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三上科学 全册教案_第1页
新教科版三上科学 全册教案_第2页
新教科版三上科学 全册教案_第3页
新教科版三上科学 全册教案_第4页
新教科版三上科学 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学科:科学教材版本:教科版授课老师:授课学年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授课班级:三年级全册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由“水”“空气”和“天气”三个单元组成。“水”单元是将水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主题单元。水是地球上格外重要的一种物质,也是重要的资源。学生可以研究水的一些物理特征,比如水、冰、水蒸气三态及其变化,以水作为溶剂的溶解现象,水作为液体在加热和冷却时的体积变化等。通过这些研究,学生不仅可以认识到水有众多而好玩的特征,更重要的是领悟到正是因为水有了这样的特征,动物、植物和人类才能生存在这个布满水的星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等概念也会有一些初步的认识。“空气”单元是在学生研究了“水”之后,将空气作为一种物质和地球资源展开深化研究的。因为空气无色、无味、体积不固定等特征带来观察上的困难,所以教科书借助大量的体验活动、对比试验、测量活动等,让学生认识到空气不仅具有物质的典型特征一会占据空间、有质量,又有它的特殊     性一一样子、体积不固定,易压缩质量小、易流淌等。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与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有关联,比如流淌成风、供动植物呼吸等,认识到空气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由于学习了“水”和“空气”单元,学生学习“天气”单元就有了基础。“天气单元将引导学生持续地关注天气的变化,用简洁的工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测量、记录、分析;在一些数据的支持下,总结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的规律。期盼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就像本册“科学家这样做”栏目介绍的那样,不仅知道天气和气候变化的规律隐藏在每天的天气里,还知道认真观察和认真记录的重要性。值得留意的是,在本册学习活动中,持续观察、对比试验、反复测量、数据分析可视化记录和表达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也相信,这些挑战将激励着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他们能更加乐观地探究和思考,收获更多。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学科:科学教材版本:教科版授课老师:授课学年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授课班级:三年级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水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到哪里去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觉象,三是用试验解释蒸发觉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2课“水沸腾了”,本课学生要做的是水沸腾的探究试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从探究试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认识和体验。第3课“水结冰了”,学生要观察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当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水完全结冰后,体积会增大,在试管中占据更多的空间……。同时,他们还将观察到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时第4课“冰溶化了”,学生将经历观察冰溶化成水的变化过程(从固态到液态)我们期望学生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留意到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现象。第5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学生将更进一步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能够明白,要想回答“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这个问题,进行试验是最好的办法。本课,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试验方法一一对比试验。通过对比试验的方式,将食盐和小苏打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对比,学生明白了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多少是有限的,并且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是不同的。第6课“加快溶解”,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试验中,只存在一个变量。虽然教科书中没有提到“把握变量”这一试验方法,但是在试验设计的过程中,渗透了这方法,并且在之后的课堂中,学生要实际应用这一方法进行试验的设计和实践。第7课“混合与分别”,引导学生对“增加或削减水分时,食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学生能够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第8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水纸和橡皮泥的变化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的本质。这是一次评价的机会,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在科学概念方面的进展变化。第二单元空气第1课“感受空气”作为单元起始课,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于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的前概念。在1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而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有必要对学生有关空气特征和作用的前概念重新进行梳理。特殊     要留意引导学生将空气与一种典型固体(石头)和一种典型液体(水)进行对比,找相同点,比如占据肯定空间、能否被压缩、是否有质量等等,本单元后续课时的研究内容都是基于本课的认知基础展开的。第2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本课将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三个连贯的试验,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三个试验,环环相扣,证明了空气和水及其他平凡物质一样,会占据空间。第3课“压缩空气”,空气和水有许多相像的地方,本课将研究的焦点聚集到空气和水的不同点上,关注到空气能否被压缩的问题上。本课通过推拉注射器的对比试验证明空气比水简洁被压缩和扩张,并让学生尝试从物质微粒的角度进行形象化的表述和解释。