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8篇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握求圆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育学生动手操作的力量,启发思维,开阔思路;
3.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预备
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熟悉和圆的周长,谁能说说圆周长、直径和半径三者之间的关系?
已知半径,圆周长的一半怎么求?
(出示一个整圆)哪局部是圆的面积?(指名用手指一指。)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怎么计算。
(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学习新课
1.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都是转化成已知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的,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呢?我们也要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打算圆的大小的是什么?(半径)所以,分割圆时要保存这个数据,沿半径把圆分成若干等份。
展现曲变直的变化图。
2.动手操作学具,推导圆面积公式。
为了讨论便利,我们把圆等分成16份。圆周局部近似看作线段,其用自己的学具(等分成16份的圆)拼摆成一个你熟识的、学过的平面图形。
思索:
(1)你摆的是什么图形?
(2)所摆的图形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
(3)图形的各局部相当于圆的什么?
(4)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
(学生开头动手摆,小组争论。)
指名发言。(在幻灯前边说边摆。)
①拼出长方形,学生表达,教师板书:
②还能不能拼出其它图形?
学生可以拼出:等等刚刚,我们用不同思路都能推导出圆面积的公式是:S=r2。这几种思路的共同特点都是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依据转化后的图形与圆面积的关系推导出面积公式。
例1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S=r2=3.1442=3.1416=50.24(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50.24平方厘米。
想一想;求圆面积S应知道什么?假如给d和C,又怎样求圆面积?
(三)稳固反应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r=2(单位:分米)d=6(单位:分米)
2.选择题。
用2米长的绳子把小羊拴在草地上的木框上,羊吃到地上的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1)3.1422=12.56(米)
(2)3.1422=12.56(平方米)
(3)3.1432=28.26(平方米)
3.思索题:
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18平方米,求圆的面积。(如图)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使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把新学问转化为旧学问,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2.在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师介绍分割圆的方法,展现由曲变直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争论,从各个角度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和规律思维的力量,渗透了极限和转化思想。
3.安排了坡度适当、由易到难的练习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了学问,形成了技能。同时,还留意培育学生规律推理的力量。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训练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绕一绕、滚一滚等活动,自主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知道圆周率的含义,并能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学会运用公式解决简洁的求圆周长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育初步的动手操作力量和空间观念。
3.结合圆周率的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一节课我们来讨论有关周长的问题。
出示正方形
师:看屏幕,熟悉吗?
师:这是一个(正方形)
师:谁来指一指它的周长
生上台指。
师完整指:正方形4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出示圆
师:连续看,这是。
生:圆
师:圆的周长你能指一指吗?
生上台指
师:我们一起来指一指!从一点开头,绕一圈,回到这一点里完毕。看清晰了吗?(出示动画)
师:围成圆一周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板书:圆的周长】
二、感知化曲为直
1、师:2个图形,分别为1号和2号。(给图形标号。)
师:给你一把直尺,(渐渐的拿出来)。让你通过测量得到它们的周长,【板书:量】你情愿测量几号?
师:想想,用手势1或者2告知教师……怎么想的?
……
师:对,正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
而围成圆的——是一条曲线【板书:曲】,直接量的确不太便利。
师:不过呢,教师今日就是要犯难一下你们,要求用直尺直接量出圆的周长,这可是要想方法的哦!敢不敢挑战?
2、用直尺测量圆的周长
(1)荧光圈
师:看,什么?(圆形的荧光圈)怎样量它的周长?
生:把接头拔下来,拉直了量。
师:像这样!断开,拉直测量!
把接头局部去掉,这一段的长就是荧光圈的周长。
这个方法很不错哦!
(2)飞镖盘
师:连续挑战!其次样,什么?(圆形的飞镖盘)能拉直量吗?
怎么办呢?
