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叶现代诗歌意象与情感_第1页
周叶现代诗歌意象与情感_第2页
周叶现代诗歌意象与情感_第3页
周叶现代诗歌意象与情感_第4页
周叶现代诗歌意象与情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沙市雅礼雨花中学语文教师统一备课用纸第课时科目语文年级九班级时间主备人周叶课题诗歌单元:现代诗歌意象与情感集体研讨个性设计(知识、能力、品德)教学目标1、明确诗歌意象的概念,找出诗中的具体意象;2、品鉴意象前的修饰词,分析诗歌中意象或意象群的特点;3、了解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关系,通过品析意象来体悟诗人表达的情感。(重点、难点)教材分析重点:学会准确寻找现代诗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难点:体会诗歌的意象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板书设计示意框图时序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复习旧知,明确概念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里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表面看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词语的连缀,六种似乎不相干的物象的拼凑,而从诗歌艺术角度看,是六个意象的组合,而这六个意象又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是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人们所熟知的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如“春草”“杨柳”“梅花”“明月”“秋风”等,早已不是仅指客观事物本身,而是饱含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一看到它们,就会引发丰富的情感联想。寻找意象,分析特点(1)《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也正是中国的形象。“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此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了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作者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2)《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也可以讲是他另外一个生命,而且爱国主义是艾青创作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比如他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复活的土地》等,都汇集着他对土地的爱,对国家的爱。他为贫困的土地受蹂躏而悲哀。我们的祖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我们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所以作者“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这里所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近代中国人民中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因此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因而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同时也是对土地这种意象最好的诠释。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3)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全诗就像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慢慢展开,让读者领略到诗人呈现出的“人间四月”图。诗人用“风、云烟、星子、细雨、冠冕、月圆、绿、鹅黄、白莲、花树、燕子”的意象,描绘出一幅幅忽而生动、忽而温柔、忽而明媚、忽而欢悦的画面。第一节,是一个春天光与影交舞变换的画面,富有动感,情绪明朗活泼。诗人起笔以“点亮”二字,将整首诗明亮、活泼的氛围,一下将读者美好的情绪调动起来。接着通过自由联想,由风想到轻灵——光与影交舞中的轻灵。第二节,诗人由“早天的云烟”的轻柔、飘渺、鲜润,联想到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无意中闪的飘渺,细雨点洒在花前的鲜润。这一节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对三个画面进行切换,无形中将这些美好的情景,不断进行加强,不断用美好的氛围感染我们。早天、黄昏、星子、细雨,四组意象有时间的推移、有空间的变换,呈现出一种诗歌的张力。第三、四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那轻”承接了第一、二节的核心形象“轻灵”;再由“花”联想到“那娉婷、鲜妍”。是什么样的鲜妍?诗人说是“百花的冠冕。于是诗人继续由“百花和冠冕”联想到“天真和庄严”。诗人由前两节的“春光、早天、黄昏、星子”的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自觉地联想到夜夜的月圆,很自然就承接到下一节的“梦”的意象。诗人不自觉使整首诗从时间、空间的情景,开拓了整首诗的意境。“梦”之前的“雪化后的鹅黄”是由“月”这个意象直接联想到的,诗人又从“鹅黄”的颜色,联想到初放芽“绿”的颜色。“柔嫩喜悦”是对“鹅黄和绿”的进一步强调。这两节词句间的节奏感较前两节要快,有一种层出不穷,目不暇接之感。这也许是诗人有意为之,试图使诗歌内在节奏发生变化,以避免落入平铺直叙,缺乏曲折。就如同溪水,有石头和河道的阻塞,才能迸溅出美丽的水花,撞击出叮咚悦耳的声响。最后一节,诗人感情愈见浓烈、欢快,也达到了全诗的高潮。这种浓烈欢快的情感,一定要择选同样能表达这种情感的意象,才能使我们可知可感。因为前面的意象都来自自然景物,于是诗人用“一树一树的花开”表现感情的浓烈,用“燕子在梁间呢喃”表现感情的欢悦,随其自然地在清理之中。“你是爱,是暖,是希望”,这不仅是对全诗思想的概括,也是这首诗的核心词语,起到无形的串联作用。如果前面是一幅幅画卷,那么它们就是卷轴。《我看》在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晴空”“流云”“树木”“花朵”,自然让人联想到古典诗歌中诸如“春风吹又生”“青草池塘处处蛙”“鸟向檐上飞”“晴空一鹤排云上”“清歌遏流云”“乱花渐欲迷人眼”等一系列诗句,以此创造出清幽、典雅而又富含勃勃生机的意境。