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下册《平方根》第一课时教案_第1页
年级下册《平方根》第一课时教案_第2页
年级下册《平方根》第一课时教案_第3页
年级下册《平方根》第一课时教案_第4页
年级下册《平方根》第一课时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级下册《平方根》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篇:七年级下册《平方根》第一课时教案七年级下册《平方根》第一时教案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被开方数越大,对应的算术平方根也越大.2.内容解析算术平方根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引入算术平方根,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作为《实数》的开篇第一,掌握好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计算,一方面可为后续研究平方根、立方根提供方法上的借鉴,另一方面也是为认识无理数,完成数集的扩充,解决数学内部运算,以及二次根式的学习等作准备.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分两个部分,分别是关于一个正数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和关于0的算术平方根的规定.由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引出其符号表示、读法及什么是被开方数.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利用互逆关系,求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根据这些数的算术平方根的结果,不难归纳得出“被开方数越大,对应的算术平方根也越大”的结论,其间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教学目标(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2)会求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2.目标解析(1)学生能说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记住0的算术平方根是0;会用符号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并能正确读出符号,能够说出中数的名称;理解符号中被开方数≥0的条,了解也是一个非负数.(2)学生能依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判断一个数有没有算术平方根;掌握用平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方法,会求出100以内完全平方数或分子、分母均是这类数的分数的算术平方根,以及上述这类数扩大100倍、10000倍的数的算术平方根;了解被开方数越大,对应的算术平方根也越大.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在本学习之前,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完全平方数,对乘方运算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算术平方根为什么只是就正数进行定义,并对0的算术平方根作出规定,大多数学生不习惯.还有就是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这种某数不能进行某种运算的情况在有理数的前五种代数运算中,一般不会碰到;加之算术平方根的符号表示只涉及一个数,这与前面所学都涉及两个数的运算不一样,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基于以上分析,本节的教学难点是:深化对算术平方根的理解.四、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新教师展示教科书中本章的章前图,说明这是神舟七号宇宙飞船升空的照片,并提出下面的问题.问题1请同学们阅读本章的引言,你从引言中发现了哪些与数有关的概念?本章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的研究思路是什么?师生活动学生阅读,回答;教师补充说明数的范围不断扩大体现了人类在数的认识上的不断深入,让学生感受数的扩充的必要性.设计意图:通过“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引入本章学习,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2.师生互动,学习新知问题2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比赛,小鸥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d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师生活动:学生可能很快答出边长为d.追问请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师生活动: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回答,教师可结合图片强调思路.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同时为学习算术平方根提供实际背景和生活素材.问题3完成下表:正方形的面积/d36边长/d师生活动:学生可能很快答出.设计意图:通过多个已知正方形面积求边长问题的解答,加强学生对这种运算的理解,为引出算术平方根作好铺垫.问题4你能指出问题2与问题3的共同特点吗?师生活动:学生可能回答:上述问题都是“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为“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算术平方根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即,那么这个正数叫做的算术平方根.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叫做被开方数.问题上面就一个正数给出了算术平方根的定义,那么,你认为“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怎样表示”比较合适呢?师生活动:学生不难回答“0的算术平方根是0”,可以表示为“”;教师指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包含“正数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和“0的算术平方根”的规定两部分.追问(1)根据以上学习,你认为对于算术平方根中被开方数可以是哪些数?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算术平方根中被开方数可以是正数或0,即非负数.追问(2)为什么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呢?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因为任何一个正数的平方都不可能是负数.设计意图:通过不断追问,由学生思考解决,体会分类讨论,既加深学生对算术平方根的理解,又让学生养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追问(3)请判断正误:(1)-是-2的算术平方根;(2)6是的算术平方根;(3)0的算术平方根是0;(4)0.01是0.1的算术平方根;()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的算术平方根.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讨论,教师对有难度的进行适当引导.设计意图:检验对算术平方根的理解.3.