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合一体系程序文件汇编_第1页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合一体系程序文件汇编_第2页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合一体系程序文件汇编_第3页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合一体系程序文件汇编_第4页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合一体系程序文件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程序文件目录文件编号名称责任部门手册对应条款HB-PD-01文件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7.5HB-PD-02记录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7.5HB-PD-03管理体系策划控制程序管理者代表4.4HB-PD-04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控制程序管理者代表6.1HB-PD-05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更新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6.1HB-PD-06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6.1HB-PD-07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识别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6.1HB-PD-08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6.2HB-PD-09人力资源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7.1.2,7.2,7.3HB-PD-10测量设备控制程序品管部7.1.5HB-PD-11知识管理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7.1.6HB-PD-12沟通交流协商参与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5.4,7.4HB-PD-13合同评审控制程序营销中心8.2.2,8.2.3HB-PD-14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工程技术中心8.3HB-PD-15采购控制程序采购部8.4HB-PD-16外部供方控制程序采购部8.4HB-PD-17生产过程控制程序制造中心8.5.1HB-PD-18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生产车间8.5.2HB-PD-19放行控制程序品管部8.6HB-PD-20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品管部8.7HB-PD-21污水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8.8HB-PD-22噪声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8.8HB-PD-23废气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8.8HB-PD-24固体废弃物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8.8HB-PD-25资源能源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8.8HB-PD-26危险化学品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8.8HB-PD-27对相关方施加影响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8.8HB-PD-28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8.9HB-PD-29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8.10HB-PD-30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品管部9.1.1HB-PD-31环境安全监测与测量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9.1.1HB-PD-32顾客满意控制程序营销中心9.1.2HB-PD-33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9.1.4HB-PD-34内部审核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9.2HB-PD-35管理评审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9.3HB-PD-36不符合与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品管部10.2HB-PD-37事故报告、调查与处理控制程序人力资源部10.2仓库物流和设备管理,建立相关管理制度进行运行。文件控制程序1.目的:建立文件控制程序,以确保所有文件使用者,均能使用到正确有效版本的文件。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管理体系活动的文件和资料的管理,受控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引、规范,技术资料,电子文件,外来文件。3.定义:3.1管理手册:由最高管理层正式发出的,阐明公司方针,定义管理活动方向的纲领性文件。3.2程序文件:管理手册的支持性文件,它是根据管理手册及客户要求,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全面贯彻公司管理方针及定义具体实施管理活动的步骤。3.3工作指引:工作指引是程序的支持性文件,它是根据程序及各工序之要求,对各工序及各项作业规定的具体操作步骤。3.4受控文件:受控文件是由人力资源部发出的印有红色“受控文件”印章的文件,盖有“外来文件”印章的文件被视作受控文件,只有受控文件被视作合法文件,可在公司内使用,其它任何文件不得在公司内正式使用。3.5参考文件:参考文件是由人力资源部根据客户或其它人员的申请,并经指定的人员批准而发出的印有蓝色“参考文件”印章的文件。该类文件只作参考用,不回收不更新,也不可正式使用;3.6作废文件:作废文件是文件更新后,由人力资源部在发出新文件时收回的旧文件,或其它情况下作废的文件并盖有红色“作废”印章。3.7外来文件:外来文件是指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或客户、供应商等提供的直接用于生产的文件。3.8电子文件:电子文件是指客户、供应商等提供的直接用于生产的文件、图纸、电子邮件等以及公司内部相关部门所绘的图纸、文件、资料、电子邮件等直接或间接于生产及相关的活动的文件。4.职责:4.1人力资源部:负责所有管理体系文件的发行与管理。4.2管理者代表:负责质量手册的编制与修订;负责程序文件的审核。4.3总经理:负责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批准。4.3各部门负责人:4.3.1负责相关程序文件及工作指引的编制与修订,并经指定的人员审批后生效执行;4.3.2负责所属电脑上的文件与资料管制,且负责将所属部门相关的文件与资料系统转交于人力资源部进行管理。5.作业内容:5.1文件的编号与格式5.1.1公司体系文件的编号与格式:见《TG-GL-006文件格式与编码管理规定》;5.1.2外来文件的编号:规则为:WL-MMM-XXX,所有的外来文件均以WL作识别,MMM代表文件来源厂商(2-3个字母),XXX代表文件序号,由001开始,增加一份上升一位。备注1:记录的编号方法,见《记录控制程序》。备注2:本文件修订前已发行使用的文件和记录,沿用原来的编号。一旦需要修订和更新,启用新编号规则进行编号。5.2文件和资料的编制与审批5.2.1文件编制人员在编制文件前,必须先向人力资源部申请统一的文件编号,并根据本程序要求的格式编制文件。5.2.2完成编制后,编制人员应确定分发范围,并在文件封面页中的分发部门前打“√”。分发部门确定后,由文件编制人员交人力资源部审查格式(例如:文件形式、字体);如格式审查不合格,由人力资源部修改格式。5.2.3格式审查合格后,由人力资源部依文件的类型,送下列人员审批:文件类别编制审核审批质量手册管理者代表/总经理程序文件责任部门负责人管理者代表总经理作业指导类生产、技术、品质类责任部门指定人员责任部门负责人管理者代表以上三类以外文件责任部门负责人管理者代表总经理质量记录责任部门指定人员/责任部门负责人外来文件发文部门/责任部门负责人5.2.4不被审批的文件,由人力资源部退原编制人员修改;修改后的文件必须依原审批程序重新送审。5.2.5完成审批的文件由人力资源部登录入《体系文件清单》。5.3文件发行5.3.1人力资源部文控员根据文件的分发范围和份数,复印文件,盖红色“受控文件”印章,填写《文件分发回收记录表》,将文件分发到相关部门,由负责人签名确认;也可用电子档的邮件形式发送给相关人员,但也要文件接收人在《文件分发回收记录表》上签字确认。5.3.2各部门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接收和管理本部门受控文件。5.3.3客户或其它人员需申请文件、图面或其它资料时,必须填写《文件需求申请单》经管理者代表或相关负责人批准后,由人力资源部发行,如需受控,则更新分发范围,并依5.3.1分发;如不受控,则由人力资源部文控员在其封面盖上蓝色“参考文件”印章。5.3.4所有外来文件需直接用于生产或服务的,由文控员在其封面盖“外来文件”编号印章。并且编号后送审批,完成审批后,由人力资源部文控员按分发范围分发;(注:外来文件编号等资料由文控员手写于印章内);5.3.5所有的受控文件各部门不得私自复印,不得将文件拆开使用。5.4文件修订5.4.1所有文件的修订均由原编写人员进行或本部门负责人修订,完成修订后的文件必须经原审批人批准后生效,特殊情况下改由他人修订或审批时,新的修订与审批人员应有权调阅该文件的所有历史资料。体系文件的修改内容,必须记录于文件的修改记录栏内。5.4.2文件修订后,按5.3的要求进行发放。