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烛闻一多红烛闻一多1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下巴河镇的陈家岭。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父子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2教材统编版《红烛》完美课件3文学常识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倡导者内容意义作用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文学常识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音4创作背景《红烛》写于1925年,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当他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提前回国时,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骤然破灭。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愤怒。《红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造的。《红烛》已初显“三美”创作原则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创作背景《红烛》写于1925年,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51.读准字音
蜡炬(làjù)慰藉(wèijiè)耕耘(gēngyún)烧沸(shāofèi)1.读准字音蜡炬(làjù)6初读感知1.听读示范音频,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红烛》课文朗读)2.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3.指名朗读。初读感知1.听读示范音频,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72.诵读指导红烛啊!语调深沉,饱满,上场
不误,不误!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注意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
红烛啊!字韵饱满,充满激情
既制了,便烧着!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烧吧!烧吧!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烧破世人的梦,排比句式,接续紧凑
烧沸世人的血──“血”字拉长音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语气坚定而有力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2.诵读指导8层次划分第一部分(1)对红烛的赞叹
第二部分(2—7)对红烛奉献精神的讴歌
(2—4)灰
(5—7)泪第三部分
(8—9)对红烛精神的总结
层次划分第一部分(1)对红烛的赞叹
91.如何理解作者在第一节说的可是一般颜色?
作者也正是怀着对红烛的赞叹之心,将自己比作红烛,以此奠定了接下来全文的思想感情基调,赞叹红烛的奉献生命的精神,所以可以说在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第一部分赏析1.如何理解作者在第一节说的可是一般颜色?第一部分赏析10品味语言1.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明确】“这样”原是指示代词,这里相当于程度副词,用“这样红”,暗示诗人凝视着红烛,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情感;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鲜红)(掏)品味语言1.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11第一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第一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122-3节诗歌中作者发出了“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的疑问,难道诗人不知道蜡烛燃烧后会成灰吗?作者运用比喻将蜡烛比做了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说是红烛其实是问人。所以“为何更须烧蜡成灰,才能放光出?”我们可以换成为什么在救国的道路和理想上,是否需要通过燃烧自己的生命去实现?作者在这里是不理解的,所以作者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第二部分赏析(2-4)2-3节诗歌中作者发出了“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的疑问,难道诗人13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14第二、三节都有讲到红烛“放光出”,那“光”的作用是什么呢?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第四小节第二、三节都有讲到红烛“放光出”,那“光”的作用是什么呢?第15红烛本就是为了燃烧,为何作者又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红烛心火发光之期却正是泪流开始之日呢?这不是很矛盾吗?“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的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残风是外界吹来的,要使得烛光暗淡下去,这个残风就是比作外界的邪恶势力。所以红烛不是因为自己要奉献而哭,是因为着急外界的邪恶势力使得它不能将光明带给更多的人!“残风”是外部邪恶势力,“红烛”是赤诚的象征,也是诗人爱国精神的象征。第二部分赏析红烛本就是为了燃烧,为何作者又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红烛心火发光之16品味语言2.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明确】: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品味语言2.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17拟人:修辞方式之一。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的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象征:解释为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不可见的某种物(如一种概念或一种风俗)的可以看见的标记;也指用部分事物代表全体;用来表示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迹象,特征。“残风”是外部邪恶势力,“红烛”是赤诚的象征,也是诗人爱国精神的象征。修辞手法简析拟人:修辞方式之一。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185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第五节使用拟人手法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第二部分赏析(5-7)5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第二部分赏析(5-7)196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第六节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第二部分赏析(5-7)6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第二部分赏析(5-7)205-7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第七小节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第二部分赏析(5-7)5-7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第二部分赏析(5-21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作者说你流一分泪,便灰一分心,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回报。所以作者说创造光明是你的起因,也是因为你想为他人创造光明,所以红烛才落得灰心流泪的结果。所以最后第9节诗人做出总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正是诗人自己所推崇所为之努力的,闻一多先生正是要将光明照进这片黑暗,所以他用他的鲜血真正的去践行了他的精神。第三部分赏析(8—9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第三部分赏22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第三部分赏析(8—9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第三部分赏23整体感知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红烛为何燃烧成灰?红烛为何伤心落泪?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整体感知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红烛为何燃烧成灰?——为创造光24解读内容细读探究,梳理“红烛”形象1.荧荧红烛真赤诚,灼灼发光又发热。2—3.红烛烧蜡成灰,放出光明。4.红烛烧掉一个死寂、禁锢的世界。5—7.红烛着急才流泪。8—9.为了创造光明,便要灰心流泪。解读内容细读探究,梳理“红烛”形象1.荧荧红烛真赤诚,灼25分析情感分析“红烛”的情感线索1.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2—3.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4.对红烛的殷殷寄语,对自己的自勉自励。5—7.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8—9.对红烛同情的呼唤和劝导鼓励的呼唤。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对红烛殷殷寄语表自己拳拳心迹分析情感分析“红烛”的情感线索1.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26艺术特色《红烛》的抒情特色1.