例题示范,学会应用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1)100;(2);(3)0.0001.师生活动:教师给出第(1)小题求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思考过程,学生模仿独立完成第(2)、第(3)小题,两名学生板演后,全班交流.追问从例1中,你能发现被开方数的大小与对应的算术平方根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师生活动:学生比较被开方数的大小以及其算术平方根的大小,试图归纳出结论.如有困难,教师再举一些具体例子加以引导,说明.设计意图:通过求大小不同的三种形式的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实践,巩固求算术平方根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结论:被开方数越大,对应的算术平方根也越大.为下节学习估计平方根的大小做准备.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1);(2);(3).师生活动:学生先说明所求式子的含义,然后三名学生板演,全班交流,教师点评.设计意图:使学生熟悉算术平方根的符号表示,全面了解算术平方根.4.即时训练,巩固新知(1)教科书第41页的练习.(2)求的算术平方根.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个别差生进行辅导.对“求的算术平方根”,要让学生明白此题包含两层运算,即先求=?,然后再求“?”的算术平方根,实际上就是上述例1、例2类型的综合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在了解算术平方根及有关概念的基础上,达到能自己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进一步巩固、深化对算术平方根的理解..堂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本节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算术平方根?(2)如何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3)什么数才有算术平方根?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梳理,进一步落实相关概念.6.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6.1第1、2题.五、目标检测设计1.若是49的算术平方根,则=.A.7B.-7.49D.-49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理解.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求它们的值.(1);(2);(3);(4).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理解,以及是否能正确认识符号化语言.3.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全面理解.

第二篇: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方根教案6.1平方根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算数平方根概念与性质,能及时通过开开方运算求一个非负数的算数平方根,理解平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能力目标:通过对平方根概念及性质的探究,渗透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探究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与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算数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难点:算数平方根的求法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问题: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dm2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得意的作品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二)探索归纳1、探索:学生能根据自己有的知识即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的平方等于面积,求出正方形画布的边长为5dm。接下来教师可以再深入地引导此问题:如果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9、16、36、4/25,那么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呢?学生会求出边长分别是1、3、4、6、2/5,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问:上面的问题他们有共同点吗?他们的本质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学生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需加以引导。上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2、归纳:(1)算数平方根的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数平方根。(2)算数平方根的表示方法:a的算数平方根记为√a,读作“根号a”或者“二次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三)应用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数平方数:(1)100(2)49/64(3)0.0001(4)0解:(1)因为102=100,所以100的算数平方根是10,即√100=10;(2)因为(7/8)2=49/64,所以49/64的算数平方根是7/8,即√49/64=7/8;(3)因为(0.01)2=0.0001,所以0.0001的算数平方根是0.01,即√0.0001=0.01;(4)因为(0)2=0,所以0的算数平方根是0,即√0=0;注:①根据算数平方根的定义解题,明确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②求带分数的算数平方根,需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根据定义去求解;③0的算数平方根是0.由此例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你能求出-1,-36,-100的算数平方根吗?任意一个负数有算数平方根吗?归纳:一个正数的算数平方根有1个,0的算数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算数平方根。即:只有非负数才有算数平方根,如果x=√a有意义,那么a≥0,x≥0注:a≥0且√a≥0这一点对于初学者不太容易理解,教师不要太强求,可以再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渗透。例2:下列各式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25;√0.81;√49/81;√(-11);√622分析:此题本质还是求几个非负数的算数平方根。解:√25=5√0.81=0.9√(-11)2=11√62=6例3、求下列各数的算数平方根①32;②42;③(-10)2;④1/106找学生演板,注意步骤例4、81的算数平方根是()√81的算数平方根是()算数平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有()(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算数平方根的具体意义是怎么样的?(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数平方根?(4)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地1,3,4(六)课后反思