生:用线绕。
课件演示:线贴紧圆绕一周,多余局部去掉或者做上记号,然后把线拉直测量,这一段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滚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76页。
教学目标:
1、熟悉弧、圆心角以及他们间的对应关系,在此根底上熟悉扇形,并能精确推断圆心角和扇形。
2、理解扇形概念知道扇形有一条对称轴以及圆心角的大小打算扇形面积。
重点难点:
熟悉弧、圆心角、扇形,能精确推断扇形。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请将手中的两个圆一个平均分成4份剪下其中的一份,另一个平均分成2份剪下其中的一份,观看手中的图形,他们像什么?(像扇子)
今日我们就一起熟悉扇形。(板书课题:熟悉扇形)
二、新授。
1、熟悉弧:出示一个圆,在上面任意点两个点A、B。
(1)A、B两点在什么位置?(圆上)
(2)师:圆上A、B两点间的局部叫弧。课件演示。
(3)追问:圆上A、B两点间的局部叫什么?什么叫弧?
(板书:弧:圆上A、B两点间的局部)读作:弧AB。
(4)请在圆上用彩笔画一条弧。你是怎样画的?(边用手指描弧边说弧AB)
2、熟悉圆心角:课件演示连接OA和OB。
(1)线段OA、OB是圆的什么?(半径)
半径OA、OB所夹的局部叫什么?(角)
这个角的顶点在圆的什么位置?(圆心)
师: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什么叫圆心角?
(板书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
(2)请学生在圆上标出圆心角。谁是圆心角?(∠AOB是圆心角)
(3)练习:教材76页1题(略)
3、熟悉扇形。
(1)画出扇形一圈,我们把围成的图形叫扇形,什么叫扇形?沟通
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叫扇形。(板书:扇形)
(2)同学之间用手描一下自己手中的圆,互说哪一局部是扇形。
(3)观看桌上剪好的图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说一说,它是扇形吗,为什么?
(4)师课件演示:黄色局部是什么图形?(扇形)为什么?
4、说一说。
(1)演示:活动的扇形。圆心角一条半径不动,另一条半径不断转动,呈现不同的扇形。当两条半径重合时,形成一个圆。
通过观看,你发觉了什么?(扇形是圆的一局部)
(2)在生活中,你见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扇形?
(如:扇子形状、贝壳形状、树叶形状等)
(3)教师也搜集了一些扇形的图片,请大家观赏一下。
5、第三次用剪好的扇形:请将桌上的每一个扇形对折,你有什么发觉?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4
【案例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备:
课前让学生分组或者自由结合到社会上进展调查、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或感受记录下来。
二、课内沟通、探究
师:在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学问?(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
(生汇报。开放的问题情景下,依据每组学生的差异,估计可能消失以下状况:
(1)有关储蓄的一般学问,如储蓄的方式;
(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学问;
(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
(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师:依据每组沟通的状况赐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学问,形成学问体系。
板书: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三、创设情景、体验储蓄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张大爷是一个孤寡老人,他准备把自己多年来节约下来的1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为两年,由于他行动不便,你能帮忙他进展储蓄吗?
2、体验储蓄。依据刚刚的汇报状况,安排教学过程。
(1)学生拿出复制好的储蓄存款凭证进展填写。
(2)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学生填写状况后,最终利用投影仪进展订正。
(3)、充分联系生活,设置储蓄密码。
师:同学们,为了保证储蓄的安全,你认为应当用什么方法呢?
学生:(经过争论后答复)可以设置密码。
师:设置什么样的密码比拟好呢?
