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程标准学法指导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的探索,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认识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1.结合时代背景,梳理戊戌维新运动的过程,强化时空观念,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2.辩证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影响。3.掌握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认识列强的侵华罪行,感悟民族英雄的悲壮事迹。4.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认识近代中国的沉沦,树立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戊戌维新运动1.“公车上书”(1)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________》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2)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________的序幕。2.“百日维新”(1)1898年,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________”诏书。(2)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________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3.“戊戌政变”(1)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________。(2)康有为、________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________,史称“戊戌六君子”。(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___________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4.历史影响(1)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________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2)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________。(3)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________,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启思助学1.【知识拓展】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2.【名师指津】教材P110“学思之窗”戊戌维新有怎样的局限性。试答:3.【学习情境】戊戌维新运动的影响戊戌维新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思考: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历史影响是什么?试答:知识点二义和团运动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1)义和团运动是在________的斗争中兴起的。(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________。(3)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________很多州县农村。(4)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________的举措。2.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1)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________镇压义和团。(2)慈禧太后采用“________”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3.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________倾向,也存在盲目排外行为。(2)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________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4.【概念阐释】扶清灭洋(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知识点三八国联军侵华1.义和团和清军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________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________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________,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________”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4)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劻和________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2.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1)八国联军占领________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________。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2)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________”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5.【学习情境】克林德碑的演变1900年6月,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前往清政府总理衙门时,途经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这就是“克林德事件”。此后在此立“克林德碑”,以后逐步改名“公理战胜碑”“保卫和平碑”等。思考:从“克林德碑”到“保卫和平碑”的演变,我们能得出什么认识?试答:6.【概念阐释】“东南互保”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知识点四民族危机的加深1.《辛丑条约》的签订(1)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____________,后又订立详细条款。(2)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____、比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1)惩办“________”,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2)向各国赔款白银________,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________,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____________。(5)禁止________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3.《辛丑条约》的影响(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____________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2)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________的衰败。(3)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____________,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4)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____________”。(5)《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____________半封建社会的深渊。7.【生活情境】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末一位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思考: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与洋人签订了哪个条约中的什么条款导致的?试答:8.【知识拓展】《辛丑条约》的特点(1)赔款数额大,赔款周期长,赔款附加条件重;(2)增加禁止中国人民反抗的条款;(3)外国侵略势力进入到清政府的统治心脏;(4)体现出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关键能力·课堂探究——学科素养大提升主题一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戊戌变法[史料实证]——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史料一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纪念戊戌维新100周年》史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维新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危兆盖《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史料一从“救亡、革新与革命”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问题入手,论证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史料二指出“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为现代国家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起点。[探究](1)从史料一的观点出发,说明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历史解释]——戊戌维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文化教育上: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及设立新式学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5)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6)军事上:推动了军事近代化,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家国情怀]戊戌维新运动的爱国性、进步性和启蒙性(1)爱国性: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意在变法图强,其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2)进步性:戊戌维新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试图实行君主立宪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3)启蒙性: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人民觉醒。