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板连铸大压下扇形段液压系统设计与控制_第1页
厚板连铸大压下扇形段液压系统设计与控制_第2页
厚板连铸大压下扇形段液压系统设计与控制_第3页
厚板连铸大压下扇形段液压系统设计与控制_第4页
厚板连铸大压下扇形段液压系统设计与控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厚板连铸大压下扇形段液压系统设计与控制【摘 要】为了满足厚板连铸大压下扇形段工艺要求,实现大压下扇形段高精度辊缝调节功能,开发出一套同时具有大压下和轻压下功能的液压系统.该液压系统采用三 通伺服阀控制液压缸的形式调节扇形段辊缝,背压腔压力采用比例减压阀控制,实现 大压下与轻压下功能切换.从节能角度确定了液压动力元件参数,对主要元件进行计 算分析,建立辊缝系统的控制模型.利用 MATLAB 仿真软件对辊缝系统模型进行了动【1 概述随着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钢厂对生产工艺及其设备性能提出新的要求。生产实践证明,连铸轻压下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铸坯内部中心偏析的问题,但对于厚板铸坯内部疏松与缩孔的

2、问题却收效甚微1。为了解决厚板连铸铸坯内部疏松与缩孔的问题,对炼钢厂现有的厚板坯连铸机实施技术改造,在水平段配置 1 台具有铸轧功能的大压下扇形段。在铸坯液芯凝固末端,对热铸坯施加 10 mm 以上的厚度压下量,使中心疏松与缩孔在其形成阶段就被压合,从而消除该缺陷,以此来提升轧制钢材的机械性能,保证板材的质量。大压下扇形段结构示意图如图 1 所示。大压下扇形段由 1 对大直径辊(大压下辊)+4 对小直径辊组成扇形段辊系,大压下生产模式时,位于上框架上的大压下辊,通通过在水平方向布置的两个水平油缸操作,推动斜楔滑块上升,从而顶升大压下辊向 上移动,以此实现上、下框架上的 1 对大压下辊一起对铸坯

3、进行挤压,完成大压下工艺的操作,出口侧夹紧缸跟随铸坯减薄压下,保持辊缝2。图 1 大压下扇形段结构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heavy reduction segment大压下扇形段主要性能参数见表 1。表 1 大压下扇形段主要性能参数 Table 1 Main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the heavy reduction segment 名称规格(活塞/活塞杆行程)/mm 数量大压下模式单缸最大输出力/kN 轻压下模式单缸最大输出力/kN 最大速度/(mms-1)入口侧夹紧 缸 400/1802502300018002

4、 出 口 侧 夹 紧 缸 330/150 250220005502 下辊提升缸 160/90352300 不工作 8液压系统设计为了配合这种大压下扇形段的工艺实现,需设计同时具有大压下和轻压下功能的液压系统。该液压系统主要组成如图 2 所示,主要功能包括:具备液压系统温度自动控制,液压缸输出力远程可调,大压下扇形段入口、出口辊缝单独控制,大压下扇形段下液压装置有能实时监测油缸行程、压下力,位置压力双闭环控制等功能,从而便于保 护设备,优化工艺模型,提高产品质量3。图 2 液压系统示意图 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hydraulic system液压阀台原理设

5、计由功能需求可以看出,这是 1 套以位置控制为主的系统,结合夹紧缸的大行程、大负载、控制精度较高的特点,所以采用液压伺服系统来实现大压扇形段主要功能要求。液压阀台主要包括伺服阀、压力检测装置、液压锁装置、比例调压装置、蓄能器和 3阀组 1 设计特点:由于下辊设备结构有自锁功能,提升辊缝行程为 2 mm,油缸运动速时设有漏油报警装置,便于及时发现大压下扇形段下辊提升液压油缸及管路的状态, 及时排除故障。阀组 2(阀组 3)设计的特点:辊缝调节通过伺服阀控制,通过调节阀的开口度实现油缸速度与同步控制;阀台 PT保证生产。图 3 阀台液压原理图 Fig.3 Hydraulic principle d

