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课件_第1页
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课件_第2页
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课件_第3页
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课件_第4页
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1-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1-第一节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一.几个基本概念

1.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大分子间的初始作用

2.药物效应:药物作用引起机体的反应举例:肾上腺素3.兴奋:使组织、器官原有功能的提高(肾上腺素)

4.抑制:使组织、器官原有功能的降低(氯丙嗪)

2-第一节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一.几个基本概念2-二.药物作用的方式1.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范围)

局部作用:吸收入血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作用

全身作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机体相关部位发挥作用2.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方式)

直接作用:原发作用

间接作用:继发作用,由直接作用引起一药物作用3-二.药物作用的方式一药物作用3-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进入机体以后,只对某组织、器官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另一些组织、器官则作用很弱甚至无作用,这种在作用性质和作用强度方面的差异,即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强心苷毛果芸香碱4-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强心苷毛果1.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①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素(抗菌药)

②对症治疗:治标:改善疾病症状(发热的治疗)2.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导致患者痛苦的反应

①副作用:治疗剂量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②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积蓄过多(三致)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5-1.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三药物作③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④撤药反应:突然停药病情加剧,又叫反跳⑤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接触致敏原)

⑥特异质反应:特异质患者对某些药物的反应

⑦三致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

⑧继发反应:药物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6-③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三药物作用剂量与效应(量效关系)

1.量反应:药理效应或强度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分级表示:血压,血糖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第二节药物的量效关系治疗量7-剂量与效应(量效关系)第二节药物的量效关系治疗量7-

2.质反应:药理效应只用有无、阴性或阳性表示:死亡等①半数有效量ED50:

A量反应,最大效应一半时剂量B质反应,半数阳性反应时剂量

②半数致死量LD50:质反应,半数死亡时剂量

③治疗指数(TI)=LD50/ED50

④安全范围=ED95与LD5之间距离⑤效能:最大效应⑥效价强度:性质相同药物之间的作用比较

四量效关系8-2.质反应:药理效应只用有无、阴性或阳性表示:死亡等四第三节药物的作用机制一.药物作用机制分类(一)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1.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而发挥作用如:吸附,络合作用,酸碱中和,改变渗透压(二)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1.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抗代谢和促代谢药2.影响生理物质转运:干扰离子激素等转运3.对酶的影响:酶促或酶抑制剂4.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5.影响免疫机制:免疫增强或抑制药9-第三节药物的作用机制一.药物作用机制分类9-二.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1.受体的概念

①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大分子物质,能特异性与药物或体内生物物质暂时结合识别、传递信息、产生生物效应

②配体与药物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内源性和外源性)

受点:受体上能准确识别并特异性与配体结合的特定部位,也即配体结合位点。药物的作用机制10-二.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药物的作用机制10-

③作用于受体的药物,效应取决于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和药物的内在活性

A.激动药:亲和力高,内在活性高。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B.部分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内在活性低,微弱的效应力药物

C.拮抗药:阻断药,亲和力高,无内在活性,无效应力

药物的作用机制11-③作用于受体的药物,效应取决于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和药物的内药物的作用机制2.药物与受体结合后的反应12-药物的作用机制2.药物与受体结合后的反应12-3.受体的特性①饱和性:数量有限②特异性:有选择性③可逆性:可被置换④高灵敏度:低浓度可产生高效应⑤多样性药物的作用机制13-3.受体的特性药物的作用机制13-4.受体调节

①定义:指受体在与配体作用过程中,在各种生理、病理及药理因素的影响下,其数量、亲和力和效应力发生的变化

②向上调节与向下调节

激动剂向下调节,拮抗剂向上调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14-4.受体调节药物的作用机制14-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15-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15-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12被动转运主动转运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16-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12被动转运主动转运第一节、药物的体1.被动转运

药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

①简单扩散,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分子量小(200以下)、脂溶性大,极性小(非离子型)药物较易通过,离子型难以通过。

②易化扩散,药物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依靠载体有竞争性和特异性

③滤过,直径小于膜孔(分子量﹤100)水溶性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动静压和渗透压差通过膜孔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7-1.被动转运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7-●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8-●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8-

2.主动转运

药物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需要载体,需要能量,有竞争性和饱和性3.膜动转运胞饮胞吐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9-2.主动转运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9-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20-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20-一、吸收

1.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2.影响吸收的因素

①药物因素:理化性质、药物剂型、给药途径

②机体因素:吸收环境、吸收部位等3.各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

①胃肠道给药A以被动扩散从胃肠黏膜吸收,主要是小肠B分子量小,脂溶性大,非解离型易吸收药物的体内过程21-一、吸收药物的体内过程21-C首关效应口服药物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然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有些药物进入肝脏就被肝药酶代谢,进入体循环的药减少,药物效应下降。活性药物

