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速度;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熟悉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能运用所学的学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受从生活中感悟数学、体验问题冲突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2)培育观看、比拟和概括力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进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熟悉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都跑过步吧,那你们知道我们班谁跑的最快吗?
我们就以50米为例,请5位你认为跑得最快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所用的时间。
[引用学生体育活动中熟识的50米跑为情景,使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并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进而进一步对下文的路程一样、时间一样时,速度的变化状况争论作铺垫。]
二、新授
(一)路程一样时,比速度。
师:你们认为这5位小朋友中,谁跑的最快?
为什么?(生说理由)
师:可见,在路程相等时,谁用的时间短,谁就跑得快。
(二)时间一样时,比速度。
师:一年级的小A同学看到()号运发动跑的这个成绩,他乐坏了,快乐得说,我竟然和三年级的大哥哥跑的一样快。
师:说说你的想法。(生说想法)
师:可见,在时间一样时,谁跑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三)路程和时间都不一样时,比速度。
1、学习速度的单位
师:刚刚我们说,路程相等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相等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那么,路程和时间都不一样时,该怎么比快慢呢?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揭题)谁跑得快
来看看小丁丁和小胖之间的PK赛,小丁丁说“我3分钟走了180米,小胖说“我5分钟走了250米,谁跑的快?”说说你预备怎么比?(算出每分钟所行的路程)
师:请你在1号本上完成(1学生板演、校对)。师:再来看看摩托赛车与小汽车之间的比赛。
师:小丁丁这里是60米,摩托赛车这里也是60米,大家都是60米,是不是就是说,小丁丁和摩托赛车一样快呢?
[一样的数据,不同的意义,提出这样的问题,旨在使学生在头脑中消失“冲突”,通过学生自己感悟,得出每个数据表示的是在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路程的表达,从而引出速度的单位,并对速度的意义产生初步的感悟。]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第一个60米表示的是小丁丁每分钟行60米,其次个60米是摩托赛的1秒钟行了60米)
师:我们光从数据上看,是一样的,这样很难区分,所以这时候,我们很需要一个能正确表示速度的单位,像小丁丁这样1分钟行使60米,指的就是他的速度(板书),我们把它写作60米/分。读作、表示?而摩托赛车的速度则应当是60米/秒。读作、表示?假如我们把速度单位这样来写,我们就能很好地进展区分了。
师:照着教师的样子,将自己本子上的单位修改一下吧。
师:思索这道题目,现在,你能尝试着用刚刚学到的这个本事来完整地解答了吗?(一学生黑板)
师:请你来说一说,你所计算的吉普车的速度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读作?
2、感受生活中的速度,并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其实,除了我们刚刚遇到的物体的速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速度的信息,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感受一下速度吧。
(当遇到狮子的追捕时,鸵鸟甚至奔驰的还要更快;豹子奔驰的技能,其实是一种生存的技能;遇到过电闪雷鸣吗?你能说一说,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速度的信息,做一个有心人,信任你会了解更多。
[通过感悟生活中的速度,一方面是让学生练习速度的读法和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使学生在好玩的观赏、阅读过程中,进一步稳固学问点;其次,使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了解速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鼓舞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介绍,拓宽学生学问面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了解更多。其实,更重要的是帮忙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义。]3、概括什么是速度:
师:看来,2250米/分、340米/秒、4千米/时等等表示的都是速度,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是速度吗?(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4、速度与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师:这是我们刚刚用过的6组数据(PPT呈现出之前计算过的6组数据),认真观看,想一想,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怎样的关系?
5、口答:
⑴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
⑵自行车3分钟行驶了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
⑶一名运发动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发动的速度是______。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依据“速度、路程和时间”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问题,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
三、拓展
带有这个标志(标志上标有60)的路共长18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路段。他会超速吗?