第4课“空气有质量吗”,围绕这个问题研究空气作为物质的基本属性——质量。通过天平这种测量工具,让学生用比较准确牢靠的方法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测量结果与预报结果之间可能存在的巨大反差,会让学生从质量这个维度上重新认识空气的物质属性。第5课“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尝试让学生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测量和简洁的数学计算技术,估量出一袋空气(100筒空气)的质量。学生将这袋空气的质量与各种生活中常见的“轻质”物体比较,从而形成对空气质量的直观认知。第6课“我们来做热气球””,本课期望通过一个好玩的“热气球”模拟试验让学生从试验现象的细节中感受到冷热空气的不同物理性质。第7课“风的成因”,在认识了冷热空气的不同物理性质后,学生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就更为简洁了。本课通过一套简洁的风模拟试验装置,让学生认识到温度差是空气流淌成风的缘由。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本课作为单元的收尾课,除了让学生意识到空气对人类以及动植物的生存意义外,也从概括、归纳、整理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到的有关空气特征和作用的内容,用多种形式总结提炼。老师可以借此评估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第三单元天气第一阶段是第1课“我们关心天气”。作为单元起始课,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在研讨中测査学生前概念。学生将了解天气是简单多样的,了解所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记录天气日历,激发学生观察、研究天气的兴趣。第二阶段包括第2~6课。在本阶段,学生转人对某一项天气特征的观测研究,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几种天气特征(气温、降水量、风力和风向、云量)的数据。在老师指导下,用较为准确的科学词汇、图示、符号等描述天气。第三阶段包括第7~8课。进入第7课时,学生已经做了一个月左右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学生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用简洁的统计图表整理信息,形成学习“天气”单元以来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在第8课中,在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将了解天气预报的实际制作过程。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课题:水到哪里去了授课老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水在肯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2.初步经历“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3.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4.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难点: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明白水蒸气还是水。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聚焦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学问。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逝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二、探究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老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忙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6.交流方法。7.课前的试验方法参考试验要在前几天完成试验并记录。三、研讨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消灭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2.你在透亮     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小结:这准确地来说是水蒸气分散形成的小水滴。3.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依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四、拓展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无色、无味、透亮     、液体消逝了,蒸发了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洗衣服变干了,洗手变干,吃火锅水越煮越少方法一:预备两个大小、样子一致的透亮     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留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试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试验现象。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小水珠用湿抹布板书课题“水”,让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埋下伏笔。老师在与学生交流、帮忙学生整合学问的过程中渐渐将话题引向水的形态。帮忙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两个试验一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蒸气的特点,二是为了让学生经历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老师应当提示学生把握好变量,照试验一中两个杯子大小、样子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才能体现公平,提示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试验现象。最终一个部分是基于对水和水蒸气的理解,利用维恩图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设计:1.水到哪里去了蒸发(吸热)水水蒸气无色无味无色无味透亮     会流淌无固定样子气态看不见气态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固定体积较轻液态看得见摸得着有固定体积较重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课题:科学家这样做授课老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明确科学课的要求了解科学家——竺可桢对科学产生深厚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科学课的上课要求,了解科学家伽利略难点:对学习科学产生深厚的兴趣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科学家这样做本册书我们要认识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竺可桢课堂纪律1、课前预备教材、观察试验报告册。2、课内要求坐姿端正,不任凭说话,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用心听讲,乐观思考,回答问题声音低沉。