大多数无活性药物

极少数门静脉酶无活性或低活性物活性药物活性降低产生活性药物的体内过程22-C首关效应活性药物无活性药物门静脉酶无活性或活性药物活性

②注射给药静脉、肌肉、皮下和皮内注射等

避免被破坏,起效快

③吸入给药,气雾剂、粉雾剂等

经肺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或治疗鼻咽局部疾病

④皮肤给药,膜剂,贴剂,膏剂等

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药物的体内过程23-②注射给药药物的体内过程23-二.药物分布

药物从血循环系统到达细胞间液及细胞内液的过程。影响包括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①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②饱和性③竞争性④可逆性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物药物的体内过程24-二.药物分布①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物药物的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碘甲状腺,钙骨骼4.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

脂溶性或水溶性小分子易透过血管壁5.组织器官的屏障作用胎盘屏障血脑屏障药物的体内过程25-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胎盘屏障血药物三.生物转化

1.药物在药物代谢酶作用下,结构和药理活性发生的改变2.方式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反应第一相反应第二相反应

3.药物代谢酶(专一性和非专一性)①肝药酶,是肝内促进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的诱导和抑制。

②专一性酶:对特定基团。例胆碱酯酶4酶的诱导和抑制(重点)药物的体内过程26-三.生物转化药物的体内过程26-四.排泄

1.药物的原形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2.肾,主要排泄器官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分泌肾小管的重吸收

药物的体内过程27-四.排泄药物的体内过程27-药物的体内过程28-药物的体内过程28-3.胆汁排泄:肝肠循环药物无活性结合物胆囊生物转化肝脏4.其他途径胆道小肠原型药物肠道吸收肠道酶门静脉药物的体内过程29-3.胆汁排泄:肝肠循环药物无活性结合物胆囊生物转化肝脏4.其(一).时量,时效曲线

1.时量,时效曲线以药物剂量或血药浓度为纵座标,用药后时间为横座标,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绘制出一条曲线第二节血浆药物浓度动态变化潜伏期,持续期,残留期药峰时间,药峰浓度最小有效量,最小中毒量30-(一).时量,时效曲线第二节血浆药物浓度动态变化潜伏血浆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二)时量曲线的意义1、时量曲线的形态的意义2、时量曲线的时间段潜伏期、显效时间、达峰时间、残留期3、曲线下的面积(三)连续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1、稳态浓度与给药总量成正比2、稳态浓度的波动幅度与每次用药量成正比3、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31-血浆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二)时量曲线的意义31-.给药途径与药时曲线的关系血浆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32-.给药途径与药时曲线的关系血浆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32-药动学参数及应用

1.表观分布容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平衡状态时,体内总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意义(1)Vd反映药物在组织中分布,分布容积大的药物,组织分布广,反之则组织分布少。(2)推测药物分布范围。(3)推测药物剂量

2.消除半衰期(t1/2)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时间。血浆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33-药动学参数及应用血浆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33-3.时量曲线下面积(AUC)反映药物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4.生物利用度

①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A,进入体循环药量D,给药剂量;5.清除率(CL)①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的药物从体内被消除干净②是衡量药物消除快慢的指标血浆浓度的动态变化34-3.时量曲线下面积(AUC)血浆浓度的动态变化34-三.药物消除动力学

1.恒比消除(一级动力学消除)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

2.恒量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体内药物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的量。

3.非线性消除

血浆药物浓度的变化35-三.药物消除动力学血浆药物浓度的变化35-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36-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1-第一节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一.几个基本概念

1.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大分子间的初始作用

2.药物效应:药物作用引起机体的反应举例:肾上腺素3.兴奋:使组织、器官原有功能的提高(肾上腺素)

4.抑制:使组织、器官原有功能的降低(氯丙嗪)

37-第一节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一.几个基本概念2-二.药物作用的方式1.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范围)

局部作用:吸收入血前在用药部位产生的作用

全身作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机体相关部位发挥作用2.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方式)

直接作用:原发作用

间接作用:继发作用,由直接作用引起一药物作用38-二.药物作用的方式一药物作用3-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进入机体以后,只对某组织、器官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另一些组织、器官则作用很弱甚至无作用,这种在作用性质和作用强度方面的差异,即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强心苷毛果芸香碱39-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强心苷毛果1.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①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素(抗菌药)

②对症治疗:治标:改善疾病症状(发热的治疗)2.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导致患者痛苦的反应

①副作用:治疗剂量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②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积蓄过多(三致)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40-1.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三药物作③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④撤药反应:突然停药病情加剧,又叫反跳⑤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接触致敏原)

⑥特异质反应:特异质患者对某些药物的反应

⑦三致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

⑧继发反应:药物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41-③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三药物作用剂量与效应(量效关系)

1.量反应:药理效应或强度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分级表示:血压,血糖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第二节药物的量效关系治疗量42-剂量与效应(量效关系)第二节药物的量效关系治疗量7-

