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22历年联考《行测》真题(河南/福建/甘肃/重庆/新疆兵团)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汇编5_第1页
2009-2022历年联考《行测》真题(河南/福建/甘肃/重庆/新疆兵团)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汇编5_第2页
2009-2022历年联考《行测》真题(河南/福建/甘肃/重庆/新疆兵团)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汇编5_第3页
2009-2022历年联考《行测》真题(河南/福建/甘肃/重庆/新疆兵团)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汇编5_第4页
2009-2022历年联考《行测》真题(河南/福建/甘肃/重庆/新疆兵团)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汇编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住在富人区的她2009-2022历年联考《行测》真题(河南/福建/甘肃/重庆/新疆兵团)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套一.历年真题荟萃(共30题)1.芭蕾,在中国若从清末在宫廷里表演算起,已经一个多世纪;如果从俄罗斯上个世纪20年代在上海开始教授也近百年。芭蕾舞与中国传统审美确实存在很大距离,然而中国人却能顺利接受,百年来从未间断。即便在“文革”那样的岁月,芭蕾舞仍然畅行于舞台,担负起“样板”的重任。芭蕾舞,曾经是欧洲宫廷欣赏的文化,进入我国却实现了中国化,一批批中国选手登上国际赛场领奖台。

这段文字叙述的主要是:

A.在中国芭蕾舞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B.芭蕾舞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生根开花

C.中国人对芭蕾舞始终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和持续的热情

D.芭蕾舞成为一个外来文化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的奇迹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中心理解。文段第一句讲芭蕾舞在中国发展的情况。从转折关联复句“然而中国人却能顺利接受,百年来从未间断”“即便……仍然……”“曾经是欧洲宫廷欣赏的文化,进入我国却实现了中国化”等来看,文段强调芭蕾舞作为一个外来文化却能够在中国生根开花,这是一个奇迹。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D项。

A项说的“历史传统”与文段说明的中心没有关系;B项侧重于说芭蕾舞的魅力,文中没有具体说明;C项论述的主体是中国人,而不是芭蕾舞。

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阐述芭蕾很早就进入中国,接着通过转折词“然而”引出文段的观点,强调芭蕾舞虽然与中国审美差别很大,但中国人却能接受,并且从未间断。接下来举了“文革时期芭蕾舞”的例子,进一步论证前面的观点。文段是“分—总—分”结构,重点句为“然而”引导的句子,强调芭蕾舞在中国落地生根,被中国人接受。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符合文段的重点内容。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为转折结构,“然而”之后为文段论述的重点。文段首先指出芭蕾作为外来文化在中国已有百年。然后转折指出,虽然与中国传统审美存在很大距离,但百年来却从未间断,成为外来文化中国化的奇迹。由此可知,故本题选D。本题易误选B,B项体现不出芭蕾舞作为外来文化的特质,故不如D项具体全面。2.曾几何时,欧洲殖民者走到哪里,朗姆酒就被带到哪里。当地人被迫接受列强的殖民统治,但却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朗姆酒,“为了得到朗姆酒,他们甚至愿意付出一切”。殖民地造就了朗姆酒,而朗姆酒的存在又促进了殖民地的不断扩张。

作者在上述这段话中没有表达的意思是:

A.殖民地人民喜欢殖民者的朗姆酒

B.朗姆酒帮助了欧洲殖民地的扩张

C.朗姆酒随殖民扩张被带到世界各地

D.朗姆酒深受不同种族、不同阶级的喜爱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细节判断,且为选非题。结合选项应该选择D项,文段中没有提到“阶级”这一概念,故D项“朗姆酒深受不同种族、不同阶级的喜爱”是无中生有。A、B、C三项都在原文中出现过。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当地人……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朗姆酒”,“心甘情愿”对应“喜欢”,符合文意,正确。B项对应“朗姆酒的存在又促进了殖民地的不断扩张”,符合文意,正确。C项对应“欧洲殖民者走到哪里,朗姆酒就被带到哪里”,符合文意,正确。D项“不同阶级”在文段中没有体现,属于无中生有,错误。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细节信息的查找与推断。抓住选项中的观点,根据文段中对应内容,对这些观点进行判断。A项,由“却是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朗姆酒”可得出。

B项由“殖民地造就了朗姆酒,而朗姆酒的存在又促进了殖民地的不断扩张”可得出。

C项,由“曾几何时,欧洲殖民者走到哪里,朗姆酒就被带到哪里”可得出。

D项的“不同种族”“不同阶级”在文段中没有体现。

故本题选D。3.基多夫定理是指最好的想法如果提出的时机选择不当,也会招致失败,即一个决策正确与否不能离开具体的地点、时间、条件,如果脱离这些基本前提条件,真理就有可能成为谬误。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符合基多夫定理的是:

A.甲公司原总裁对其继任者说:在没有获得全部事实根据前,你不应做出任何决策

B.许多厂商纷纷报名参加在某市举办的机床博览会,而乙机床厂经理在收到邀请函时,就明确表示拒绝参加

C.20世纪80年代,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石油危机,丙汽车公司的董事长抓住这一时机,作出了汽车转型决策