借物抒情。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红烛的形象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2.
诗人对烛呼告,直接倾诉。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热烈充沛。3.情感递进。先后三次发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最后,深情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读来让人怦然心动。4.情理结合。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将红烛精神作为一种至高的奉献精神的象征来表现,饱含哲理,突出表现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祖国的联系,这样使抒情不流于虚浮。艺术特色《红烛》的抒情特色1.借物抒情。诗人将红烛比拟27艺术特色借物抒情红烛伤心的烛泪红烛的赤诚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诗人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对红烛的敬仰。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红烛的责任诗人自勉自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红烛艺术特色借物抒情红烛伤心的烛泪红烛的赤诚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诗28感谢观看Thankyouforyourtime.感谢观看Thankyouforyourtime.291、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请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人物事迹,体会人物精神,认识人物形象在当代的意义2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3.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末尾卒章显志的抒情议论句。4这首诗之所以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主要是因为它以月为主体,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美丽画图,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5.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6.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7.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8.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1、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请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30红烛闻一多红烛闻一多31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下巴河镇的陈家岭。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父子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32教材统编版《红烛》完美课件33文学常识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倡导者内容意义作用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文学常识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音34创作背景《红烛》写于1925年,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当他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提前回国时,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骤然破灭。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愤怒。《红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造的。《红烛》已初显“三美”创作原则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创作背景《红烛》写于1925年,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351.读准字音
蜡炬(làjù)慰藉(wèijiè)耕耘(gēngyún)烧沸(shāofèi)1.读准字音蜡炬(làjù)36初读感知1.听读示范音频,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红烛》课文朗读)2.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3.指名朗读。初读感知1.听读示范音频,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372.诵读指导红烛啊!语调深沉,饱满,上场
不误,不误!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注意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
红烛啊!字韵饱满,充满激情
既制了,便烧着!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
烧吧!烧吧!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
烧破世人的梦,排比句式,接续紧凑
烧沸世人的血──“血”字拉长音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语气坚定而有力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2.诵读指导38层次划分第一部分(1)对红烛的赞叹
第二部分(2—7)对红烛奉献精神的讴歌
(2—4)灰
(5—7)泪第三部分
(8—9)对红烛精神的总结
层次划分第一部分(1)对红烛的赞叹
391.如何理解作者在第一节说的可是一般颜色?