第三篇: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七年级地理下册《美国》第一时教案设计美国第一时xxx中学“三学四导”导学案主备人:xxx审核人:地理组时间:XX年上学期型新授年级七年级时第二十时科目地理题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一节美国第一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美国的邻土组成、地理位置;(2)知道美国人口的分布、居民的组成。2、过程与方法(1)结合地图了解美国领土的组成和地理位置;(2)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人口、种族、华人、华侨等方面的基本概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美国领土的扩张过程,即印第安人受苦受难的血泪史,使学生懂得殖民主义的罪恶;(2)通过了解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和华人华侨对美国科技与文化的贡献,使学生认识美国社会的弊端和中国人的伟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美国领土组成,自然条。三、教学难点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探讨美国领土的扩张问题导学过程主讲人备自主预学情趣导入:明确目标,个性导入.NBA球赛、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自由女神像„„你一定非常熟悉这些事物,它们皆来自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国家——美国。这节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了解美国的领土组成、民族构成及经济状况。自主预习单:知识点●1民族大熔炉图9-1-1.位置和领土组成纬度位置:本土主要位于30°N~49°N之间。海陆位置:本土位于A__太平__洋和B__大西__洋之间,北、南分别与__加拿大__、D__墨西哥__相邻。领土组成:除本土外,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E__阿拉斯加州__和太平洋中的F__夏威夷州__。2人口XX年,美国总人口31亿,是世界第__三__人口大国;__移民__是美国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美国的华人和华侨约有400万人,分布在__旧金山__、纽约和__洛杉矶__等城市。知识点●2农业地区专业化.自然环境地形:西部科迪勒拉山系,中部__中央平原__,东部__阿巴拉契亚山脉__。河湖:__密西西比河__是世界第四长河,__苏必利尔湖__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气候:以__温带大陆性__气候为主。2.农业农业发展优势:本土绝大部分位于温带。耕地面积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__灌溉__提供了良好的条。农业生产特点:__机械化__和__专业化__。农业地位:世界上的__农业__强国。主要农业带图9-1-2A__乳畜__带、B__玉米__带、__小麦__区、D混合农业区、E棉花带、F畜牧和灌溉农业区。互助探学探究导研:合作探究,互助研讨探究点一美国的地理位置问题导入图9-1-3是对美国地理位置的描述,据图了解美国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图9-1-3知识链接美国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美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纬度位置:美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0°到49°之间,位于北温带。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有北极圈穿过,太平洋中的夏威夷有北回归线穿过。相对位置:北邻加拿大,南邻墨西哥。拓展应用.下列关于美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美国东临大西洋,东南临加勒比海②美国西临太平洋,阿拉斯加州隔白令海峡与俄罗斯相望③美国北邻加拿大,南邻墨西哥,两者都是北美洲的发达国家④美国本土全部位于北温带A.①②B.③④.②④D.①③[解析]美国东临大西洋,南临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阿拉斯加州隔白令海峡与俄罗斯相望;美国北邻加拿大,南邻墨西哥,加拿大是北美洲的发达国家,墨西哥是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本土全部位于北温带。探究点二美国农业的专业化生产问题导入下图是美国本土农业带的分布图,该图反映了美国农业生产怎样的特点?图9-1-4知识链接美国农业生产与当地的自然条、市场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农业带分布发展条特点乳畜带五大湖及东北部地区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分布集中,市场广阔生产规模大;机械化和专业化;服务专门化;科学技术水平高;效率高,产量大玉米带五大湖以南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适合玉米生长小麦区中央大平原北部和中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北部春小麦,南部冬小麦棉花带北纬3°以南地区热量充足,秋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适合棉花生长畜牧和灌溉农业区西部高山和盆地多高山、高原,干旱少雨,多天然牧场亚热带作物带墨西哥湾沿岸亚热带湿润气候,水热充足拓展应用临沂中考读“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图”,完成~题。图9-1-甲农业带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温较高②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③城市和人口密集④多高原、山地,降水稀少A.①②B.③④.①④D.②③乙、丙两农业带分别是A.玉米带、混合农业区B.小麦区、玉米带.棉花带、玉米带D.小麦区、棉花带[解析]DB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及成因。甲位于美国的五大湖区,是美国的乳畜带,这里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市场消费量大。据图可知乙、丙两农业带分别是小麦区、玉米带。总结导评:精讲点拨,归纳总结易混点美国领土位于北温带,临两大洋,属于北美洲。美国领土由三部分组成: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属于北温带,临大西洋和太平洋;夏威夷州位于太平洋上,属于大洋洲,有热带;阿拉斯加州临太平洋和北冰洋,属于北美洲,有寒带。因此美国是跨两大洲、临三大洋、跨寒温热三带的国家。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俄罗斯》第二课时教案七年级下册《俄罗斯》第二时教案基础知识:利用地图说明俄罗斯交通和城市的特点及分布。智能的培养: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并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思想教育:有意识的更多地了解俄罗斯的风土人情。西伯利亚大铁路和青藏铁路对比,进行爱国教育学习重点: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导学习疑点:1俄罗斯交通的“发达”体现在哪些方面?