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案_第1页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案_第2页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案_第3页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案_第4页
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学院课程教案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授课专业:体育教育授课班级:2012级ー班、二班主讲教师:XXX所属系别:体育系教研室:理论教研室教材名称:运动生物化学、版次:高等教育第一版2013年1月6日

XX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类别必修课(ノ)限选课()公共任选课()总学时36学分2讲授学时36实践学时0实验学时0授课专业体育教育授课班级12级本科、13专接本授课教师XXX职称助教教学目的和要求课程目标: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机体运动时体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ー门学科。运动生物化学主要采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同时融入多学科的技术,从分子水平探讨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运动过程中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节规律,为增强体质、提高竞技运动能力提供理论和方法。运动生物化学是体育教育专业ー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人体变化的生物学本质、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机能状态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运动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科学地指导不同人群的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为进ー步从事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和体育科研工作奠定基础。教学重点、难点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糖代谢与运动;脂代谢与运动;蛋白质代谢与运动;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调节与能量利用;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系别:体育系教研室:人体科学教研室

.蕴琨、丁树哲.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2006年..爱芳.实用运动生物化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主要参考资料.许豪文.运动生物化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2001年..冯美云.运动生物化学.北京:人民体育,1999年..许豪文、冯炜权、王元勋.运动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1998年.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授课题目(章节) 绪论 ー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第1周共2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研究任务,发展、现状及展望;了解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整体观、动态观,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生命、看待运动中的人体。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难点: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语言讲授为主,引导、提问、图片展示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第一部分:新课导入(10分钟,讲解法)通过介绍竞技体育和大众健身中出现的生化现象,导入本节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容(7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提问、引导)绪论ー、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与任务(―)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1、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来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解、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的一门科学。2、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生物化学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是研究人体运动时体的化学变化即物质代谢及其调解的特点与规律,研究运动引起体分子水平适应性变化及其机理的ー门学科。(二)运动生物化学的任务1、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运动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更微观、更透彻地揭示急性运动与慢性运动体物质代谢及其调节的特点与规律,探讨人体化学组成与代谢能力对运动的适应性反应,分析改善和发展运动能力的分子机理,诠释与论证各种锻炼、训练方法的原理,从而阐明长期、系统的运动对于改

善人体健康水平、提高竞技能力的机制。例如,运动可以减体脂、控体重;力量训练增加肌肉蛋白质合成等。2、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应用运动生化理论和相应的生化指标监测运动负荷、合理掌握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了解疲劳与恢复程度、评定训练和锻炼效果,使运动更科学,更符合运动者的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3、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应用运动生物化学理论指导运动,可提高运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例如,怎样进行适宜的锻炼防治慢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如何采取合理的运动节奏和营养措施等加速运动疲劳的消除和机能的恢复等。二、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展望(-)发展萌芽时期19世纪初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中已涉及到ー些运动生化的研究内容,如英国Berzelius(1807)的论文“肌肉的机器’’中最早报道了肌肉收缩产生乳酸。Chauveau(1887)研究报道了运动时血糖代谢的特点。萌芽时期20世纪初成为ー门单独的学科,此期对高能磷酸化合物的代谢、糖酵解和生物氧化等能量代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20世纪50年代前后,运动生物化学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使这一门学科从理论上的研究逐步做到面向运动实践。1968年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的国际运动和体育联合协会的倡议下,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了有几十个国家代表参加的第1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标志着进入成熟时期。(二)现状1、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其大量的研究成果已渗透到运动生物化学研究的所有领域,相互促进,融为一体。2、生物化学研究的巨大进步影响着运动生物化学。(三)展望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必定发展的更快、更深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研究单个化学成分作用的基础上,更深入探讨机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作用于运动能力关系。另ー方面,更深入探讨运动时代谢基质间、运动时代谢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三、学习运动生物化学的意义与方法(―)运动生物化学的地位运动生物化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也是运动人体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越来越多地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的共同语言,当今已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学习运动生物化学的意义1,树立整体观、动态观;2、注重掌握基本原理;3、加强实验环节;4、紧密结合运动实际。复习题:1、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2、结合实际谈谈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训练和全民健身中的作用。课后自我总结分析:学生对本课程认识较浅,不善于主动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工作。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授课题目(章节)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第周至第ユ周共4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酶催化反应的特点;熟悉运动中机体物质代谢的基本知识;理解运动引起人体物质组成及酶的适应性变化。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酶催化反应的特点。难点: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语言讲授为主,引导、提问、图片展示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第一部分:新课导入(10分钟,教学方法:讲解)复习上节课有关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容(7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提问、引导)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第一节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ー、组成人体的化学物质(-)人体物质组成的分类有机分子:糖质、脂质、蛋白质、核酸「1、根据分子结构特点分イ 维生素无机分子:水、无机盐能源物质:糖质、脂质、2、根据代谢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分( 蛋白质非能源物质:核酸、水无机盐、维生素(-)人体物质组成的含量与功能物质组成含量功能水60L70%体重主要构成人体的体液。糖质2%人体干重主要以肝糖原、肌糖原及血糖的形式存在。脂质30-40%人体干重略蛋白质54%人体干重是人体主要的结构和功能物质。核酸5—15%细胞干重略无机盐4-5%体重既可以作为结构物质,也可与蛋白质相结合维生素含量很低参与体辅酶的构成,调节代谢等。二、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1、加快人体物质的化学反应2、影响体的调解物质第二节物质代谢的催化剂ーー酶ー、概述(-)概念:是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二)化学组成1、元素组成:C、H、〇、No2、分子组成■"单纯酶:完全由氨基酸组成: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核糖核酸酶。ー结合酶:酶蛋白+辅助因子:如ATP酶。金属离子 有机化合物(辅酶)3、多酶复合体:由几种不同的酶经非共价键相互嵌合形成,如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二、酶催化反应的特点(讲授为主,10分钟)(―)高效性(二)高度专一性(三)可调控性三、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底物浓度与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二)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三)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四)激活剂和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四、运动与酶适应(-)酶催化能力的适应有效的运动训练可以使机体对酶的调控能力增强,酶更容易被激活。(二)酶含量的适应运动训练可促进蛋白质合成,使酶含量适应性增多。五、运动与血清酶1、血清酶来源「血清功能性酶:脂蛋白脂肪酶、凝血酶等。血清酶Y非功能性酶:GPT、GOT、CK、ALD等。一般所讲的血清酶是指血清非功能性酶。2、运动与血清酶正常情况,人体组织有少量酶逸出,血清酶的活性相对稳定。当身体的机能状态急剧改变时,血清酶的活性升高。运动时血清酶活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训练水平、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方式、环境第三节运动时物质代谢ー、糖代谢二、脂质的代谢三、蛋白质代谢四、水代谢2、存在形式游离水:约占95%。细胞中水j结合水:约占4-5%〇