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别人发言,不任凭插话。想发言,先举手。3、课后整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留心生活,自主发觉生活中的科学学问。试验课纪律1、课前预备到试验室上课时要排队进入,不迟到。到试验室后保持清静,不得任凭去碰桌上预备的试验材料。2、课内要求试验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严谨)试验或观察时一丝不苟,认真有急躁。准时做记录,归纳总结。3、课后整理按要求整理试验器材,保持桌面地面整齐。离开前将凳子推到试验桌下。奖惩制度(一)嘉奖要求1、课堂表现:遵守纪律,不任凭乱说话,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请。2、回答问题:乐观回答问题,逻辑清楚,声音低沉。3、试验课:不乱动试验器材和物品,试验严谨。(二)、嘉奖方式:小组嘉奖或个人嘉奖(三)、奖品:集齐9个小印章换一个奖品,可加入班级积分。他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物理学的奠基人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竺可桢使学生明确科学课要求使学生对科学课更有兴趣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课题:水沸腾了授课老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沸腾是水受热超过肯定温度时发生的猛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想、观察、试验、研讨等发觉事实,进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试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探究活动中,进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3.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4.认识到水是地球上格外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难点:试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聚焦:1.课件出示图片提问:你烧过水吗?提问:假如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消灭什么现象?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二、探究(一)预报活动假如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消灭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1.给水加热的试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2.ppt展示试验装置,认识试验器材名称及作用。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5.试验平安提示。6.分组组装试验装置,开展试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试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供应计时器。)三、研讨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3.演示试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2)用画图的形式。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从图片到聚焦的问题,都明确了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提下观察杯子里水的变化。设置问题“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为了让学生对该过程的变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水面会有热气产生,杯底会产生气泡,之后小气泡渐渐变成大气泡上升到水面。老师在这部分应当引导学生从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进行有挨次的观察,并做好具体的记录。第二个问题是“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明确水的沸点,水的沸点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是100℃,这也是学生比较简洁观察到的现象,但学生可能会忽略掉水在沸腾过程中始终保持100℃的现象。板书设计:2.水沸腾了水中:气泡产生水加热水面:气泡裂开水面上:热气产生水沸腾:100℃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响水不开,开水不响)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课题:水结冰了授课老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四周放出热量。2.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观察并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乐于在试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4.在自然环境中,水和冰可以互相转化。重点: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难点: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聚焦1.出示情景图片:冬天屋檐下的冰、水面的冰。提问一:这个场景我们在什么时候能见到?

提问二:到了冬天,水简洁结冰,缘由是什么?

2.出示一支试管(内有清水)。提问:假如让试管里水的温度始终不断下降,会怎样?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二、探究观察一:水结冰的过程出示试验材料:一支试管(内有约四分之一的清水)、一个冰杯、食盐、温度计。提示:冰溶化能使四周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溶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水的温度越来越低吗?2.引导小组讨论:(1)水到了多少摄氏度的时候会变成冰?怎样才能知道?(2)预报水在结冰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3.引导学生汇报发觉。汇报句式:我们经过测量,发觉水在______摄氏度时结冰了;经过观察,发觉水结冰后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观察二:水和冰的异同点1.观察冰的特点。引导:观察试管中的冰,简洁说说冰的特点。2.引导学生归纳。提问: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3.出示维恩图,指导记录方法。4.小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三、研讨全班进行交流研讨:1.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2.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3.冰还是水吗?在冬天,因为温度低会结冰(1)浸入碎冰前,在试管的水面处做标记;(2)持续测量水温,直到结冰;(3)完全结冰后,标记冰柱的高度。温度下降,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体积变大。