●俄罗斯的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水运、航空运输部门齐全,种类多。●铁路线和管道数量较多。2。俄罗斯亚洲部分南部多山,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就沿南部山区修建,这是为什么?●俄罗斯欧洲部分铁路网明显稠密,亚洲部分铁路网相对单一。建在南部山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南部山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气候原因及距离周边邻国较近,更便于发展经济。学习准备俄罗斯铁路、管道和城市的分布图,交通运输业的部门结构图音乐素材,图象素材查阅有关俄罗斯的资料时划分1时第三时前预知-----我自信我能行回忆上两节内容:国土辽阔,各地区之间如何联系呢?合作探究-----我参与我快乐:投影图70,俄罗斯铁路、管道和城市的分布。投影图76,交通运输业的部门结构图。分析讨论:(1)俄罗斯交通的“发达”体现在哪些方面?(2)在图上找出莫斯科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铁路线。(3)对照俄罗斯地形图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南部多山,北部平坦,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就沿着南部山区修建,这是为什么?(4)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俄罗斯交通运输网欧洲部分密集,亚洲部分稀疏,这又是为什么?解放前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x藏没有一寸铁路,什么原因?直到现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了,社会资源充足了,科技力量雄厚了,我们才开始修建举世闻名的青藏铁路南段即格尔木-拉萨段。阅读材料及71图加深“五海通航”感性认识。启发学生探究:为什么被称为“五海通航”?读图748、70、76(1)说出俄罗斯的管道主要输送哪两种货物?(2)从什么地方送到什么地方?(3)俄罗斯的客运以哪两种交通运输方式为主?(4)俄罗斯的货运以哪两种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以莫斯科为中心的铁路呈什么形状?你能试着评价这种路网的利弊吗?怎样来发挥优势,弥补劣势?(6)找出莫斯科、圣彼得堡、伏尔加格勒、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读P47这一自然段,了解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两座城市。

第五篇:七年级《俄罗斯》第一课时教案七年级《俄罗斯》第一时教案XX年4月7日,我进行了第一的汇报。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戴老师一直以来耐心的指导我,也谢谢我们科组各位可爱的老师的指点。现将我的第一次汇报教案和教学反思记录如下:[教学目标]能够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根据地图,能够分析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点读图分析俄罗斯的地形特点及对河流的影响。分析俄罗斯的气候特征。[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时安排]一时[教学过程]一、前预热我来找茬以亚洲中有关位置、地形、气候等知识为基础“找茬”——找出题目中的对错,为这节预热。二、导入通过学生熟悉的“芭蕾舞”导入本节的内容。三、新讲授、(位置)分小组讨论,判断信息真假,并在书本上找到支持你观点的内容。①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的东部,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②俄罗斯位于北半球、东半球,历来被认为是欧洲国家。(让学生自己回答,错了由其他同学补充回答,然后老师引导总结,最后通过快速验证,过程中提醒学生做笔记。)2、(地形与河流)以相同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信息真假:③俄罗斯分布最广的地形类型是平原。④俄罗斯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流向北冰洋。(讨论同时,让学生完成P38的活动表格。提问时尽量让学生读图分析,然后小结,在这个知识点末尾再普及一下伏尔加河的相关知识。)3、(气候:重点)以相同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信息真假:⑤、俄罗斯纬度较高,大部分地区是寒带气候。⑥、莫斯科和雅库茨克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两地气温和降水状况是一样的。(提醒学生读图分析,拓展——北半球的寒极就在俄罗斯,当地人喜欢穿毛皮衣服、喝伏特加驱寒。重点对比莫斯科和雅库茨克的气候差异,引申为俄罗斯东南部气候差异。)思考:为什么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却有这样的差异?(结合俄罗斯地形分析)4、小结——能力提升俄罗斯人口主要分布在欧洲地区,从地形、气候方面来分析其原因?四、堂练习五、完成学导练P33的1、3、、6、7、8、9六、板书74俄罗斯、位置:经纬度:20°E~180°0°N~70°N半球位置:北半球、跨东西半球海陆位置:三面临海2、地形与河流地形特点:西部以平原为主,东部多高原山地地势特点:东高西地、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除伏尔加河)3、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特点: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

第一篇: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咏华山练习教案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咏华山练习教案咏华山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段。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2.学习生字“华”3.释题。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4.指导看图。(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二.范读课文1.范读课文。2.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三.学习生字词1.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2.开火车读生字。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4.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1)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2)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5.照样子,按笔顺描红。四.课堂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认读。2.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二.讲读课文1.学习第一段。(1)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2)指名读。(3)小结。齐读。2.讲读第二、三段。(1)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a.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b.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c.