发行修订后的文件时应收回旧版,回收情况须一并记录于《文件分发回收记录表》中。5.5文件归档5.5.1人力资源部归档管理所有管理体系正本文件并依文件的类型分类归档及建立各类文件清单,这些清单作为知识清单的一部分。5.5.2当文件完成修订后,人力资源部应及时更新文件清单以显示最新版本状态。5.5.3使用部门负责整理归档部门所属受控文件,并编制文件清单,确保文件版本最新。5.6文件的作废与处理5.6.1更新版本回收的旧版文件或失效的文件,由人力资源部文控员统一收回后销毁或存档;5.6.2当需要将已作废的文件作为记录存档时,由文控员在正本作废文件的正面盖上红色的“作废”印章后存档,作废文件存档也要建立清单。5.7文件借阅5.7.1所有人员可借阅正本文件;借阅时必须由人力资源部文控员记录在《文件借阅表》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归还。5.7.2新发到部门的文件,由部门文件管理员通知相关人员阅读或取用。并在《文件借阅表》上进行登记。5.8文件遗失与补发文件使用部门遗失受控文件时,相关人员必须填写《文件报失表》,经部门负责人与管理者代表审批后,人力资源部才可补发新文件。如在报失后又找回该文件时,必须交给人力资源部销毁。5.9电子文件5.9.1外来电子文件:是由相关部门负责人与客户或供应商直接联系取得的直接用于生产或与生产间接相关的资料(图面或联络单),由相关人员自行负责本电脑上的管理活动,如有需要让其它部门知道和保存的,需列入人力资源部进行受控,由相关责任人打印一份交于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进行发放,具体作业内容按照本程序5.3执行。5.9.2内部电子文件:是由各职能部门发出的直接用于生产或服务的,如:技术部绘制的产品图纸、BOM清单、产品开发计划,技术部绘制的版辊图纸及各相关部门的文件资料及相关内部联络单等。其电脑管理工作由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保管,如需受控的由相关部门责任人打印一份,且经相关部门负责人签字核准后,交予人力资源部负责发行,具体作业按照5.3.1执行。5.9.3电子文件的管理:由各部门负责保管,但对于模具图纸及产品图纸,由其部门负责人将其转交人力资源部进行管制;若相关图纸或资料有修改需升版时,由其负责人修改后打印一份经相关负责人核准后,交人力资源部受控,同时人力资源部将其旧版资料交予负责人进行修改。始终保持电脑资料、文本资料为最新版本且一致。由人力资源部进行监督此工作,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文件资料失效。5.10外来文件的管理(与产品和质量有关的)由品管、工程技术、开发等部门,收集与产品、技术方法、检验有关的标准和方法,列入《外来文件一览表》中进行控制,应识别这些外来文件的最新版本,确保外来文件是适用的。5.11部门受控文件的管理5.11.1建立受控文件档案夹外部标识;5.11.2建立受控文件档案夹内部索引及文件清单;5.11.2发至各部门受控文件均有部门代码印记,各部门自行保管,不得混乱;5.11.3如因需要暂借阅某种体系文件,应到相关部门办理借阅及归还手续。5.11.4人力资源部应不定期检查各部门是否按要求将文件归档管理。5.11.5所有受控文件应妥善保存,保持清晰,易于识别,不得在文件上任意涂改或加注记号。6相关文件:6.1TG-GL-006《文件格式与编码管理规定》7使用表单:7.1CR-PD01-01《受控文件清单》7.2CR-PD01-02《文件分发回收记录表》7.3CR-PD01-03《文件需求申请单》7.4CR-PD01-04《文件借阅表》7.5CR-PD01-05《文件报失表》7.6CR-PD01-06《外来文件一览表》文件印章:1.受控文件(红色)受控文件分发编号发放日期2.文件正本(红色)文件正本3.参考文件(蓝色)参考文件4.作废(红色)作废5.外来文件(红色)外来文件文件编号收文日期

记录控制程序1.目的:本程序规定了记录的标识、收集、编目、借阅、归档、贮存、防护和处理的基本要求,使记录及时妥善保存,为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提供证据。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与管理体系与管理活动有关的记录。3.定义:无。4.职责:4.1人力资源部负责统一管理和审定记录的标识和格式。负责编制《记录管理一览表》,备案各类记录的空白表格样本。4.2各相关部门负责记录的填写、收集、编目、归档、存贮、防护和处理。5作业内容:5.1一般要求5.1.1记录应保持清晰,字迹清楚,记录应编号,易于识别和检索。5.1.2记录的格式和内容应根据相关程序文件的要求。5.1.3记录必须有记录人签名,每份记录在实施人员更换或进行交接班时至少进行一次签名。5.1.4记录不得随意修改、涂抹;如发现记录内容填写有误,应用划改的方式进行更正,并在更改位置附近签名,注上更正日期。5.2记录的编号方法:5.2.1程序文件中产生的表格编号方法为:CR-PDYY-XX;5.2.2其他文件引出或部门自定的记录,均按部门进行编号,编号方法为:HBZZ-CR-XXX;YY表示程序文件序号,序号由01开始,目前公司受控的程序有45个;XX或XXX表示该程序中或该部门中记录的顺序号,从01至99或从001至999;ZZ表示部门代码,见《TG-GL-006文件格式与编码管理规定》。表格的版本采用V1.0,V1.1……,V2.0,V2.1……的方式。如:CR-PD01-01:01号程序文件的第一个表格;HBCG-CR-001:汇邦公司采购部的001号表格。5.3记录的标识、收集、编目和归档5.3.1当一种记录在使用场所已经放满或到了适当时机时,它们应装订成册,并在封面或文件夹侧面清晰地标明记录名称、使用部门和记录的时间等标识,然后作妥善保存。5.3.2各部门应及时收集、汇总各类记录,保持顺序号或日期、页码的连续,便于查阅。5.3.3各部门应根据记录数量的多少至少应每三个月对记录整理一次,至少每半年应对整理收集好的记录进行装订,并按记录的内容分类编目存放。每年应对记录进行一次总的归档,在保存记录的盛载物的明显位置标明记录名称、部门和年份。5.4记录的贮存、保管和处理5.4.1一般情况下,与管理体系有关的记录应有效保存3年;生产运行和检验的记录应有效保存3年;获得澳洲STANDARDSMARK/WATERMARK认证的产品的批放行检测报告及批放行记录应有效保存至少10年;公司人事档案资格证书应长期保存。详见《记录管理一览表》。5.4.2人力资源部文控员负责编写的《记录管理一览表》应包括记录名称、编号、版本、保存期、使用部门和归口部门等内容,按部门交由其负责人审批。同时人力资源部文控员应汇集备案记录的空白表格。5.4.3各部门按照《记录管理一览表》的期限要求妥善保存记录,对于保存期超过两年的记录经人力资源部同意后,可由人力资源部集中保存,但需标识清楚所属的部门、记录名称和年份。5.4.4记录应保存在安全、干燥的地方,两年内的记录应便于检索。注意做好防火、防虫蛀和防湿防潮等工作;对保存于电子介质中的记录还要做好防压、防磁、防晒等措施,并及时备份,防止贮存内容丢失。5.4.5各部门保存在电脑内的文件以及记录,应根据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备份,并做好备份的储存。5.4.6记录即使在超出保存期限后也不能随意销毁,过期的记录须经所属部门的负责人核实并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方能处理。记录的销毁应作相应的记录。5.5记录的查阅和借阅5.5.1经记录的归口部门及保管部门负责人同意,相关部门可在记录保存处查阅所需记录;如需要借阅,则需由保管部门进行登记,并限期归还。5.5.2如合同中有要求,经保存部门负责人核实后,记录可提供给顾客或其代表查阅。5.6记录样式的批准、更改及发放5.6.1记录的样式由与该记录相关的文件批准人批准,采取背面签名的方式。5.6.2各部门将更改后的记录样式及批准后的《文件更改申请单》交至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文控员对《记录管理一览表》进行相应的修改,及时发放最新的一览表。5.6.3记录初次发放时,人力资源部文控员根据《记录管理一览表》中的“使用部门”情况发放经审批的记录样式给所需部门。5.6.4改版后的记录样式在发放前,人力资源部文控员应确保旧版记录样式已经全部收回,避免继续使用失效的记录样式。5.7外来记录的控制外来的记录,如: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出厂检验报告、计量检定报告等,由相关部门负责分类保存。外来记录的保存期为10年。6.相关文件:6.1HB-PD-01《文件控制程序》7.使用表单:7.1CR-PD02-01《记录管理一览表》

管理体系策划控制程序1.目的:为落实管理体系要求,在充分理解公司内外部因素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后,确定体系所需的过程以及过程控制的职责和权限,进行管理体系的总策划,以及各管理过程控制的策划。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管理层对公司内外部因素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的分析确定,以及确保各部门对相关管理过程的识别和管理。3.定义:无4.职责:4.1总经理组织经营团队分析、确定与公司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公司体系绩效的内外部因素。4.2总经理或授权人员确定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4.3总经理或授权人员负责确定体系范围,组织各部门进行管理策划,确定体系所需的过程。4.4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的管理活动的策划。5.作业内容:5.1公司经营环境分析流程(形成——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要求的文件)总经理组织团队→确定经营目标→分析确定外部因素→分析确定内部因素↓↓确定主要相关方→确定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形成相关文件记录资料5.2管理体系策划流程(形成——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以及职责和权限说明书)确定组织架构→确定职责权限→过程识别→确定过程相互关系↓编写程序文件←策划过程控制方法和准则←编写手册←确定职能分配5.3策划各过程所需支持性文件和记录的流程(形成——管理计划)策划程序中必要和充分的文件→策划支持性文件→策划记录→形成文件清单5.4公司内外都因素、相关方要求的确定5.4.1内外部因素总经理组织经营团队,确定公司经营目标与战略方向;及公司使命、愿景、价值观。