(二)水平衡与运动五、无机盐代谢(-)无机盐的分类根据含量多少分r常(宏)量元素无机盐 ー微(痕)量元素(二)无机盐功能详见课本26页表1-3-3〇六、维生素代谢(-)定义、来源与分类: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ー类小分子有机物。维生素水溶性维生脂溶性维生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ー类小分子有机物。维生素水溶性维生脂溶性维生(二)各种维生素的作用详见课本28页表1-3-5〇第三部分:课末小结(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总结本节课容。第一部分:新课导入(10分钟,教学方法:讲解)复习上节课有关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容(7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提问、引导)WWWt3721.COM个磷酸基团组成的核甘酸。二・・欽0 0 0MO,ー。」・0-J.第四节运动时机体WWWt3721.COM个磷酸基团组成的核甘酸。二・・欽0 0 0MO,ー。」・0-J.ー、ATP(讲授为主,25分钟)(―)ATP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1、分子结构:是由腺嘿吟、核糖和3

2、生物学功能(1)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2)合成磷酸肌酸和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二)肌肉活动时ATP的代谢1、肌肉活动时ATP的利用2、ATP的再合成途径二、生物氧化(讲授为主,40分钟)(-)概述1、概念:是指在体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2、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第一阶段:糖、脂肪和蛋白质经过分解代谢生成乙酰辅酶A;第二阶段:乙酰辅酶A进入三殻酸循环多次脱氢,使NAD+和FAD还原成NADHH+和FANH2»生成二氧化碳;第三阶段:NADHH+和FANH2中的氢经呼吸链将电子传递给氧生成水,氧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用于ATP的合成。3、生物氧化的发生部位:主要部位在线粒体。线粒体包括外膜、膜、膜间隙和基质4个功能区间。

4、生物氧化的特点(1)物质的氧化方式主要为脱氢;(2)在细胞37ヒ及近中性的水环境中,通过酶的催化作用逐步进行;(3)物质中的能量逐步释放,ATP生成率高;(4)生物氧化中生成的水由物质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二氧化碳由有机酸脱峻产生。(二)呼吸链1、呼吸链的定义:线粒体膜上的一系列递氢、递电子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一个连续反应的生物氧化体系结构,称为呼吸链。2、呼吸链的组成(1)复合体I:即NADH脱氢酶,含有FMN和铁硫蛋白。作用是催化NADH的2个电子传递至辅酶Q,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M侧)转移至膜间隙(C侧)。(2)复合体II:即琥珀酸脱氢酶,含有FAD和铁硫蛋白。作用是催化电子从琥珀酸转移至辅酶Q,但不转移质子。(3)复合体ni:即细胞色素C还原酶,含有细胞色素b(b526、b566)、细胞色素cl和铁硫蛋白。作用是催化电子从辅酶Q转移到细胞色素c,每转移1对电子,同时有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移至膜间隙。(4)复合体!V:即细胞色素c氧化酶。作用是将从细胞色素c接受的电子传给氧,每转移1对电子,在基质侧消耗2个质子,同时转移2个质子至膜间隙。3、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 へ4、水的生成:物质代谢脱下的成对氢原子经两条呼吸链的传递过程,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三)ATP的合成