无色、无味、透亮     、固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是运用冬季场景,唤起学生的前概念“冬天的环境温度低,液态的水就会变成固态的冰”,并将水结冰需要向四周放出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让学生先预报和交流水结冰的温度和水结冰过程中可能消灭的变化,是期望学生能留意到试管里水温变化的过程以及其他各种变化。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水结冰的过程,可以帮忙学生获得水如何结成冰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先开展观察冰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冰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颜色、透亮     度、温度、光滑度、硬度、易溶化等,再通过归纳和梳理,进一步比较冰和水的异同点,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冰是固态的,水结冰后,形态发生了变化。本环节期望通过充分的交流研讨,帮忙学生进一步理解“水结冰只是状态的变化,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概念。板书设计:3.水结冰了温度下降不会流淌会流淌无色有固定样子不会流淌会流淌无色有固定样子没有固定样子无味液体固体透亮     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课题:冰溶化了授课老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溶化。冰在溶化过程中,要从四周吸取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2.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观察并记录冰溶化成水的变化过程。3.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养成在试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觉。4.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重点:经历冰溶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聚焦1.这是一块冰,假如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2.揭示课题:冰溶化了(板书)二、科学探究:1.吸管吹冰块(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溶化。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溶化?假如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假如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溶化的快。(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1)讨论:你知道冰溶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试验?(2)出示试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试验?(4)老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试验方法。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三、研讨:1.学生汇报试验现象:(1)通过试验我们发觉冰为什么会溶化成水?(2)冰溶化前是什么状态的?(3)冰溶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4)冰完全溶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溶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缘由造成的?(6)冰完全溶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2.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3.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4.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5.老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四、课后拓展你们喜爱吃冰激凌吗?我们课后假如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溶化得更块一些?”应当怎么做?需要留意什么问题?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预备,完成试验。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溶化这个试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溶化速度。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b.冰在溶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c.冰完全溶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吸取热量固态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分散成小水珠体积变小冰是固态的水,有肯定的样子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样子,有肯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样子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使学生感受冰溶化的场景,唤起学生前概念“温度升高,固态的冰会溶化成液态的水”,并将冰溶化需要吸取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让学生先预报冰溶化成水可能消灭的变化,是期望学生能留意到试管里冰的体积、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冰溶化的过程,可以帮忙学生获得冰如何溶化成水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水、水蒸气和冰三者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思考,将课堂中的观察所得与自然现象进行联系。板书设计:冰溶化了温度上升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授课老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2.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3.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试验现象。4.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重点:发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难点:学会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聚焦1.出示图片:红糖在水中慢慢溶解。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2.引出小苏打并简洁介绍。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提问:假如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能始终溶解下去吗?