总经理组织经营团队,分析确定与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的,影响公司体系绩效的内外部因素。经营团队对这些内外部因素进行监视和评审。5.4.2相关方需求和期望总经理或授权人员;分析、确定公司的主要相关方。总经理或授权人员:分析、确定公司主要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经营团队对这些主要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进行监视和评审。5.5管理体系范围确定及体系策划:总经理负责确定管理体系的范围。管理者代表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针对ISO9001/ISO14001/ISO45001标准要求,策划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注意以下要求:5.5.1管理体系策划的时机a)按照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建立、改进管理体系;b)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组织机构发生重大变化;c)组织的资源配置、市场情况发生重大变化;d)现有体系文件未能涵盖的特殊事项。5.5.2总经理要依据策划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以及管理体系总的要求,组织对管理体系进行策划。5.5.3总经理通过以下活动对体系及其过程进行策划:a)本公司对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过程进行确定,并编制《过程输入输出及绩效评价表》等文件对这些过程进行系统管理,确定每个过程所需的输入和期望的输出,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b)制定文件《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控制程序》,确定产生非预期的输出或过程失效对产品和顾客满意带来的风险,以及应对措施;c)制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过程输入输出及绩效评价表》确定过程实施所需的准则、方法、测量及相关的绩效指标,以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d)确定和提供每个过程实施所需的资源;e)规定每个过程相关执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f)依照规定实施各个流程,以实现策划的结果;g)对过程进行监测和分析,定期进行体系评审,必要时变更过程,以确保过程持续产生公司期望的结果;h)采取改进措施,确保持续改进过程以及实现结果。5.5.4管理者代表负责识别和策划产品实现所需的管理过程及其文件。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管理过程的策划应与产品实现过程的要求相一致。5.6管理过程策划5.6.1根据标准要求,应策划过程有效运行和控制以及符合规定要求所需的文件和记录,并应识别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要求,制定保证满足产品符合性需要的文件和记录,确保文件是充分和适宜的。5.6.2在策划所需的过程控制的方法和准则时,根据需要,应策划出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和记录。5.6.3各程序所需支持性文件的策划,应确定:a)根据规范明确要求建立的、必要的:规定、规范、作业指导书、规章制度、准则等;b)规范没有明确要求,根据实际需要的、充分的:规定、规范、作业指导书、规章制度、准则等;c)上述文件应是适宜的,并满足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5.6.4各程序所需记录的策划,应确定:a)根据规范明确要求建立的、必要的:记录、报告、计划、表单等;b)规范没有明确要求,根据实际需要、充分的:记录、报告、计划、表单等;c)上述文件应是适宜的,并满足IS09001/ISO14001/ISO45001标准的要求。5.6.5管理过程策划的控制:a)由管理者代表组织相关部门实施策划过程,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提出策划的基本意见;b)策划过程应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策划出符合标准规范必要的和充分、适宜的文件;c)管理过程的策划,应与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相一致,或同时进行;d)管理过程策划的结果,应形成《过程输入输出及绩效评价表》;f)根据《过程输入输出及绩效评价表》,策划和形成《部门文件清单》和《记录管理一览表》;g)上述记录发布前应得到管理者代表的批准。5.7策划输出的文件在发布前,应经总经理批准:a)形成组织机构图及职能分配表;b)形成部门和岗位职责要求;c)管理手册;d)程序文件。5.8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变更的策划5.8.1当确定需要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变更时,该变更应经策划并系统地实施。公司应考虑到:a)变更目的及其潜在后果b)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的完整性;c)资源的可获得性;d)责任和权限的分配或再分配。5.8.2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策划的文件需要修改时,由修改部门填写《文件修改申请单》,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进行修改,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5.8.3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策划的文件修改后,有关文件、记录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存档保存。6.相关文件:6.1HB-PD-01《文件控制程序》6.2HB-PD-04《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控制程序》7使用表单:7.1CR-PD03-01《过程输入输出及绩效评价表》7.2CR-PD03-02《部门文件清单》7.3CR-PD02-01《记录管理一览表》7.3CR-PD03-03《文件修改申请单》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控制程序1.目的:为建立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明确包括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和风险接受在内的操作要求,建立全面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制度,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为在管理体系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施及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提供操作指导。2.适用范围:适用于在管理体系活动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方法及要求的控制提供操作依据,这些活动包括:a)业务开发、市场调查及客户满意度测评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b)产品的设计开发、设计开发的变更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c)供应商评审和采购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d)生产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e)过程检验和监视测量设备的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f)设备和工装夹具的维护和保养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g)不合格品的处置及纠正措施的执行和验证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h)持续改进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i)当适用时,也可适用于对公司管理过程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控制提供操作指南。3.定义:3.1风险:在一定环境下和一定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3.2机遇:对企业有正面影响的条件和事件,包括某些突发事件等。3.3风险评估: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3.4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伴,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3.5风险降低:通过采取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若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所遭受的风险,应将采取措施的记录进行保留或者写入文件进行归档,以便后期重复发生时作为改善的依据。3.6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最适合于自留的风险事件。3.7内部风险:企业内部形成的风险,例如战略决策风险、环境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等。3.8外部风险:由外部影响因素导致的风险,例如政策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和业务风险等。