指导朗读。(2)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3)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a.齐读四、五句。b.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c.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4)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5)学习课文中的古诗。a.指名读古诗。b.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c.指导朗读。(6)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a.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b.指导朗读。(7)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8)随老师齐读课文。三.小结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四.作业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练写生字。第三课时一.复习检查1.听写生字。2.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二.朗读训练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2.同桌互读。三.指导背诵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2.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3.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4.指名背诵。四.练习1.口头扩词。顶()()()齐()()()2.写笔顺。与华

第二篇:小学一年级语文苏教版第二册《咏华山》教案生:咏华山。师: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生:想。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二、学习第二段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读完以后,老师要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生:我觉得华山很高生:我觉得华山真高呀!师:看来你们都觉得华山很高!是啊!小寇准和先生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后,他们的感觉就和你们的一样。(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师:读读看,再读一遍,读出华山的高来。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师:小朋友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你在山顶上看到些什么?师:谁来说说?生:我在山顶上看到了蓝天和太阳。生: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山。师:你们读了这两句话能看到蓝天、很多山、太阳和朵朵白云。你们真会读书。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生:因为华山很高很高。师:(出示投影)说得真好,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我们在山顶上看到的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华山非常高,(板书:高)师:小朋友们再好好读读这两句话,看哪些小朋友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自己先试试。师:第一句谁想读。生读。师:听他这么读,你们能感受到华山的高吗?还有谁想来试试。师:听你这么一读,我能感受到华山比较高了,谁能读得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非常高。生读。师:听了觉得怎么样。生:听他这么读我觉得华山真高呀!师:对,像他这样读得轻一点,这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高,一起像他这样来读。师:第二句谁愿意来试试。生读。师:读得真棒,一下子就把华山的高给读出来了,还有谁来。(指名读)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来。生齐读.师:这两句话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看投影)读了这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就站在山顶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远远近近所有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哪座山能与华山一样高一样齐的,抬头看去,看到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回过头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华山多高多美呀!师:小朋友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求小黑板。)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呀!师:看到这么高的华山你们惊讶吗?这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怎么读?生读。师:你这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吗?再轻点。生再读。师:华山是这么的高,具体写华山高的这两句话写得多美,多好呀!我们把它们背下来,好吗?生:好师:自己先练习背背。生练习背。师:谁试着背一背。生背。师: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背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还有谁会背?都会背了,一起来背好吗?生齐背。师:背得真棒,我们以后碰到像这样的好词好句就要把它背下来,好吗?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生:(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你知道吗?小朋友们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生自由读师:读懂了吗?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是--生:只有天高高在上,没有其它山与它一样齐。师:举头就是--生:抬头。师:回首就是--生:回头。师: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就是--生:抬头看,红日是那么近,回头看,白云是那么低。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联系上面的课文自己就能读懂这首读。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一样赞美了华山的高大,因此,这篇课文的课题是--生:咏华山。师: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想象自己就是小寇准来把华山的高、美读出来,自己先多练习几遍。生自由读。师:谁先来试一试。生读。师:练习背一背,好吗?生练习背。三、学习第三段师:这首读写得太好了!小朋友们知道小寇准那年几岁?生:七岁。师: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我们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生:好诗!