二、探究活动一:设计对比试验1.提问: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我们可以怎样做这个试验?2.引入对比试验。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3.试验设计,小组讨论。(1)对比试验应当设置哪些试验条件?(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4.明确试验方法。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做试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6.出示试验记录单。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1.出示试验材料。2.出示试验提示。3.分发材料,小组观察,老师指导。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三、拓展1.拓展资料。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2.课后试验。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假如想在家里做试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小苏打、白糖(1)在两个相同的透亮     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冷水;(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直接设计对比试验还是有肯定难度的。因此,设计试验时,老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对比更有效。明白了对比试验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学生后续规范地进行对比试验打好基础。让学生从课堂的试验延长,课后查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连续研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板书设计: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食盐小苏打约18克约5克溶解能力强溶解能力弱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课题:加快溶解授课老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2.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3.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试验现象。4.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难点:设计对比试验进行探究。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聚焦课件出示一包奶茶。1.谈话:想喝奶茶吗?这是一包奶茶粉,有多少种方法泡好这杯奶茶呢?2.你们认为哪种情况下奶茶溶解最快?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奶茶粉的溶解速度?说说你的理由。(板书:温度、搅拌)二、探究活动一: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1.谈话:刚才我们作了猜想,需要试验来验证。假如让你们选,你会选择先证明哪个因素?(板书:热水与冷水。)2.学生讨论得出对比试验中应相同的条件。(板书:同样多的水、同样多的盐、同时加入)3.课件出示试验步骤和留意事项。4.老师分发材料,巡回指导,小组合作试验。5.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活动二: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1.提问:我们已经用试验证明了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那怎样证明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呢?2.课件出示记录单: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小组讨论设计一个搅拌与溶解快慢关系的试验,完成活动记录单。3.学生讨论得到试验方案,确定要转变的条件4.课件出示试验材料:两份质量相同的食盐、2杯同样多的冷水、1根玻璃棒。5.课件出示试验步骤和留意事项。(1)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一个烧杯搅拌,另一个不搅拌,每2分钟记一次现象。(3)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活动手册。6.老师分发材料,巡回指导,小组试验。7.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三、拓展1.提问:我们发觉了加热和搅拌的方法可以更快地溶解食盐,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2.学生说一说,猜想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3.引导学生设计物质的颗粒大小影响溶解速度的对比试验。4.视频播放——颗粒大小与溶解快慢试验。5.引导学生总结加快溶解的方法。冷水、冷水搅拌、热水、热水搅拌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中。(2)静置10分钟,每2分钟记录一次现象。(3)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活动手册。搅拌与不搅拌。相同的条件:同样多的冷水、同样多的盐、同时加入。把物质的颗粒变小大颗粒热水搅拌——小颗粒热水搅拌奶茶粉具有颗粒小溶解快的特点,也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食物,借此引入,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扶”到“放”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试验,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对比试验应留意进行变量的把握,只能转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为后面的试验探究做好铺垫。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育学生增加合作互助的意识。在探究了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设计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试验,强化学生对对比试验只能转变一个条件的认识,培育学生初步设计对比试验的能力。利用视频,清楚呈现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充分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同时节省课堂时间,加深学生对对比试验的认识。板书设计:加快溶解加快溶解相同条件同样多的水同样多的食盐相同条件同样多的水同样多的食盐同时加入影响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课题:混合与分别授课老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2.使用过滤装置,分别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初步经历探究性试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3.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乐观的探究兴趣。