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的教学设计_第1页
《陈情表》的教学设计_第2页
《陈情表》的教学设计_第3页
《陈情表》的教学设计_第4页
《陈情表》的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情表》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陈情表》的教学设计A.识记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特殊句式等。B.鉴赏文章构思技巧,揣摩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初中曾学过《出师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表现孔明鞠躬尽瘁的忠心,也“常使英雄泪满襟”,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与《出师表》齐名的是李密的《陈情表》,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后人说:“忠则出师,孝则陈情。”1.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查,打牢基础。(投影)A.对加重实词进行解释慈父见背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犹蒙衿育不衿名节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B.注意多义虚词“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猥以微贱臣具以表闻圣朝以孝治天下但以刘日薄西山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C.注意以下句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州司临门,急于星火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设疑,了解文章内容。你认为“情”在文中有哪几层含义?试用文中的话概括。(1)孝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2)忠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3.探究问题(1)李密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请求时,碰到了什么困难?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李密处在二难境地,特别是李密乃亡蜀之臣,如不应诏,会招来杀身之祸。(2)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出于情,归于理。李密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述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抬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先尽孝,再尽忠,亦合情合理。晋武帝阅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足见这篇文章写得多么成功。4.赏析语言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它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1)用词委婉,感情真挚。《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敏感的问题。文中用了不少婉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用“猥以微贱”“犬马怖惧”等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表白自己的心迹,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可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语言加以分析。如:“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崇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2)语言骈散并用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内容的对立,突出李密无所适从的心态。“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祖母”与“臣”的两情相依、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的拳拳孝心。让学生找出另外的句子加以分析。阅读夏完淳《狱中上母书》中的一段,进一步体会文章真挚感情的表达形式和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孝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于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己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仅仅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性。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对“孝”的再认识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观,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第二篇:陈情表教学设计《陈情表》教学设计设计人:思南县第九中学——梁亚时间2013年9月20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过程目标:了解作者李密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炼的言情感目标:体会文中的人性美和语言美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教学难点:揣测作者李密陈青目的。教学方法:引导法、学生分析法、讨论交流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好些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想做官,于是想方设法去拒绝。比如庄子,有人想推举他去做官,他竟然对人家说:你见过那用来你祭祀的牛吗?给他披上织有花纹的锦绣,给他吃草料和豆子,可是等到牵去太庙宰杀时,他却想做个没人看管的小牛都不可能了。再比如西晋初年的李密,朝廷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可是他却因为要照顾年老体弱多病的老祖母而只能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的情况。说出自己无法应诏的理由,由此打动晋武帝,不仅同意他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还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李密上奏的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陈情表》。“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可以介绍古代有关章、表书、议的知识)板书课题:《陈情表》。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课件,把学生容易读出错的字的拼音展示出来。终鲜衅(xiǎnxìn僴)兄弟期功强(qiǎng)近常在床蓐(rù)猥(wěi)以微贱岂敢盘桓(huán)庶刘侥(jiǎo)幸2、出示配音朗诵的课件范读课文,并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3、设置问题,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1)是谁陈情?陈的是什么情?怎样陈?学生回答。总结归纳: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2)向谁陈情?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3)陈什么情?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动情还是”晓理?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为之动容。三、分析课文(一)1、齐读第一段。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回答,老师做总结板书。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课件显示。第一:父丧母嫁第二:多病伶仃第三:门衰祚薄第四:夙婴疾病板书设计陈情表第一:父丧母嫁第二:多病伶仃第三:门衰祚薄第四:夙婴疾病作业:反复吟读,品味情感第二课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第一自然段。一、导入: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悲苦的家庭境遇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中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政权,招贤纳士,李密却推辞不就,这会不会引起皇帝的不满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看李密怎样化解误会。