3.9风险严重度:风险发生后其所产生的影响的严重程度。3.10风险发生频度:风险出现的频率或者概率。3.11风险系数:风险系数用于评定是否对已识别的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x风险发生频度。4.职责:4.1管理者代表:负责风险管理所需资源的提供,包括人员资格、必要的培训、信息获取等;负责风险可接受准则的确定,并按制定的评审周期保持对风险和机遇的评审。负责按本文件所要求的周期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的评审,落实跟进风险和机遇评估中所采取措施的完成情况并验证措施的有效性。4.2各单位:负责本部门的风险和机遇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4.3营销部:负责收集产品售后的风险信息及本部门的风险识别,负责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5.作业内容:5.1风险和机遇管理策划5.1.1建立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公司应建立“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管理者代表应通过授权,赋予该“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以下的职责:a)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b)制定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并落实执行;c)编制风险管理计划;d)组织实施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验证。风险和机遇管理团队人员的任职要求为确保参与风险和机遇识别和评估的人员,其人员资质符合要求,能够胜任并且参与本部门的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人员应具备以下能力:a)熟悉其所在部门的所有流程;b)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c)熟悉ISO标准的要求,并依据ISO标准内容策划风险分析和评估。5.1.2风险和机遇管理计划评估小组组长应组织编制《风险和机遇管理计划》,指导操作风险和机遇识别和风险评估,以及对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规定,编制《风险和机遇管理计划》时,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计划的范围,判定和描述适用于计划的产品和寿命周期阶段;b)职责和权限的分配;c)风险管理活动的评审要求;d)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包括危害概率不能估计时的可接受风险准则;e)验证活动;f)有关生产和生产后信息收集和评审的活动。5.1.3风险和机遇识别和应对的方法管理者代表组织建立风险和机遇识别和应对的方法。评价风险严重度的准则在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时,下表为依据定义的风险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多少进行量化,作为评价风险严重度的准则:严重程度描述法律法规、产品及其他要求环境影响人身伤害财产损失(万元)停工/停产企业形象严重等级非常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国际/国家标准、客户标准造成区域性环境环境影响死亡、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等财产损失≥10不可恢复重大国际、国内影响5严重省内标准、行业标准造成公司外短时环境影响受伤需要停工疗养,且停工时间≥3个月10<财产损失≥5需较长时间调整后才可恢复省内、行业影响4较严重地区标准造公司范围内环境影响受伤需要停工疗养,且停工时间<3个月5<财产损失≥0.5间歇性恢复地区性影响3一般企业标准公司范围内突发环境事件,轻度环境影响轻微受伤,包扎即可财产损失<0.5可短时恢复企业及周边范围2轻微不违反无影响无伤亡无损失没有停工不影响1严重度判定过程中,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严重度级别更高时,依据严重级别高的因素作为风险严重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识别、分析、评价表》中。评价风险发生频率的准则风险的发生频率是指潜在风险出现的频率,为便于识别和定义,将风险频度定义为5级,如下所示:a)极少发生;b)很少发生:c)偶尔发生;d)有时发生;e)经常发生。评价准则如下:发生频度定义等级极少发生发生概率≤0.001%1很少发生0.001%<发生概率≤0.1%2偶尔发生0.1%<发生概率≤1%3有时发生1%<发生概率≤10%4经常发生发生概率≥10%5发生频度判断过程中,当一个或多个因素在判定过程中其发生频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发生较频繁时,依据发生概率较高的因素作为风险发生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认风险的严重程度后,将严重的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识别、分析、评价表》中。评价风险可接受的准则风险可接受准则是通过计算得出的风险系数来判定风险是否可接受,通过对风险的严重度和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后,通过计算风险系数确定是否对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的计算如下公式: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等级*风险频度等级风险系数的大小决定是否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如下表要求:发生频度严重度非常少发生很少发生偶尔发生有时发生经常发生非常严重510152025严重48121620较严重3691215一般246810轻微12345使用风险系数作为参考值,下表为风险系数的范围及当风险系数达到一定值时应对风险采取的措施:风险系数风险等级及应采取的措施风险等级风险措施15-25高风险应立即采取措施规避或降低风险5-15一般风险需采取措施降低风险1-5低风险风险较低,当采取措施消除风险引起的成本比风险本身引起的损失较大时,接受风险风险的应对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当潜在的风险可有效的采取规避措施进行规避风险时,应制定风险规避方案,确认风险规避措施并予以执行,直至部分消除或完全消除风险。当尚无可行方案进行规避风险时,应采取有效的风险降低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下表为识别风险系数后,对风险等级的判定应急应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对照表:发生频度严重度非常少发生很少发生偶尔发生有时发生经常发生非常严重一般风险一般风险高风险高风险高风险严重低风险一般风险一般风险高风险高风险较严重低风险一般风险一般风险一般风险高风险一般低风险低风险一般风险一般风险一般风险轻微低风险低风险低风险低风险一般风险5.2风险和机遇识别与评价风险识别活动的开展应是一次团体的活动,各部门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应通过集思广益和有效的分析判断下进行的。在风险和机遇的识别过程中,责任部门应对可能存在风险的车间、生产过程和人员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的筛选识别,并将评估的结果记录在《风险和机遇识别、分析、评价表》上。风险识别过程中应识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风险:a)对产品适用的法律法规、客户要求的变更造成的风险;b)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c)设备、工装夹具对产品质量造成的风险;d)产品售后的风险;e)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设计失效的风险①;f)过程失效的风险①;g)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所带来的风险。注①:设计失效和过程失效可参考失效模式分析中DFMEA设计失效模式分析和PFMEA过程失效模式分析的方法对设计和生产过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若选用其结果应按要求得到控制。在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过程中,应保持风险措施的方案和实施结果的跟进应记录,记录的保持依据《记录控制程序》文件执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的详细内容应记录在《风险和机遇识别、分析、评价表》中,便于后续的查阅和跟进。5.3风险应对各实施部门应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对风险采取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或消除风险的目的,风险应对的方法包括:a)风险接受;b)风险降低;c)风险规避。对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应考虑尽可能的消除风险,在无法消除或暂无有效的方法或者采取消除风险的方法的成本高出风险存在时造成损失时,再选择采取降低风险或者风险接受的应对方法。5.3.l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本身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接受风险的方法:a)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超出潜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时:b)造成的损失较小且重复性较高的风险;c)既无有效的风险降低的措施,又无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时;d)按本文件要求的风险评估准则中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低于5的低风险。