1、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高能化合物,如甘油酸T,3一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和琥珀酸辅酶A可使ADP磷酸化合成ATPo这种代谢分子的高能磷酸基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简称底物磷酸化。2、氧化磷酸化:细胞ATP生成的主要方式。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最终生成水,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合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P/0比值:是指在ATP形成时,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所消耗无机磷的摩尔数。可确定氧化磷酸化反应中ATP的生成数量。三、二氧化碳的生成(讲授为主,5分钟)通过脱峻基的代谢过程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此过程没有ATP生成。四、生物氧化的意义(讲授为主,5分钟)1、生物氧化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1)能量逐渐释放,持续利用;(2)合成人体的直接能源(3)产生热量,维持体温;2、运动时生物氧化的意义复习题:1、维生素与运动能力有何关系?2、酶催化反应的特点是什么?3、生物氧化合成ATP有几种形式,它们有何异同?4、试述ATP的结构与功能。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本章是对生物化学的ー个总体概括,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少数同学基础知识匮乏,课前预习不充分,所以个别知识点掌握不是很好。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 ー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第4周至第5周共4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糖的概念、人体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糖代谢不同化学途径与ATP合成的关系;了解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的基本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糖代谢的不同化学途径及其与ATP合成的关系。难点:糖代谢的不同化学途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语言讲授为主,引导、提问、图片展示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第一部分:新课导入(10分钟,教学方法:讲解、引导)复习上节课有关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容(7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提问、引导)第二章糖质代谢与运动第一节糖质概述一、糖的概念和化学组成(讲授为主,5分钟)(-)概念:糖质是ー类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的总称。(二)化学组成:由。H、03种元素组成,其分子式绝大多数都可以用Cn(HzO)n表示。二、糖的分类(讲授为主,5分钟)不能用水解方法再降解的最简单形式的糖。三、糖的生物学功能(-)人体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1、血糖:空腹时其浓度约为4.4-6.6mmol/L,总量约为6g。2、肌糖原:约占肌肉重量的lT.5g/100g湿肌,总量约为350-400g。3、肝糖原:约为15-80g/kg肝组织,总量约为75T00g。(二)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1、糖可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2、调节脂肪代谢;3、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4、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第二节糖的分解代谢ー、糖的无氧酵解(讲授为主,35分钟)(-)代谢过程1、代谢过程:2、ATP的生成数量:参见课本49页表2-2T。(-)生理意义1、正常生理条件下,少数代谢活跃、耗能较多的组织细胞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2、剧烈运动时,能量的供应主要依靠糖酵解作用来获得。二、糖的有氧氧化(讲授为主,30分钟)(-)基本代谢过程可分下列三个阶段:1、葡萄糖或糖原氧化分解成丙酮酸这个阶段也是在胞液中进行的,与无氧酵解过程基本相同。2、丙酮酸氧化脱段生成乙酰辅酶A胞液中的丙酮酸透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体后,经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进行氧化脱竣,(二)ATP的生成:参见课本53页表2-2-3。(三)生理意义:1、产生的能量多,是机体利用糖能源的主要途径2、三竣酸循环是人体糖质、脂质和蛋白质三大代谢的中心环节。第三部分:课末小结(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总结本节课容。第一部分:新课导入(10分钟,教学方法:讲解)复习上节课有关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容(7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提问、引导)第三节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作用ー、糖原的合成(讲授为主,10分钟)由葡萄糖、果糖或半乳糖等单糖在体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基本代谢过程:(1)葡糖ー6ー磷酸的生成,这步反应与葡萄糖酵解的第一步相同。(2)葡糖Tー磷酸的生成。(3)尿甘二磷酸葡糖(UDPG)的生成。(4)糖原的生成。(二)在运动中的意义(二)在运动中的意义1、运动补糖的1、运动补糖的生化基础2、运动后糖原合成增加的机制二、糖异生(讲授为主,10分钟)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作用。(-)基本代谢过程・〇・ ...一・・・的美•及宣(a)草,乙・建盛收检的美•及宣(a)草,乙・建盛收检体的2式见04-10(-)在运动中的意义1、弥补体糖量不足,维持血糖相对稳定。2、乳酸异生为糖有利于运动中乳酸消除。乳酸循环第四节糖代谢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ー、糖原与运动能力(讲授为主,15分钟)(-)肌糖原1、肌糖原与无氧代谢运动能力:肌糖原储量过低,可抑制乳酸的生成,从而降低无氧代谢能力。2、肌糖原与有氧代谢能力: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中(45-200分钟),运动前肌糖原储量决定了运动员达到运动カ竭的时间;肌糖原储量与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密切相关,在长时间运动的最后阶段,肌糖原水平的高低可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二)肝糖原1、运动时肝葡萄糖的生成(1)肝糖原的分解(2)糖异生作用2、运动时肝葡萄糖的释放:运动时肝葡萄糖释放速率是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加快的。二、血糖与运动能力(讲授为主,15分钟)(―)运动时血糖浓度的变化1、安静时2、1-2分钟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3、4To分钟的全力运动时4、15-30分钟的全力运动时5、1-2小时的长时间运动至疲劳时时6、超过2-3小时的运动至疲劳时(二)运动时血糖浓度的调解1、组织器官的调解2、激素调解3、神经系统的调解三、乳酸代谢与运动能力(讲授为主,15分钟)(-)安静状态的肌乳酸和血乳酸浓度1、肌乳酸与血乳酸浓度的动态平衡2、肌乳酸与血乳酸浓度(二)运动中乳酸浓度的变化1、乳酸穿梭(1)运动肌“乳酸穿梭”(2)血管间“乳酸穿梭”2、运动时肌乳酸与血乳酸浓度变化3、乳酸阈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三)运动后乳酸的代谢去路四、糖代谢与运动适应(讲授为主,10分钟)(-)运动训练与糖代谢适应1、无氧代谢能力训练的适应性变化:主要体现在提高无氧耐力素质方面。2、有氧代谢能力的适应性变化:主要体现在改善糖有氧代谢能力方面。(二)体育锻炼与糖代谢适应1、无氧代谢能力锻炼的适应性变化(1)力量锻炼的糖代谢适应性变化(2)速度、速度耐力锻炼的糖代谢适应性变化2、有氧代谢能力锻炼的适应性变化(1)肌糖原(2)肝糖原(3)血糖第三部分:课末小结(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总结本节课容。复习题:1、简述糖的生化功能。2、简述糖在人体的分布及储量。3、比较糖有氧氧化和无氧氧化的异同。4、什么是糖异生作用?糖异生作用在运动中有什么意义?5、简述人体血糖、血乳酸的来源、去路。6、试述肌糖原储量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课后自我总结分析:糖代谢属于本课程的重点知识点,学生课前做好了预习工作,所以在讲解过程中,师生互动效果比较好,而且重点讲述了糖代谢与运动的关系,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脂代谢与运动 ー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第6周至第7周共4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脂质的概念与功能、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了解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及运动中酮体代谢的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酮体代谢的意义难点: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语言讲授为主,引导、提问、图片展示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第一部分:新课导入(10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提问)复习上节课有关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容(75分钟,教学方法:讲解、提问、引导)第一节脂质概述(讲授为主,15分钟)一、脂质的概念:脂质是指由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二、脂质的分类三、脂质在运动中的生物学功能(-)脂肪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二)复合脂质和衍生脂质是构成细胞的成分(三)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四)脂肪防震和隔热保温作用(五)脂肪的氧化利用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消耗的作用第二节脂肪的分解代谢ー、脂肪的动员与水解(讲授为主,5分钟)脂肪的动员:是指脂肪细胞储存的脂肪经脂肪酶催化水解释放出脂肪酸,并进入血液循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脂肪的水解:是由脂肪酶催化将脂肪分解为1分子甘油与3分子脂肪酸的过程。二、甘油代谢及其生物学意义(讲授为主,15分钟)(―)甘油的分解代谢1、代谢过程:Aヤ ADP NAD* NADH+H4甘油 ►a-甘油磷ユ ► 二羟丙酮磷酸甘油激请,Mg++ aー甘油磷酸脱氯シ/、、、葡萄糖C02+H20+ATPリ糖原2、ATP的生成:参见课本76页表3-2T。(二)运动时甘油代谢的生物学意义1、糖异生作用的重要底物2、甘油所吸附的固定水可补充体液,防止运动性缺水。三、脂肪酸的分解代谢(讲授为主,20分钟)(-)脂肪酸的Bー氧化1、脂肪酸的活化:在脂酰辅酶A合成酶的催化下,脂肪酸转变为脂酰辅酶A的过程,称为脂肪酸活化。2、脂肪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脂酰辅酶A不能透过线粒体膜,需依靠膜上的肉碱携带,以脂酰基的形式跨越膜而进入基质。3、脂酰辅酶A的B一氧化:每次B一氧化作用包括脱氢、水化、再脱氢、硫解4个连续的反应过程。4、脂肪酸完全氧化和ATP的合成R-CVfCHfCH?YOOH

.‘据防領ATPAMP+PPifirftCoAR-CH.-C0-SO4福)R6A沫•堆续送行

ん一气化R-C!屮&ME-C〇〜SCOA

t./T-WUtRCoAR-CH-CHCH;-CO-5CuA

6ー•喂C6AJak算,E悌融就萌A水合・IDシー酔稣战情!tA反复编NATI9做第—8比芝0ArVRalrC-CH1CO-SG>A53 3-«WaCuA(二)脂肪酸。ー氧化的生理意义1、8ー氧化是体脂肪酸分解的主要途径2、是脂肪酸的改造过程四、酮体代谢(讲授为主,20分钟)(一) 酮体的生成肝内酮体的生成0MCHj—CH—CHr—COOH。・羟丁酸(二) 酮体的利用B・羟丁駿脱氢酶NADH+H*HSCoAATP②乙配乙酸硫激酶AMP*PPiCHj—CO-CHr-COOH