(学生热闹进展争论)
生1:可以用存款人的生日。
生2、可以用有纪念意义的日期。
生3:比拟简单记的数字。
师:设置密码时,一般设置比拟简单记忆的数字,可以用某人的生日或与他有关系的一些数字。
师:请你们给张大妈设置一个密码。
(4)保管好存折或存单。
师:储蓄完成以后,银行要给我们一个存单或存折,我们要牢记密码,妥当保管好存单或存折。
四、运用学问、解决问题
1、运用新学问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依据刚刚的学问,假如告知你两年的利率是2.43%,你能够求出张大爷储蓄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学生分组争论计算,汇报状况)
生1:10002.43%2=58.6(元)
生2:10002.43%2=58.6(元)
58.620%=11.72(元)
58.6-11.72=46.88(元)
生3:10002.43%2=58.6(元)
58.6(1-20%)=46.88(元)
师生集体争论订正,教师强调利息的计算方法。
师:储蓄到期时,张大妈实际领取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
生:1000+46.88=1046.88(元)
师生总结计算方法。
2、稳固新知学生进展练习
五、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常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假如遇到问题,你能想方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登记来,我们下节课连续沟通争论。
教学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表达了以下几点教学思想:
一、关注学生进展,整合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训练要从以猎取学问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进展。这是对长期以来以学问为本位训练目标的重要改革,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进展奠定根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今后猎取高质量生存条件的有力保证。所以,本节课依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根据关注学生进展理念的熟悉,确立了学问技能目标、情感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努力使学生在进展性领域和学问性领域获得进展、构建自我。
二、联系实际应用,重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在遵循教材和大纲的根底上确立的,教师只关注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资料,无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背景,学生承受的归根究竟只能算是数学学问。这种数学学问不能效劳于学生的生活,更不能促进学生的进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肯定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进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阅历,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根底学问和技能。本节课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应用,重组教学内容,将课前调查、课后实践、怎样填写储蓄凭条、怎样设置密码等学问和本节课教学内容利息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经受了储蓄的过程,充分理解了有关利息的学问。并在相关问题的解决中,相应地获得了终身进展必备的学问和技能。
三、培育学生力量,开放教学过程
学生各种力量的形成和进展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阻碍了学生力量的形成和进展。本节课依据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要求,为了培育学生的各种力量,尝试大胆地开放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分组进展有关储蓄学问的调查,搜集有关相关的信息,这样培育了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和实际调查的力量,分组调查中又培育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力量;课堂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小组沟通,把搜集到的信息进展汇报整理,总结利息的求法,培育了学生信息的沟通和处理力量;课后又要求学生去亲自实践,体验储蓄的过程,培育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四、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和数学规律方面的进展,而且要发觉和进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进展中的需求,帮忙学生熟悉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进展,发挥评价的训练功能。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共性差异实行各种教学活动外,还给学生供应各种展现自己的时机和空间。在课内进展沟通时,教师还能依据学生的不同答复,给出学问性、行为规律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熟悉了自我,有利于他们的再进展。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5
一、长方体与正方体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熟悉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熟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看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熟悉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根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存空间与图形的学习阅历,增加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教师预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预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小组预备一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外形,然后把很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提醒课题:“长方体的熟悉”。
2、引导学生熟悉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肯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肯定空间的物体的外形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外形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外形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例如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看:
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学具,答复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由于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留意要标准。)
问:实物中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什么形?作图时,依据作图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他各个面都画成了什么形?但实际是什么形?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
2、熟悉长方体各局部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准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相互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局部,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沟通。
学生四人一组争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争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
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快速的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拟哪一种方法好?
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外形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
(还可以出示预先预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别状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别状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外形一样,大小一样,可以用这四个字(出示:完全一样)来代替。(电脑演示相对的面完全一样这个特点)
(2)棱的特点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种很快的数出这12条棱的方法?
假如有学生是分组来数的,可以结合长方体铁丝框架数一数。想一想:每组有几条棱?每组4条棱的位置是怎样的?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电脑显示棱的特点)
(3)顶点的个数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是怎样快速数出来的?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小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一样;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1)问: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指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师边讲边标注)
(2)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量出它的长、宽、高。
5、熟悉正方体的特征
(1)师: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你们预备从哪几个方面进展讨论?想用哪些方法来讨论?
(2)学生沟通后,让他们小小组去探究。
(3)全班沟通。
6、争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观看比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一样点?有哪些不同点?