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了解使用简洁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重点:利用过滤装置分别食盐和沙。难点:利用蒸发的方法分别食盐和水。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聚焦1.实物投影:一份沙和食盐混合物。谈话:昨天老师在整理试验物品的时候,不当心将沙子和食盐混在了一起,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忙老师把它们分别开来吗?二、探究(一)活动一:观察食盐和沙的混合物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一份食盐和沙的混合物,观察混合物,讨论什么是食盐,什么是沙,并填写活动手册,(2)给每个小组一个筛子,试试使用筛子分别沙和食盐。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食盐和沙的特点,和用筛子分别食盐和沙的结果。3.提问:用筛子无法将沙和食盐分别开来,缘由是什么?(二)活动二:用水分别食盐和沙1.讨论:将混合物放入水中后,我们可以怎样操作?要留意些什么?用什么方法能够将沙分别出来。2.介绍过滤方法和过滤装置(滤纸和烧杯)。3.老师小牢固验方法和留意事项。课件出示:(1)将混合物放入杯中,加入清水并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2)将杯中的混合物,慢慢分次倒入滤纸过滤,将沙分别出来。4.老师分发材料,小组试验,老师巡视指导。5.研讨:(1)在滤纸上观察到了什么?杯子中的液体是什么?(2)我们是怎样将沙和食盐分别的?(3)水在分别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三)活动三:分别食盐和水1.谈话:我们已经胜利地将沙分别出来,过滤后的这一杯液体是食盐水,假如把这一杯盐水放在阳台上,让杯中的水慢慢蒸发,你们觉得在水蒸发的过程中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有什么变化?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2.提问:假如杯中的水全部蒸发,原先溶解在杯中的食盐会怎样呢?3.谈话: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分别出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呢?4.学生讨论试验方案。5.分组汇报试验方案。6.课件出示:(1)介绍蒸发装置:酒精灯、三角架、蒸发皿。(2)学习酒精灯的构造、火焰的组成和平安使用方法。7.老师小牢固验方法和留意事项。课件出示:(1)将10mL左右的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中。(2)边加热,边搅拌。(3)当有白色颗粒消灭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4)收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留意事项:(1)使用酒精灯时要留意平安。(2)加热后的蒸发皿、三脚架很烫,不要触摸。8.老师分发材料,小组试验,老师巡视指导。9.研讨:(1)蒸发得到的白色颗粒是盐吗?有什么方法证明?(2)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与食盐颗粒比较,他们的大小、颜色、样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食盐和水是怎样分别的?(4)分别后的水到哪里去了?设计意图:三、拓展出示木屑和铁屑混合物图片。工匠在制造产品的时候,产生了许多木屑和铁屑,而且它们混在了一起,工匠想回收铁屑加工成其他的铁制品,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分别出铁屑呢?四、课堂小结通过今日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运用过滤的方法分别不能溶于水中的物质,也学会了用蒸发的方法将溶于水中的物质重新分别出来。由于两者的颗粒大小太接近,无法用筛子分别它们。我们需要思考用其他方法将它们分别开来。学生汇报时可能提到让溶液自然蒸发;用过滤的方法;用酒精灯加热溶液,让水蒸发分别出食盐等方法,老师评价每种方法的利弊。创设情境,直接导入,使研究的问题直观、清楚,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观察沙和食盐的颗粒大小,并尝试用筛子分别它们,试验之后却发觉无法用筛子分别食盐和沙,因为两者的颗粒大小格外接近。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溶解的方法,将食盐变成更小的微粒,再进行分别。引导学生从增加水量的角度,思考溶液的变化,通过溶解和过滤的方法,分别出沙,并学会使用这个方法来分别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通过使用蒸发的方法,发觉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从而学习分别溶解在水中的物质。科学学习的目的在于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将学到的学问迁移运用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设计:混合与分别过滤蒸发教学反思:课题:我们来做“热气球”授课老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变冷后又下降。2.能通过模拟试验认识和描述某些生活现象。能运用画图、书写等形式记录试验现象。3.知道在肯定条件下,科学试验是可重复的。进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4.了解燃放孔明灯的危险性。了解热空气上升原理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变冷后又下降。难点:了解空气受热膨胀后为什么质量会变轻。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聚焦出示热气球的图片,观察图片说说热气球是怎么上升的?那么为什么加热空气热气球就可以上升呢?(板书:猜想:)引导学生把想法说明确探究学生操作试验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热气球”,来探究一下加热后空气发生了那些变化热气球就上升了。(板书:我们来做“热气球”)试验材料:一个较大的塑料袋、一个纸筒和一支蜡烛。(试验前,要提示学生留意用火平安。)试验步骤:点燃蜡烛,然后将纸筒罩住蜡烛,再将塑料袋罩住纸筒,1、2号同学分别用手拎住塑料袋一角。3号同学用手贴住袋子的外壁,当感觉到袋子变热了,松开双手,观察接下来发生的现象。重复几次试验,同时4号画下观察到的现象。观察要点:(1)手摸袋子感觉空气的温度变化。(2)手拎袋子感觉力气的变化。(3)眼看塑料袋绷紧程度的变化。(4)放手后袋子上升和下降的变化。2.分析试验现象(1)讨论:活动中有的小组“热气球”飞得很高,过了很久才落下来,你们是怎么做到的?而有的小组刚飞起来就落下去了,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吗?三、研讨。1.加热前后,你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为什么热气球可以上升?用句式:加热前,我看(感受)到……,当袋子内空气被加热后,我看到(感受)……因为……来回答。为什么空气膨胀就会变轻呢?我们可以用小圆圈代表空气微粒,加热后,空气膨胀,体积变大,空气微粒间的空隙变大,相同体积下空气微粒更少,所以就更轻。请4位同学上台演示空气微粒的运动过程。2.为什么“热气球”最终又下降了呢?四、拓展孔明灯为什么会升上高空呢?平安提示:由于孔明灯存在着严峻的火灾隐患,请尽量不要燃放孔明灯播放视频——燃放孔明灯的危害,提问,通过观看视频你有什么新的认识?热气球是通过加热里面的空气升上去的熟读试验步骤后动手试验边试验边观察边记录预设:我们组加热的时间长,所以飞的就高我们组袋子放的有点低被烧焦了一点所以飞不高预设:加热前,我看到袋子是憋的,当袋子内空气被加热后,我看到袋子变鼓了,因为空气一加热就变多了,热气球就上升了预设:塑料袋内的热空气渐渐变冷,冷空气不会上升,导致塑料袋因为自身重量慢慢飘落。它和热气球的原理一样,利用热空气膨胀会上升带动孔明灯飞行。