D.近年,众多热水器厂在广告投入过大,导致价涨量滞,处于行业领先的丁公司立刻采取了降价政策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句。关键句为“时机选择不当,也会招致失败”。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项中的“在没有获得全部事实根据前”、C项中的“抓住这一时机”、D项中的“价涨量滞”均涉及到了“时机选择”,符合基多夫定理;而B项中机床厂经理在收到邀请函时,明确表示拒绝参加,并没有体现“时机选择”,也不能说是失败与否。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最好的想法提出的时机选择不当,也会招致失败。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未获得全部事实根据就做出决策,可能会因为决策脱离实际而招致失败,属于“最好的想法提出的时机选择不当,也会招致失败”,符合定义;

B项:乙厂经理拒绝参加博览会,题目没有交代是出于什么考虑,且未明确拒绝后结果的好坏,不能确定所做的选择的好坏,未体现“想法提出的时机选择是否恰当”,不符合定义;

C项:董事长抓住这一时机做出转型决策,体现了选择适当的时机,如果该决策并非以爆发石油危机为背景下,就有可能招致失败,属于“最好的想法提出的时机选择不当,也会招致失败”,符合定义;

D项:丁公司立刻做出降价政策,体现了选择适当的时机,如果该决策并非以价涨量滞的市场背景下,就有可能招致利润受损,属于“最好的想法提出的时机选择不当,也会招致失败”,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分析题干,明确基多夫定理的定义要点,选择选项中不符合定义要点的一项。基多夫定理的定义要点:应该根据具体的地点、时间、条件做出决策,不能脱离这些基本前提。

A项,甲公司原总裁对继任者说的话,符合基多夫定理的定义要点。

B项,乙机床厂经理的行为很显然没有考虑当时具体的条件,不符合定义要点。

C项,丙汽车公司董事长在世界爆发石油危机的时候,做出了汽车换型决策,符合定义要点,符合基多夫定理。

D项,丁公司采取降价政策,是考虑了具体的时间、条件做出的决策,符合定义要点。

故本题选B。4.诗歌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纸质媒体上,要充分利用舞台、影视等多种平台,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很多优秀诗歌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走向舞台、影视的过程中又融入了表演者的理解和感受,对诗歌进行了“第二次艺术创作”,辅以声光电等多种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欣赏性和观赏性。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借助当代技术手段,人民群众对诗歌的理解远胜古人

B.借助舞台、影视等艺术形式,诗歌可以保持长久生命力

C.表演者对诗歌进行“第二次艺术创作”延长了诗歌的生命力

D.普及诗歌需要借助舞台、影视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中心理解。这段文字是总—分结构,文段首句指出诗歌“要充分利用舞台、影视等多种平台,这样才能……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其后以“优秀诗歌作品”为例进行解释说明,B项即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A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提到“理解远胜古人”这个概念;C项偷换概念,“表演者对诗歌进行‘第二次艺术创作’”“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欣赏性和观赏性”而非“延长了诗歌的生命力”;D项不够全面,不仅要普及,让人民群众接受,还要保持它长久的生命力。

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理解远胜古人”无中生有,错误。B项对应“诗歌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纸质媒体上,要充分利用舞台、影视等多种平台,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符合文意,正确。C项对应“‘第二次艺术创作’……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欣赏性和观赏性”,“延长生命力”说法文段没有提及,属于无中生有,错误。D项对应“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D项只提到为人民群众接受,属于偷换概念,错误。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为总分结构,提出观点—具体论述。文段首句点明主旨,诗歌需借助舞台、影视等多种平台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B项符合题意。

文段并未将古人与人民群众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对比,排除A;表演者对诗歌进行“第二次艺术创作”“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欣赏性和观赏性”,是否延长了诗歌的生命力从文中无法得出,排除C;文段并未谈“普及诗歌”的问题,排除D。

故本题选B。5.1路、2路和3路公交车都是从8点开始经过A站后走相同的路线到达B站,之后分别是每30分钟、40分钟和50分钟就有1路、2路和3路车到达A站。在傍晚17点05分有位乘客在A站等候准备前往B站,他先等到几路车?

A.1路

B.2路

C.3路

D.2路和3路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方法一:从8点到晚17点05分共历时9×60+5=545分钟,17点05分之后公交车到达的时间为1路:30×19=570分钟,2路:40×14=560分钟,3路:50×11=550分钟,因此最先等来的是17点10分的3路公交车。

方法二:17点05分距8点为9×60+5=545分钟,545÷30=18余5,即1路公交车还有30–5=25分钟到达;545÷40=13余25,即2路公交车还有40–25=15分钟到达;545÷50=10余45,即3路公交车还有50–45=5分钟到达,因此先等来的为3路公交车。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解法一:

第一步,本题考查统筹推断。

第二步,根据每30、40、50分钟就有1路、2路、3路车到达A站,则600分钟后(30、40、50的最小公倍数),即18:00三车再次同时从A站发车。则1、2、3路车在17:05后的最早发车时刻分别是17:30、17:20、17:10,故乘客先等到3路车。

因此,选择C选项。

解法二:

第一步,本题考查统筹推断。

第二步,公交车从8点到傍晚17点05分经过了9小时5分,即9×60+5=545(分钟),1路每30分钟到达,545÷30=18…5,即经过了18辆,还剩余5分钟,离下一班到达还需30-5=25(分钟);同理2路为545÷40=13…25,,即经过了13辆,还剩余25分钟,离下一班到达还需40-25=15(分钟),3路为545÷50=10…45,,即经过了10辆,还剩余45分钟,离下一班到达还需50-45=5(分钟)。相比较而言,3路优先到达。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上午8点经过A站,每条线路的发车间隔已知,则应求得从上午8点到傍晚17点05分经过的时间,除以每条线路的发车间隔,所得余数为上一辆车离开的时间,若余数为0,则表示刚好有一辆车经过A站。从8点到17点05分经过了9×60+5=545分钟,545÷30=18……5;545÷40=13……25;545÷50=10……45。因此1路、2路、3路车分别还要30-5=25、40-25=15、50-45=5分钟才会开来,则乘客最先等到3路车。故本题选C。6.蝴蝶以其绚丽的色彩和优美的舞姿,赢得了“会飞的花朵”“大自然的舞姬”等美誉。蝴蝶翅膀丰富的色彩、各异的图案造就了这美丽的精灵。有些蝴蝶在阳光下飞舞时翅膀会闪烁着金属光芒,有些蝴蝶翅膀的色彩可以单一到通体只有一个颜色,也有蝴蝶的颜色可以丰富到让人眼花缭乱,甚至还有人在蝴蝶翅膀上收集到了阿拉伯数字1—9和26个英文字母形状的图案。

这段文字描述的主要是:

A.蝴蝶是自然界美丽的化身

B.蝴蝶的翅膀丰富多彩、无奇不有

C.蝴蝶是昆虫中极具有观赏性的类群

D.在蝴蝶翅膀上有许多绚丽的图案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

“蝴蝶”“翅膀”两词在文中多次出现,可知文段论述的中心是“蝴蝶翅膀”,排除A、C两项。通读文段可知,第二句“蝴蝶翅膀丰富的色彩、各异的图案造就了这美丽的精灵”为文段的主旨句。D项只阐述了文段的部分内容,不及B项表述全面,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阐述了蝴蝶赢得美誉,接着介绍了蝴蝶翅膀的丰富色彩、各异的图案造就了蝴蝶这美丽的精灵,最后针对蝴蝶翅膀的色彩和图案分别进行了举例说明。文段为“分—总—分”结构,重点句为“蝴蝶翅膀丰富的色彩、各异的图案造就了这美丽的精灵”。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原文重点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为总分结构,提出观点—具体论述,考生也可通过高频词锁定论述对象,排除干扰项。通读文段可知,文段第二句“蝴蝶翅膀丰富的色彩、各异的图案造就了这美丽的精灵”为文段的主旨句。

“蝴蝶”“翅膀”两词在文中多次出现,可知文段论述的中心是“蝴蝶翅膀”,排除A、C。D项只阐述了文段的部分内容,未能体现蝴蝶翅膀的差异性,不及B项表述全面,排除。故本题选B。7.下列最符合环保要求的做法是:

A.小吴很讲究卫生,与人握手后就用清洁剂洗手

B.为减少用水量,小何在洗碗时常使用生物洗涤剂

C.为减少生活垃圾,小王将剩菜搅碎后再用水冲走

D.小明喜欢上网,每到新年他就给朋友们发电子贺卡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平均每张纸质贺卡要消耗10克优质纸张,每10万张贺卡要消耗1吨纸,这些纸张折合5.5立方米木材,而要得到这些木材需砍伐30棵10年生的大树,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还需消耗电、排放废水。因此,新年祝福发送电子贺卡的方式最为符合环保要求。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相关知识点】环境保护(简称环保),是由于生产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兴起的一场保卫生态环境和有效处理污染问题的措施。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环保知识。

第二步,环保生活指减少日常作息时所耗用能量的绿色生活方式。D选项中发“电子贺卡”表示祝福避免了纸张的消耗,符合环保要求。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用关键词法解题。根据题干“环保要求”,我们会想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注意A项“清洁剂”、B项“生物洗涤剂”、C项“剩菜搅碎用水冲走”都不利于环境友好,排除。而D项“发电子贺卡”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符合题意,当选。A项错误。清洁剂中含有化学物质,可能会对水体产生污染,小吴的做法显然不符合环保要求。

B项错误。相比于传统化学清洁剂,生物洗涤剂更加有利于环境,对人类健康更安全,但使用生物洗涤剂并不能减少用水量。

C项错误。剩菜剩饭作为厨余垃圾可以用于回收堆肥,小王将剩菜搅碎后再用水冲走,不仅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还会使水中固体物的增加加大污水处理的难度。

D项正确。电子贺卡是一种比较环保的贺卡可以减少用纸,符合环保要求。

故本题选D。8.中央气象台进行天气预报,先用计算机解出描述天气演变的方程组,“算”出来未来天气。天气预报员通过分析天气图、气象卫星等资料,再根据经验的累积,作出未来3—5天的具体天气预报。每天上午8点,中央气象台联网各地气象台,进行天气会商,首席预报员把大家的预报意见汇总后,对未来天气的发展变化作出预报结论。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A.我国“未来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

B.中央气象台用高科技的手段观测天气

C.人工分析预报在天气预报中无可替代

D.天气预报是科学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文段用三句话概述了天气预报的过程,“先……再……汇总……作出结论”,整个过程都是围绕“未来天气预报”展开。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A。