但穆旦又与古代诗人不同,他通过这些意象表达的是对自我的观照,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我”看到“丰润的生命”,“我”希望“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我”也应该与这自然一样“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静静地流淌,坦荡地飞奔,这是生命的常态,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构建桥梁,体悟情感“意象容易引生情感,却也不一定就能引生情感,举头向外一望,我看见房犀、树木、道路、人马等等,在我心中都印下意象,可是,我对它们漠然无动于衷,它们没有感动我,对我可有可无,我不加留恋,它们就没有成为诗的境界。但是,这些寻常事物的意象也可能触动我的某种心情,使我觉到在其他境界不能觉到的喜悦或惆怅,使我不得不在它上面流连玩索。如果我把那依稀隐隐约约的情与景的配合加以意匠经营,使它具体化、明朗化,并且凝定于语言,就成为诗了。(朱光潜)因此,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承载物,只有抓住诗歌意象,抓住赋予了诗人强烈主观情感的意象,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表现的主题。而由于诗人个人独特的审美感受,以及不同的细微的表达习惯,意象呈现出鲜明的个人特点。如艾青的“土地”与“太阳”,如海子的“麦地”等,与诗人独特的人生经历相关。因此,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需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与诗人的生平的基础上,对诗歌意象有更层次的解读,不仅仅解读意象,还要着眼于意象群的组合,意象群组合体现出的画面特点,即诗歌“意境”。单个意象特点——意境特点——情感,找到意象与情感的桥梁,才能读懂现代诗歌。如《我爱着土地》,用“土地”、“暴风雨”、“河流”、“风”“黎明”,用两组呈现鲜明对比的意象,营造了沉郁悲壮、温柔恬静的氛围,来表现诗人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倾向。四、意象分类,促发灵感“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可将意象分成以下三类:1、比喻性意象。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一,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在诗歌中,用作比喻的意象可称之为比喻性意象。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别。明喻要求本体与喻体都在诗中出现,并在两者之间加上“如”“似”“若”“像”“仿佛”一类表示比喻的词语。在明喻中,本体与喻体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两者不是等同关系。例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这是艾青看了俄国舞蹈家乌兰诺娃的芭蕾舞《小夜曲》后写的诗。比喻中的本体是舞蹈家的“人体”,喻体则是“云”“风”等等。现代诗歌中的意象,通常使用“暗喻”(或说“隐喻”)和“曲喻”的手法。所谓暗喻,就是把喻体说成就是本体,暗示其相合的特性。至于“曲喻”,就是奇想,奇特而又大胆到几乎不近情理的联想、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变异的狂想,但是,如果在诗歌中处理得当,反倒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例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闻一多的《死水》把黑暗的旧中国比作“一沟死水”,全诗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个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象征性意象。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性意象可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蕴。例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豺狼是残暴的象征,绵羊是温顺的象征,孔雀是骄傲的象征,玫瑰是美丽的象征,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现代诗中,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篇中的象征性可以是不同的。狼可以象征残暴,但有的场合也可以象征野性、自由不羁等等。所以,现代诗中的意象,其象征性往往是不确定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可随着读者的不同角度、不同背景而转移,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例如,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的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首诗中的“礁石”,显然是一种拟人(有身体、有脚、站在那里、脸上含着微笑)的象征性的意象。但它究竟象征什么具体的事物,读者可以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没有唯一的、明确的界定。所以说,象征性意象能引发人们联想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开拓出自由想象的空间。3、描述性意象。写诗不能事事比喻,处处象征,所以在比喻性意象与象征性意象外,诗人用得最多的还是描述性意象。意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作用还是被诗人用来描述景物与事物,并借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这首诗是写诗人在康桥泛舟寻梦,潇洒而来,又潇洒而去。诗人展示了一系列描述性意象,有“云彩”“金柳”“夕阳”“波光”“青荇(水草)”“清泉—虹—梦”“星辉—歌—笙箫—夏虫”……这些意象都围绕、衬托着“寻梦”的主题,从开始“轻轻的”到结尾“悄悄的”,从“作别西天的云彩”到“不带走一片云彩”,展示了诗人无声胜有声的“沉默”“沉思”的情感历程。五、牛刀小试,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颠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分析和鉴赏的能力。A项是对本诗主题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和恰当的。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和恰当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D项为选项,它对本诗赏析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