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归园田居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2_第1页
7.2 归园田居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2_第2页
7.2 归园田居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2_第3页
7.2 归园田居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2_第4页
7.2 归园田居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7.2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了解田园诗的特点。.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追求。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陶渊明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难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常说诗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志向的。第七课有两篇诗歌,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短歌行》,在这首诗里,曹操表达的是时光逝去、贤才难求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宏愿。今天,我们随着陶渊明一起从繁华的官场抽身,探求他表达了自己什么情感?二、写作背景陶少年时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J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三、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潺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文学家。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其创作包括诗与文两部分,以诗歌成就最高。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四、题目解读回归田园,种田度日,就是隐居。五、层次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层:(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第二层:(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以简谈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第三层:(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对社会的虚伪的批判,对可以返回田园的快乐的最直接表达。六、全文分析.本诗标题有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从何而归?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1)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用夺大的数字,表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为何而归?(1)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明确:①养家糊口。②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之路。(2)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特点:失去自由。暗示作者身在宦海,就如同“羁鸟”“池鱼”,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3)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不归园田就无法守拙?)明确:守拙,即守住“正直善良”的本性。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官员皆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没有这种本领就无法得意于仕途。所以,正直良善之辈就会感到压抑束缚,为了守住自己的本心,归园田是他最好的归宿。.归向何处?(1)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归去如何?(1)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的心情的是哪一句?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现出诗人闲适、自由、喜悦的感情。(2)由此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凸显出一种睽违已久的喜悦、闲适和自由,表达自己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七、中心思想《归园田居(其一)》,通过描绘诗人回归田园前后的心情及生田园生活环境,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回归田园后愉悦的心情。八、写作特点.恬淡自然的艺术特色。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以为常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事雕琢,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如诗中所写的田亩草屋,成荫的榆柳,列植的桃李,黄昏的远村,依依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颠上的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经过诗人的手笔,就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营造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比如“方宅余……鸡鸣桑树颠”八句中,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的田园画面,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九、补充资料田园诗欧洲古代的田园诗是忒俄克里托斯首创的。他传下的诗有二十九首,这些诗描写西西里美好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清新可爱。古希腊的田园诗对后世欧洲带有贵族倾向的诗歌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和边塞诗并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两大词派,前者恬淡疏朴,后者雄浑豪迈。布置作业思考:陶渊明的归隐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为什么?课后训练.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隐逸文化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存在很大差异。,,,O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隐逸文人在自然审美方面具有独特之处。①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②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③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④《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⑤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A.④①③②⑤B.④⑤③②①C.③②①④⑤D.③①②⑤④.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一诗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咏荆轲(节选)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透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从太子丹养士引出荆轲,五、六句写荆轲为报知遇之恩而提剑出京。B.诗歌叙述了荆轲刺秦王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刺秦等场面。C.诗中以大量笔墨写行刺失败的场面,铺叙得酣畅淋漓,写到出燕入秦的场面时却惜墨如金。“其人”两句直接抒情,肯定其人虽已逝去,但精神犹在,传载千古,充满赞叹。4.本诗是怎样塑造荆轲的英雄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横线处是对“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存在很大差异”的具体阐释,④①在前,讲隐逸文化未出现时山水自然在文学中的表现方式,③是过渡,引出隐逸文化出现后山水自然在文学中的变化,即⑤紧接着补充说明隐逸文化出现后山水自然在文学中的变化,由此可知选A项。.答案:D解析: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并非从“进入官场”到“退出官场”的全过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说法错误。诗人用大量笔墨描写的是荆轲出燕入秦的场面,略写行刺失败的场面。.答案:①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如“提剑出燕京”“登车何时顾”的动作写出了荆轲大义凛然、仗剑除暴的英姿;“雄发指危冠”以夸张的笔法写神态,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英雄气概。②环境描写,萧萧哀风吹过易水,淡淡水波泛起寒意,营造了悲壮、凄寒的氛围,突出荆轲勇于牺牲、蹈死不顾的形象。③通过乐声的变化来塑造人物。从商音到羽声,乐声由悲到激昂,写出荆轲由悲到热血沸腾、义无反顾的慷慨豪情。④侧面衬托。以刺秦时秦王的慌张惊恐侧面衬托荆轲的果敢和勇猛威势。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刻画人物形象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本诗中,“提剑出燕京”“登车何时顾”两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荆轲的凛然之气和一去不返的大无畏精神;“雄发指危冠”是神态描写,以夸张之笔写出荆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