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学-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死观_第1页
殡葬文化学-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死观_第2页
殡葬文化学-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死观_第3页
殡葬文化学-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死观_第4页
殡葬文化学-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死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死观目的要求:1、掌握原始宗教的生死观2、掌握儒、释、道的生死观教学重点:孔子及儒家学派的生死观教学难点:释、道家的生死观授课方法:课堂讨论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原始宗教的生死观1、人类早期的生死观。一切宗教(或哲学)的核心问题都是同一的,即:生命。其目的在于:超越有限、超越死亡,即所谓“生命永恒”。在原始宗教那里,这一命题就已经表现得淋离尽致了,它是在“灵魂不死”的认知下进行的。文献学和民俗学的资料均表明,灵魂观念在原始时代具有世界性。2、灵魂观念产生!原始人用它解释人的生、老、病、死,生命运动的生生不息,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全部活动。原始人认为,灵魂这种“小人”和其主人的身体完全相似,即灵魂因人的高矮胖瘦而分别具有高矮胖瘦的特征;人死后,灵魂变为鬼魂去了另一世界。3、从此,原始人变得坦然起来。他们对一切问题都有了一个“圆满的”答案:对他们来说,真正的死亡是不存在的,死亡不过是到另一世界去生活,好像只是换了一个生活环境。死亡文化的“实用性”从一开始就被原始人正确地把握住了。二、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生死观1、孔子(公元前 551479年),名丘,字仲尼。其先祖是殷商的贵族,周灭商,受封于宋国,世居宋。到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时,宋内乱,避乱,迁鲁。到孔子时,家道已败落。鲁国是周公旦(周武王的四弟)的封地,号称“礼仪之邦”,古代的典章、文献极为丰富;而孔氏家族又具有殷商的文化传统,这些对于孔子成为一代思想家无疑受益匪浅。2、孔子以周文化(“周礼”)的继承者自居。儒家的最基本概念是“仁”。(1)《说文》:“仁,亲也,从二人。”即是说,“仁”就是协调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的一种境界,或一类行为准则。在“仁”的旗帜下,孔子学说的逻辑如此展开:一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二是参与社会活动,实现理想社会,儒家的理想社会是“圣王之治”。(2)《礼记•大学》概括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人亦称之为“修、齐、治、平”功夫,或“内圣外王”之学。修、齐为“内圣”,诚意、正心亦为修身的组成部分;治、平为“外王”。其中,“内圣”是为了“外王”,“内圣”是“外王”的基础,而这两者的最完美境界都达到了“仁”。后来。(3)《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便是具体展开了孔子“内圣外王”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儒学被称为“仁学”、“人学”,近世亦有人称孔子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3、儒家是从入世精神、仁学推衍出它的生死观,并服务于它的人格修养和社会治理。具体地说,儒家通过积极的人生实践,建立功勋和学说,造福于社会并扬名于后世,以此超越死亡,达成生命永恒。4、儒家的基本逻辑是:入世主义精神、仁学、人格修养、社会治理,它的生死观集中体现在“三不朽”信条中。因而儒家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蓬勃向上的。三、老、庄及其道家学派的生死观1、老子道家的生死观(1)老子,名聃(dm),楚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与孔子同时而长于孔子。老子曾做过周王室的史官,孔子年轻时游洛阳,曾向老子请教过“道”。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影响深远的人物,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蕴含深奥,令历代学者叹服不已,后世累代有注释者。