5.3.2风险降低风险降低即采取措施降低潜在风险所带来的损坏或损失,风险评估实施单位应制定的详细的风险降低措施降低风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风险降低方法:a)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所带来的成本远超出潜在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时;b)无法消除风险或暂无有效的规避措施规避风险时:c)按本文件要求的风险评估准则中计算得出风险系数为5至15之间的一般性风险。5.3.3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5.4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风险识别和评估活动是用于识别风险并综合考虑对风险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当风险系数过高时应采取风险进行规避或者降低风险,以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或损失。风险评估实施部门应制定详细有效的措施并予以执行,在制定措施时,应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a)制定的措施应是在现有条件下可执行和可落实的;b)制定的措施应落实到个人,每个人应完成的内容应得到明确;c)应指派一名负责人为措施的执行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进,确保采取的措施被有效的落实。5.5风险和机遇的评审管理者代表应按制定的周期组织实施对风险和机遇的评审,以验证其有效性。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应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a)风险和机遇的识别是否有效且完善;b)风险应对措施的完成情况和进度;c)对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和顾客满意度的潜在影响。5.5.1风险和机遇评审的策划风险和机遇评审应每年度至少实施一次,以验证其有效性。当出现以下情况是,应当适当增加风险和风险评审的次数:a)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有变化时;b)组织机构、产品范围、资源配置发生重大调整时;c)发生重大品质事故或相关方投诉连续发生时;d)第三方认证审核前或其他认为有管理评审需要时;e)其他情况需要时。5.5.2风险和机遇评审的实施实施前的准备在风险和机遇评审会议之前,各部门应整理本部门对风险和机遇分析的资料,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内容以及风险应对所采取措施的结果等记录进行汇总分析。风险和机遇评审的实施管理者代表按策划的要求组织个部门实施对风险和机遇的评审,管理者代表应保留评审的记录以及评审所确定的决议,包括后续的改善机会。风险和机遇的评审应形成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内容:a)风险评估报告;b)持续改进的机会;c)剩余风险分析及改进措施。6.相关文件:无。7.使用表单:7.1CR-PD04-01《风险和机遇识别、分析、评价表》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更新控制程序1.目的:对本公司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确定对环境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并对其进行控制或施加影响。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3.定义:无。4.职责:4.1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与评价。4.2人力资源部负责公司环境因素的评价和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工作。4.3管理者代表负责重要环境因素的批准。5.作业内容:5.1环境因素的识别5.1.1环境因素的识别原则a)识别环境因素时应考虑有关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即考虑从采购-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服务的全过程。b)是否符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c)在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及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下可能产生的环境负面影响。d)产生环境影响类型:向大气排放污染物;向水体排放污染物;废弃物的污染;对土壤的污染;水、电等资源、能源的消耗和浪费;噪声污染;当地其他环境问题和社区问题。e)相关方的要求。5.1.2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环境因素识别采用现场观察、工艺过程分析、交谈、资料查阅、专家评议等方法。5.1.3环境因素的评价对水、气、声等可量化的污染因子采用是非判断法,若违法则判为重要环境因素;废弃物的排放、资源、能源的消耗、潜在环境因素等及其他难以量化的环境因素采用打分法。5.1.4识别与评价步骤1)人力资源部将《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清单》发放到各部门,各部门根据环境因素识别的原则,识别出本部门的环境因素。2)各部门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依据《环境因素影响评分基准》,对环境因素进行打分,依据综合评分等级和以下条件,确定重要环境因素:a)综合评分等级为A的环境因素,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b)综合评分等级为B,但经讨论后,决定列入重要环境因素;c)违反环境法律法规,或最高管理者其自我声明的环境行为。3)评价完毕,将《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清单》,报人力资源部。4)新增项目的环境因素识别:新增、扩建、改建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或运行时,由人力资源部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与评价,填写《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清单》。5.2重要环境因素汇总5.2.1人力资源部依据各部门的《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清单》,通过现场调查(包括观察、面谈、书面文件收集)分析,对各相关部门提出的环境因素进行评审汇总,并对遗漏的环境因素进行补充。5.2.2人力资源部根据评审结果编制《重要环境因素清单》,送管理者代表审批。5.2.3对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应设置相应的环境目标、指标或控制措施(见《目标、指标与管理方案控制程序》)。5.3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的更新5.3.1当生产过程中某个活动、产品或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时,由涉及单位在一周内按程序要求对发生变化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与评价,并将结果报送人力资源部。5.3.2当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变化,或相关方提出合理抱怨时,人力资源部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重新识别、评价与之相关的环境因素。5.3.3按5.1、5.2的要求,更新《重要环境因素清单》。6.相关文件:6.1《环境因素影响评分基准》(见附件)6.2HB-PD-08《目标、指标与管理方案控制程序》7.使用表单:7.1CR-PD05-01《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清单》7.2CR-PD05-02《重要环境因素清单》附件:环境因素影响评分基准1.第一组评价因子及评分标准分值发生的频率m1发现预防可能性m2影响程度m35已经发生(经常发生,每天不低于1次)不可发现(不可预防)影响严重(甚至涉及到公司外)4发生的可能性大(曾经发生或偶然发生)难以发现(突发偶发教多,难以预防)影响大(公司内可处理或污染物排放量大)3有发生的可能(尚未发生但可能性大)可发现/可预防,尚无措施影响一般(部门内可处理或污染物排放量小)2发生的可能性小易发现、易预防影响小(作业者可处理)1根本不会发生有经常性预防措施根本没有影响2.第二组评价因子及评分标准法规的符合性n1分值监控措施n2分值事故/投诉n3分值超标/违规12无3发生过环境事故未采取措施6偶然超标/违规6有0发生过环境事故采取了措施3在标准内/符合规定3公司外投诉2没有规定0公司内投诉1未发生事故/有投诉已解决03.综合评分等级对照表等级ABC第二组分值n21-1211-87-43-0第一组分值m125-40AAAB36-18AABC16-9ABBC8-1BBC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1.目的:辨识及评价公司范围内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评价其危险程度,判定出重大危险,从而进行有效控制。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3.职责:3.1管理者代表负责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3.2人力资源部具体负责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工作。