二、分析课文(二)1、齐读课文第二段2、文中那些地方体现出新王朝对李密的启用,李密有事怎么应对的?3、这一段中我们看出李密的态度如何呢?4、李密一开始为什么要写到“伏维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明白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的计谋就是晓之以理。因为晋朝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5、梳理第二段内容。三、分析第三段1、李密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又是怎样化解的?古代有“一臣不能二主”要矜守名节,所以金文迪怕李密也这样,李密在本节中写道: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其实就是为了消除误解。2、李密为什么要写到“区区不能废远”?因为祖母“日薄西山,朝不虑夕”本段中李密写那么多都是在讨晋文帝的欢心,向他诉苦衷、求谅解,表心志。具体内容课文讲解时解决。四、分析第四段。1、教师范读第四段,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本段。2、晋文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情感和态度会有哪些变化?学生自己讨论。3、李密最后的请求时什么?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五、学生讨论总结四段内容。课件归纳。一、自诉家境夙遭悯凶、相依为命。二、明写感激,实写辞不赴诏的苦衷。三、喻孝道之理、明降臣守名节。四、先尽孝、后尽忠,愿乞终养。五、作业:背诵课文第三课一、分组背诵课文二、分析艺术特点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1、一词多义:(略)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等,让学生收集古代表示推举做官的词语。四、口语训练:主要考察学生学习之后情感方面的变化。(让学生谈谈李密的《陈情表》的意义,对学生自身有何教育和影响)五、讨论: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六、结束本文学习。布置作业:文中李密处处谈到尽孝道,情同学们分析一下,李密是在以孝为幌子不想赴任,还是真的要照看刘母?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篇:《陈情表》教学设计《陈情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陈情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主要目的是领略“辞”“序”“表”等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让学生在体会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掌握借助背景材料来分析理解作品的鉴赏方法。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章。主旨是申述自己“不就职”“乞终养”的想法。朝廷征召,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不应召,则有自矜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之嫌。但相依为命的祖母老迈,又不能远离出仕。李密本着以情动人的目的,从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层层推进,悉心说服武帝体恤下情。结果武帝不仅同意他的请求,还“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本文是学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抒情技巧的典型范例,同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忠”“孝”含义的认识,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经过前四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体读懂文章内容;基本学会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学习本文,学生一般能感知文章的主旨,并会受到形象、生动的语言的感染。但文章古今异义词很多,虽有注释,仍会给学生阅读造成障碍。理解本文缜密的构思、委婉的表达以及古人宁可不做官也要奉养长辈的“孝情”则是学习的难点。三、设计思想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2.教学应突出语文科特点:文言文、文学作品、略读课文。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和体验,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并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3.阅读鉴赏,“读”是“赏”的前提。特拟本文的教学方法为:自主(自学)——讨论(小组学)——交流(师生学)。课前预习要求为:(1)结合页下注,疏通文意。(2)思考文章内容(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学生如果预习不深入,就可能缺乏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就难以达到有价值的表达和交流。为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特预设一些辅助性讨论问题。四、教学目标通过诵读,丰富文言语感,提高诵读能力。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方式,了解“表”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理解古代“忠”“孝”的含义,学习以情动人的语言表达技巧。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之“情”,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难点:理解本文多角度、层层深入的陈述方式,体会情之深,理之透;理解“忠”“孝”的含义。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基础知识学习。2.鉴赏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行文思路。(二)过程设计:1.导语与解题。初中时,我们学习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千百年来,人们常把它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原因何在?这节课让我们一块走进《陈情表》探个究竟。“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这种文体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如《出师表》。(解说: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可根据需要,适时穿插。)2.预习检查。(1)基础知识(展示投影,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予以相应的评价、点拨)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除臣洗马四十有四(2)翻译下列语句,并解释加点词语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晚有儿息形影相吊察臣孝廉举臣秀才除臣洗马不衿名节听臣微志拜表以闻(解说:了解学情,夯实基础。正音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因义定音的认识,并为诵读作准备。词义解释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拓展,如联系《孔雀东南飞》中“见”的用法;联系“媳”的造字法理解“息”的义项。)3.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默读全文。然后分组讨论:(1)疑难文句:学生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解决。(2)文章内容:“陈”了哪些情?是如何“陈”的?为什么要“陈”这些情?(教师巡行,倾听。)4.全班交流。(1)针对上述讨论内容,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结果,展示其个性化解读。(2)教师对交流结果进行评价、点拨。(3)教师用多媒体逐层展示“板书”,进行小结(见“板书设计”),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习本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要想让别人真正体谅自己,听从自己,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5.学生有感情的自由诵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情感。6.作业布置(1)《晋书·李密传》中说,武帝读完《陈情表》后赞叹道:“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请你站在武帝的角度,谈谈本文深深打动他的原因。(2)整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虚词“以”的意思和用法。(3)熟读背诵课文。(解说:作业(1)变换角度设问,训练分析、综合、应变能力,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难点;(2)、(3)为识记之用。)【附】辅助性讨论问题:(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和使用方式。)1.李密申述祖母需要自己终养的理由有哪些?