作者也正是怀着对红烛的赞叹之心,将自己比作红烛,以此奠定了接下来全文的思想感情基调,赞叹红烛的奉献生命的精神,所以可以说在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第一部分赏析1.如何理解作者在第一节说的可是一般颜色?第一部分赏析40品味语言1.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明确】“这样”原是指示代词,这里相当于程度副词,用“这样红”,暗示诗人凝视着红烛,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情感;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鲜红)(掏)品味语言1.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41第一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第一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422-3节诗歌中作者发出了“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的疑问,难道诗人不知道蜡烛燃烧后会成灰吗?作者运用比喻将蜡烛比做了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说是红烛其实是问人。所以“为何更须烧蜡成灰,才能放光出?”我们可以换成为什么在救国的道路和理想上,是否需要通过燃烧自己的生命去实现?作者在这里是不理解的,所以作者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第二部分赏析(2-4)2-3节诗歌中作者发出了“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的疑问,难道诗人43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44第二、三节都有讲到红烛“放光出”,那“光”的作用是什么呢?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第四小节第二、三节都有讲到红烛“放光出”,那“光”的作用是什么呢?第45红烛本就是为了燃烧,为何作者又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红烛心火发光之期却正是泪流开始之日呢?这不是很矛盾吗?“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的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残风是外界吹来的,要使得烛光暗淡下去,这个残风就是比作外界的邪恶势力。所以红烛不是因为自己要奉献而哭,是因为着急外界的邪恶势力使得它不能将光明带给更多的人!“残风”是外部邪恶势力,“红烛”是赤诚的象征,也是诗人爱国精神的象征。第二部分赏析红烛本就是为了燃烧,为何作者又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红烛心火发光之46品味语言2.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明确】: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品味语言2.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47拟人:修辞方式之一。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的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象征:解释为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不可见的某种物(如一种概念或一种风俗)的可以看见的标记;也指用部分事物代表全体;用来表示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迹象,特征。“残风”是外部邪恶势力,“红烛”是赤诚的象征,也是诗人爱国精神的象征。修辞手法简析拟人:修辞方式之一。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485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第五节使用拟人手法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第二部分赏析(5-7)5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第二部分赏析(5-7)496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第六节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第二部分赏析(5-7)6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第二部分赏析(5-7)505-7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第七小节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第二部分赏析(5-7)5-7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第二部分赏析(5-51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作者说你流一分泪,便灰一分心,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回报。所以作者说创造光明是你的起因,也是因为你想为他人创造光明,所以红烛才落得灰心流泪的结果。所以最后第9节诗人做出总结“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正是诗人自己所推崇所为之努力的,闻一多先生正是要将光明照进这片黑暗,所以他用他的鲜血真正的去践行了他的精神。第三部分赏析(8—9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第三部分赏52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第三部分赏析(8—9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第三部分赏53整体感知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红烛为何燃烧成灰?红烛为何伤心落泪?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整体感知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红烛为何燃烧成灰?——为创造光54解读内容细读探究,梳理“红烛”形象1.荧荧红烛真赤诚,灼灼发光又发热。2—3.红烛烧蜡成灰,放出光明。4.红烛烧掉一个死寂、禁锢的世界。5—7.红烛着急才流泪。8—9.为了创造光明,便要灰心流泪。解读内容细读探究,梳理“红烛”形象1.荧荧红烛真赤诚,灼55分析情感分析“红烛”的情感线索1.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2—3.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4.对红烛的殷殷寄语,对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主-肺动脉隔缺损的临床护理
- 浙江省衢州市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技术试题(含答案)
- 帛琉旅游住宿太平洋度假村风景秀丽
- 网上研修学习心得体会模版
-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
- 安保试用期总结转正工作总结模版
- 造口病人自我护理
- 高二英语下学期期末总结模版
- 肺炎疫苗接种后高烧护理常规
- 发力新质生产力赛道
- 幼儿园管理 试题及答案
-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5届高三年级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英语试题及答案(南京盐城二模)
- 《公共资源交易法规概要》课件
- 2025年4月版安全环境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标准文件清单
- 2025年美容师初级技能水平测试卷:秋季美容院服务礼仪试题
- 2025甘肃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生产技术人员14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滴滴代理合同协议
- 浙江省金华市2025届六年级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数学试题含解析
- 广西《短时强降水强度评估方法》
- 2025年随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教师的文化素养与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