3.3各部门、各单位负责参与本公司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工作。4.工作程序4.1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4.1.1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各部门、各单位派员参与。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主要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4.1.2应以公司所有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产生影响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为依据进行辨识。4.1.3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和标准,对照公司的生产特点,确定出对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所有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4.1.4按照《危险源评分规则》,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分,确定重大危险因素和不可接受风险。4.2控制措施4.2.1对评价出的重大危险源因素和不可接受风险,由人力资源部负责编制《重大危险因素清单》、《不可接受风险清单》,报管理者代表审批;4.2.2重大危害因素和不可接受风险是公司制定OHS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基础和依据。4.3记录控制:公司应建立并维持辨识和评价职业健康安全危害的记录,并保持记录的更新。5.相关文件:5.1《危险源评分规则》(附件)6.相关记录:6.1CR-PD06-01《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6.2CR-PD06-02《重大危险因素清单》6.3CR-PD06-03《不可接受风险清单》附件:危险源评分规则危险性分值D=L×E×CD--危险性大小、即危险性分值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从物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能预料6相当可能3可能、但不经常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2极不可能0.1实际不可能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10连续暴露6每天工作时间暴露3每周一次2每月一次1每年几次0.5非常罕见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分数值后果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40灾难,数人死亡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7严重,重伤3重大,致残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根据D值进行危险等级划分等级分数值D危险程度不可接受危险>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重大危险160-320高度危险,要求有管理方案一般危险70-160显着危险,需要警示或防护可接受危险20-70一般危险,需要注意可接收危险<20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识别控制程序1.目的:为了获取、更新、识别适用于本公司的环境、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特制定本程序。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获取、更新和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3.定义:无。4.职责:4.1人力资源部:负责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收集,并确认相关外来文件的适用性,制定《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清单》。4.2各部门:将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传达给员工并遵照执行。5.作业内容:5.1与本公司相关的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包括:a)国际公约;b)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及各部委规章;c)广东省及地方性的法规、规章、标准;d)执法(相关)部门的通知、公报等其他要求。5.2获取途径人力资源部应经常与省级、地市级安监部门、环保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及同行业保持联系,获取相关的国家及地方最新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还可以通过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出版机构、图书馆、书店、专业性报刊杂志、咨询机构、认证机构等渠道补充,以保持对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变化的及时跟踪。5.3确认适用性5.3.1根据本公司的行业特点,确认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适用性;5.3.2根据地区标准确定本公司生产、服务过程中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的适用性;5.3.3人力资源部将收集到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中的具体适用内容传达到相关部门;5.3.4当现行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更新时,人力资源部应重新确认。5.4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管理5.4.1人力资源部保存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原件,当上述外来文件更新或增加时,及时修正《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清单》,并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更新、发放和管理。5.4.2人力资源部每季度要进行一次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获取和更新工作,同时每季度要监督检查相关部门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及其表现与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符合性。6.相关文件:无。7.使用表单:7.1CR-PD07-01《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清单》

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1.目的:通过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并将目标、指标分解到各部门,持续改进本公司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制定、实现与监控等相关活动。3.定义:无。4.职责:4.1人力资源部:负责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制定、评审与修订,并将目标、指标分解到相关部门。4.2相关部门:参与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制定,并按管理方案的要求实施。5.作业内容:5.1确定目标、指标的原则a)考虑管理方针的内容;b)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c)考虑本公司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e.产品服务质量、环境行为与保障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持续改进以及污染预防与零灾害的承诺;d)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e)考虑相关方的观点。除此之外,目标、指标还应考虑预防事故的发生和持续改进目标,应便于评估,指标应量化,并可测量。5.2目标、指标的制定与确定人力资源部于每年12月份,组织有关部门,根据环境方针、职业健康安全方针、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以及其它外界因素的变更,草拟新的目标与指标,由管理者代表审核后,报最高管理者批准生效;5.3目标、指标的分解人力资源部将本公司确定的目标和指标分解到相关部门/单位,使各项目标和指标落实到责任部门。5.4管理方案的编制、实施与验收:5.4.1人力资源部于每年12月依据目标与指标,编制对应的管理方案,经管理者代表审核后,报最高管理者批准生效;5.4.2管理方案应涉及影响重大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活动(如产品开发、生产、材料、使用及污染控制、危险源控制等)以及关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员工安全的保障及具体措施。5.4.3管理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依据的目标与指标;b)方法措施、技术手段;c)执行部门与负责人;d)预算经费;e)启动日期与完成期限等f)监督人。