(文中概括性的语句是: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1)对己恩深(2)境况凄凉(3)供养无主(4)孝乃人之本性(解说:引导解读作者多方陈述之“孝情”。)2.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李密直接提出尽孝的请求,你会答应他吗?不会。晋武帝建立新晋,希望招揽人才,收买人心,而李密却欲“徇私情”,不“报国恩”。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什么不舍孝而全忠呢?何况既然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是不是“矜守名节”,不与新朝合作呢?(解说:引导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时,应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行文思路。)3.对李密来说,祖母老迈,自然不当远仕;但得罪圣上又会招来不测。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里,言辞不可不慎。只表达“孝”情显然是不够的,那么,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的呢?(1)开篇痛陈凄苦身世,把对方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2)对朝廷的征召表达陨首难报的感激之情,讨取欢心。(3)用晋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为“终养”找出一个响亮的“法”据。(4)直陈“少仕伪朝”之事实,剖白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表白无意抗旨,让晋武帝消除疑虑,明白自己的忠心,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5)以祖母病笃惨境打动晋武,让他明了祖母病重是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6)以年龄对比的方式说明尽节日长,报刘日短,从而提出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使“理”更加周全。(7)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起誓动情。(解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表达技巧)第二课时(一)教学要点。1.体会本文作者准确、生动、形象的用语,节奏的抑扬顿挫。2.学生诵读能力训练。3.深化学生对“忠”“孝”的认识。(二)过程设计。1.巩固强化(1)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前课布置的作业(1)、(2)。(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时评价、点拨。2.咬文嚼字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句,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品味其艺术效果。例如:(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四字骈句,按时间顺序叙述,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以长幼、内外皆无,显示自己的孤苦伶丁。用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的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富有感染力。)(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的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解说:品味本文的用语,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表达。)3.诵读训练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感恩的心》(学生都很熟悉)作诵读配乐,为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深情营造氛围。(1)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2)诵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课文。(3)师生交流诵读方法。4.拓展延伸(1)思考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参考理由一: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挚情,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参考理由二:对蜀汉有念旧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马氏是以屠杀篡权取得天下,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对官场厌倦;或想做官,但因对晋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总之,此刻他不想奉诏仕晋,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解说:此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圆其说的阐述独到见解,发展创新意识。)(2)思考讨论: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有这么一段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关于“忠”与“孝”,有人认为,是统治者用于维护自身统治提出的封建思想观念;有人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请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可联系古今人物、事件、有关论述。(解说:此为实践性问题,针对本文特点、目前“忠孝”观念日益淡薄的社会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讨论,引导学生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5.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小结。6.作业布置(1)查阅资料(如任继愈先生《谈谈孝道》等),将自己对“忠孝”的认识加以整理,写成文字。(2)背诵全文。板书设计陈情表李密诉苦情(……)求体恤明孝情(……)告心愿情感恩情(……)讨欢心动之以情表忠情(……)消疑虑引法理(以孝治天下)找依据理说情理(先尽孝后尽忠)解矛盾晓之以理

第四篇:《陈情表》教学设计《陈情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3.深入体会教学设计>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一、导入课题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教学设计>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终鲜(xiǎn)兄弟期功强(jī)近常在床蓐(rù)猥(wèi)以微贱岂敢盘桓(huán)庶刘侥(jiǎo)幸1、思考:为何“陈”?“陈”什么?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2、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三、赏析构思艺术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四、赏析语言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教学设计>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到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教学设计>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教学设计>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5.小结:分析艺术特色:(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教学设计>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五、作品评价(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教学设计>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开放性问题,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六、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1.词类活用:夙遭闵凶:名,忧患,不幸的事察臣孝廉:动,作孝廉,为孝廉臣之进退: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举臣秀才:动,作秀才,为秀才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远离猥以微贱: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则刘病日笃:状,一天天地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5.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今臣亡国贱俘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6.