[本节课是《谁跑得快》的第一课时,因而在授课时着重安排解决“速度”,将“路程”与“时间”安排在其次课时,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需求,也预设到了学生求出“路程”或“时间”来解决此题的可能,因此,除了上面练习中集中练习了解决不同物体的速度外,在此题中,我特意编写了一些特别的数据,旨在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需要。]
四、回忆
师:今日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受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存解决问题的阅历,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胜利阅历。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以下填空
2×()+3×()=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假如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假如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经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日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要求出满意这个条件的全部状况该怎么办呢?
2、探究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沟通,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沟通。
师:假如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假如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当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假如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载质量3吨运煤吨数
14次0次8吨√
23次1次9吨
32次2次10吨
41次2次8吨√
50次3次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忆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留意什么?(根据肯定的挨次)
(2)假如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全部方案的状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稳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假如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分?
(2)学生在小组内争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适宜的方案。
(3)汇报沟通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根据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拟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拟多的状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全部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板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3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马上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
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提醒: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熟悉。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学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答复引导探究。
(1)熟悉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刚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提醒: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看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熟悉1秒和几秒。
①提醒: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看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认真观看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觉?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觉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觉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熟悉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毕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完毕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教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教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稳固千克、克、吨的熟悉,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经受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稳固千克、克、吨的熟悉。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超市聘请售货员的考试,要求应试的人员必需把握最根底的质量单位的有关学问,刚好我们才学过了这方面的学问,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
二、合作沟通,解读探究
1、称物品,认秤。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2、贴标签。
以给商品贴上质量标签的嬉戏形式消失,帮忙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吸引学生参加到学习过程中来。
3、补标签。
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
4、比拟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拟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轻重,吸引学生参加。
复试
1、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7题。学生独立观看思索、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沟通,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沟通。
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根底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时机。最终全班沟通,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应用迁移,稳固提高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索,然后在小组沟通,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进展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6000克=()千克3g=()g
4吨=()千克6000t=()g
4千克500克=()克3吨70千克=()千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加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抱负法,教师都应赐予确定和鼓舞。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26页
【教材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经受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习两位数乘三位数的根底。为此教材以“住新居”的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一栋楼的总住户的问题,帮忙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在详细解决“总住户”的计算问题时,教材呈现了三种算法,前两种是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将这两局部的积相加,这是乘法竖式计算的重要根底,本节课应注意口算方法与竖式方法的沟通。第三种是竖式计算,这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根底上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究、小组沟通,全班汇报沟通等学习活动,利用已有学问的迁移理解和把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很有成就感。
由于学生只有一位数乘法的根底,让学生独立思索怎样算14×12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出口算方法,只有个别学生能在预习或家长提前指导的状况下,正确书写竖式,这节课正需要这些孩子来激发全班思维,让同学们在看竖式的过程中,分析竖式计算算理、算法,通过观看,分析,学生能把竖式计算与口算算法进展沟通。
【学习目标】
1.结合“住新居”的问题情境,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受估算与沟通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会进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理解竖式乘法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2.依据新教材特点,在独立思索的根底上,写出算式并沟通,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
3、通过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查找、自主探究、体验,把握数学的学问、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师:调皮今日可快乐了,由于他要搬新家了,他邀请了许多小朋友参与,也邀请了我们,想去吗?
生:想
师:那去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真美丽,这栋电梯公寓真大,大家都想进去了(才智老人:请你依据你发觉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每层14户,有12层,这栋楼能住多少户?(板书并问)你能出算式吗?想想算式的意思?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14×12=(板书)或12×14=
师:很能干,一下就说到了乘法的意义。
师:今日的算式和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今日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以前我们只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昨天我们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的记忆真好,很会学习,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新学问,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能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既为后面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理做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学问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估算14×12(5分钟)
师:这栋楼房大约能住多少人呢?我们用过去学过的方法估一估调皮他们住的楼房大约能住多少户人家?
生:140
师:你是怎样估量的?