好诗!师:这首读写得多好呀,老师想,小寇准的语文一定学得很好,很认真,小朋友们都要向他学习呀!看看现在谁学得最认真。师: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真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生齐读。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看到华山真高、真美呀!回去以后,你们可以把华山上看到的美景讲给身边的小朋友听,好吗?(下课)《咏华山》说课稿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孙浩娟一、说教材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二、说教学方法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三、说教学程序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入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二)学习第2段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三)学习第3、4段3、4两段通俗易懂,我同样引导学生换位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同时自然地悟出小寇准语文学得认真又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的道理。(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本课时安排学习古诗中的三个生字,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书写上。四、说板书设计本文重点段第2自然段无论是写景写诗都紧扣一个高字,针对课文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我只板书了一个高字,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语文25咏华山教学设计25咏华山第一课时备课时间:2013年5月27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白板播放华山的风光。2、指生说一说感受。出示《咏华山》自由读一遍。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1)读准字音。2)读通句子。2、检查读书情况:1)出示词语:华山名字自己称赞情不自禁吟诵山腰指生读同桌互读2)标出自然段。3)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华间与齐称代岁2)认读生字。3)电子白板演示:间齐称代的笔顺。4)描红5)临写。6)交流:白板展示好作品。艰难

第四篇:2018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咏柳》教案《咏柳》教学设计双南小学薛卫娟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2、会认3个生字,会写2个字。3、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感诗境——感知美(一)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二)导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你看,这是什么?(出示:杨柳图。)(三)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四)揭题解题:柳树真美啊,唐朝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咏柳》。(五)欣赏配乐朗读,学生感受古诗节奏。(六)自由读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七)突显生字,指出这些字是今天所要学习的生字,再让学生读字。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品味美(一)指导学习第一句。1、通过预习,你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学生交流后回答。2、(放远看柳树的图片)大家预习得很充分,你们看到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3、第一句还有什么不懂之处?大家共同探讨。4、教师指导读,指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树像碧玉装饰成的一样,垂拂的柳枝又如千万条绿色的丝带,美丽极了!诗人的比喻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又怎样读,才能表达出对柳树的赞美呢?全班看书中插图吟诵这句。(二)合作学习第二句。1、接下来诗人又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和同桌一起读第二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2、出示“柳叶”图片,观察描述柳叶的样子。3、多读几遍这一句,思考“这么美的柳叶是谁的杰作呢?”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一树碧玉,万条绿绦和数也数不清的细叶,原来是二月春风的杰作啊!继而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4、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5、结合课件上“似”的字义提示,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师:“不知细叶谁裁出”讨论:作者运用了拟人写法,从“裁”字看出,把春天人格化,使读者感到好像有一位春姑娘在那里巧妙地裁剪似的。“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是对上句提出问题的答复,把二月的春风比喻成剪刀。6、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了什么?(三)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四)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满怀着对柳树的喜爱写出了柳树的美呢。(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三、分组活动,熟读成诵——抒发美师:大家都喜欢这首古诗,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创造、表现这首古诗,告诉老师,好吗?(学生考虑、讨论,并纷纷说出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朗诵、写作、画画等)(一)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分成四组:朗诵组、表演组、图画组。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小组。(二)学生分组讨论、创作表演。(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三)分组展示表演。1、诗朗诵组;2、表演组;3、图画组;4、写作组。(四)师:刚才同学们都运用了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了这首古诗,我觉得大家都做得非常好,回家后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爸爸妈妈,好吗?四、总结写法,拓展学习——延伸美(一)小结:诗写得精彩是因为作者观察仔细,能抓住柳树的特点善于运用比喻手法,抒发真情,才使得我们对柳树,对春天的也产生了喜爱之情。希望同学们也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灵,去观察身边的一切,领略身边的美景!(二)拓展学生课外学习,并搜集歌颂、赞美事物的诗。五、作业设计你还知道哪些歌颂、赞美其它事物的诗?课后搜集并和同学交流。六、板书设计咏柳【唐】贺知章颜色美轻柔美形态美春光美