B项总结得不全面,只提到了第一步;C项中的“人工分析”不是文段强调的重点;D项中“科学家”没有在文中出现。

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通过“先‘算’出未来天气,再根据经验的累积……”,最后通过“作出预报结论”来描述“天气预报”是如何产生的。文段为“分—分”结构,需要对文段进行全面概括,即天气预报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符合文段的重点内容。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是一段说明文,按照步骤介绍了天气预报的过程,重点分析选项,选出能够概括全文的一项。文段主要介绍了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结论的制作过程:首先,计算机“算”;然后,天气预报员分析资料,根据经验做出预报意见;最后,通过联网会商,由首席预报员做出预报结论。对此概括最准确的为A,当选。

B、C、D三项是文段的部分内容,故本题选A。9.从A、B、C、D四个图形中选出最合适的一个,使得它保持第一行四个图形所呈现的规律性:

A.A

B.B

C.C

D.D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元素组成凌乱,且都是由两个元素组成,找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题干各图中两个图形相交形成的图形均包含4条直线段,所以选相交图形也只有4条直线段的C项。A、D两项的相交图形包含6条线段;B项的相交图形包含5条线段。

故正确答案为C。10.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A.A

B.B

C.C

D.D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题干每个图当中都包含有黑白块,且黑块数量不同,排除位置考点。题干中所有图形中包含的黑色方格的数量均是偶数。四个选项中黑色方格的数量依次为7、8、9、9,只有B项遵循这个规律。

故正确答案为B。11.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A.A

B.B

C.C

D.D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元素周遍。题干中共出现白圆、黑圆、网状圆三种元素,观察元素出现频率,除了右下角的小圆圈没出现过网状圆元素以外,每种元素在其他圆圈位置上至少出现过一次,而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的右下角圆圈是网状圆。

故正确答案为D。

12.深入研读西方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

关于上述文字,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研读西方经典可以排遣孤独

B.西方经典是人们排遣孤独的产物

C.研读西方经典并不会提高公民的素质

D.研读西方经典是自我心灵的非功利性活动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细节判断。文段中提到“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由此可知“研读西方经典不是一种社会现实,仅仅是心灵的自我对话”,由此可推出D项“自我心灵的非功利性活动”符合文意。A项“排遣孤独”不合适,文中说的是善用孤独;B项的因果关系文段未提及,原文只是强调西方经典的意义在于使人们善用孤独;C项说法绝对,文中也没有提到公民素质这一问题。

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研读西方经典可以善用孤独,而不是排遣孤独,与文意不符,错误。B项对应“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应是“善用孤独的产物”不是“排遣孤独的产物”,与文意不符,错误。C项“公民的素质”文中没有提及,属于无中生有,错误。D项由“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可知,“研读西方经典不是一种社会现实,仅仅是心灵的自我对话”,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细节信息的查找与推断。抓住选项中的观点,根据文段中对应内容,对这些观点进行判断。文段中提到“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并不可由此就得出西方经典“可以排遣孤独”或者是“排遣孤独的产物”,故排除A、B。题干中“变好或变坏”“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并不是讲公民的素质,而是强调研读西方经典的影响。故本题选D。13.从A、B、C、D四个图形中选出最合适的一个,使得它保持第一行四个图形所呈现的规律性:

A.A

B.B

C.C

D.D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图形元素组成相同,优先考虑考查位置规律。观察比较前两个图形发现,第一个图形中左上角黑三角顺时针与右侧相邻的白三角互换位置,另外一个黑三角逆时针与下方相邻的三角互换位置得到第二个图形,后面图形按照此规律依次得到下一幅图形。只有A项遵循这个规律。

故正确答案为A。14.中国的电视人,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手机、网络还是其他移动终端,真正对电视形成挑战的,不是这些实体的机构和渠道,而是在这些媒体环境浸泡之下慢慢嬗变的受众。这些受众,他们也许是电视群众,也许是网民,也许是“手拍暴民”,电视内容从传递到他们身上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脱离了制作者的掌控。这些受众将从电视节目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乐趣和价值观,他们将如何解读、衍生、变造电视节目,都让电视人夜不能寐。

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A.电视受众趣味发生变化的原因

B.电视制作人如何引导受众的审美导向

C.电视制作如何适应受众趣味的变化

D.受众如何利用手机、网络等媒体发表见解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根据提问可知本题为接语选择题。文末的话题落在尾句提出了一个电视制作所面临的问题:电视人面临受众趣味发生变化而夜不能寐。故下文应该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即电视制作如何适应这一变化,C项表述能够与上文形成很好的衔接。

A、D两项只强调了受众,并没有提到电视制作和解决问题,排除。B项中的“引导”体现的是电视人的主动性,而由“电视内容从传递到他们身上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脱离了制作者的掌控”可知,电视人处于被动状态,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浏览文段,重点分析尾句,判别文段话题落脚点。文段最后提出了一个电视制作所面临的问题:电视人因为受众趣味发生变化而夜不能寐。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脉络,下文应该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即电视制作如何适应这一变化。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下文内容的推断。解答这类题目主要根据尾句进行推断,本题尾句提出一个问题,那么接下来应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同时,需要学会排除三种信息,即与文段无关的信息、前文提到的信息、本文提到的信息。文段指出真正对电视形成挑战的是在媒体环境浸泡之下慢慢嬗变的受众。接着指出因为受众的趣味的变化,电视内容不能像以前那样按照制作人的设想,传递既定的信息、乐趣和价值观,而是由受众根据自己的趣味来理解、变造电视节目。所以,文章接下来很可能讲的就是电视制作如何面对受众趣味变化的挑战。C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D两项阐述的主体是“受众”,故排除;关于“受众的审美导向”文中并没有任何的信息,排除B。