6、iagram of the valve table与大压下工艺模式生产。液压系统参数设计扇形段大压下量主要由入口夹紧缸完成,出口夹紧缸起到保持辊缝作用,大压下扇形段控制重点在入口夹紧缸,由设备最大输出力要求,大压下时单缸输出力为: FL=pLAc-p2A2=(1)式中:FL 为单缸输出力;pL 为负载压力;p2 为背压腔压力;Ac 为控制腔面积;A2 为背压腔面积;d 为活塞杆直径;D 为活塞直径。由 d=180 mm,D=400 mm,p2=1 MPa,计算得到入口侧夹紧缸最大负载压力pL=31.3 MPa。在计算伺服阀额定流量时,考虑到元件本身泄漏等影响,一般多取一定的富裕流量作为阀的储备

7、流量,设富裕流量为负载流量的 30%,得到入口侧伺服阀的流量: q=qmax(1+0.3)=vmaxAc1.3=11.7 L/min (2)式中:q 为伺服阀的最大工作流量;qmax 为油缸所需最大的工作流量;vmax 为油缸最大速度。根据 q 和 pL,查阅 MOOG 公司伺服阀的压降负载流量曲线,可选择 D633 系列的伺服阀,额定流量为 20 L/min (单边压降 3.5 MPa 时),计算伺服阀的负载流量为:(3)式中:qN 为伺服阀的额定流量;qL 为伺服阀的负载流量;pN 为伺服阀的额定压降;p 为伺服阀的工作压降。计算系统实际所需压降 p=1.19 MPa。工作时对应的伺服阀工

8、作压降为:p=ps-pL-pi (4)式中:ps 为系统压力;pi 为管路沿程、局部等压力损失。取 pi 为 0.5 MPa,确定系统压力 ps=33 MPa。依据系统压力 ps 核算,出口侧夹紧缸最大输出力为 2 100 kN,最大速度为 2.5 mm/s,所选系统压力满足大压下功能要求。根据工艺设备动作要求,考虑系统大压下与轻压下模式切换,计算得到其他阀组压力、流量等参数,得到液压系统主要技术参数如表 2 所示。表 2 液 压 系 统 主 要 技 术 参 数 Table 2 Main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the hydraulic system 序号名称参数序号

9、名称参数 1 系统压力/MPa337 油液温度控制/37452 系统流量/(Lmin-1)588 油液清洁度等级/级 NAS63 主电机功率/kW379 夹紧缸阀组供油压力/MPa334 油箱体积/L50010 提升缸阀组供油压力/MPa205 冷却水量/(Lmin-1)10011 轻压下模式入口背压值/MPa136 板冷功率/kW1512 轻压下模式出口背压值/MPa6.5 3 液压伺服系统仿真分析3.1 液压系统模型的建立本设计中,液压系统采用的是三通伺服阀控制液压缸组成的动力机构,在选定的生产模式下,背压值实际为常量。根据对液压系统的负载特性分析,应用阀的线性化流量方程、液压缸的流量连续

10、性方程和液压缸的受力平衡方程,可以得到以传递函数形式建立的模型4。三通阀控夹紧缸对指令输入 xv 的传递函数:(5)式中:h 为三通阀控液压缸的液压固有频率;h 为三通阀控液压缸的液压阻尼比;Kq 为流量增益;XP 为油缸输出位移。确定伺服放大器传递函数 Ka、伺服阀传递函数 Wsv(s)、位移传感器传递函数 Kf, 根据输入电压 U,控制电流差 I,绘制整个系统的方块图如图 4 所示。图 4 系统模型的方块图 Fig.4 Block diagram of system model3.2 系统的控制及仿真扇形段辊缝控制为入口、出口单独控制,双缸同步性控制设计采用两缸以并联形式同时接收位移信号,

11、两者之间动态协调的同步式控制。为了满足系统的控制要求,控制系统引入 PID 控制器,运用 MATLAB 软件中 Simulink 工具箱对入口侧液压系统闭环模型进行仿真分析5。仿真框图如图 5 所示。图 5 液压系统 PID 仿真框图 Fig.5 PID simulating block diagram of the hydraulic system为了计算简单,暂不考虑设备上管路走向对系统的影响,通过对相应参数计算,代入相关参数,调节 PID 参数,对系统闭环仿真框图中,在 0 时输入 s=1 mm 阶跃信号,得到输入与输出信号曲线如图 6 所示。图 6 系统阶跃输入响应曲线 Fig.6 S