主题二下层民众的爱国怒火——义和团运动[史料实证]——义和团运动的民族抗争与排外史料一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发干,只因鬼子止住天。……神出洞,仙下山,扶助人间把拳玩。——《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史料二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史料一关键信息:“只因鬼子闹中原”说明了兴起原因;“只因鬼子止住天”等体现了迷信色彩。史料二中“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一根火柴”都是洋货,故此被杀,体现盲目排外、落后和残暴。[探究](1)根据史料一,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体现了什么特点?(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怎样认识其影响?[历史解释]——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进步性: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反抗精神和朴素的爱国意识。②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2)局限性:①指导思想上带有蒙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②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分散性。[唯物史观]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1)义和团运动是群众的自发运动,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斗争手段和武器装备落后。(2)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力量强大,联合剿杀。主题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八国联军侵华[史料实证]——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与沉沦史料一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史料二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臣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辛丑条约》史料一出自《马关条约》抓住“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只交所订进口税”等关键信息。史料二出自《辛丑条约》,以句号为标志分为两层,对关键词“留兵驻守”“立时弹压惩办”进行分析,认识《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探究](1)史料一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对中国有什么严重的危害性?(2)史料二反映了列强的侵华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唯物史观]列强侵略的主要影响(1)对西方而言:侵华实质是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也影响了列强之间的相互关系。(2)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①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侵害了中国主权。②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历史解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知识体系][必备术语]1.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戊戌维新运动兴起,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守旧势力镇压下以失败告终。2.义和团运动粉碎了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但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3.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随堂检测·强化落实——基础素能练到位1.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A.壮大资产阶级的实力B.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C.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D.增强了革命社会基础2.有义和团揭帖写道:“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义和团这种激昂的情绪主要来自()A.朴素的爱国热情B.对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C.知识分子的宣传D.对清朝政府的正确认识3.西方列强在北方横行之时,南方许多督抚却和各参战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免除了列强的南顾之忧,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这一场景发生于()A.鸦片战争时期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4.[2022·赣州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近代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某条约中规定:“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该规定反映出()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列强在中国攫取领事裁判权C.外国人取得可在中国游历的权利D.列强侵华势力深入中国内地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19世纪末,山东、直隶一带出现以反对外国宗教侵略为核心的反侵略的群众组织——义和团。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30日,山东巡抚张汝梅在奏折中说道:“直隶、山东交界各州县,人民多习拳勇,创立乡团,名曰义和。”练拳是为“保卫身家,防御盗贼”,吸引群众参加,并迅速形成一支反帝爱国的洪流。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山东义和团首先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得到了各地义和团的认同,从此吸引了更多的群众参加反侵略的斗争。——摘编自关伟《19世纪末20世纪初奕劻外交活动真相》材料二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凌晨,侵略军由东便门、东直门、朝阳门、安定门、广渠门等处相继攻破北京城,扑入使馆区,并有一部由前门入内城。几乎同时,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皇后、大阿哥及少数王公大臣,由神武门出西直门,仓皇奔逃。在经历了失陷最初几天完全失控的屠戮、焚烧、抢劫和奸淫之后,侵略军在当地建立起殖民统治秩序,对北京皇城、内城和外城各街区实行分片接管。——摘编自戴海斌《“无主之国”:庚子北京城陷后的失序与重建——以京官动向为中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和团运动发生的背景及性质。(6分)(2)指出材料二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结合材料一说明发动者的目的。(6分)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必备知识·自主学习启思助学2.提示:(1)没有实行兴民权、开国会、定宪法等举措,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2)改革策略比较激进,内容触及了封建官僚的切身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3)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3.提示:对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5.提示:反映了中国人民由任人宰割到民族自强的历程,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爱好和平的坚强意志。7.提示:《辛丑条约》。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走进教材知识点一1.(1)马关条约(2)维新运动2.(1)明定国是(2)除旧布新3.(1)临朝训政(2)梁启超菜市口(3)京师大学堂4.(1)新思想(2)官僚体制(3)社会基础知识点二1.(1)反洋教(2)山东民众(3)直隶(4)先抚后剿2.(1)联合出兵(2)招抚3.(1)反帝爱国(2)不畏强暴知识点三1.(1)西摩尔廊坊(2)大沽炮台(3)宣战(4)李鸿章2.(1)北京中国东北(2)东南互保知识点四1.(1)《议和大纲》(2)荷2.(1)首祸诸臣(2)4.5亿两(3)使馆区(4)驻扎军队(5)华北3.(1)主权丧失(2)经济(3)战略要地(4)国中之国(5)半殖民地关键能力·课堂探究主题一提示:(1)意义:促进民族觉醒,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2)作用: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以及资产阶级力量的薄弱,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主题二提示:(1)原因: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特点:具有反帝爱国性质;没有先进思想指导,具有落后性。(2)问题: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抵制外来事物,比较残暴、落后。影响: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反抗精神;但是盲目抵制西方先进文明,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主题三提示:(1)权益:在中国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危害: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在中国销售商品,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加直接、方便。(2)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