5.4.4《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批准后,由规定的执行部门负责实施。5.4.5管理方案实施完成后,由人力资源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收、评价,并编写《管理方案整改项目验收工作报告》,报管理者代表审批。5.5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5.5.1人力资源部根据《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规定的时间期限,按计划进行检查。5.5.2管理者代表通过查看记录、报表、实地检查等方法,监督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落实及完成情况。5.6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修订修订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时,应考虑如下情况:a)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存在不合理性;b)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变化;c)本公司内部条件发生变化,如新项目开展、组织机构发生变化等;d)相关方提出愿望和要求的变化;e)发生与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有关的意外事件。修订后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要重新审批。6.相关文件:无。7.使用表单:7.1CR-PD08-01《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7.3CR-PD08-02《管理方案整改项目验收工作报告》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1目的: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对管理体系有影响的人员胜任其工作,适应管理要求,提高员工质量、环保、安全意识和文化素养,同时防止人力资源的流失,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减少职业危害,消除或减少事故损失。2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公司所有与质量、环境、健康安全有影响的员工的管理。3定义3.1内培:由公司内部部门组织进行的各种相关教育培训。3.2外培:将公司员工送外,接受外部机构进行的专项培训。4职责:4.1人力资源部负责建立员工档案,制订培训计划和监督培训计划的实施及培训记录的保存;负责人力资源规划、组织机构图、岗位配置表和岗位说明书;负责人力资源招聘、选拔、录用、调配、人事档案等管理。4.2各相关部门配合人力资源部实施人力资源培训及管理。5作业内容:5.1岗位任职要求5.1.1为实现公司的管理方针、管理目标和确保公司各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应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的重要岗位的人员规定相应的任职要求。5.1.2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岗位需要确定任职人员在学历、培训、经验技能、职业资格方面的要求,将《岗位说明书》汇编成册,作为人员甄选、安排和培训需求识别的主要依据。5.1.3各岗位人员的素质必须适应《岗位说明书》的规定,以保证其能胜任所担负的职责并明确工作目标。5.1.4特种作业人员、特殊岗位人员任职要求:①受过初中文化教育,并持有相应岗位上岗证或资格证;②新招人员须持有上岗证或资格证,并经本公司试用1个月后才能正式录用;③本公司人员换岗到特种作业岗位的须经专业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5.1.5专职安全管理员①熟悉和理解国家或地方的安监部门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条例,及时获得其最新内容,并予以认真贯彻执行。②熟悉劳动保护专业知识与技术业务,有相互联系协调的工作能力。5.1.6管理操作人员了解国家和地方有关环保、职业健康安全、劳动保护的法规、条例,熟悉劳动保护方面的技术操作和管理,认真做好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5.1.7内部审核员①内部审核员应送专门机构进行培训和考核。如无条件,可暂由人力资源部进行培训和认可。②内部审核员可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任一审核员证书,对应审核即可。5.2招聘与配置5.2.1各部门根据工作需求,确定人员和岗位配置(定岗定编),经分管领导审核后,经总经理批准后由人力资源部实施。5.2.2各部门根据需求配置,需要增补人员时,填写《人员(增员补员)申请书》,报总经理批准。5.2.3批核后的《人员(增员补员)申请书》由需求部门送交人力资源部,依程序进行招聘;5.2.4新员工的学历、任职资格、业务技术能力必须符合要求,才能录取。5.2.5对公司主要部门负责人和关键、特殊岗位的员工必须进行培训后方可上岗,对于新进普通员工只要进行新员工上岗前的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就可以上岗。5.2.6中层管理的录用需经总经理批准。5.2.7中层以下员工的录用由部门主管审核、人力资源部批准。5.2.8员工入职管理,参见《人事管理制度》。5.3培训5.3.1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培训需求分析1)各部门每年初应将职工有关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法律法规、公司有关规章制度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并将需求告知人事专员。2)人事专员对有关培训信息进行汇总,并将培训需求列入年度培训计划,负责落实实施。如有必要,可组织考核。5.3.2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培训的内容1)国家或地方有关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及规定。2)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3)事故的预防和应急措施。4)环境保护、劳动保护、职业安全技术措施。5)特殊工种所需的培训(外送培训)。6)其它有关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的专业知识。5.3.3对分承包商的培训加强对承包本公司业务的分承包商进行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培训,以确保他们理解和认可本公司的方针、目标和指标以及其它管理要求。5.3.4培训实施流程和要求,见《培训教育管理制度》。5.4人事异动管理,见《人事管理制度》。5.5人事档案管理5.5.1档案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所有纸质档案应建立目录,与档案一致。5.5.2员工纸质档案包含:员工入职登记表、体检表、身份证复印件、面试评价表、笔试试卷、用工关系材料、劳动合同及补充协议、聘用协议、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协议、培训服务协议、各类奖罚材料、试用期各类考核材料、个人绩效考核材料、离职申请、离职谈话记录及交接单、以及其它证照材料等。5.5.3员工档案查阅及保存a)员工档案属于公司机密文件,除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外,其他人员须经总经理授权方能查阅。b)员工离职后,人力资源部应继续保留其工作档案以备查,保存期为离职起2年。c)人力资源部平时对档案进行日常维护和清理,每年12月底对保存档案统一清理一次,对已到管理期限的档案须经总经理批准后集中销毁。6.相关文件:6.1《岗位说明书》6.2TG-GL-002《培训教育管理制度》6.3HB-GL-001《人事管理制度》7.使用表单:7.1CR-PD09-01《人员(增员补员)申请书》(OA)

测量设备控制程序1.目的:对测量设备进行管理,保证设备在使用期间,维持应有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以满足使用的要求。2.适用范围:凡本公司用于产品之测量设备均适用。3.定义:4.1校验:以准确的测量标准来比较测量设备,用以验证测量设备之精密性和其准确性的能力,及更正测量设备的偏差至既定的准确度。4.2内校标准件:高准确度的仪器或设备,用于内部校验的标准仪器(由国家计量检定单位认可及有证书,可参照校验并可源溯至国家或国际标准);4.职责:4.1校验员:负责测量设备的验收、检定、管理、保养等工作;4.2相关使用部门:负责测量设备的保养与维护等工作;5.作业内容:5.1测量设备的申购:需使用测量设备的部门/单位,应先通知品管部校验员,由校验员统一申购,其它部门和个人不得申购。5.2测量设备的编号: HB JC XXX流水号仪器代号公司编号流水号仪器代号公司编号5.3测量设备的验收与建档:5.3.1测量设备购回后仓库通知校验员验收,验收合格,则贴上“校验合格”标签。5.3.2本厂不能验收的应送交外部机构校验,拿到合格证书后,予以验收。5.3.3测量设备验收不合格的应要求设备供应商整修或更换。5.3.4设备验收合格后,由校验员进行编号,并设定校准周期,登录于《测量设备台账与校准计划》上。5.4测量设备的校验5.4.1外校:凡属于内部条件不能满足检定条件的测量设备,依据校准计划,送交国家计量单位检定。测量设备校准周期,由品管部根据相关规定制定,每年外校一次。校验员负责测量设备外校的验收,保管全厂测量设备的外部检定证书。5.4.2内校:校验环境:除特别要求外,校验应在室温下进行。公司内部有条件检定的测量设备,依据外部检定合格的标准件,由校验员进行内部检定。做好《测量设备履历卡(内校记录)》,并按要求贴上内校合格标签。5.5校验员的资格:必须接受相关测量设备管理、检定、保养等技能的培训,具有资格证书。5.6检定结果的标识5.6.1合格:测量设备检定后,判定各项技术指标达到规定的要求,在此设备贴上“校验合格”标签。5.6.2不合格: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发生时,仪器均应停止使用,在此设备贴上“不合格”标签。a)由于不正确使用而损坏的仪器;b)发生故障的仪器、超过检定周期的仪器;c)由校验及其它情况下发现有问题的仪器;5.7测量设备失效的处理5.7.1当测量设备超过检定有效期或损坏以及在检验产品时,发现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或失效时,应停止使用,并送交检测部门检测,作出相应的标识并出处理。5.7.2对于不合格的测量设备经过调整、维修可达到检定标准,须重新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5.7.3对于校验不合格的大型测量设备经过调整、维修无法达到检定标准则可申请报废,总经理批准后报废处理。5.7.4对于卷尺,钢(直)尺经检定不合格可由校验员直接报废。5.8测量设备的维护5.8.1非校验员不得进行测量设备的调校。5.8.2测量设备搬运时应防止碰撞﹑振荡﹑重压而被损坏,影响使用功能。5.8.3储存环境为常温、常湿、清洁卫生。5.8.4校验员每年对测量设备进行一次检查保养,进行整体外观和功能检查。6相关文件:无。7使用表单:7.1CR-PD10-01《测量设备台账与校准计划》7.2CR-PD10-00《测量设备履历卡(内校记录)》