生:140户左右,把12想成10,14×10=140(户)。
师:知道把12想成整十数,估得真快,了不起。还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吗?
生:120户左右,把14想成10,12×10=120(户)。
生:100户左右,把10想成10,10×10=100(户)
师:把它们都想成了整十数,很快地估出了结果,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种估算方法里面,哪种更接近正确结果呢?为什么?
生:我觉得得数是140更接近精确结果,由于这样估量的误差最小。……
2、思索怎样计算14×12,探究方法(10分钟):
师:这栋楼究竟能住多少户人呢?可是,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方法算出14×12的精确结果吗?试一试,把你计算的方法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察,请学生将自己的算法写在黑板上,只展现与竖式有关的算法,看学生竖式的书写状况,请学生上台板书有代表性的三种竖式方法。)
[设计意图]让孩子在估算的根底上,通过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方法算出14×12的精确结果吗?”,激起学生主动探究欲望,也凸显了本节课的重点。
师:你能看懂这种方法吗?(口算)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提示:乘法意义,也就是算几个几)
生: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个14,等于140)
14×2=28(再算14×2,也就是2个14,等于28)
140+28=168(最终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你理解得太好了,特别能干。那这种方法呢?你能看懂吗?谁又来说一说?
生:12×10=120(先算每层楼有10户人,12层就有12个10,共120户)
12×4=48(但它每层还有4户人,12层就有12个4,共48户)
120+48=168(最终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
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把12拆成了3×4,也就变成14×3×4=168(人)
师:它转化成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学问,想得真好。大家都能敏捷地运用我们学过地学问,来解决新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聪慧和能干,也是一种特别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数学过程中会常常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索的根底上,通过生生互动,在合作沟通中,理解口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为学习竖式打下了坚实的根底。
3、探究竖式计算14×12的方法(10分钟)
师:大家请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还能用竖式计算?从结果来看,对了吗?
生:对的,都是168。今日我们就重点争论,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看一看,想想同学是怎样算的?(板书:怎样算)先独立思索,再将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一说这些竖式是怎么算的?
生:我们小组发觉第1,2个竖式都是先算2×14等于28,再算10×14等于140,最终将结果加起来,等于168。只是一个写了0,一个没有写0,但都不影响计算结果,都是对的。
师: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步还是先算2×14=28,其次步由于1在十位上,代表一个十,相当于10×14=140,所以应当在结果上写成140。再用28+140=168,第三种方法相当于把140后的0省略了,但1对齐百位,4对齐十位,还是表示的140,对最终的结果没有影响。
师:说得太精彩了,一下就看出了每一步是怎样算出来的,真有数学头脑。
大家明白了吗?还有补充吗?
生:先算2×14就是算的2层楼共住28户,就是2个14;再算的是10层楼住140户,也就是10个14。
师:你不仅知道它是怎样算的,还知道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样算的道理,太会思索了,值得大家学习。大家都听懂了吗?那你能看懂第三个算式吗?
生:它是先拿第一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4分别乘2和1,得到48,再用十位上的数1乘2和1,得到120,最终将48和120相加,得168。
师:这种算法和前两种不一样,但它也是正确的,只是我们通常先用其次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再用其次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以此类推。所以我们今日重点讨论前2个竖式,对于它们,你还有什么怀疑?
生:为什么有0和没0都是对的呢?
师:问得好,谁能解释?
生:由于这题写0和不写0都不影响最终的结果,所以可以省略不写。
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的。
生:为什么4要写在十位上,1要写在百位上呢?
师:你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有谁能答复?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了,而不是14。
师:同意吗?(生:同意)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竖式中很重要的一步,你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把“用竖式怎样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探究点,许多学生并不会列竖式,通过观看同学列出的竖式,先独立思索,再小组合作讨论它们每一步是怎么算的。不仅精确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为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把握其算法供应了宽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表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强化理解竖式(5分钟)
师:还有怀疑吗?那好,才智老人他可有问题了,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请留意!(课件演示每一步,并展现竖式计算的步骤)
师:28怎么得来的?()×(),也就是()个()
详细怎样算呢2×14呢?请你仔细看屏幕。你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先用其次个乘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设计意图]看得很认真,你真会学习。)
师:其次步消失(14),它是怎么得来的?