第五篇: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5课《咏华山》同步练习B卷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5课《咏华山》同步练习B卷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基础题(共9题;共40分)1.(3分)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①一阵闷________(A.mēnB.mèn)雷滚过,下起雨来。闷________(A.mēnB.mèn)热的天气凉爽了许多。②潮过后,江面上依旧风号________(A.háoB.hào)浪吼。2.(12分)我会扩词。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分)加标点。①你想到了什么好办法了吗________②妹妹正在认真地做作业________③华山真高啊________④鲁班真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________4.(4分)我会选,我会填。放心开心细心小心①姐姐在做计算题的时候十分________。②我们班级得到了流动红旗,同学们都非常________。③外婆的病好了,妈妈才________地回家。④小朋友过马路时要________。5.(2分)仿照例子,写话。例:渐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慢慢——________。悄悄——________。6.(8分)写出有下面组成部分的字再组词。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辶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7.(2分)按笔画写字,填空①宋代中“代”字共________笔;②七岁中“岁”字共________笔;8.(2分)把下面部首相同的字写到一起。远近诗诵________;________9.(3分)选一选,组成新字口________

化________

讠________A、永B、寺C、十二、能力提升题(共4题;共11分)10.(5分)用钢笔描红。胶粘礁艘11.(1分)读《杨氏之子》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本文反映了孩子________的特点。12.(4分)读课文《春天在哪里》,按课文内容填空。①草儿醒过来,换上________。②春天的风________,柳条儿________,桃花儿________。13.(1分)我会猜忽然不见忽然见,像虎像龙又像狗,敢挡太阳敢遮天,大风一吹就不见。打一事物:________参考答案一、基础题(共9题;共40分)1-1、2-1、2-2、3-1、3-2、4-1、5-1、6-1、7-1、8-1、9-1、二、能力提升题(共4题;共11分)10-1、11-1、12-1、13-1、

第一篇: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四首第一课时1教案浙教版古诗四首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教学重点:感悟、积累、应用语言教学难点、关键:1.理解《游园不值》的第一句。2.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入: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地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二、打开书,自己读读《春日》《游园不值》这首诗。觉得哪一首难学?三、学《游园不值》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想到友人的花园内去游玩,但没有碰上他。)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能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板书:补换查看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字古诗4.反馈:齐读1、2句。练写“屐、扉”。(设计意图:高年级写字教学不该忽视,更不该遗忘。)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那句诗?来汇报一下。*“怜”“应”分别解释成什么?--1--*辩析“怜”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诗人游园心切,然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该怎么读这两句话?2)正当诗句有占垂头丧气的时候,猛一抬头,看到什么了?(一枝红杏)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引导学生说成感叹句、反问句。a.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呀!(呀!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啦!)b.满园的春色怎么能关得住呢?(一枝红杏不是伸出墙外来了吗?)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工读)(设计意图:因地制宜,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后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3)齐读整首诗,读出心情的变化。(设计意图:读出心情的变化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要求。)5.诗人兴冲冲地来游园寻春,结果只看到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为什么就那么高兴了。6.你们想不想去欣赏一下这满园的春色?7.放媒体欣赏满园春色。8.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绘满园春色。(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识整合、课内外整合,通过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正如巴金所说,“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欣赏着你们动情的朗诵,我又想起了《春》里的那几句话,跟老师一起朗诵,媒体出示:“春天象……”(设计意图:再次吟诵《春》中的排比句,好似在已掘过的泥地上再掘了一锄,打下了更深的烙印。)四、学《春日》1.你们吟诵了那么多优美的诗文来描绘这满园的春色,其实《春日》这首诗中好几句也可以用来描绘这满园的春色,有没有兴趣一起来研究一下?请你跟边上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来研究--2--找到哪几句可描绘满园的春色?找到哪几句可描绘满园的春色?任选一句或几句或用朗读、或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设计意图:顺势研读《春日》,形成了一种诗中有诗、景中有景的意境,课堂结构呈现出一中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态势,这是和古诗本身的意境幽远相和谐的。)2.反馈:“我找到了哪一句”、“我用……来描绘”(设计意图:朗读指导要从纯粹的技巧性的指导转向“启发语感、训练朗读”之路上来,注重边读边想象,真正读活语言,“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这首诗诗人朱熹向我们描绘的是泗水河边,无边无际的大好春色,春光真是无处不在啊!让我们一起读整首诗。五、回归第一首诗,体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刻意蕴。刚才,我们和诗人叶绍翁一样,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联想了满园的春色。同学们,是什么唤起了我们对满园春色的联想?再指导读《游园不值》中最后两句。其实,这两句诗,诗人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至此为直,整堂课的结构已实现“递归”,这两句诗的第二次朗读,升华了学生的认识与情感,深化了文章瓣主旨。)六、回归全课整体1.学完了这两首诗,老师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自清爷爷写的话,一齐读“春天像……”(跟我们今天学的那几句诗联系得起来的?)(设计意图:最后再用《春》当中的排比句整合两首诗,找到诗、文中的契合点,进行概括、总结,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2.配乐齐诵两首古诗。七、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春天的诗。(设计意图:把代表老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板书:--3--查看补换屐扉联系上下文--4--