知识管理控制程序1.目的:为了对知识实行统一、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特制定本程序。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外部知识管理、企业知识资产的管理。3.定义:无4.职责:4.1总经理:知识管理的总责任人。4.2工程技术中心负责协调公司的知识管理;负责管理所有开发与技术文档。4.3人力资源部负责建立公司知识清单。负责公司所有体系文件和资料的管理,所有制度文件和资料的管理。负责公司无形资产的管理(实物可放在档案室保管)。负责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负责所有体系文件和资料的发放和记录。4.4涉及专业性较强的资料在当年由该专业部门归档保存,年终应统一移交档案室保管。以后可根据文件借阅权限借阅或使用。5.作业内容:5.1内部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5.1.1建立内部信息网以便于员工进行知识交流。5.1.2利用各种知识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存放和积累信息,从而在企业内部营造有利于员工生成、交流和验证知识的环境,并要求员工主动进行知识积累与交流.5.1.3内部知识系统分为不同的数据库模块,并指派不同的应用人员进行维护。5.2内部知识的积累与交流5.2.1内部知识可分为公司信息、专业技术知识、单点教程三大类。a)公司信息包括管理制度、程序文件与公司信息公告,管理制度规定了企业各项功能的运作和发展原则及要求;程序文件用于描述各部门为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开展各项工作的程序;公司信息公告是公司事件的宣传窗口,也是员工交流的园地。b)专业技术知识、技术应用的经验教训积累。c)单点教程指生产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积累。5.2.2公司信息由人力资源部负责收集、整理与发布。5.2.3专业技术知识分为开发、技术知识与应用知识两类,由开发中心负责收集、整理与发布,每个技术人员都有责任主动完善该信息库。5.2.4项目积累由开发中心负责收集、整理与发布,每个项目参与人员都有责任主动完善该信息库。5.3外部知识的积累与交流5.3.1外部知识可分为外来资料、市场信息两大类a)外来资料包括供应商、用户和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的动向报告,专家、顾客意见的采集,技术动态的跟踪,行业领先者的最佳实践调查等。b)市场信息包括国家有关宏观信息、行业信息、市场动态、客户信息等。5.3.2外来资料应与内部资料相融合,由公司内部信息系统负责管理传递。5.3.3外来资料由开发中心与营销部负责收集、整理与发布。但两部门应要求知识相关责任部门提供协助。相关部门有责任主动完善该信息库。5.3.4外来引用资料为公司直接引用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及其它有关法规性文件。引用资料需经开发中心审核、总经理批准后方可公开与使用。其引用资料文字版应加盖“受控文件”章,列入受控范围。5.3.5所有外来资料均需表明出处。5.4知识资产的管理5.4.1知识资产是企业无形资产的一部分,主要指公司知识产权、商誉、专利等。5.4.2知识资产由总经办负责收集、整理与维护。5.5知识的收集、提供、发布5.5.1知识的积累与保有分部门、分责任人按公司信息系统规范的格式进行保存。文字版本资料需按规定保存到相应的部门。5.5.2所有电子资料应注明保存人、保存日期、有效期等信息。5.5.3保密文档不得擅自发布。5.6知识的整理、更改5.6.1相关知识管理责任部门应及时对知识进行更新和修改,任何人均可提出知识文件更改的建议,由原保存人或管理者进行修改。5.6.2相关知识管理责任部门应定期对知识(包括电子文档与文件)进行整理。5.6.3对文档要进行归档处理,保证公开资料的时间有效性。5.6.4重要文件应进行版本管理,更新后的旧版本应存档备案。5.7知识的公开、限制与保密5.7.1相关知识管理责任部门应随时对知识(包括电子文档与文件)进行查看,并有权随时删除禁止发布或不宜发布的信息,禁止发布与不宜发布的标准由相关知识管理责任部门制定。5.7.2任何人均可提出知识公开、限制与保密的建议。5.7.3知识的限制级别应由公司组织专门会议讨论不同类型知识的不同授权级别,并规定相应的使用人权限。6.相关文件:6.1HB-PD-01《文件控制程序》7.使用表单:见《记录管理一览表》中所标“知识清单”之内容。

沟通交流协商参与控制程序1目的:规定各种有效的内部和外部沟通方式,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相关事宜的信息有效传递、交流和实施。规定员工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事务中的参与和协商。2范围适用于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内外部信息沟通交流的形式、内容和要求,以及员工在健康安全管理事务方面的协商和参与。3.定义:无。4.职责:4.1人力资源部职业健康安全信息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与上级安全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职业安全健康信息的接收、传递和处理。负责与各级主管部门的信息交流及内部员工反映问题的反馈工作。4.2品管部负责统筹公司对内、对外有关质量信息收集、传递和处理。4.3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工作范围内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及对相关方信息的收集。负责相应业务范围内的内部信息交流。4.4管理者代表负责就重大质量、环境、健康、安全事宜与相关方进行沟通;4.5职业健康安全事务代表和员工代表参与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协商。4.6工会负责与其上级主管部门的信息交流及内部员工反映问题的反馈工作。5.作业内容:5.1信息的分类:5.1.1外部信息:1)有关健康安全与环境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以及上级部门有关健康安全与环境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指令;2)有关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规范和规程;3)国内外有关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科技信息及成果等;4)相关方有关健康、安全与环境的意见和要求等;5)地方政府检查及评价;6)自然灾害及气象(如地震、风暴、沙尘、洪水等)预报信息。7)合作者、相关方有关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的意见和要求。8)相关方反馈的信息及其投诉等,相关方指顾客、合同方、供应商、废物收购方、社区居民、员工家属等;9)其它外部信息、如各部门直接从外部获取的有关环境要求、质量改进技术等方面的信息。5.1.2内部信息:1)正常信息a)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报告以及体系正常运行时的其他记录等;b)目标、绩效测量和监视记录;c)安全装置、环保设施的检查、监测数据;d)环境监测数据;e)有毒有害场所监测、监控数据;f)员工健康检查数据;g)特种设备监测数据。2)不符合信息如体系内部审核的不合格报告,纠正措施处理单等。3)紧急信息如出现重大质量事故及火灾、洪涝灾害、台风、工伤事故、事件等情况下的信息与记录。4)其它内部信息如员工的建议等。5.2信息的收集与交流信息可采用书面资料、记录、讨论交流、电子媒体、声像设备、通讯等方式予以传递;5.2.1外部信息的收集与交流:人力资源部负责安全生产监督局、地方监测站、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地方劳动部门、总工会、消防局、当地政府、认证机构等监测、检查结果及反馈信息的收集,由人力资源部传递到公司相关部门及生产车间/品管部,当监测或检查结果出现不符合情况时,按照相关程序文件的要求进行处理;各相关部门按其业务范围将收到的上级主管部门文件呈报部门主管后做出相应的处理,若直接从外部获取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管理信息时,应在一周内反馈到人力资源部,由其负责分类、整理,根据需要传递到相关部门;政策法规、标准类的资料信息由品管部等各相关部门负责收集、更新、整理、保存,详见《文件控制程序》。外部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卫生检查、参观、访问由人力资源部接待安排,并将结果报部门主管。品管部、采购部、人力资源部分别负责与顾客、物料供应商、废物收购方等相关方进行信息沟通,对其环境施加影响,销售部负责与顾客的信息联络,以满足顾客要求。当相关方提出的有关意见或申诉时,由接待单位将原因传递与相关部门,由责任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报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并将处理结果反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