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八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_第1页
主题八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_第2页
主题八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_第3页
主题八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_第4页
主题八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1840年1919年1949年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1949年1840年1919年1840年1919年1840年主干线索1.一种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两大矛盾:①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②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3.两大历史任务:①反侵略(反帝);②反封建4.民主革命的两大领导者:孙中山、毛泽东5.三条基本线索:①近代中国屡遭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②近代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的抗争史;③寻求救国道路和实现现代化的探索史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虎门销烟180周年;★鸦片战争爆发180周年)考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时间1839年6月背景(1)西方: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不断向外扩张和开辟市场(2)中国:清王朝由盛转衰,统治危机四伏(3)双方关系:中英正常贸易中,为改变“入超”的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原因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①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②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③政治腐败和④军队战斗力削弱林则徐虎门销烟经过(1)1838年,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2)1839年6月3日至25日,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意义①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②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广州林则徐虎门销烟林则徐评价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英斗志,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②他开创了日后中国学习西方的先河,被誉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名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编译《四洲志》鸦片战争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②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清道光年间)经过(1)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道光帝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和英军谈判(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3)1841年秋,英军再次北上,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4)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老将陈化成牺牲(5)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1841.5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抗英英雄鸦片战争战败原因①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败,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②经济落后;③武器落后结果1842年8月,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根本原因性质鸦片战争影响(1)历史进程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政治上: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3)经济上:自然经济遭到破坏(4)社会性质上: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思想上:有识之士开始注目世界,向西方学习(6)社会主要矛盾上: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7)革命任务上:由反封转变为既要反封,又要反帝(外来侵略)的斗争(双重任务)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危害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五口通商)外国资本主义商品输出更加便利割地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1997年,香港才得以回归)赔款2100万银元开创赔款先例,加重了人民负担议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意图)《南京条约》签订【识图依据:小圆桌,四人坐,桌前小狗静静卧】后续条约《虎门条约》签订国1843年,英国内容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签订国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内容通过条约,美国、法国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②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③青少年要认清毒品对人类的危害,远离毒品知识拓展

1.鸦片战争后,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其中的代表是林则徐和魏源。其中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半殖民地”是指中国形式上是一个主权国家,实际上政治被控制、经济沦为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一部分。“半封建”是指在封建经济存在的同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3.近代史和近代化:近代史是指现代史之前的历史,即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间是1840—1949年,其开启性事件是鸦片战争。近代化是指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进程,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知识拓展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60周年)考点2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清咸丰年间)侵略者主凶:英、法;帮凶:俄、美第二次鸦片战争经过(1)借口:“亚罗号事件”(英)、“马神甫事件”(法)(2)第一阶段:(1856年10月)炮轰广州——(1857年)攻陷广州——(1858年)逼近天津——签订《天津条约》(3)第二阶段:(1860年)进逼北京——咸丰帝外逃——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4)结果:①清政府战败,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天津条约》等;②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③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性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是一场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条约《天津条约》签订国俄、美、英、法内容获得了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签订国英、法、美内容清政府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圆明园残迹【识图依据;雕梁画栋,卖国条约】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1860年10月侵略者英、法后果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北京条约》除承认①《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赔款额也大幅增加评价①是英法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丑恶嘴脸和罪恶行径;②给中华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对世界文化的践踏和破坏英法联军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概况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时间不平等条约名称割占领土范围割占领土面积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地最多)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国巴勒喀什池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千米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千米危害沙俄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的破坏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考点3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骨干(1)早期:洪秀全(天王)、杨秀清(东王)、萧朝贵(西王)、冯云山(南王)、韦昌辉(北王)、石达开(翼王)(2)后期:洪秀全、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过程爆发(1)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发动②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2)③永安建制,提拔早期骨干④顶峰时期(1)政治上的全盛:1853年3月,攻占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2)军事上的全盛:1853年,北伐和西征⑤转折点1856年秋,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衰败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⑦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定都天京⑥挽救措施: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①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发展会众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时间1853年,定都天京后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局限性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评价(1)积极: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2)消极: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在实践中难以施行四有两无纲领性文件《资政新篇》作者洪仁玕内容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结果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不利局面评价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将农民起义推上了历史的最高峰。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失败原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资政新篇》书影根本原因客观: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拓展提示

1.天京事变说明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不能领导革命走向胜利。

2.洪仁玕写成的《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而非资产阶级革命。史料拓展(原创)材料: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对于晚清,乃至近代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