乙配乙酸CJfe—COOH乙配乙配捕酶A琥珀翫捕酸A①旗珀院辅酶A转硫酶CHi—CO—CKt一C〇〜SCoACHr—COOHCHe—C〇〜SCoAHSCoAVゝ确解酶CHr-COOH琥珀酸gxrHj_田〜SCoA通过三孩酸循环8,・出。・能量(三)酮体代谢与运动1,运动对血酮体浓度的影响2、运动时酮体代谢的生理意义(1)酮体是体能源物质转运的ー种形式(2)酮体参与脑组织和肌肉的能量代谢(3)参与脂肪酸动员的调解(4)血、尿酮体浓度可评定体糖贮备状况第三部分:课末小结(讲授为主,5分钟)总结本节课容。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讲授为主,10分钟)复习上节课有关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容(讲授、提问、引导,75分钟)第三节运动时脂代谢的特点ー、运动时的脂肪代谢(讲授为主,15分钟)(-)骨骼肌的三酰甘油肌细胞三酰甘油为5-15mmol/kg湿肌,平均为!2mmol/kg湿肌,而脂肪组织为400-800mmol/kg湿重。在进行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耐力运动时,脂肪酸在肌细胞氧化供能有重要作用。(二)血浆的三酰甘油血浆三酰甘油的供能作用很小。在中等强度运动时,血浆三酰甘油浓度变化不明显,但存在血浆三酰甘油转换加快。长期训练使人体血浆三酰甘油浓度降低。(三)脂肪组织中的三酰甘油脂肪水解产生的脂肪酸只有少部分被释放进入血液,供其他组织利用;而大部分脂肪酸在脂肪细胞直接参与再酯化过程。实验证明,运动开始后30min脂解强度迅速提高,在运动中脂解速率进ー步加快,运动2h时甘油动员速率提髙4倍,表明运动中脂肪组织直接过程处于持续稳定的激活状态。二、运动时脂肪酸利用(讲授为主,15分钟)(-)运动对血浆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1、在安静、空腹状态时,血浆FFA浓度相对较低。2、在运动过程中,血浆FFA浓度升高,其转运率也随之加快,并与运动强度的增大有密切关系。(二)运动对血浆游离脂肪酸利用的影响1,安静时血浆游离脂肪酸利用2、运动时血浆游离脂肪酸利用三、影响脂代谢的因素与运动能力(讲授为主,15分钟)1、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2、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3、脂肪动员和脂肪酸转运的能力4、脂肪酸的碳链及饱和度5、膳食干预(1)咖啡因(2)肉碱(3)禁食四、脂肪分解代谢与运动适应(讲授为主,15分钟)(-)耐力训练与脂肪分解代谢的适应(二)产生适应的机制第四节运动、血脂代谢与健康ー、血脂的概念、分类及功能(讲授为主,5分钟)与载体蛋白构成脂蛋白,血浆脂蛋白是血脂的运输形式二、运动对血脂代谢的影响(讲授为主,10分钟)(―)运动对血脂含量的影响(二)运动对血浆脂蛋白含量的影响第三部分:课末小结(讲授,5分钟)总结本节课容。复习题:1、运动中脂质有哪些生物学功能?2、什么叫酮体?酮体代谢的意义是什么?3、运动对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利用有何影响?4、影响脂代谢有哪些因素?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本章属于有氧供能系统,也是运动生物化学的重点知识,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听课认真,积极性髙,讲授过程中与糖代谢联系密切,学生的知识衔接较好,而且学生能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教学过程顺利。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蛋白质代谢与运动授课类型 理论课授课时间 第ス周至第a周共4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蛋白质的概念、分子组成和基本代谢过程,以及运动时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变化的一般规律;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了解运动与蛋白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适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运动时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变化的规律。难点:蛋白质的代谢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语言讲授为主,引导、提问、图片展示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讲授为主,10分钟)复习上节课有关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容(讲授为主,结合提问、引导,75分钟)第四章蛋白质代谢与运动蛋白质及蛋白质代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的蛋白质的基本作用是执行生理功能,但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时,也存在蛋白质净降解和氨基酸参与供能的情况。蛋白质分解代谢首先生成氨基酸后再进ー步进行代谢。第一节蛋白质概述ー、蛋白质的概念与功能(讲授为主,5分钟)(-)蛋白质的概念蛋白质是含氮的ー类有机化合物,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的分类按照蛋白质的组成,可以分为・简单蛋白(simpleprotein)•结合蛋白(conjugatedprotein)(三)蛋白质的功能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讲授为主,10分钟)(―)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一氨基酸存在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300余种,但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仅有20种,且均属L-氨基酸(甘氨酸除外)。氨基酸的分类!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2极性中性氨基酸3酸性氨基酸4碱性氨基酸(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结构主要有C、H、〇、N和S。有些蛋白质含有少量磷或金属元素铁、铜、锌、镒、钻、铝,个别蛋白质还含有碘。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讲授为主,10分钟)(-)ー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二)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体蛋白质所特有的空间结构与其发挥特殊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2肌肉的分子组成与功能第二节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过程ー、相关概念(讲授为主,15分钟)(-)氮平衡由于蛋白质分子的典型特征是含氮量比较稳定,一般是16%,因此,人们常常用含氮量的变化来推测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及其趋势。