师:有什么疑问?
生:4为什么可以写在个位?
师:问得真好谁来帮忙他?
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不写,所以4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
师:最终一步呢?指着()+()
生:28+140
师:同意吗?你们的脑筋转得真快,真聪慧!现在你明白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运算挨次了吗?请再看教师演示,谁来讲一讲?
生:先用其次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一个结果,再用其次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其次个结果,最终将两个结果相加。
师:你很会学习,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典范!
师:现在赵教师可有问题了,比照口算和竖式,你有什么发觉?
生:我发觉竖式中每一步口算中也有,它们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比方说:竖式中第一步2×14=28,口算中有;其次步10×14=140,口算中还是有,最终28+140=168,口算中还是有。
师:你太会发觉数学最本质的现象了,说得很经典,谁听明白了?
师:今日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的方法都算出了精确结果,和哪个估算结果比拟接近(生:140)对,请你将书上26页的方法,再算式和答语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奇妙地通过“才智老人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梳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运算挨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竖式.
【习题设计】
1、竖式计算(5分钟)
师:同学们今日学习很投入,我们来小试一下伸手,看看你能用竖式精确地解答这题吗?
24×1244×21
师:你想提示同学做竖式计算应留意什么吗?哪简单错?
生:留意其次步肯定要错位,别算错了。
2、密码门(3分钟)
师:调皮要邀请我们去他家了,可是他怎么了?遇到了什么问题?喔这是一个密码门,密码就是23×13的结果,等于92怎么不对呢?抓紧帮他算算密码是多少?
生:密码是其次步算错了,23应当错位写,由于它表示230,3写在十位上,2写在百位上得299。
……
师:你们视力真好,一下帮调皮解决了问题,感谢你们!抓紧进他家吧!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习,既让学生在稳固的根底上获得了提高,又克制了学生在新课后的疲乏感,课尽趣依浓。
3、总结(2分钟)
师:调皮的家真美丽啊,今日真快乐,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竖式方法。
生2:我知道了用最简洁、便利的方法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师:什么方法?)用竖式计算。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很快乐大家今日有这么多收获,下课!
(总结,让学生在沟通收获的过程中,了解竖式计算的重要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本第52、53页内容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能正确地进展一般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互换。
3、能计算经过的时间。
4、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24时计法和一般计时法的区分,并能正确的进展互换。
教学难点:
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教具:
多媒体、学具钟、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9时的钟面)
师:这是几时?这个时刻教师可能在做什么?
生1:我猜教师可能在上课。
生2:我猜教师可能在批改作业。
……
师:大家都猜得不错,那为什么有些小同学会猜得不一样呢?
生:有的说的是上午的9时,有的说的是晚上9时了!
师:一天中有几个9时?
怎样表示才能把两个9时分清晰,不造成误会呢?
教师板书:上午9时晚上9时
师:在9时前面加上:上午或晚上这些表示时段的词,表示得就清晰明白了,那么有没有比这更便利的吗?
师:为了把一天的时间记录得清晰明白,播送、电视、邮电、交通等部门采纳了另外一种记录一天时间的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
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
二、质疑探究、学习24时计时法
师: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是24时计时法?
生2:24时计时法有什么用?
生3: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1、体会一天有24小时
师: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头到什么时候完毕?(学生各持己见)
师:你们喜爱看春节联欢晚会吗?0点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
师:对,晚上12时,既是旧的一天的完毕,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头。
从晚上12时到晚上12时是一天。
教师拨钟面演示,学生边观看边数:晚上12时……
师:现在几时?
