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先秦治国理念变迁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先秦治国理念变迁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先秦治国理念变迁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先秦治国理念变迁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精练-先秦治国理念变迁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集权兴起例一(2020武汉质检)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A.确立起皇帝制度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强了基层治理(2019洛阳许昌二模)春秋时期的楚国最先设县,到春秋后期,县制逐渐推行于内地,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县令为一县之长,出国君任免。这表明战国时期A.诸侯对地方的管理加强B.商鞅变法影响深远C.楚国最早确立中央集权D.遗族阶层备受冷落(2015长郡月考)下表文献史料,判断它们可以用来辅证那个方面的研究的可能性最大A.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断的战争B.春秋战国时期地方上设置郡县C.西周后期宗法制下的分封关系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2014衡水调研)史学家白寿彝考证后指出:“晋的原县,第一个县大夫为赵衰,称为原季,而继任者为赵衰之子赵同,亦称原同。”《左传》记载赵简子在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这反映出当时

A.宗法制遭到破坏B.分封等级秩序消失C.县的面积比郡大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答案:DABD例二(2018长郡中学)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这说明战国时期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2019园地1卷模拟)“当周代贵族从周王那里接受头衔或封号时,他们把这些头衔、封号刻在礼器上,向祖宗汇报。与此相反,战国时期虽然农民的赐姓或者封号显示其地位是政治秩序中、法律意义上的自由人,却被刻写在最终上交给君主的登记簿上。”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A.分封制的社会基础扩大B.农民已摆脱贵族政治压迫C.君主权威出现专制趋势D.宗法关系已丧失政治意义(2019绵阳一模)《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B.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C.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D.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答案:DCB例三(2018成都三模)战国晚期,托名周公的著作《周礼》,提出了在中央政府管辖下各种政务部门各司其职的理想化制度;托名大禹的著作《禹贡》和托名周公的著作《职方》,创立了由中央政府统一划分九州的地理学说。这些著作的成书表明当时A.西周制度备受推崇B.中央集权制度逐渐被认同C.儒家为君主制辩护D.百家争鸣的局面归于沉寂(2018百校联盟)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为国家为国王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了周天子的一统政治。这说明,西周分封制A.统一了各国的治理模式B.体现了国家整体观念C.保证了政治秩序的稳定D.强化了地方自主意识答案:BB大一统趋势例(2018衡水六调改)先秦时期,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吕氏春秋》则有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这反映了A.两者都诞生在动荡的春秋时期B.两者都质疑了诸侯国国君的权力C.两者都认为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D.当时诸子的观点分歧大于共识1(2018潍坊一模)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2(2019雅礼月考)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年春,王正月。”“王”即周天子。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国都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B.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C.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D.强调史书只能用编年的方式编写答案:CDB德政观念例一(2018全国Ⅱ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1(2019重庆市模拟)据《国语·周语》记载,周穆王(约前1054年—前949年)准备征伐未及时进贡的犬戎,祭公谋父以“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试图谏止,穆王执意西征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此后,戎狄不朝。这一记载表明A.分封制下君臣关系制度化B.古代谏议制度起源于西周C.仁德治国的观念源远流长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动摇2(2018长郡中学)周灭商后,并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沣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潍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分封制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3(2019湖师附)《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其内核是敬德和重民。此书与《诗经》《春秋》一同成为儒家经典,其共同原因是A.历史记录蕴含悠久传统B.帝王言行体现出君为臣纲C.文学表达便于文化传播D.孔子敬德重民思想被推崇答案:ACBD例二(2012年海南卷)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答案:B民本仁政观念例一(2019成都七中)《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A.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B.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1(2016衡水二调)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A.清净无为B.兼爱非攻C.仁政治国D.以德治民2(2013豫东豫北)面对西周大军兵临城下的危局,商纣王却镇定地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是何能为!”西周初年,统治者明确提出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表明A.商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敬天尊祖制B.西周统治者认识到人事重于天命C.商朝统治者不认可传统的天命观D.西周统治者接受了儒家民本思想3(2019湖北八校)为调和“礼”和“刑”这两套社会规范在德政下的冲突,西周统治者明确提出了“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的基本观念,使“刑”这一消极社会规范成为西周辅助德政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说明西周时期A.已经萌发了重民思想 B.外儒内法得到运用 C.统治者注重自身修养 D.仁政思想受到推崇4(2016哈师大附中)《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答案:ACBAC例二(2016湖北八校)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A.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C.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1(2016湖北沙市)有学者研究《论语》后认为,孔子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该学者进而认为战国时有一位思想家的学说弥补了孔子很少讨论的“群体的仁”。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2(2015昆三联考)“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