(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1必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体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共有8种:Vai、lie、Leu、Thr、Met、Lys、Phe、Trpo2非必需氨基酸3氨基酸代谢库蛋白质的代谢体现于体氨基酸库的动态变化。体氨基酸的来源有:(1)源性氨基酸(2)外源性氨基酸氨基酸的去向有:(1)合成蛋白质(2)合成含氮的能性物质(3)分解代谢二、蛋白质的代谢过程(讲授为主,5分钟)(-)蛋白质在体的代谢情况(二)蛋白质合成代谢简述三、氨基酸分解代谢的基本过程(讲授为主,30分钟)(-)脱氨基作用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是氨基酸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其方式主要有联合脱氨基作用和嘿吟核甘酸循环等。!联合脱氨基作用2噁吟核甘酸循环天冬氨酸与次黄嘿吟核甘酸(IMP)相作用生成腺普酸代琥珀酸,后者在裂解酶作用下分裂成延胡索酸和腺嘿吟核甘酸。腺嘿吟核昔酸在腺甘酸脱氨酶催化下水解脱掉氨基,生成次黄喋吟核甘酸(IMP)的过程,称为嘿吟核甘酸循环。嘿吟核普酸循环是在骨骼肌、心肌普遍存在的脱氨基方式。(二)氨的代谢经脱氨基作用脱下来的氨(NH3)»可在体通过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和合成谷氨酰氨两条途径迅速分解。1合成尿素氨的主要代谢去路是在肝脏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因为肝细胞中含有将Mし、CO[合成尿素的酶。每次循环有两个氨基和一个二氧化碳结合生成尿素。运动引起血尿素浓度升高的机理(1)丙氨酸ー葡萄糖循环加强。转运进肝脏的丙氨酸增多,使尿素生成增多;(2)运动加速肌肉中酶老化,其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尿素也增多;(3)长时间激烈运动时,当肌肉能量平衡遭到破坏、ATP不能迅速合成时,生成的AMP在肌肉中脱氨基也会转变为尿素,使血尿素增加;(4)运动使肾脏缺血时,血尿素廓清速度减慢,使血尿素潴留。2经氨基化生成非必需氨基酸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催化下,氨和谷氨酸结合成无毒的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合成酶存在于肝、肾、脑、肌肉等组织中,因此,谷氨酰胺的生成对肝外组织清除氨毒,减轻肝脏的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外源性氨:在肠道中细菌作用引起蛋白质腐败源性氨:主要来自以下代谢途径:(1)谷氨酰胺脱氨基作用;(2)谷氨酸在谷氨酸脱氢酶催化下,氧化脱氨;(3)嘿吟核甘酸循环中AMP脱氨;(4)其他氨基酸在代谢过程中脱氨;(5)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儿茶酚胺、5ー羟色胺等,在单胺氧化酶催化下脱氨。去路:(1)在肝脏,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这是氨的主要去路。正常人体80%—90%的氨以尿素形式排出;(2)在脑、肝脏和骨骼肌等组织合成谷氨酰胺。合成的谷氨酰胺可透过细胞膜到血液中,所以谷氨酰胺是氨的运输形式,谷氨酰胺生成是解除氨毒的一条重要途径;(3)合成氨基酸或ー些含氮化合物。氨对运动能力的影响:运动时高血氨浓度是中枢产生疲劳的因素之一。较严重的高血氨症明显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使运动的控制能力下降,思维连贯性差,最后失去意识。氨对许多生化反应起不良作用。降低丙酮酸的利用、减少摄氧量;抑制丙酮酸的覆化作用和线粒体的呼吸作用,从而危及三験酸循环。(三)酮酸的代谢体多数氨基酸脱去氨基后生成a-酮酸可经糖异生途径转变成糖,这些氨基酸称为生糖氨基酸。可生成乙酰辅酶A和乙酰乙酸的氨基酸称生酮氨基酸(如亮氨酸)。1氧化功能2经氨基化作用生成非必需氨基酸3转变为糖或脂质及其代谢物第三部分:课末小结(讲授,5分钟)总结本节课容。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讲授为主,10分钟)复习上节课有关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容(讲授为主,结合提问、引导,75分钟)第三节运动时蛋白质代谢在正常的情况下机体的蛋白质摄入量与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短时间激烈运动时蛋白质基本不参与供能;长时间耐力运动时,能量需求的失去平衡,为了补充骨骼肌和大脑正常活动对糖的需求,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代谢增强,氨基酸的糖异生作用加强。长期接受力量性运动训练可以明显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引起运动肌壮大。蛋白质是组成人体结构成分和酶等特殊的功能性物质,并在几乎所有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在运动过程中,骨骼肌收缩活动影响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这种运动的影响还延续到运动后。ー、蛋白质代谢与运动适应(讲授为主,15分钟)长时间激烈的耐力训练,由于肌肉中能源物大量消耗,蛋白质供能。运动使细胞膜透性增加,细胞酶外泄,蛋白质代谢加强。(1)运动后恢复1小时,骨骼肌蛋白质合成明显减弱(2)运动后第2小时蛋白质合成速率上升,并在尚未确定的时间持续上升。影响运动后肌肉蛋白质合成的因素:(1)运动时细胞受到牵拉变形或多胺含量增加,促使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大,进入细胞的游离氨基酸数量增加,为合成蛋白质提供了基本原料。(2)在运动后30分钟肌细胞ATP、CP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3)肌浆中Ca”浓度升高,可诱导氧化酶活性升高。(4)因运动引起的环境酸化和体温上升,在运动后逐渐恢复正常,使对蛋白质合成过程的阻遏作用解除。(5)由运动中ATP浓度暂时下降诱导的多胺含量增加,它的作用之一是直接促进氨酰tRNA合成酶和氨酰tRNA转移酶活性,从核糖体水平提高蛋白质合成速率。(6)激素浓度改变,加速复制转录mRNA。耐力训练的作用:耐力训练使骨骼肌线粒体的数目增多,体积增大,线粒体蛋白质量和组成酶活性提高。(谷-丙转氨酶,葡萄糖ー丙氨酸循环)力量训练的作用:快肌中收缩蛋白增多。二、外源蛋白质与蛋白质代谢(讲授为主,5分钟)三、对运动时蛋白质代谢的评价(讲授为主,5分钟)第四节运动时氨基酸代谢影响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之间相互的转化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来自外部运动因素的影响,因为不同的运动强度、运动负荷和运动时间等因素的组合与不同特点的练习或训练容对机体造成的刺激是不ー样的。