生:中午12时。
师:时针走了几圈?
12小时
依据学生答复,教师板书:
第一圈:晚上12时中午12时12小时
接着演示板书:
其次圈:中午12时晚上12时
师:一日有几个小时?
1日(天)=24小时
师:一天有24小时,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就是24时计时法。
2、体会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24时计时法是怎样的记录一天的时间呢?
多媒体出示钟面:晚上12时记为0时……下午1时记为13时,……晚上12时记为24时。
3、小练(用小黑板出示):
把下面的时间进展分类
凌晨2:002:00上午7:007:00中午12:1012:10下午1:0013:00晚上9:0021:00
(1)你是依据什么进展分类的。
(2)比拟两种记时法的一样点和不同点。教师依据学生的答复板书:
一样点:凌晨、上午、中午时数一样。
不同点:下午、晚上的时数不一样。
互换方法:下午、晚上的时数加12就是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数。
24时的时数减12就是对应的一般计时法的时数。
4、应用。
(1)把下面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
凌晨3:40()中午12:00()
下午1:00()晚上7:30()
(2)把下面的时刻用一般计时法表示。
1:20()12:00()
14:00()16:30()
三、求经过时间
出例如题:从上午8时到11时,经过了()小时(课多媒体演示)
四、口答(多媒体演示)
1、选择填空
小赵去看一场电影,电影从15时放到()
(1)9时(2)17时
(3)9小时(4)17小时
2、从6时到12时经过()小时
3、一个展览馆每天8:00开馆,17:00闭馆,每天开放()小时
4、许教师今日上午7时进学校,到下午4时离校,许教师今日在学校多少时间?(课多媒体演示)(比拟解法)
五、聪慧题
1、小华每天7:00分到校,11:30分回家,13:00到校,16:00离校,他一天在校的时间是多少?
2、爸爸21:00上夜班,工作8小时,其次天几时下班?
六、总结沟通。
1、同学们,今日我们熟悉了什么?你还有疑问吗?
2、同学们,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去了的时间是永久不会回来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都是很珍贵的,所以,我们从小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学们!就让我们从今日开头做时间的小仆人,合理地安排好每一天的时间好吗?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一般计时法:上午9时晚上9时
24时计时法:9时21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7
一、乘除法
一、教学内容:P2~P14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娴熟把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快速精确的计算出结果。
2、使学生能够娴熟把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快速精确的计算出结果。
3、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严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力量,培育学生独立思索、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能正确快速计算的同时,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算
2、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
3、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五、课时安排:7课时
六、教学进度:第1~2周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内容:P2~P3
教学目标:1、探究并把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展计算。
2、结合详细情境,在争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力量。
教学重点:探究并把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展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详细情境,在争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力量。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日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漂亮的鲜花,它在装饰着我们漂亮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爱。(喜爱)要有漂亮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探究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认真观看并说出图意。
2、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八马普洱茶考试题及答案
- 市政管道建设进度控制方案
- 幕墙工程验收与整改过程管理方案
- 钢结构防腐与涂装技术方案
- 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厂房租赁与智能工厂建设合同
- 创新性离婚协议书中房产过户及债务清算范本
- 离异双方子女抚养权变更与生活费用支付合同
- 离婚后房产分配及子女教育资助协议
- 石灰石运输合同范本(含碳排放管理)
- 特种设备操作人员保密及责任承担合同范本
- 2025广西公需科目真题续集(附答案)
- 质量风险和机会识别、评价及控制措施表
-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小麦》【幼儿教案】
- 2022年医疗卫生系统事业编制(护理学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
- FZ/T 62033-2016超细纤维毛巾
- 设计思维教案
- 储罐施工方案(电动葫芦)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教案
- SJG 01-2010 深圳市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高清现行
- 放射培训考试习题及答案
- 道路、桥梁、隧道、地铁施工标准化手册(专业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