第二篇:yan苏教版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第一课时下古诗两首第一课时下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1、学生自读。2、教师检查,正音。3、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4、指导书写。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5、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1、分小组讨论。2、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重点理解: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4、集体交流。5、再读全诗,读出感情。四、深化理解,领悟诗情。1、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4、背诵全诗。五、拓展练习。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第三篇: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一、导课揭题,板书课题。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课件出示背景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1.自读,读准字音。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3.解释词语:“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3.齐读全诗,简说诗意。(大致即可)三、精读指导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千里江南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绿草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画面。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当年南朝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淹没在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呀!2、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呀!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课件出示全诗讲解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课件出示问题思考四、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五、练习背诵古诗。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默写《江南春》。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一、导课揭题,板书课题。1、复习:朗读背诵《江南春》,并说诗意及表达的感情。2、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板书诗题:春日偶成)简介作者程颢:(1032-1085),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与其弟程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河南洛阳人。他们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他的诗大都申述理学宗旨和描写山水闲居生活。课件出示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1、课件出示春景欣赏2、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3、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课件出示动画解释(3)师生小结: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1、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2、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3、读古诗,看春景,细细体会诗人春游的快乐。课件出示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3、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下来。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1教案苏教版古诗两首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屐齿(jījǐ)柴扉(fěifēi)住宿(sùxiù)...无处寻(xúnxín)一径(jìnɡjìn)深..二、给诗句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应怜屐齿印苍苔。().①可怜,让人同情。②爱惜。2.儿童急走追黄蝶。().①奔跑。②很着急地走开。三、给下列诗句选择正确的解释。1.应怜屐齿印苍苔。()①应该爱惜留在这翠绿苔藓上的胶印。②应该爱惜这翠绿的苔藓,不要踩坏了它。2.树头花落未成阴。()①路边的树上花都落了,长出的新叶不多,不够茂盛。②路边的树上花都落了,长出了很多新叶,形成了一大片树阴。四、填空。1.《游园不值》是代诗人的作品。题目的“值”是的意思。诗人游园未遇到主人,本是扫兴之事,却笔锋一转,吟出了千古名句“,”,似乎让我们叶看到了园内一定是的美景。2.《宿新市徐公店》是代诗人写的。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有名诗作。诗中描写了篱笆、、、、、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的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儿童喜爱的思想感情。《古诗两首》参考答案:一、jīfēisùxúnjìnɡ二、②①三、②②四、1.宋叶绍翁遇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宋杨万里小路树黄花儿童蝴蝶

第五篇:五下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马鞍赵秀琴【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3个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等词语。2.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