另一方面运动可以改善机体代谢调节能力,从而促进蛋白质与氨基酸之间的转换。ー、骨骼肌的氨基酸代谢与运动(讲授为主,25分钟)(-)骨骼肌的氨基酸代谢库(二)葡萄糖ー丙氨酸循环运动时葡萄糖ー丙氨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1)将运动肌中糖酵解的产物丙酮酸转变成丙氨酸,可以减少乳酸生成量,起着缓解肌肉环境酸化和保障分解代谢畅通的作用;(2)肌氨基酸的aー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合成丙氨酸,促进氨基酸的氧化代谢;(3)丙氨酸在肌生成和转移到肝脏代谢的过程,以无毒的形式转运氨基,避免血氨过度升高;(4)肝丙氨酸异生成葡萄糖,有利于维持血糖浓度和供中枢、运动肌吸收利用,对维持运动能力、抗疲劳有重要意义。葡萄糖ー丙氨酸循环的意义在于:丙氨酸在肝脏异生为糖,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防止运动肌肉丙酮酸的浓度升高所导致的乳酸增加;将肌肉中的Nル以无毒的形式运输到肝脏,避免血氨浓度过高,对健康及维持运动能力有利。二、个别氨基酸代谢与运动(讲授为主,25分钟)(-)谷氨酰胺的代谢与运动1谷氨酰胺代谢耐力运动时谷丙转氨酶、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增高,喋吟核甘酸循环速率加快。2运动对谷氨酰胺代谢的影响3外源性谷氨酰胺的补充对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二)支链氨基酸的代谢与运动支链氨基酸是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缀氨酸的统称1支链氨基酸代谢肌肉是氧化支链氨基酸的主要组织。安静时,人骨骼肌总能量消耗的14%由支链氨基酸氧化过程提供,属于非糖的能量来源。支链氨基酸是ー种高效氨基酸的组合,是人体中最主要也是最易缺乏的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0%。它有很好的抗分解和促合成作用,能阻止肌肉松弛、萎缩,保持体形,提高肌肉蛋白的储存,在组织的修复中起到节省氨基酸的作用。同时,支链氨基酸还能还能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和增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含量,促进蛋白合成。当体能消耗大时,支链氨基酸会大量流失,需要即时补充,否则支链氨基酸不够,其它剩余的氨基酸都会时效,身体便会分解肌肉细胞,使肌肉质量下降。人体自身不产生支链氨基酸,大都来自食物,这远远不够的,特别是运动者,支链氨基酸是必备之品。2支链氨基酸与运动型中枢疲劳3外源性支链氨基酸的补充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三)芳香族氨基酸与运动儿茶酚胺是体重要的神经递质。其主要对心脏、血管其作用,使血管收缩,心肌活动加强,血压上升,但对血管的作用不是持续性的。芳香族氨基酸与中枢神经系统疲劳存在较大的联系。第三部分:课末小结(讲授,5分钟)总结本节课容。复习题:1、试述氨基酸分解代谢的基本过程。2、试述葡萄糖ー丙氨酸循环的过程及意义。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本章讲述的是蛋白质代谢与运动,大部分学生能提前预习,能较好的和教师讲解节奏同步,但少数同学比较懒惰,总是逃避难点,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加强学生的引导和思想教育工作。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学院教案(章节备课)授课题目(章节) 第五章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调节与能量利用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第10周共2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运动时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骨骼肌三大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和过程;了解运动过程中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进ー步理解代谢能力、供能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运动时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骨骼肌三大供能系统的供能代谢特点和相互联系。难点:运动时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语言讲授为主,引导、提问、图片展示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讲授为主,10分钟)复习上节课有关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容(讲授为主,结合提问、引导,75分钟)第五章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调节与能量利用第一节运动时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ー、 氧化分解的共同规律(讲授为主,5分钟)1、乙酰辅酶A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共同的中间代谢物。2、三竣酸循环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最终的共同途径。3、三大能源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均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健中。化(oxygenotys®肌肉收黑'(Musceconlradkon)同槻情灣(Nerveconduction)化(oxygenotys®肌肉收黑'(Musceconlradkon)同槻情灣(Nerveconduction)合成代制和与国(Synthesisandgrowth)主動吸收(Acth/oabsorption)分通(Secretion)Wfffi(•tai)(讲授为主,10分钟)MH b在 利用(Transport) (Storage) (Utih/ation)P'Pbosphonicacid Creatme Pho6phocreattneM!内能・的存放、掲移、貯存和利用示恵■第二节运动时物质代谢的调节ー、 运动时无氧代谢的调节(讲授为主,10分钟)(-)骨骼肌磷酸原代谢的调节(二)骨骼肌糖酵解的调节二、 运动时有氧代谢的调节(讲授为主,10分钟)(-)运动时糖利用的调节(二)脂肪酸利用的调节(三)糖和脂肪酸利用之间的调节第三节运动时骨骼肌的能量利用运动过程中,机体能量的释放与利用是以ATP为中心的,ATP的再合成有三条途径,又称为运动时骨骼肌的三个供能系统。ー、磷酸原供能系统(讲授为主,15分钟)(-)定义:由ATP、CP分解反应组成的供能系统。(二)磷酸原供能系统的组成1、ATP;2、CP(1)CP的分子结构: 0ーCH.I 3 +ADP0-P—N_C-N-CH?-C-0-i.ーミ1|II || 肌酸激範0 +HH: 〇磷酸肌酸リ lHSH-NT-C-N—CH2一$_0+ATP