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7.修辞方式:比喻,对偶,婉曲(“舅夺母志”讳母亲改嫁)8.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第五篇:《陈情表》教学设计关于教材:本文选自《文选》,是魏晋时期的名流李密向晋武帝上的表文。李密曾为三国时期蜀国旧臣,蜀亡后隐居乡里,累举不应。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而李密做为亡国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既怕晋帝猜疑,又不愿就职。于是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当时,晋武帝统一中国后,一方面打着“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拢络人心,一方面又对坚决不从者采取高压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李密一味不应,只能招致更大的灾祸。所以李密写此表,既要打动晋武帝,不让晋武帝猜疑;又要为自己的不就职找出充足的理由。因而李密就抓住“以孝治天下”大做文章,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曾有人说过: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可见这是一篇抒情之作的典范。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学习如何表达感情,打动别人。教学设计:运用诵读、点拨和训练的方法,以了解文体特征、体会作者感情、把握构思艺术、体味语言特色和积累文言知识为重点;突破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构思艺术、积累文言知识的难点,力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抒情和借情说理的方法,体会怎样抒情才能打动人心的手段。学会鉴赏古代优秀作品。本课安排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侧重于语言的理解和掌握;第二课时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写作特色的梳理。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体会课文陈情于事,情深理切,感情真挚的特点。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用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2、技能目标:培养阅读文言文时能准确解释字词、翻译文句的能力。培养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叙事说理,言辞恳切的情感。批判地对待封建时代的忠孝思想。树立尊敬长辈的良好品德。教学重点:1、了解“表”这种文体的特征。2、体会作者在文中表露的“先尽孝后尽忠”的情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感情。3、赏析文章文思缜密,脉络分明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教学难点:1、准确解释字词、翻译文句。2、体会课文陈情于事,情深理切,感情真挚的特点。3、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训练法。课时安排:两个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积累文言字词知识。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孝敬长辈,忠于朝廷,是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人们奉行于此。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认为“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2、介绍背景:晋武帝统一中国后,一方面打着“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拢络人心,一方面又对坚决不从者采取高压政策。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而李密曾为三国时期蜀国旧臣,蜀亡后隐居乡里,累举不应。这是因为李密做为亡国之臣,尚心存疑虑,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既怕晋帝猜疑,又不愿就职。在这种情况下,李密一味不应,只能招致更大的灾祸,所以李密既要打动晋武帝,不让晋武帝猜疑;又要为自己的不就职找出充足的理由。于是他就抓住“以孝治天下”大做文章,并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3、文体知识: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文心雕龙》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说出了几种奏章的用途。“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有以下三个含义:1、情况;2、衷情;3、情理。课文的题目应该是兼而有之。二、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范读后进行正音:(括号内的数字为声调)险衅(xin4)闵(min3)凶期(ji1)功茕(qiong2)茕孑(jie2)立洗(xian3)马逋(bu1)慢日笃(du3)拔擢(zhuo2)优渥(wo4)矜悯(jin1min3)2、指导学生朗读。在上面正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小声读,力求读准字音。然后集体朗读。再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如: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最后指名朗读。在学生朗读后,教师根据朗读情况作具体评点和指导。三、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1、对照注释,自由阅读课文,尝试翻译课文。要求:在疑难地方做标记,以备提出问题。2、解决学生疑难问题。让学生在全班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点拨,帮助解决。(课文翻译略)3、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4、梳理结构:(板书)祖孙相濡之情陈情于事奉诏两难之情悲恻动人当效微命之情乌鸟反哺之情5、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一直流传至今。四、字词知识归纳:(一)通假字:夙遭闵凶(“闵”通“悯”)常在床蓐(“蓐”通“褥”)四十有四(“有”通“又”)(二)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臣之辛苦(三)重点词语:见,(1)看见。(2)及解,见识。――敢陈愚见。(3)表被动。――信而见疑。(4)通“现”。――风吹草低见牛羊。除,(1)清除,去掉。――为民除害。(2)任命官职。――除臣洗马。息,(1)呼吸。――得复喘息。(2)停止。――车不停而马不息。(3)子女。――晚有儿息。(四)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夙遭闵凶(忧患凶丧之事)猥以微贱(微贱的身份)矜悯愚诚(愚笨的诚心)2、使动用法:具以表闻(使――闻)无以终余年(使――结束)保卒余年(使――终了)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赏析本文行文的构思艺术;把握主题。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一、检查作业: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后视完成情况略作总结,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二、具体研究、讨论课文:(一)诵读第1段,研究、讨论以下问题:1、本段哪一句话是作者陈述的中心?作者究竟有哪些“闵凶”?明确:夙遭闵凶。“闵凶”之一:父丧母嫁。“闵凶”之二:孤苦多病。“闵凶”之三:门衰祚薄。“闵凶”之四:夙婴疾病。2、哪些语句写祖孙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出其凄苦?作用是什么?明确:(1)相依为命:零丁孤苦――只靠祖母抚养。刘夙婴疾病――得靠孙子侍汤药。(2)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3)作用:生动地表现其身世的悲苦,令人读而生悲3、开头以“险衅”、“闵凶”备述孤苦,作用是什么?提示:层层叙述,极言凄苦,落在“未曾废离”上,为表达主题蓄势。(二)诵读第2段,研究、讨论以下问题:1、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明确:分为两层。第一层(从“逮奉圣朝”到“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叙朝廷征召的殷切;第二层(从“臣具以表闻”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2、第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为什么李密的官职递增而他却“辞不赴命”?明确: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而他推辞的理由是“臣以供养无主”、“则刘病日笃”。即以祖母病重,应该由他尽孝为由。3、第二层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意思?明确:(1)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表明了事态的严重和紧迫。