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插秧歌》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e7d195523061f1c0092ce48a5fc95870a0687ac45bc8b2caB227BFDC40F9DB2B7A559DE97B8BDC6E716585DDCE188C7BF488BAA08C98985C74A3E1B5E305210FABE6A8AE2A6A8AB67019A6860E9B7AF5C7F6AA7134BB5542FC0A17BFBEC0C5CF211FB091FD8C08D9541B60CB1E93997BEFA5F4E5D4A778A7527C9FFE4FF35B29D3E42F8997401636D0F3B9CAB1055CF8插秧歌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

2、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我们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学过他的诗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

3、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走进作者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其特点是:1、幽默诙谐,风趣活泼。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取笑,涉笔成趣。2、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他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3、语言通俗明快、自然,多用口语、俗语,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诚斋体的出现,给笼罩在江西诗派风气下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为宋诗开创了一个新境界。诚斋体特点:正音朗读 思考:概括出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mu)蓑(su)是甲,雨从头

4、上湿到胛(ji)。唤渠朝(zho)餐歇半霎(sh),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sh)未匝(z),照管鹅儿与雏鸭。动作描写,画面:繁忙的工作,表现劳动的紧张和忙碌情景。语言:抢抓农事,唤食不歇,珍惜劳动成果。插秧歌比喻,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战甲。生动形象的烘托了水田如战场,插秧如作战的繁忙紧张的气氛。细节:精神:劳作的专注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辛苦繁忙的劳动

5、者紧张坚韧的劳动者专注的劳动者紧张艰辛的劳动场景辛苦紧张专注思考1:对比芣苢找出插秧歌的劳动有什么特点。芣苢:欢欣的劳动之歌插秧歌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全神贯注低头插秧的神态。忙思考2:全诗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

6、么?思考3: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就是问作用或赏析这句)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他们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头盔和铁甲都是战士打仗必备的装束, 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实际上饱含苦涩意味,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了几分艰辛,表现了农民的艰辛。所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正面、细节)动作描写。一、二句用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免“抛”“接”“拔”“插”四个动词

7、用语直白却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五、六句,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诗人精确地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表现农事的紧张与忙碌。(侧面)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人们戴着斗笠,穿着蓑衣,但是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语言描写(心理)。七、八句写田夫的对答语言。诗人模拟田夫的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管好那帮鹅鸭,不要作践了秧苗。于是,送饭人也被安排上护秧苗的任务。通过这些描写,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

8、前。思考4、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该诗是怎样描绘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景色自然、从寻常生活中取材、捕捉场景,新鲜有趣。一、二句描写农家插秧的劳动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充满生气,新鲜有趣。想象丰富,设喻风趣。颔联,以盔比笠,用甲喻蓑,形象鲜明。这种比喻,不仅使诗歌有趣、活泼,更寓有深意:抓住时节及时种植,类似一场紧张的战斗,须全副披挂,全力投入;同时暗含赞扬农民战天斗地的精神。语言语言通俗明快、自然活泼。“田夫抛秧田妇接”“雨从头上湿到胛”等诗句,朴素自然,明白如话。思考5: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

9、要特点。相同点:主题相同劳动不同点:劳动场景不同 表达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思考6、再读诗歌,回答问题:读了这两首诗,你们觉得这两首诗的异同点是什么? 诗歌 劳动场景 表现手法 思想主旨 芣苢插秧歌2、根据所学方法并结合补充的知识完成以下表格芣苢插秧歌不同点: 诗歌 劳动场景 芣苢插秧歌一家人齐心协力,紧张忙碌的插秧图景。芣苢插秧歌不同点: 诗歌 表现手法 芣苢插秧歌芣苢插秧歌不同点:芣苢插秧歌不同点: 诗歌 思想主旨 芣苢插秧歌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古代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诗人抱

10、着欣赏的态度,客观的表现江南农村插秧时节的劳动场面,在主观上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劳动者的欢歌结合作者及创作背景分析劳动者的赞歌 诗歌劳动场景表现手法思想主旨 芣苢妇女们采摘芣苢,越采越快,越采越多收获满满,是一幅欢乐的劳动图景。重章叠句劳动者的欢歌 插秧歌一家人齐心协力,紧张忙碌的插秧图景。 比喻 白描 语言描写劳动者的颂歌芣苢插秧歌不同点:(1)表现手法上: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一诗运用白描、环境烘托、比喻等手法,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2)思想主旨上: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

11、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劳动者的欢歌插秧歌这首诗是诗人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劳动者的赞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