h+h20CP的功能 肌酸①高能磷酸基团的储存库;②组成肌酸ー磷酸肌酸能量穿梭系统。参见课本134页图5-3-2。(二)运动时骨骼肌磷酸原供能1、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过程:参见课本135页图5-3-3。2、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启动运动开始时最早起动,最快利用,具有快速供能和的特点。持续时间可维持最大供能强度运动时间约6-8秒钟。运动项目与速度、爆发カ关系密切。短跑、投掷、跳跃、举重及柔道等项目的运动。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运动训练的适应运动训练可以明显提高ATP酶的活性;速度训练可以提高肌酸激酶的活性,从而提髙ATP的转换速率和肌肉最大功率输出,有利于运动员提高速度素质和恢复期CP的重新合成;(3)运动训练使骨骼肌CP储量明显增多,从而提高磷酸原供能时间。二、糖酵解供能系统(讲授为主,10分钟)(-)定义: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生成乳酸,并合成ATP的供能代谢系统。(二)糖酵解供能在肌肉活动中的作用在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中,ATP的生成主要由糖酵解系统提供。(三)运动中骨骼肌糖酵解供能的特点启动全力运动3〇〜60秒功率每千克干肌每秒1毫摩尔持续时间维持30秒到2分钟以最大强度运动。运动项目速度、速度耐力项目;200—1500米跑、100—200米游泳,短距离速滑等项目;摔跤、柔道、拳击、武术等。三、有氧代谢供能系统(讲授为主,10分钟)(-)定义:在氧的参与下,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释放能量合成ATP的供能代谢系统。(-)糖、脂肪和蛋白质在有氧代谢供能中的作用(二)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的特征功率低于其他两个系统。持续时较长。糖:15-2小时、FFA不限时间。间运动项目有氧代谢供能是数分钟以上耐カ性运动项目的基本供能系统,对速度和力量运动而言,提高有氧代谢能力,起着改善运动肌代谢环境和加速疲劳消除的作用。四、运动中三大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讲授为主,5分钟)1、运动过程中骨骼肌各供能系统同时发挥作用,肌肉可以利用所有的能源物质。不存在ー种能源物质单独供能的情况,只是时间、顺序和相对比例随运动状况而异。2、各供能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较大,其顺序为: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糖有氧氧化》脂肪氧化,他们以近50%的速度递减。3、各供能系统维持运动的时间不同。4、运动后能源物质的恢复及代谢产物的清除,必须依靠有氧代谢供能。第三部分:课末小结(讲授为主,5分钟)总结本节课容。复习题:1、简述运动时三大供能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2、叙述运动时三大供能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3、以ー个运动项目为例,分析其供能特点。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本章将人体供能特点进行了分类,三大供能系统包括脂质代谢、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这些知识点与前面的课程讲授非常相关,所以学生学习比较轻松,课堂氛围活跃,供能系统与运动结合的部分,学生也能进行举例和分析,得到比较好的效果。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授课题目(章节) 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第11周共2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分类及其与运动训练的关系,理解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运动后不同物质的代谢恢复规律和代谢适应机制,并学会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运动性疲劳的概念、生化特点、分类及其与运动训练的关系难点: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语言讲授为主,引导、提问、图片展示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讲授,10分钟)复习上节课有关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容(讲授为主,结合提问、引导,75分钟)第一节运动性疲劳概述(讲授为主,15分钟)ー、运动性疲劳的概念有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第二节运动性中枢疲劳的生化特点(讲授为主,20分钟)三、 神经递质的变化三、其他因素:某些感染等。第三节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讲授为主,15分钟)ー、 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参见课本150页表6-3-2。二、耐力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参见课本151页表6-3-3。第四节运动性疲劳的机制(讲授为主,25分钟)ー、疲劳链:参见课本152页图6-4-1。突变理论:参见课本153页6-4-2,154页图6-4-3。运动性疲劳与神经-分泌ー免疫和代谢调节网络:参见课本155页图6-4-4。第五节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ー、 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规律(―)超量恢复原理在恢复期的ー个阶段中,会出现被消耗的物质超过原来数量的恢复阶段,称为超量恢复。(二)运动应激ー适应学说应激ー适应学说是以神经分泌和免疫理论为基础的。运动员长期处于剧烈的运动训练或比赛的应激状态下,而环境还能保持相对稳定,这有赖于机体神经分泌系统针对应激原对身体各种功能影响的精细调节,使环境不发生剧烈波动,逐渐过渡到适应。二、运动后物质代谢的恢复运动后恢复期物质恢复的速度不同,可用半时反应来表示物质恢复的速度。半时反应是指恢复运动时所消耗的物质的二分之一所需的时间。(-)代谢产物的消除以乳酸的消除、氨的消除、自由基的消除为例说明。(二)能源物质的恢复以磷酸原的恢复、肌糖原的恢复为例说明。三、过度训练四、运动能力提高的代谢适应机制(-)蛋白质合成的适应性变化(二)能源物质的代谢适应(三)运动训练的整体适应机制第三部分:课末小结(讲授为主,5分钟)总结本节课容。复习题:1、中枢和外周运动性疲劳各有什么生化特点?2、运动后恢复的生化规律主要有哪些?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本章节,学生学习认真,能够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分类及其与运动训练的关系,初步认识了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运动后不同物质的代谢恢复规律和代谢适应机制,并学会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学习氛围良好。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授课题目(章节) 第七章运动与适应的分子调控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J第12周至第13周一共4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DNA的自我复制过程、RNA的生物合成及功能、慢性运动机体适应的分子空机制。2、熟悉与运动关系较密切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3、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4、了解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5、理解急性カ竭运动与非力竭性运动对生物分子变化的异同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DNA的自我复制过程、RNA的生物合成及功能、慢性运动机体适应的分子空机制。难点:急性カ竭运动与非力竭性运动对生物分子变化的异同作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节的学习采用教师语言教授为主,图片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讲授,10分钟)复习上节课有关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容(讲授为主,结合提问、引导,75分钟)运动对机体来说是ー种应激,这种应激可以引起机体细胞水平、器官水平、整体水平的物质组成成分的变化和代谢过程的变化。运动对机体影响的规律性探索,不仅体现在其物质组成成分的变化、物质代谢过程的变化,以及各种结构性的变化上;而且还体现在分子结构、功能和环境有联系的精细调控过程中。第一节分子生物学基础分子生物学:从分子水平研究作为生命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的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分子生物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毒学、结构分析及高分子化学等不同研究领域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科学。目前分子生物学已发展成生命科学中的带头学科。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一直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生长点,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蛋白质体系、蛋白质ー核酸体系和蛋白质ー脂质体系。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功能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推动了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的研究,从而出现了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ー、核酸(讲授为主,20分钟)(-)DNA1、DNA的结构与分类2、DNA的生物合成DNA双螺旋中两股链中碱基互补的特点,逻辑地预示了DNA复制过程是先将DNA分子中的两股链分离开,然后以每ー股链为模板(亲本),通过碱基互补原则合成相应的互补链(复本),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因为复制得到的每对链中只有一条是亲链,即保留了一半亲链,将这种复制方式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replication)〇后来证明,半保留复制是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的最基本方式。DNA双螺旋是核酸二级结构的重要形式。双螺旋结构理论支配了近代核酸结构功能的研究和发展,是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3、DNA的损伤、突变和修复DNA突变的主要类型有:转换、颠换、重排DNA损伤可以分为自发性损伤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损伤。DNA修复主要类型有: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RNA1、RNA的生物学合成RNA合成的基本特征:合成的底物;聚合酶的作用;碱基顺序的决定;单链为模板;合成方向。2、RNA的生物功能mRNA,tRNA,rRNA三联体密码二、基因与基因组(讲授为主,15分钟)(-)基因基因是核酸分子中储存遗传信息的遗传单位,是含有生物信息的DNA片段,是储存RNA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须的全部核甘酸序列。结构基因1、基因2、基因组及基因组学(二)人类基因组计划三、真和生物基因表达和调控(讲授为主,10分钟)1、真核生物基因表达通用转录因子基因特异性转录因子2、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顺式调控原件反式作用因子第二节急性运动的分子事件ー、非力竭运动的分子事件(讲授为主,15分钟)(―)遗传物质的变化1、DNA的变化2、mRNA的变化(二)细胞因子等物质的变化二、カ竭运动的分子事件(讲授为主,15分钟)(―)遗传物质的变化1、DNA的变化2、mRNA的变化(二)细胞因子等物质的变化第三部分:课末小结(讲授为主,5分钟)总结本节课容。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讲授,10分钟)复习上节课有关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容(讲授为主,结合提问、引导,75分钟)第三节慢性运动的分子事件(讲授为主,35分钟)ー、慢性运动诱导的遗传物质变化(―)线粒体DNA与运动能力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二)ACE基因与耐力素质(三)骨骼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能力二、慢性运动诱导的代谢物质变化(一)力量训练的生化效果(二)速度训练的生化效果(三)耐力训练的生化效果第四节运动适应的分子调控(讲授为主,40分钟)ー、细胞信号转导(-)概述(第一信使、第二信使、第三信使)运动时,机体总体的适应机制主要包括3个方面:1、动员体能量储备2、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3、参与免疫机能的调节(二)细胞重要的信号分子1、蛋白激酶2、蛋白磷酸酶3、GTP结合蛋白4、第二信使和转录因子二、运动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细胞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二)腺甘酸激活蛋白激酶信号传导通路(三)磷脂酰肌醇3ー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第三部分:课末小结(讲授为主,5分钟)总结本节课容。复习题:1、DNA双螺旋结构有何特点?2、DNA上的信息如何通过蛋白质的功能体现出来?课后自我总结分析:学生生物学知识匮乏,所以本章学生积极性不高,师生之间沟通困难,课堂效果偏差。