12、tep response curve of the system由图 6 可以看出,入口侧 2 个夹紧缸系统的上升时间分别约为 0.4、0.5 s 左右系统趋于稳定,2 个闭环系统响应速度快,目标值调整时间短,稳态误差很小,满足生产控制要求。辊缝控制与应用目标辊缝精度的控制大压下扇形段在工作过程中,主要受到压下辊的轧制反力以及大辊与小辊的拉坯阻 力作用,同时,也考虑框架自重、1 对大辊的重力、4 对小辊的重力以及铸坯重力的影响。扇形段辊缝精度除了受液压系统本身控制精度影响外,还受到扇形段相关部 件变形影响,主要包括夹紧缸拉杆变形、框架变形、辊子变形及轴承间隙等。其中 形在线不能测定,在控制大压

13、下与轻压下辊缝时,需根据不同的工况相应补偿。预先补偿掉拉杆的变形,才能达到工艺辊缝精度的要求。由于拉杆主要承受液压缸轴向输出力,采用大压下与轻压下辊缝模式时,为受拉伸状 态,同时受到一定的弯曲变形。利用工程模拟仿真软件 ABAQUS6.13 对入口、出口夹紧缸拉杆进行变形分析。通过建立拉杆模型与划分网格,对模式施加不同的载荷, 得到相应的分析结果。在大压下扇形段切换到大压下模式时,得到仿真结果如图 7 所示。入口侧拉杆最大变形为 1.16 mm,出口侧拉杆最大变形为 0.95 mm。图 7 大压下模式下夹紧缸拉杆变形量 Fig.7 Deformation of clamping cylinde

14、r rod for the heavy reduction mode在大压下扇形段切换到轻压下模式时,得到仿真结果如图 8 所示。入口侧拉杆最大变形为 0.62 mm,出口侧拉杆最大变形为 0.19 mm。由上述仿真结果,近似拟合出大压下扇形段拉杆变形补偿曲线,如图 9 所示。图 8 轻压下模式下夹紧缸拉杆变形量 Fig.8 Deformation of clamping cylinder rod for the soft reduction mode图 9 拉杆变形补偿曲线 Fig.9 Deformation compensation curve of the tie rod 加入拉杆变形补

15、偿后,进行辊缝测试,在大压下模式下,目标值设定为 235 mm,得到 4个油缸实际辊缝如图 10 所示,最大稳态误差为 0.04 m,满足目标辊缝误差0.1 mm 的生产要求。图 10 目标辊缝验证 Fig.10 Verification of target roll gap同步辊缝精度的控制在前文系统仿真分析中,未考虑入口侧两个液压缸与伺服阀台配管长度的不同,由于控制阀台安装在机旁管廊,夹紧油缸分布在设备两侧,设备上配管长度与走向不同,会影响两个油缸的同步性,在现场进行离线同步性测试,得到大压下行程为 8 mm速度为 2 mm/s 时,入口侧两个夹紧缸位移曲线如图 11 所示。图 11 同步

16、辊缝曲线 Fig.11 Curve of synchronous roll gap由图 11 可以得到,入口侧 2 个系统的启动时间差约 0.3 s,2#缸启动后,两个位移偏差保持在 0.5 mm 左右,不能满足生产同步要求0.4 mm 控制要求,需进行同步性补偿。同理对出口侧两个油缸也进行同步性补偿。在大压下模式下,在初始值为150 mm,目标值设定为 350 mm,运行速度为 1 mm/s 时,得到 4 个油缸运动 20 s时瞬时辊缝数据如图 12 所示。图 12 同步辊缝验证 Fig.12 Verification of synchronous roll gap由图 12 可以看出,入口

17、侧 2 个夹紧缸偏差量 0.17 mm,出口侧 2 个夹紧缸偏差量为0.36 mm,满足生产双缸同步0.4 mm 的工艺控制要求。同时,4 个油缸的瞬时速度基本相同,呈现出很好的实际运行效果。结论通过计算,设计出 1该系统同时具有大压下和轻压下功能,通过远程调节背压比例阀设置实现不同生产 模式切换,很好地兼顾了厚板连铸扇形段原有的工艺需求。加入 PID 控制器后能够满足大压下扇形段对液压系统动态性能的要求,系统响应速度快,目标值调整时间短,稳态误差小,能够满足辊缝控制要求。通过仿真,计算出大压下扇形段拉杆变形补偿曲线,在实际生产运行中,实现高精中有很好的同步精度。该系统上线后,运行平稳,呈现出很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