(2)两大基本内容:道的本体论,道的方法论。如果说孔子哲学的主要特点在于济世救民的话,那么,老子哲学的主要特点则在于思辨寻理。老子和孔子对中国文化史的深远影响相得益彰,实难分伯仲。道家是先秦哲学中反对儒家的主要派别之一。(3)老子哲学的人生观、社会观是中性而略具消极色彩。《老子》五千言并未过多地谈到死亡、殡葬问题,但他却为道家后起者奠定了基调。2、庄子道家的生死观(1)庄子,名周,约公元前 369-286年,与孟子同时或稍后,宋人(今河南商丘)。庄子淡泊名利,终生不仕,曾谢绝了楚威王聘为国相的请求。他或四方游历,或隐居著书,生活曾一度极为清苦,然自得其乐。现存《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的七篇被认为是庄子原作,其它《外篇》和《杂篇》共二十六篇则多后起道家的托名之作,但基本上都反映了他的思想。庄子哲学皆假托寓言而阐明道家思想,想象力丰富,文风奇特、诡谲。(2) 庄子持“元气论”的物质观。认为,人由“元气”聚合而成,气散则死,生生死死在无休止地转换着,如四时之运行。可是,人们却将“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其实两者是一回事,因为它们都是由气构成的,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故万物一也”(一,即齐一,一回事。)。生命,不过是身外的尘垢“假借”而成,生、死就像昼、夜一样无穷地交替,“生之来而不能却,其去不能止。”(见《庄子》的“至乐”、“知北游”、“达生”等篇)(3)在庄子看来,死亡不过是回归自然而已,生存倒像是出去走了一遭。庄子的殡葬观也是独特的。既然生死只是“气”的循环聚散,死亡是回归自然这个“巨室”,那么,殡葬就是多余的。四、墨子及其墨家学派的生死观1、墨子,名翟,鲁国人。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淮南子•要略》说,墨子原系儒门弟子,因不满儒家学说而另创一个对立的学派。2、墨子提出了一整套社会学说和政治方案,对此可概括为:“兼爱”,要人们要普遍地相互爱护,不分亲疏;“尚贤”,推举贤才;“尚同”,上下同心;“节俭”,节约俭朴;“非攻”,反对诸侯各国之间的战争;“非乐”,反对沉醉于音乐享受等。3、墨子的生死观及殡葬观。它可归结为:明鬼、非命、节葬。它们构成墨家“非儒”(反对、非难儒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墨子提出了殡葬改革方案:“曰: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领,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无菹漏,气发泄于上,垄足以期(识别)其所,则止矣。返,从事于衣食之财,佴(助,给)于祭祀,以致孝于亲。故曰:子墨子之法,不失为死、生之利者,此也。”墨子是迄今我们所知中国最早的主张“薄葬”的殡葬改革家。五、佛教的生死观1、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出生于迦毗罗卫(今尼尔泊南部),其原名为乔答摩 .悉达多。其父为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他立为太子,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准备将来继承王位。2、佛教在公元一世纪东汉初传入中国。佛教的原始教义是教人们斩断一切尘缘,包括对血缘关系淡薄、不事官府等。3、佛教是一种出世主义(和儒家积极的入世主义正相反对)。它从纯个人的角度寻找人生苦难的根源,并提供解脱个人苦难、寻求生命永恒的道路。4、佛教焚化尸体就源于对肉体、感官的鄙视乃至厌恶,因为它们是妨碍人们过一种清净无欲的空寂淡泊的生活精神的“涅般木”境界的障碍。但高僧的经焚烧后骨头称为“舍利子”被保存下来,供信徒们瞻仰。六、儒家和佛教的最根本区别1、儒家建立在对生命热爱的基础上,因而产生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强烈的使命感。也由于热爱生活,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子女对父母也就有了“孝”即报恩的义务。2、佛教则建立在人生苦难、厌倦生命的基础上,因而采取了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社会责任感极其淡漠。既然生存充满着苦难,“苦海无边”,那么,对生育自己成人的父母也无须承担“孝”之类的义务了。明清的法律规定,僧人必须拜父母,祭祀祖先,为父母服三年丧,否则,杖一百,令还俗。这就是不承认出家人有放弃对父母此类义务的权利。佛教能在中国得到传播,与它自身受到了一定的“改造”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受到儒家“忠”、“孝”的影响,其次是与中国传统的偶像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