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教学大纲_第1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教学大纲_第2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教学大纲_第3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教学大纲_第4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教学大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建筑史教学大纲(总学分:4 总上课时数:64)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及环境艺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理论、案例有最基本的了解,为有关专业学习提供基础,也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开拓提供活力,达到培养既具创新思维又有实际能力的建筑专业人才的目标。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开场白: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概念,以及与中国文化和世界建筑的一些相关问题。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建筑现象,基本建筑特征,主要建筑实例在建筑发展史当中的地位与价值。住宅与聚落:掌握住宅不同构筑类型与所在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每种构筑类型掌握一个代表性实例,能画出其典型的平面布置。了解影响村落形成和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宫殿坛庙陵墓:了解中国古代礼制性建筑中,包括礼仪、等级制度,政权组织方式等国家意识形态因素在建筑空间中的影响与表现;掌握中国古代的优秀建筑群实例唐长安大明宫、明清北京宫殿、明清北京天坛、唐乾陵,能画出其平面,并说明其空间设计的主要成就。宗教建筑:主要包括佛寺、佛塔、道观与伊斯兰教清真寺。要求了解不同宗教的教义、仪轨与该类型宗教建筑特点之间的关系,以及教义仪轨宗派演变与宗教建筑演变之间的关系;掌握重要建筑实例单体的结构特点,群体的设计艺术成就,包括: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转轮藏殿)、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应县木塔、西藏布达拉宫。园林:了解士大夫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之间的关系,掌握明清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的设计手法,并能够据此展开对园林实例的分析。建筑意匠:了解影响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观念形态,并掌握这些影响如何转化为建筑规划与设计过程。城市建设:要求掌握城市分析的基本框架:选址、功能分区(宫殿或衙署、居住、市场商业、宗教建筑、娱乐场所、学校)、道路系统、城墙与城门;了解城市生长为一动态的过程;掌握城市实例:曹魏邺城、隋大兴(唐长安)、北宋汴梁、元大都与明清北京,能说出其选址布局特点,以及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古代木构建筑详部与特征演变:掌握宋式建筑与清式建筑尺度确定的不同方式;掌握大木构架的主要结构类型,包括: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以及官式大木构架的主要类型:殿阁式与厅堂式;掌握大木构架屋架与主要节点的做法:举架与举折、收山与推山、翼角、叉柱造、斗栱;了解宋式彩画与清式彩画的主要概念。三、作业要求通过对在一座具体的特定类型建筑中所进行的具体活动的调查研究,以及在此调研基础上所作的空间重构,加深对于中国古代建筑,乃至建筑的理解。四、能力培养的要求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针对不同建筑类型实例展开分析的能力培养,由此可深入把握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并积累建筑知识。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整理、概括、消化吸收,并灵活运用的能力,以及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阅读参考书籍和资料,利用网络资源,自我扩充知识领域的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拓展思维的领域,将建筑历史现象与文化及现实问题融会贯通的能力。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作业的设置将理论思考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五、建议学时分配授课:54学时,讲座:6学时;作业讨论:4学时内容课堂时数内容课堂时数绪论/开场白2宗教建筑8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8园林8住宅与聚落8城市建设8宫殿、坛庙、陵墓8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4六、考核方式总评成绩=作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作业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七、教材及参考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李允禾,华夏意匠,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刘叙杰,傅熹年,郭黛姮,潘谷西,孙大章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一至五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003

《中国近现代建筑解析》教学大纲(总学分:1总上课时数:16)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考查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历程的学习,掌握建筑发生和发展与当时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自然环境等诸因素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在不同时期发展演变的特点和技术成就;懂得建筑的形式与结构、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系;认识建筑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入掌握典型建筑实例,吸取历史经验,提高学生的建筑修养和建筑设计思维能力,为学习专业课和建筑设计创作活动奠定基础。三、能力培养的要求1、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并初步形成对中国近现代城市与建筑的正确的历史观。2、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中国近现代城市与建筑文化现象的能力,使得学生面对当代城市和建筑中的复杂问题时,能以历史为根基,找准出发点与立足点,确立正确的思路。五、建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课时教学方式近代城市建设3讲课建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3讲课建筑制度、建筑师与建筑教育2讲课中国建筑的现代转型3讲课建筑中国50年纵览3讲课总结作业,学生讲演,外请老师点评2点评六、考核方式总评成绩=平时成绩(作业成绩)(40%)+考试成绩(60%)课外阅读相关文献和书籍,并完成系列作业。七、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主要参考书建筑创作杂志社《建筑中国六十年遗产卷》,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建筑创作杂志社《建筑中国六十年作品卷》,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