志书编纂行文规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XX省三级地方志书编纂行文规则为规范XX省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行文,提高编纂效率,保证志书质量,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省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编纂方案的通知(鄂办文200610号)的要求,制定本规则。一、文字文体文风(一) 文字1.文字以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1986年10月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使用标准的简化字书写,不得使用繁体字和1997年12月已停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化字或其它不规范的字。示例:“蓝天”、“潦草”、“年龄”不得写成“兰天”、“了草”、“年令”。姓氏、题词和书法的手书字、引文、文物古迹等特殊行文例外。2.书写格式自左向右横排。(二) 文体采

2、用语体文、记述体。使用陈述句,不使用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杜绝使用口语、文言或文言白话夹杂。语法规范,逻辑严密。(三) 文风遵从志体,述而不作,引而不论。用词准确,文约事丰。修辞恰当,文风朴实,通俗流畅。二、篇目标题1.命名篇、目、子目等标题均以事名题,开宗明义,不加修饰。示例:“行政区划”、“建制沿革”。2.序号篇用中文数字,目用阿拉伯数字,目以下一般不冠序号。篇、目、子目等的序号一般不冠“第篇(目)”字样。3.层次层次区分不得使用“一是二是三是”。以标题的字体(如黑体、楷体)区分层次。示例:“一、1.(黑体字、正楷字)”。如确有必要,可于“一”下增设“(一)”的层次或于“1”下增设“(1

3、)”的层次。示例:“一、(一)1.(1)(黑体字、正楷字)”。三、称谓(一) 行文采用第三人称。不称“我省”、“我市”、“我区”、“我县”,必要时用“XX省”或“全省”、“市”或“全市”、“区”或“全区”、“县”或“全县”代称。(二) 人名一般不冠“同志”、“先生”、“女士”等类称呼,历史事件中的历史人物首次出现时,原则上在姓名前冠职务。(三) 地名、历史名称援用当时名称,必要时括注志书下限时的名称。示例:“沙市(今XX市沙市区)开埠”、“XX师范学院(今XX师范大学)”。(四) 植物、动物、矿物等名称使用标准学名。首次出现时视需要括注英文名,一般括注俗名。示例:“芹菜()(俗称“旱芹”、“药

4、芹”、“蒲芹”)”、“大鲵(俗名娃娃鱼)”。(五) 涉外的国名、地名、人名、党派、政权机构、报刊名称等以新华社译名或社会公认译名为准。涉外名称首次出现时,视需要括注英文原名。示例:“绿色和平组织()”。(六) 各种机构、文件、会议、著述等名称尽量使用全称,名称过长时,可在首次出现时使用全称并括注简称。简称应概念准确、不引起歧义。示例:“XX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省发改委,下同)”。(七)新出现的名词按约定俗成格式书写。示例:“98”、“98抗洪”、“匪警110”、“911恐怖袭击”。四、数字计量(一)数字1.数字用法以1996年6月1日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

5、58351995)为准。2.数据以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为主,主管或专业部门的统计数据为辅。如出现不一致的数据,以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为准。3.汉字数字的使用:(1)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示例:“一天”、 “星期三”、“七上八下”、“千钧一发”、 “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国两制”、“九五计划”、“一切”、“第一书记”、“名列第二”、“初中三年级”。(2)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用顿号隔开。如“十六七吨”不能写成“十六、七吨”。4.阿拉伯数字的使用:(1)表示数量。示例:“全省油料种植面积1 50601千公顷,平均单产1

6、811公斤,总产量27272吨”。在书写时,千以下数值直接书写,千以上精确数值,采用国际通行的三位分节法全部写出,节与节之间空一个字节,示例:“共计53 312人”。数值过大,尾数多零的整数数值,可以“万”、“亿”为单位书写,示例:“二亿三千四百万(234 000 000)”,可写成“234亿”,但不得写成“2亿3千4百万”。(2)含计量单位,或表示小数、倍数、分数、比值等数字。示例:“25”、“3倍”、“16”、“34”、“3:2”、“东经11818,北纬2432”。(3) 表格中的数值,年龄、体重、身高、气温等具有统计含义的数字。示例:“35岁”、“79kg”、“178cm”、“15”。(