故本题选C。15.从A、B、C、D四个图形中选出最合适的一个,使得它保持上面四个图形所呈现的规律性:

A.A

B.B

C.C

D.D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元素组成凌乱,经过验证排除属性,考虑数数。题干图形均为一笔画,在连通图形里,奇点个数为0或2才能一笔完成,A、B两项都有4个奇点,D项6个,C项0个,只有C项符合条件。

故正确答案为C。16.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不受限制的欲望无疑是贪婪的同义语。相对于人的无限的欲望而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任何进步都不过是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以便使人的无穷欲望得到满足)视为自己的价值

,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环境危机是不能通过

的技术手段来解决。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济于事原则复杂

B.螳臂当车根本简单

C.杯水车薪圭臬单纯

D.沧海一粟底线单一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成语和实词的混搭填空。第一空,“进步”与“无限欲望”的对比应该用“杯水车薪”来形容,比喻力量太小,无济于事,符合此处语境。“无济于事”指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太过绝对,因而排除;“沧海一粟”比喻极其渺小,一般形容个体和整体的关系,无法形容努力程度;“螳臂当车”比喻不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有贬义,与原意不符。

第二空,“原则”“根本”都偏褒义,“圭臬”比喻规则和法度,是中性词,这里应该使用“圭臬”。“底线”指最低条件,不符合原意。

第三空,侧重不能单单凭借技术这一种手段,不是评价技术手段是“简单”“复杂”还是“单一”,因而应填“单纯”。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相对于人的无限的欲望而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任何进步都不过是……”可知,第一空应体现科技进步相对于“无限欲望”而言是“有限的、渺小的”这一含义。A项“无济于事”强调没有作用,没有体现“小”,且语义程度过重,排除A项。B项“螳臂当车”形容不自量力必遭失败,文段没有提到科学技术一定会失败,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C项“杯水车薪”强调力量小;D项“沧海一粟”形容渺小,均符合文意。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如果……那么”假设条件关系可知,人们将“掠夺和征服自然”作为价值的标准会导致危机必然出现。C项“圭臬”指准则或法度,符合文意。D项“底线”指最低的条件、最低的限度,填入横线处语义过重,排除D项。答案锁定C项。

第三步,验证第三空。“单纯”指简单,单一,修饰“技术手段”搭配得当。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的含义。第二步,分析可知,第一空填入词语表达的是作用小之意,根据词义排除错误选项。第三步,辨析第二空备选词语的含义,选择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第一空,由文段可知,应填入与“无限的欲望”相对的表示作用小的成语。“无济于事”比喻不解决问题;“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或抗拒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必然导致失败。两词均与文意不符,排除A、B。

第二空,“圭臬”比喻标准、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做出决定或判断的根据。“底线”指做事的最低目标和基本要求。根据句意可知,这种文明是将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做事的价值标准。

故本题选C。17.中央作出新一轮支援新疆的战略部署后,某单位很快组成由党办、人事处、业务处室参加的推荐小组,确定了援疆干部人选。这三部门的推荐意见分别是:

党办:从甲、乙、丙三人中选派出一至两人;

人事处:如果不选派甲,就不选派乙和丙;

业务处:如果不选派乙和丙,才选派甲;

在下列选项中,能够同时满足党办、人事处和业务处室的意见的方案是:

A.选派乙和丙,不选派甲

B.不选派乙和丙,选派甲

C.选派乙,不选派甲和丙

D.选派丙,不选派甲和乙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翻译题干。

党办:甲、乙、丙选派一至两人;

人事处:-甲→-乙且-丙;

业务处:甲→-乙且-丙。

第二步:分析题干信息,结合选项得出答案。

要满足党办、人事处和业务处的意见,说明三人的意见都必须为真。而人事处和业务处的意见中,无论甲是否成立,乙和丙都不选派,又根据党办意见,只能甲选派,故不选派乙和丙,选派甲。

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就……”,确定为翻译推理。

第二步,翻译题干。

①¬甲→¬乙且¬丙

②¬乙且¬丙→甲

第三步,进行推理。

①逆否命题可得:③¬(¬乙且¬丙)→甲;

②和③根据“归谬推理”可得:不论“¬乙且¬丙”成立与否,都能推出甲,则一定选派甲。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分析题干,明确题干的推理逻辑,考查复言命题推理。根据推理规则结合选项,即可推出正确的答案。已知:①甲、乙、丙中选派1至2人;②不选派甲→不选派乙和丙;③不选派乙和丙←选派甲。②和③可组成二难推理,或者选派甲,或者不选派甲,则必然“不选派乙和丙”;再根据条件①可知选派甲。故本题选B。18.科学家最新发现被命名为“郑氏晓廷龙”的小恐龙是始祖鸟的“亲戚”,与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始祖鸟亲缘关系非常近,通过分析始祖鸟的形态,并对似鸟恐龙和早期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重新分析,得出始祖鸟并非鸟类,而是原始恐爪龙类,即始祖鸟是迅猛龙的祖先,而不是鸟类的祖先。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不能质疑上述主张的是:

A.恐爪龙类是一类与恐龙亲缘关系很近的鸟

B.恐爪龙类是一类与鸟类亲缘关系很近的恐龙

C.兽脚类恐龙的一支演化成植食性恐龙,再演化成鸟类

D.始祖鸟标本被命名后,一直被认为是最原始、最古老的鸟类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题干,找到论点和论据。

论点:始祖鸟并非鸟类,而是原始恐爪龙类。

论据:无明显论据。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指出恐爪龙类是鸟,具有削弱作用;

B项:与A项相反,具有加强作用;

C项:兽脚类恐龙和题干始祖鸟主体不同,属于无关选项,排除;

D项:该项表明始祖鸟一直被“认为”是鸟类,但是并没有客观证据来佐证到底是不是鸟类,不明确选项,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不能质疑”,确定为削弱论证选非题。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始祖鸟并非鸟类,而是原始恐爪龙类。

论据:科学家分析了始祖鸟的形态,并对似鸟恐龙和早期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重新分析。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削弱论点。该项指出恐爪龙类是鸟,而始祖鸟是原始恐爪龙类,也就说明始祖鸟是鸟,直接否定论点,具有削弱作用。

B项:增加论据。恐爪龙类是恐龙,也就表明始祖鸟并非鸟类,与论点一致,具有加强作用。

C项:无关选项。该项中的兽脚类恐龙和植食性恐龙与题干中的恐爪龙类并非完全等同,论题不一致,不具有削弱作用。

D项:不明确项。该项指出始祖鸟只是一直被“认为”是鸟类,但是否属于鸟类仍需要客观证据,不具有削弱作用。

第四步,强度比较。

B、C、D三项均无法质疑,其中C、D两项为无关项与不明确项,而B项为加强项,加强项不能质疑性最强。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分析选项,明确题干的论点和论据。要求选择“最不能质疑”的选项,即加强项或无关项。题干的论证主线为:分析始祖鸟的形态,以及似鸟恐龙和早期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始祖鸟是原始的恐爪龙类,即始祖鸟是迅猛龙的祖先,而并非鸟类的祖先。

A项,指出恐爪龙类属于鸟类,否定了题干中“始祖鸟是恐爪龙类,而并非鸟类”的观点,可以削弱,排除。

B项,指出恐爪龙类是恐龙,而并非鸟类,与题干表述的意思一致,加强项,不能削弱,保留。

C项,不能确定最终演化成鸟类的兽脚类恐龙与始祖鸟之间的关系,无关项,不能削弱,保留。

D项,指出始祖鸟被认为是最原始、最古老的鸟类,但是并没有证据来支持这个观点,不能说明始祖鸟和鸟类之间的关系,不能削弱,保留。

对比B、C、D三项,B项为加强项,最不能质疑题干推测。

故本题选B。19.当代法国生态纪录片并不仅仅是单纯

动物生活,而是探索更深层的真实,把被肉眼隐藏的内涵加以揭示,复活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了的感觉,让观众发现在日常认识中被忽略的动物的力量和美感,并从动物身上寻找到全新的意义,透过它们,人类也多了一扇审视自己的窗口。在这些华美影像背后,人与动物、自然精髓、天地仁爱,

成关于生命本身的哲学命题。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再现久违构建

B.展示淡忘塑造

C.复制枯萎交织

D.记录消弭谱写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实词辨析。突破口在第二空,“复活”中的“活”,含有死而复生的意思。A项“久违”、B项“淡忘”与“死”无直接对应,故排除;D项“消弭”指消除,平息,消弭忧患,与句意不符,排除;C项“枯萎”指因干枯而萎缩,原指花朵的死亡,可与“复活”相呼应,保留。

验证第一空,C项“纪录片……复制生活”搭配得当,第三空,“交织”填入后搭配得当,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提示性词语“复活”可知,“感觉”是死而复生或消失后重现的,C项“枯萎”指干枯而萎缩;D项“消弭”指消除,两者均符合语境。A项“久违”和B项“淡忘”并没有体现死或消失,排除A项和B项。

第二步,分析第三空。C项“交织”强调错综复杂,用来形容“人与动物、自然精髓、天地仁爱”之间的复杂关系,准确恰当。D项“谱写”指写作,常与乐曲、篇章搭配,一般不与“命题”搭配,排除D项。答案锁定C项。

第三步,验证第一空。“复制”指依照原件制作成同样的,指在纪录片中展示与现实中一样的东西,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的含义。第二步,分析可知,本题从第二空入手更快捷,备选词语词义较大,重点分析文段文意,这里说的是复活已经消失的感觉,与此相符的只有C。第三步,验证其他两空。第二空,“复活”中的“活”,含有死而复生的意思。“久违”“淡忘”并无“死”的含义,排除A、B。“消弭”指消除、平息忧患,与句意不符,排除D。“枯萎”指因干枯而萎缩,与“复活”搭配恰当,当选。

第一空,“复制生活”搭配恰当。

第三空,“交织”填入亦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C。20.宜斯策略是指生物为生存和繁衍而采取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策略。即如果种群的大部分成员采用某种策略,而这种策略的好处是其他策略所比不上的,则这种策略就是进化上的稳定策略,或称宜斯策略。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宜斯策略的是:

A.母狼为虎崽哺乳

B.通过人工授粉提高苹果产量

C.狼群中出现的争夺头领的战争

D.幼小的羚羊见到狮子拔腿就跑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关键词为“为生存和繁衍”“种群的大部分成员采用”“进化上的稳定策略”。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项中狼与虎不是同一种群;B项中人工授粉,不是生物“为生存和繁衍”而自身采取的策略;C项中争夺头领并不是其种群里大部分成员采用的策略;D项小羚羊的行为属于被其种群大部分所选择的稳定的生存策略。

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生物为生存和繁衍采取的策略;

②种群的大部分成员采用某种策略。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母狼为虎崽哺乳是个别现象,并非“种群的大部分成员采用的策略”,不符合定义;

B项:苹果树自身就会结果,人工授粉仅是为了提高产量,并非“生物为生存和繁衍自身采取的策略”,不符合定义;

C项:狼群中争夺头狼属于一个种群中少数公狼的行为,并非“种群的大部分成员采用的策略”,不符合定义;

D项:羚羊为了生存,遇到天敌狮子拔腿就跑属于“生物为生存和繁衍采取的策略”,同时遇天敌就跑是大部分羚羊的反应,属于“种群的大部分成员采用的策略”,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分析题干,明确宜斯策略的定义要点,选择选项中符合定义要点的一项。宜斯策略的定义要点:①为生存和繁衍;②种群大部分成员采用的比较稳定的策略。

A项,母狼为虎崽哺乳,不符合要点②,不属于宜斯策略。

B项,通过人工授粉提高苹果产量,不符合要点②,不属于宜斯策略。

C项,争夺头狼的战争,也不符合要点②,不属于宜斯策略。

D项,羚羊见到狮子拔腿就跑,符合定义要点。

故本题选D。21.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黎族同胞说:“我们每年举行盛大的赛马会”

B.朝鲜族同胞说:“我们种的莲雾又获得丰收”

C.傣族同胞说:“泼水节是我们传统的盛大节日”

D.高山族同胞说:“我们用青稞酒招待远方来客”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A项错误,赛马会每年藏历6月举行,是藏北草原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B项错误,莲雾生长在台湾和广东地区,属热带水果,朝鲜族多分布于东北地区;C项正确,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D项错误,青稞酒是藏族人民最喜欢的酒,非台湾的高山族。

故正确答案为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少数民族风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少数民族与其风俗或物品是否对应。即注意A项“黎族——赛马会”、B项“朝鲜族——莲雾盛产”、C项“傣族——泼水节”、D项“高山族——饮青稞酒”的对应关系是否正确。A项错误。每年藏历六月举行的赛马会,是藏北草原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又称“草原盛会”,为期5~15天不等。

B项错误。水果莲雾的名称是台湾的说法,内地则多称之为“洋蒲桃”。是桃金娘科蒲桃属的热带果树。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南部也有栽培。朝鲜族又称高丽族,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的朝鲜、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及其他原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所以朝鲜族不可能种植莲雾。

C项正确。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D项错误。青稞酒,藏语叫作“羌”,是用青藏高原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它是藏族人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送亲友,必不可少。

故本题选C。22.苏州建城有2500年之久,它已经

。无怪乎七年前初次

的时候它是那样疲劳,那样忧伤,那样强颜欢笑。失修的名胜与失修的城市,以及市民失修的心灵似乎都在

苏州自身的存在。苏州,还是苏州吗?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千疮百孔拜访置疑

B.未老先衰探访质疑

C.老气横秋寻访质问

D.老态龙钟造访怀疑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成语和实词的混搭。第一空,由首句“苏州建城有2500年之久”可知苏州城经历时间已久,“未老先衰”与原文“2500年之久”不符,排除B项;“老气横秋”含贬义,而原文只是客观形容苏州城的古老,排除C项。

第三空,“怀疑”是介于信和不信之间,在这里作者是想表示苏州市民的失望和无奈,不是真的不相信苏州的存在。因而此处填“怀疑”恰当。“置疑”一般用于否定,与原意不符,排除A项。

第一空代入验证,用“老态龙钟”形容历史悠久的苏州城符合语境。

故正确答案为D。

解题思路:第一步,第一空根据“苏州建城有2500年之久”“失修的名胜与失修的城市”可知,该空应体现苏州古老失修。A项“千疮百孔”形容破坏严重;D项“老态龙钟”强调老,二者均符合文意。B项“未老先衰”侧重于年纪不大就衰老了,不符合文意,排除B项。C项“老气横秋”用于青壮年,指人的神态,有暮气沉沉、缺乏朝气的意思,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

第二步,分析第三空。A项“置疑”多用于否定句,如“毋庸置疑”“不可置疑”等,排除A项。而D项“怀疑”指心中存疑,与文段末尾问句呼应,符合语境。答案锁定D项。

第三步,验证第二空。“造访”指拜访,与“苏州”搭配得当。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的含义。第二步,辨析第一空备选词语的含义,根据文意并结合常识,排除与语境不符的词语。第三步,辨析第二空词语的含义,排除与文意不符的词语。第四步,验证第三空。第一空,“千疮百孔”指到处都是破洞和创口,比喻残缺破陋得很厉害,句中提到苏州城的“疲劳、忧伤、强颜欢笑、失修”,但不足以说明苏州城残破到千疮百孔的严重程度,排除A。由“苏州建城有2500年之久”可知,“未老”不恰当,排除B。