预设:学生可能回答孔明灯降落的地方可能会引起火灾,所以不能在户外任凭放飞孔明灯。通过图片引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使本堂课研究的中心从热气球本身聚焦到热气球里面的空气,引发学生思考:空气加热后的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给每个学生明确分工,让其清楚认识到活动过程中应当怎么做,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试验过程中熬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分析活动的成败,反思活动中做的到位和不足之处,便于再一次操作的改进。这个反思过程也是对于“热气球”升空原理的一个认识过程。通过塑料袋的变化分析空气体积的变化,认识到塑料袋上升实际是由空气受热膨胀后带动它升空所致。考验学生组织语言能力及逻辑能力。通过观看孔明灯危害的视频使学生认识到要尽量不燃放孔明灯,进一步深化保护环境的意识3分钟17分3分钟15分2分钟猜想:现象板书设计:猜想:现象“热气球”加热现象“热气球”加热现象表面变热了“热气球”变得鼓起来手要拎着——手要按住空气变热了空气体积膨胀空气会上升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课题: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授课老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转变。如水的三态变化。2、利用所学学问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想、观察、试验、研讨等发觉事实、做出推断、进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试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3、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进展同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4、认识到水是地球上格外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聚焦课件出示用橡皮泥做的各种物品。谈话: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做的?你想不想也用橡皮泥来做一些物品呢?可以怎样做?二、探究(一)活动一:让橡皮泥、纸发生变化1.课件出示材料:4张白纸、1盒橡皮泥。2.明确活动要求:(1)每人用橡皮泥和一张纸各做一样东西,让橡皮泥和纸发生变化。(2)制作完成后,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表格前两行的内容,“我们做了什么”,“它们的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吗”。比较橡皮泥、纸和水的变化3.明确制作要求:(1)先用橡皮泥做,再用纸做。(2)时间15分钟。(3)小组讨论,完成记录。4.老师分发材料,小组试验,老师巡视指导。5.小组展示作品,说说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是怎样做的,橡皮泥和纸有了哪些变化?它们还是橡皮泥和纸吗?6.小结:我们通过挤压、拉伸、切成小块等方法,让橡皮泥和纸的样子、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转变,还是橡皮泥和纸。(二)活动二:比较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1.谈话: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制作,橡皮泥和纸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依据本单元学习的关于水的变化的内容。请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剩余部分。2.小组讨论填写表格。3.学生汇报表格。4.研讨:橡皮泥、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5.小结:橡皮泥、纸和水虽然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转变,仍是原来的物质。6.提问: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水这样的变化吗?三、拓展课件出示一个压瘪的乒乓球。1.提问:这个乒乓球被压瘪了,有什么方法让它恢复原状呢?2.老师演示试验:把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乒乓球发生了什么变化?缘由是什么?(也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动图将此过程演示出来。)3.小结:乒乓球内部的气体受热膨胀,所以瘪下去的地方又鼓起来了,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作“热胀冷缩”。4.提问:你知道其他类似的现象吗?课后做一个小调查。比较橡皮泥、纸和水的变化日期我们做了什么它们的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吗橡皮泥纸水预设:水有结冰、变成水蒸气等形态上的变化直接出示橡皮泥,让学生动手,用橡皮泥做各种物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橡皮泥和纸的变化活动整合在一起,尝试长时探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感知变化,思考变化。通过将水的三态变化与橡皮泥、纸的变化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发觉橡皮泥和纸、水等物质都是样子、体积、形态等方面发生了转变,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科学原理去解释一些现象。板书设计: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原来的物质样子变化原来的物质大小变化形态变化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课题:感受空气授课老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空气具有无色、透亮     、无味、会流淌等特征。空气总会布满各处。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洁的方法观察空气。能以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同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叙述自己的观点。4.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猎取资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难点:用与空气有关的嬉戏和活动,丰富学生的认知,发觉空气的更多特征,证明自己的观察结果。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聚焦1.利用空气特性的好玩演示试验。让学生依据演示试验的现象说出这是利用了空气的什么特点,并说说自己的已有阅历。2.谈话:空气还有什么特征和作用呢?3.绘制气泡图。4.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记录。二、探究活动一:传递嬉戏1.明确活动要求。以班级的竖排为小组,用不同的容器盛装3种不同的物质,看看哪一组传递的速度最快。2.小组讨论传递方法。3.选择传递工具,学生比赛。4.学生汇报。汇报时要求学生用“我用什么方法,知道空气什么特征。”这样的句式。5.小结分析:在气泡图“特征”的部分做好标记,标出空气与石头或水的相同特征,如:较稳定的外形特征(无色、透亮     )、有质量、占据空间、能流淌。活动二:感受空气1.让学生用很大的透亮     塑料袋装起空气,感受空气能占据空间,具有质量。2.学生通过吹气球、颠球、吹哨子等嬉戏发觉空气更多更好玩的特点。