7、4)部队番号、文件编号、证件号码和其它惯用序号等数字。示例:“54451部队”、“中办发199808号文件”、“广字第123号”、“国家标准 23128”、“武昌洪山路84号”、“常委会第30次会议”。(5) 引文标注中版次、卷次、页码,注释中的数字(古籍与所据版本一致)。示例:“XX省志人物,XX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上卷,第606页。”(6)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每个数字占一个字节,数值不能断开移行。表示数值范围时,以波浪式连接号“”连接。示例:“150200”、“2003000元”、“08”、“1520”、“1980年1999年”。5.在有些情形下,如物理量、非物理量、代码

8、、代号中的数字使用阿拉伯数字或汉字数字,目前尚不统一,要求尽量使用阿拉伯数字。遇特殊情形,或者为避免歧解,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可以灵活变通,但全篇体例应相对统一。如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既可使用汉字,也可使用阿拉伯数字。原则是与前后文体例保持一致。示例:“一百多人”或“100多人”。(二) 计量1.以国务院1984年2月27日颁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为准,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惯用的市制、英制计量单位一律废止。引文中原计量单位不变,但首次要在页下注明与法定计量单位换算比例。示例:“2马力(在页下注:1马力7355)”。2.行文中

9、的计量单位使用国际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如行文中 “平方米”、“千克”、“米”,应用“2”、“”、“”表述。五、引文注释标点符号(一) 引文1引文尽量引用原著。转引大意不加引号,引用原文加引号,并在页下注明出处。第一层引文用双引号,如果引文本身含有引文,则所含引文用单引号标注。引文出处含作者、译者、书名(包括原书名)或文章题目及期刊名、版次、出版单位、出版年代、卷次、页码等要素。无法注明原引文出处的,注明转引出处。2引文严格忠于原文。如有删节,用“”替代删除的原文;原文如有错别字,将改正之字置于原文字之后“ ”内;如原文有漏字,将增补之字置于原文字之后“()”内;如原文有缺省文字,则在原文字之后用

10、“”填充,缺多少字,填充多少“”。3同一条引文多次出现,只在第一次注明出处,第二次以后在引文后括注“(同前)”。4成段引文或重要引文可独立成段,用不同字体书写,首尾不加引号,各行开头和末尾均比正文内缩一个字空。(二) 注释1注释内容较少,用文内注,直接在原文后括注。示例:“非典(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下同)”。2注释内容较多,在原文后标示注释序号,在页下注释。页下注释以页为单位排序,序号用标示。原文后标示的序号与页下标示序号相对应。(三) 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用法以1996年6月1日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58341995)为准。1. 逗号、顿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和冒号

11、一般占一个汉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破折号和省略号占两个汉字的位置,中间不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汉字的位置。在书写和印刷时,后四种符号上下居中。着重号、专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2.凡用汉字“一二三”表述的序数,数字后用顿号“、”。凡用“(一)(二)(三)”或“(1)(2)(3)”以及 “”表述的序数,括号或圆圈之后不加任何标点。凡用阿拉伯数字“123”表述的序数,数字后右下用附点“”。凡用“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表述的序数,序数词后一律用“,”。示例:“一、”、“(一)”、“(1)”、

12、“”、“”、“第一,”、“首先,”。3. 凡先总述,后分述,总述完毕后用句号。示例:“2000年,本镇人口23万人。其中男性118万人,女性112万人。”六、时间1.采用公元纪年,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分、秒,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示例:“20世纪90年代”、“2000年”、“12时12分35秒”。年份书写全称,省略“公元”二字。示例:“公元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写作“1988年8月8日”,不写作“88年8月8日”。如涉及旧历纪年、人物生卒年,参照XX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辞海附录中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及人物生卒年版书格式表述。示例:“太平天国庚申十年九月二十四日(清XX十年九月二十日,公元1860年11月2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白求恩( ,18901939)”。2.尽可能用具体时间,避免用时间代词。如不写“上个世纪”、“去年”、“今天”。3.以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它特定意义的词组用汉字。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并外加引号。涉及其它月份时,不用间隔号。视事件知名度大小,确定是否加引号。示例:“五一国际劳动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