明确:正方体是一种特别的长方体。由于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棱的长度不分长、宽、高了,就叫做棱长。
(2)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7、小结:今日我们一起来讨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第10—11页的内容。
三、稳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外形有什么特殊之处。
2、练习一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认真观看后答复各问题,并说说怎么看出来的。
明确: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4、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推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相互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5、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沟通。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长方体特征的顺口溜。大家可以轻声读读。
出示: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
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
6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五、课外延长
在家里找一个自己喜爱的长方体玩具或物体,认真观看一下它的面、棱、顶点;或是找一些材料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并涂上或画上喜爱的图案。
教学后记:
其次课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绽开图
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看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熟悉长方体、正方体的绽开图,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熟悉。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存空间与图形的学习阅历,增加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学生每人预备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各一个、剪刀
学生按小小组分别预备教科书14页思索题中所需的若干张硬纸(每种6张)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师:这节课,我们要连续讨论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问。
二、自主探究
1、让学生看教科书3页,像例3那样,将有关的棱用红线描出,并根据例题所示的步骤进展操作,得到正方体的绽开图。
2、把绽开图再复原成立体图,再进一步绽开、复原,让学生从绽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
3、让学生独立一剪,并在小组里沟通自己得到的绽开图,在沟通中熟悉不同的正方体绽开图,并思索绽开图中的各个面与原来各个面的关系。
4、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一些棱剪开,看看它的绽开图,先从自己的绽开图中找出长方体的3组相对的面,然后在其他同学的不同的绽开图中找。最终让学生观看相对的面在不同的绽开图上的分布状况,发觉其中的规律。
4、“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在观看绽开图的根底上,先在图中标注下面、后面、和左面,并说明自己的理由。然后将绽开图复原成立体图来检验。
第2题
(1)出示各绽开图,引导学生先想像把绽开图复原成立体图的过程,再推断。
(2)把教科书117页的图形剪下来试着折一折从而验证自己从前的推断是否正确。
三、稳固练习
1、练习一第6题
让学生在认真观看绽开图的根底上作出推断。对于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要说明理由,最终再进展操作验证。
2、先让学生独立思索并进展选择,再通过沟通让学生说明选择的依据。
四、思索题
让学生拿出预备好的硬纸,先启发学生思索: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至少要用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外形和大小有什么关系?再让学生操作。然后说说有没有找到什么规律。
五、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提示大家留意什么?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娴熟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能敏捷运用本单元讨论得出的学问解答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问: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学问?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
2.提醒课题。
二.绽开
1.求圆面积的练习
先用小黑板出示P27练习1——2再指名板演,
然后让板演者说说计算过程。最终再次复习圆面
积在各种条件下的计算公式:S=πr2=π()2
2.综合应用。
投影出示P27练习3~4题,先由4人组成小组
进展争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
特殊要说清思索过程,最终,教师讲解。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四.作业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练习一(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敏捷运用本单元讨论得出的学问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进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量。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加深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理解,敏捷运用所学学问的力量。
教学难点:培育学生的空间力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一.复习
1、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怎样求圆的面积?
二.绽开绿色圃中
1.练习。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
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肯定要自己找出
错误的缘由和正确的解答过程,小组进展练习。
2.小结。
三.稳固练习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7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根底上,依据稍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把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依据新旧学问的联系,抓住了数量关系一样,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识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展改动变化。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学问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力量的进展和综合运用学问敏捷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学情分析
在已经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问题的根底上,六年级学生能在肯定的根底之上去拓展,去学习更新的学问。
教学目标
逆向思维,能依据详细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把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根底上,把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拟娴熟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1、苹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多5千克。
⑴、梨的重量比苹果多了()千克。
⑵、梨的重量是()千克。
2、钢笔X元,比毛笔少了3元。
⑴、钢笔比毛笔少了()元。
⑵、毛笔是()元。
3、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假如单位“1”的详细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依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课
1、教学补充例题:水果店运来了一些苹果,已经卖了36千克,还剩下20千克,水果店运来了多少苹果?
(1)卖了是什么意思?应当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依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运来苹果的重量-卖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运来苹果X千克。
x-36=20
2、教学例2
(1)出例如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1+)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依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依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1+)=25
=25÷
=20
答:略。
三、小结
1、今日学习了两道应用题,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索起来比拟便利。)
2、用方程解答稍简单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例7、“练一练”,第39页练习六第16~21题,思索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受“找乘积是1的两个数”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过程,熟悉和理解倒数的意义,把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熟悉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点的过程中,进展观看,比拟和抽象、概括等思维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朋友”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经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与护理
- 工程报建全流程及资料指南
- 小学防磕碰安全教育教案
- 一年级普通话教育
- 工程合同(知识研究版本)
- 高中政治期末复习课件
-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讲座
- 托育服务行业介绍
- 办公空间室内设计方案
- 幼儿园中班安全教育常识
- 中国假发行业供需态势、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智研咨询)
- 四川政采评审专家入库考试基础题复习测试附答案
- 一轮复习课件:《古代欧洲文明》
- 安装悬浮地板合同范例
- 土族课件教学课件
- 团体医疗补充保险方案
- DB41T 1836-2019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2024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
- 培训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 肝癌肝移植中国指南解读
- 2024版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