2.质反应:药理效应只用有无、阴性或阳性表示:死亡等①半数有效量ED50:

A量反应,最大效应一半时剂量B质反应,半数阳性反应时剂量

②半数致死量LD50:质反应,半数死亡时剂量

③治疗指数(TI)=LD50/ED50

④安全范围=ED95与LD5之间距离⑤效能:最大效应⑥效价强度:性质相同药物之间的作用比较

四量效关系43-2.质反应:药理效应只用有无、阴性或阳性表示:死亡等四第三节药物的作用机制一.药物作用机制分类(一)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1.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而发挥作用如:吸附,络合作用,酸碱中和,改变渗透压(二)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1.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抗代谢和促代谢药2.影响生理物质转运:干扰离子激素等转运3.对酶的影响:酶促或酶抑制剂4.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5.影响免疫机制:免疫增强或抑制药44-第三节药物的作用机制一.药物作用机制分类9-二.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1.受体的概念

①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大分子物质,能特异性与药物或体内生物物质暂时结合识别、传递信息、产生生物效应

②配体与药物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内源性和外源性)

受点:受体上能准确识别并特异性与配体结合的特定部位,也即配体结合位点。药物的作用机制45-二.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药物的作用机制10-

③作用于受体的药物,效应取决于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和药物的内在活性

A.激动药:亲和力高,内在活性高。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B.部分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内在活性低,微弱的效应力药物

C.拮抗药:阻断药,亲和力高,无内在活性,无效应力

药物的作用机制46-③作用于受体的药物,效应取决于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和药物的内药物的作用机制2.药物与受体结合后的反应47-药物的作用机制2.药物与受体结合后的反应12-3.受体的特性①饱和性:数量有限②特异性:有选择性③可逆性:可被置换④高灵敏度:低浓度可产生高效应⑤多样性药物的作用机制48-3.受体的特性药物的作用机制13-4.受体调节

①定义:指受体在与配体作用过程中,在各种生理、病理及药理因素的影响下,其数量、亲和力和效应力发生的变化

②向上调节与向下调节

激动剂向下调节,拮抗剂向上调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49-4.受体调节药物的作用机制14-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50-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15-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12被动转运主动转运第一节、药物的体内过程51-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12被动转运主动转运第一节、药物的体1.被动转运

药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

①简单扩散,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分子量小(200以下)、脂溶性大,极性小(非离子型)药物较易通过,离子型难以通过。

②易化扩散,药物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依靠载体有竞争性和特异性

③滤过,直径小于膜孔(分子量﹤100)水溶性药物借助膜两侧的流动静压和渗透压差通过膜孔一、药物的跨膜转运52-1.被动转运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7-●一、药物的跨膜转运53-●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8-

2.主动转运

药物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

需要载体,需要能量,有竞争性和饱和性3.膜动转运胞饮胞吐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54-2.主动转运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9-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55-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20-一、吸收

1.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2.影响吸收的因素

①药物因素:理化性质、药物剂型、给药途径

②机体因素:吸收环境、吸收部位等3.各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

①胃肠道给药A以被动扩散从胃肠黏膜吸收,主要是小肠B分子量小,脂溶性大,非解离型易吸收药物的体内过程56-一、吸收药物的体内过程21-C首关效应口服药物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然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有些药物进入肝脏就被肝药酶代谢,进入体循环的药减少,药物效应下降。活性药物

大多数无活性药物

极少数门静脉酶无活性或低活性物活性药物活性降低产生活性药物的体内过程57-C首关效应活性药物无活性药物门静脉酶无活性或活性药物活性

②注射给药静脉、肌肉、皮下和皮内注射等

避免被破坏,起效快

③吸入给药,气雾剂、粉雾剂等

经肺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或治疗鼻咽局部疾病

④皮肤给药,膜剂,贴剂,膏剂等

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药物的体内过程58-②注射给药药物的体内过程23-二.药物分布

药物从血循环系统到达细胞间液及细胞内液的过程。影响包括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①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②饱和性③竞争性④可逆性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物药物的体内过程59-二.药物分布①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物药物的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碘甲状腺,钙骨骼4.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

脂溶性或水溶性小分子易透过血管壁5.组织器官的屏障作用胎盘屏障血脑屏障药物的体内过程60-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胎盘屏障血药物三.生物转化

1.药物在药物代谢酶作用下,结构和药理活性发生的改变2.方式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反应第一相反应第二相反应

3.药物代谢酶(专一性和非专一性)①肝药酶,是肝内促进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的诱导和抑制。

②专一性酶:对特定基团。例胆碱酯酶4酶的诱导和抑制(重点)药物的体内过程61-三.生物转化药物的体内过程26-四.排泄

1.药物的原形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2.肾,主要排泄器官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分泌肾小管的重吸收

药物的体内过程62-四.排泄药物的体内过程27-药物的体内过程63-药物的体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