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表明了处境的狼狈。(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诉说自己“辞不就职”时的矛盾心理。(3)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子称颂朝廷,并表达感恩之情,表明自己“辞不就职”仅仅是因为祖母无人奉养,别无他意。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了。(三)诵读第3段,研究、讨论以下问题: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2、什么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孝情”?什么地方写“忠情”?明确:(1)“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3、思考讨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提示: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4、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呢?明确:(1)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陈说自己理应得到同情。(2)自陈在蜀国做官的经历,李密深知这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的心迹:做官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打消晋武帝的疑虑。(3)称颂君恩,感谢圣朝对自己的器重,表明他“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求得谅解。(4)以祖母“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深深打动晋武帝,让晋武帝明白他“辞不就职”就是因为祖母病重,别无他意,趁势提出了“不能废远”的请求。5、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什么含义?明确:(1)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解除晋武帝的猜疑之心。(2)“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以孝治天下”,“孝”涉及于一般,就更应该延及于特殊了。这样,显得理由充足而且冠冕堂皇了。(四)、诵读第4段,研究、讨论以下问题:1、本段中哪一句话表明了全文的主旨?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明确:(1)“愿乞终养”(2)“尽节”、“报养”――欲忠孝两全。2、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明确:先尽孝后尽忠。作者以祖孙二人的岁数作对比,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3、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2)言之切:“愿乞终养”、“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3)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五)全文综合理解:1、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李密的“孝”?提示: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亲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是少有的,因而也是可贵的。2、李密“陈情”的方法是什么?(1)陈情于事。李密把自己的一片孝心孝情放在家世不幸和祖母病重的叙述中来显示,凄婉动人。突出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患难与共的恳切而真挚的感情。其孝心、来自亲情,出自肺腑,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另一方面极言晋武帝的知遇之恩,真诚地表达了对晋武帝宠遇的感激之情、尽忠尽节之心,以消除武帝对自己的疑心。言辞恳切,博得了晋武帝的怜悯与欢心。使提出的请求合情又合理,难怪武帝也为之动情了。(2)阵情于智。李密面对“诏书切峻”、“郡县逼迫”急于星火的危急形势,从容不迫,应对自如。采用设身处地的换位方式,猜想可能有的诘难而陈说衷情。仿佛面对武帝,一问一答,环环相扣,使武帝无懈可击,欲怒而不能,再辅以真情,情理交织,终使武帝化怒为悯,化疑为信。3、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提示:抓住如下两点:(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三、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引导: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陈情表》的语言无疑是好的,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提示:(1)本文借着排比、对偶句式整齐而和谐的节奏,反复强调语意,情感也得以加强。往往通过句式内容上的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来表达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就是通过内容上的对立,写出了作者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通过母孙二人的两情依依,相辅相成,突出了作者的拳拳之心。(2)参差错落的句式,不仅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如:“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有力的突出了作者先尽孝后尽忠的思想,入情入理,令人感动。“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通过缓急相宜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答应先尽孝后尽忠的不胜感激之情。四、总结:这篇表文叙述了作者幼年的不幸遭遇、家庭的种种困境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细地说明了自己多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感情真挚醇厚,令人感动。构思巧妙。对此我们应该认真体会。五、布置作业:1、仿照本文入情入理地述说的方法,给你的父母或朋友写一段话,诉说自己的心情。(要求:可以用书信的形式写;400――500字)2、背诵这篇文章。教学后记:高三语文《陈情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教学过程: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不想到晋朝为官)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二、赏析构思艺术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来。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正与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6、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三、赏析语言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5.小结: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四、作品评价(一)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二)讨论: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忠”和“孝”或“义理”?(三)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教案点评: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本设计便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陈情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教学方法:作为教读课,选择串讲的方式,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要重点做好预习工作。教学步骤: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二、预习检测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

终鲜(xiǎn)兄弟

常在床蓐(rù)B、猥(wěi)以微贱责臣逋(bǔ)慢

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C、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

除臣洗(xiǎn)马D、逮(dǎi)奉圣朝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薄

更(gēng)相为命分析:B责臣逋(bū)慢,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学生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以利于学习。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