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授课题目(章节) 第八章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第14周至第15周共4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指标,评定原理与方法及实际运用中的注意事项;理解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则与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指标,评定原理与方法。难点: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指标,评定原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语言讲授为主,引导、提问、图片展示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讲授,10分钟)复习上节课有关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容(讲授为主,提问、引导、演示,75分钟)第一节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则与意义(讲授,35分钟)ー、 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则代谢产物作指标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生化指标的选择及原理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生化指标的选择及原理功能物质作指标机能评定的生

化原则代谢调解物作指标生化指标的可测性与易测性生化评定的综合性和长期性二、运动人体机能生化评定的意义

机能生化评定的意义

第二节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生化指标分析(讲授,40分钟)运动员科学选材的依运动员科学选材的依据评定与监测机能状态的依据评价运动训练效果的依据运动者合理营养的依据预测运动成績的依据运动时体代谢过程加快,代谢产物增加,环境发生暂时改变,从而使血液、尿液中某些成分会发生改变,甚至出现某些异常成分。因此,常以血液、尿液中某些成分的变化,作为评定运动负荷和身体状态的重要容。序号化标称生指名正常安靜值指标的应用-—血乳酸l-2mmol/Lo1、评定负荷强度2、运动后乳酸的消除速率可以了解人体的代谢与恢复能力。血尿素普通人:(3.2-7mmol/L),运动员:5.5-7mmol/L1、评定运动负荷量;2、评定运动训练后人体机能适应与恢复状况。二一血红蛋白男性120-160g/L,女性!10-150g/L评定运动负荷的指标及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和营养、健康状况。四尿蛋白10mg%以下,日排出总量不超过150mgo评定运动负荷强度、身体机能状态。评定运动负荷强度、身体机能状态。五血睾酮通常测定血睾酮/皮质醇(T/C)比值监测过渡训练及疲劳恢复状态。六血清肌酸激酶男子10-100IU/L;女子10-60IU/L;即小于!00IU/Lo1、评定运动负荷强度;2、评定身体机能状态及恢复状况。七尿肌酉千男性为:18-32mg/kgBW;女性为:10-25mg/kgBW;运动员则为:25-40mg/kgBWo评定运动员肌肉质量或CP含量。第三部分:课末总结(讲授,5分钟)总结本节课容。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讲授,10分钟)复习上节课有关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容(讲授为主,提问、引导、演示,75分钟)第三节运动训练效果的生化评定从运动生物化学观点出发,可以通过测定、评价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能力的变化来客观反映运动训练的效果,具体体现在三个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上。ー、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讲授为主,20分钟)的机能或质量等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或机二、糖酵解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讲授为主,20分钟)三、有氧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讲授为主,10分钟)()乳酸阈1、乳酸阈与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研究证明,乳酸阈能更客观、更好地反映运动员的有氧代谢供能能力。2、乳酸阈的测定:详见实验指导。3、评价:乳酸阈跑速越快或功率越大(或出现乳酸阈曲线右移),则说明有氧代谢供能能力越强。个体乳酸阈值变化围为2.0-7.5mmol/L,阈值越低(所对应的速度快或功率高),有氧耐力越好。(二)个体乳酸阈第四节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综合评定(讲授为主,,25分钟)ー、运动人体机能综合评定的意义选用多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可起到相互补充、扬长避短的作用。二、运动人体机能生化综合评定的方法(-)综合评定的生化指标的选择与组合:参见216页表8-4T。(二)进行准备实验,确定指标测定的可靠性与客观性(三)对测试结果做出综合分析评价测试者应根据测试结果,依据运动生化原理,做出合理、全面、科学的综合评价。参见课本217页表8-4-2、8-4-3、8-4-4〇第三部分:课末小结(讲授,5分钟)总结本节课容。复习题:1、试述运动时血乳酸、尿蛋白、血清CK的量变与强度的关系。2、结合自己专项,简述如何应用生化指标来综合评定运动人体的机能状态。课后自我总结分析:学生能够掌握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指标,评定原理与方法及实际运用中的注意事项;理解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则与意义,教学氛围良好。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XX学院教案(章节备课)授课题目(章节)第九章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时间第16周共2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儿童少年的代谢及代谢调节的特点、合理安排适宜运动负荷的生化依据;熟悉儿童少年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原则的生化依据,了解儿童少年运动器官的化学组成。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儿童少年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原则的生化依据。难点:儿童少年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原则的生化依据。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语言讲授为主,引导、提问、图片展示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进程(含课堂教学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讲授,10分钟)复习上节课有关容。提出问题,导入本节容。第二部分:新授课容(讲授为主,提问、引导、演示,75分钟)第九章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第一节儿童少年的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ー、儿童少年的化学组成特点(讲授为主,10分钟)运动器官运动器官体脂>体脂瘦体重<瘦体重骨水分、有机成分比例>水分、有机成分比例骼无机盐比例、骨钙化程度(无机盐比例、骨钙化程度骨 骨骼肌比例、收缩蛋白く骨骼肌比例、收缩蛋白骼 水分> 水分肌 肌纤维横断面积く 肌纤维横断面积磷酸原总量和糖原等含量〈磷酸原总量和糖原等含量二、儿童少年的代谢特点(讲授为主,15分钟)(-)儿童、少年物质代谢的特点1、糖代谢特点:儿童少年骨骼肌糖原含量低,糖酵解酶活性低,因此,糖酵解能力、有氧氧化能力均低于成人。2、脂类代谢特点:儿童少年脂肪动员与肌肉氧化脂肪酸的能力高于成人。3、蛋白质代谢特点:儿童少年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4、水、盐与酸碱平衡代谢特点:①儿童少年的排汗量比成人低;②儿童少年体液占体重比例高于成人;③儿童少年调节酸碱平衡的能力与碱储备量都低于成人,肌肉耐酸能力较差。(二)能量代谢特点1、无氧代谢:儿童少年磷酸原供能能力和糖酵解供能能力都低于成人。2、有氧代谢:儿童少年有氧代谢能力岁年龄增长而变化。在青春期前,运动成绩与年龄呈正比关系。3、运动对有氧代谢、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合理的运动训练可以提高儿童少年有氧和无氧代谢的能力。三、儿童少年代谢调解的特点(讲授为主,10分钟)第二节科学安排儿童少年体育教学与业余训练的生化依据ー、体育教学和训练原则的生化依据(讲授为主,5分钟)

二、适宜运动负荷的生物化学分析(讲授为主,10分钟)(―)运动负荷和强度适宜运动负荷的安排,从生化特点上应注意两个方面:①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选择最适宜的运动时间;②同一时间的运动,要注意强度的控制,使机体产生最明显的超量恢复,达到预期训练效果。(二)休息间歇:休息间歇的长短取决于恢复速度,而评定恢复速度采用半时反应。具体以磷酸原、肌糖原的恢复和乳酸清除加以说明。(三)训练容的安排:①儿童少年不宜进行大强度的力量训练;②注意安排训练容的顺序。第三节儿童少年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评定ー、无氧代谢能力的生化评定(讲授为主,10分钟)血乳酸含量可用几秒钟内运动的最大功率输出来间接评价机体的磷酸原供能能力。最大功率输出越大,磷酸原供能能力越强。血乳酸含量在完成10s以内的运动时,血乳酸浓度减小,

成绩提高是体内磷酸原系统供能增强的表现。二、有氧代谢能力的生化评定(讲授为主,7分钟)乳酸阈跑速越快(或功率越大),有氧能力越强。乳酸阈跑速越快(或功率越大),有氧能力越强。12分钟跑的距离越长,跑后血乳酸消除速度越

»快,有氣能力越強。反之越差。三、身体机能状态的生化评定(讲授为主,8分钟)第三部分:课末小结(讲授,5分钟)总结本节课容。复习题:1、儿童少年运动系统的化学组成有何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安排他们的体育锻炼?2、结合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如何用生化指标来正确评价儿童少年进行有氧运动锻炼的效果?课后自我总结分析:学生能够掌握儿童少年的代谢及代谢调节的特点、合理安排适宜运动负荷的生化依据;熟悉儿童少年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原则的生化依据,了解儿童少年运动器官的化学组成,教学氛围良好。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