第二空,“寻访”指访求寻找,苏州城是固定的,不需要费力寻找,排除C。

第三空,“怀疑”填入符合文段反问的语境。

故本题选D。23.汉字源远流长,下列字体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图中文字依次是小篆、金文、楷书、隶书,时间先后顺序是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故正确答案为A。24.从A、B、C、D四个图形中选出最合适的一个,使得它保持上面四个图形所呈现的规律性:

A.A

B.B

C.C

D.D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元素组成相似,整体观察图形,本题考查阴影元素周遍。图形中黑色元素为三角形或四边形,并且成奇偶的分布特征,即奇数项图形中的黑色元素都为四边形,偶数项图形中的黑色元素都为三角形。

故正确答案为B

25.“断食法”在日本、台湾等亚洲一些地区比较盛行,这种方法是一日三餐以果汁、菜汤清水等低卡路里饮食取代固体食物,为期三至十天不等,以求达到排毒、燃脂和瘦身等效果。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哪项最不能削弱上述观点?

A.人体每天摄取热量过低时,可能会出现血糖或血压过低的状况

B.肥胖者身体摄取热量太低,会加速燃烧脂肪,肾功能会发生积极变化

C.食用蔬菜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但其热量过低,过度食用会干扰新陈代谢

D.低卡路里饮食会导致体内毒素因缺乏营养而丧失活性,但同时因新陈代谢遭扰乱而存在致胖风险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

论点:断食法可以达到排毒、燃脂以及瘦身等效果。

论据:无。

本题只有论点,没有论据,需削弱论点。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指出摄入热量过低会出现血糖或血压过低,是断食法的坏处,削弱了断食法的积极作用,排除;

B项:指出断食法带来的积极作用,具有加强作用,无法削弱,当选;

C项:指出仅食用蔬菜会干扰新陈代谢,是断食法的坏处,削弱了断食法的积极作用,排除;

D项:指出低卡路里饮食存在致胖风险,说明断食法无法达到瘦身效果,直接削弱论点,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不能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选非题。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断食法”可以达到排毒、烧脂及瘦身等效果。

论据:无。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增加反向论据。该项指出摄取热量过低会导致低血压,说明断食法对身体有害,具有削弱作用。

B项:增加论据。该项指出断食法会使肥胖者燃烧脂肪,产生积极变化,具有加强作用。

C项:增加反向论据。该项指出过度食用热量过低的蔬菜会干扰新陈代谢,说明断食法对身体有害,具有削弱作用。

D项:增加反向论据。该项指出低热量饮食反而有导致肥胖的风险,说明断食法不一定能达到瘦身的效果,具有削弱作用。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分析题干,明确题干论点和论据。此题要求选择最不能削弱题干观点的一项,即加强项或无关项。题干论点是“断食法”可以达到排毒、烧脂及瘦身等效果。

A项,说明“断食法”会造成血糖、血压低的后果,与题干论述无关。

B项,说明“断食法”会燃烧脂肪并对肾功能有积极作用,加强了题干观点。

C项,过度食用蔬菜会干扰新陈代谢,削弱了题干观点。

D项,低卡路里饮食有致胖风险也削弱了题干观点。

故本题选B。26.若按2010年1~3月入境旅游人数排序,以下各项错误的是:

A.韩国>日本>美国

B.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

C.菲律宾>泰国>加拿大

D.德国>英国>印度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则2010年月前往各国入境旅游人数分别如下:

韩国:万人;日本:万人;美国:万人,,A说法正确;俄罗斯:万人;马来西亚:万人;新加坡:万人,,B说法正确;菲律宾:万人;泰国:万人;加拿大:20.63-5.67=14.96,,C项错误;德国:万人;英国:万人;印度:万人,,D项正确。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27.机会成本是指同一经济主体在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时面临多项决策,如果所选择的决策不是价值最大的,那么价值最大的决策与所选择决策之间的差额就是机会成本。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对机会成本理解正确的是:

A.小赵如果将旧书卖给收报纸的将得到50元,但是他将书以20元的价格卖给了宿舍管理员。他付出了机会成本30元

B.小庄有闲钱1万元,他投资了股票,结果损失2000元;如果他投资期货,将获利1000元,为此他付出了8000元的机会成本

C.小贾、小郑如果在甲公司工作,将获得5万年薪;如果在乙公司工作,将获得4万年薪;如果在丙公司工作,将获得3万年薪。结果,小贾选择了乙公司,小郑选择了丙公司,他们付出了相同的机会成本

D.小王如果将汽车卖给小李,将得款12万元;如果将汽车卖给小明,将得款10万元。结果他将车卖给了小李,他获得2万元机会成本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关键词为“所选择的决策不是价值最大”,“价值最大的决策与所选择决策之间的差额”。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项符合关键词,对机会成本理解正确;B项中机会成本应该是3000元;C项中两者的机会成本分别是1万元、2万元,是不相等的;D项小王选择了价值最大的决策。

故正确答案为A。

解题思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