3.学生修正和补充之前关于空气的认识。三:拓展出示一些图文资料,介绍物质的三态是如何科学划分的,利用好玩的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四、课堂小结通过今日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具有无色、透亮     、无味、会流淌等特征。而且,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空气中的氧气帮忙火柴燃烧,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我们还发觉一些空气特征,但不很确定,需查找更多的证据验证,具体内容我们将在以后慢慢学习。一方面,了解学生关于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的前概念;另一方面,本单元后面的研究内容都需要在此基础上展开,从而完成对空气更全面的、更科学的认知建构。嬉戏开始前和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本环节既是对空气特征的总结,也是对观察方法的总结。通过嬉戏丰富学生的认知,发觉空气的更多特征,在嬉戏中了解、验证空气的特征。再次引导学生回到气泡图的归纳整理上,气泡图里整理出来的关键词,是整节课乃至整个单元的探究线索。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课外科学阅读,激发学生科普阅读的兴趣,比如,三态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如何转化?有时候,三态之间的界限犹如不那么明显,比如沥青、果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课题: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授课老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空气占有肯定的空间,并且布满各处。2.用简洁的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研究空气占据空间。运用相关学问,使用材料设计小试验。3.培育对于空气进行研究的兴趣。能依据要求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用试验现象做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能基于事实的推理。4.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可以便利我们生活,比如,包装使用的泡沫空气垫。教学重、难点:重点:按步骤完成试验,记录试验现象。难点:将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之间建立起一个逻辑联系,对试验现象进行基于事实的科学的解释。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聚焦1.激发兴趣,引入主题。提问:大家都知道,纸遇到水会变湿。假如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到水里。里面的纸团会变湿吗?2.让学生预报杯底的纸团会不会被水打湿,并说出理由。二、探究1.试验方法的指导。(1)在塑料杯底粘上一个纸团。(2)在水槽的水面上撒一些漂移物(如塑料泡沫),便利观察水位变化。(3)把杯子慢慢地竖直倒扣在水里,观察试验现象。纸团湿了吗?(4)在杯底扎一个小孔,用同样的方法再把杯子压入水中。认真观察,有什么变化?(5)用打气筒连着球针,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一些空气。空气能将水挤出杯子吗?特殊     提示:用纸巾或毛巾将杯子边缘的水擦洁净后,再取出杯底的纸团。2.阅读学生活动手册,了解记录方法。3.学生完成试验后展示试验记录。4.研讨:杯中的水和空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汇报句式:“我用什么方法,观察水位什么变化,说明空气……”三、拓展出示小挑战的材料。现有半瓶水、一块橡皮泥和两根吸管,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你能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吗?四、课堂小结通过今日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占有肯定的空间,并且布满各处。我们将在以后慢慢学习更多空气的特征。会,遇到水就会湿空气占据空间。第一次,杯底的纸团没变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内的空间,导致水无法进入杯内。第二次,杯底的纸团被完全浸湿了,是因为空气从杯底的小孔泄漏出去,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空间。第三次,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又重新被空气占据。这是一个格外重要的研讨环节。老师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从中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认同空气会占据空间,从而帮忙学生完成对空气更全面的、更科学的认知建构。试验过程中消灭了多个现象——水的变化、空气的变化以及纸巾的变化,这些现象观察起来简洁,记录下来也不难,难点在于学生能否将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建立起一个逻辑联系,也就是基于事实的科学的解释。本活动让学生用透亮     的瓶子来做这个试验,就是为了将这一过程可视化。这是一个让学生对概念加深理解的试验。板书设计: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打气打孔打气打孔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课题:压缩空气授课老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占有肯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发觉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2.使用试验方法证明空气确实占据空间。使用对比试验把握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试验结果。3.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报和解释。体会多次试验能提高试验结果的可信度。4.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进展的关键因素。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使用试验方法证明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聚焦老师先出示水、空气、石头三种物体的图片,让小组讨论:这些物体都占据空间,水和空气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二、探究1.明确活动要求。(1)用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达到同一刻度)的水和空气,然后堵住注射器管口,将活塞向下压,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2)把你的预报画下来,并说说你的理由。(3)进行上面的试验,记下初始的刻度,堵住注射器管口,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然后松手。记录你的观察结果。(4)慢慢用力向上拉注射器活塞,然后松手,你又发觉了什么?(5)重复做几次上面的试验。(6)在记录单上画出向下挤压和向上拉伸时,管内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情况。2.学生做试验,填写汇总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