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 选择性必修2 苏教版 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影响环境 课件 (39张)_第1页
2022-2023学年 选择性必修2 苏教版 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影响环境 课件 (39张)_第2页
2022-2023学年 选择性必修2 苏教版 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影响环境 课件 (39张)_第3页
2022-2023学年 选择性必修2 苏教版 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影响环境 课件 (39张)_第4页
2022-2023学年 选择性必修2 苏教版 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影响环境 课件 (39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第四章2022内容索引0102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课程标准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

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知识点一世界人口日益增长1.我国人口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人口

,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我国人口的

明显下降,已进入了

水平国家的行列,依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未来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还将加速。

2.人口增长的结果导致人口数量增长和

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事实证明,由于种群数量激增造成资源枯竭,最后将会导致种群的

基数大

出生率自然增长率低生育地球有限资源衰亡3.应对人口快速增长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谋求人类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知识拓展】

知识点二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引发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化(1)

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2)形成的原因:人类在100多年以来大量使用煤、石油等

,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及其他多种气体。

(3)危害:温室效应的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使全球的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危害

的平衡。

全球气候变暖化石燃料自然生态系统2.资源匮乏(1)资源匮乏主要指

日益短缺。

(2)水资源现状:地球表面上的水约有97.5%是咸水,淡水约占2.5%,淡水的绝大部分又被冻结在冰雪中。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

,但人均量

(3)土地资源现状:城乡发展必然要修建房屋,发展工农业生产,这些都要消耗土地资源,土地资源面临的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水资源土地资源较多较少3.臭氧层破坏(1)臭氧层的概念及作用:距地球表面20~30km高的大气层中,臭氧(O3)的含量非常丰富,被称为臭氧层。臭氧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杀伤力和致癌作用的

和γ射线。

(2)原因:

等物质的破坏。

紫外线X射线氟利昂4.酸雨频发(1)酸雨的成因: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

,被雨、雪、雾、雹捕获吸收,降落到地面成为酸雨。酸雨是pH低于

的雨、雪、雾、雹等降水的总称。

(2)危害:①酸雨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破坏水体生态平衡。②对陆地植物造成一定的伤害,破坏土壤肥力,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

,使农作物大幅度

③腐蚀金属和建筑材料,损坏建筑物,影响城市景观。④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影响,如会导致眼部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硫酸或硝酸5.6贫瘠减产(3)措施:防治酸雨的有效办法主要包括减少

的燃烧、限制

的排放量,也可采用生物脱硫技术脱除原煤中40%~60%的无机硫。

化石燃料二氧化硫一氧化氮5.荒漠化加剧(1)荒漠化的概念及危害: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等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造成大片土壤生产力

(2)措施: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各项防沙治沙措施(如三北防护林工程和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降或丧失6.环境污染(1)现状:江河湖海等

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

(2)原因: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会产生一定量的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化学肥料、杀虫剂、除草剂和洗涤剂,甚至某些有毒或具有放射性的物质等,这使越来越多的江河湖海变质,饮用水的质量下降。(3)危害(举例):农田土壤中的化肥经雨水冲刷就常常造成

,导致其中的生物大量死亡。

(4)措施:严格控制

,生产工艺无害化、工业用水封闭化,采用无水造纸法和无水印染法,建立

等。

水体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源污水处理厂7.

等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也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旁栏边角

想一想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请列举生活中哪些生活方式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外来物种入侵提示

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等。结论语句

辨一辨1.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2.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

)3.人们向环境排放的废物已超过生物圈的自净能力。(

)4.人口增长过快,不仅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5.一个国家生态足迹的大小,可反映本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6.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南极冰川融化。(

)7.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8.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主要是由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导致的。(

)9.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主题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情境探究观察下面的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模型的图解,回答后面的问题。

(1)大部分的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什么引起的?为什么?提示

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增长增加了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森林资源的需求,增加了对许多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2)为维护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下做法合理的有哪些?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③为促进经济发展,大力提倡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⑤推进生态农业。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提示

①②④⑤。

(3)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4)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从生态足迹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要保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采取什么措施?提示

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

提示

①减少生态足迹总量,如节水节电、绿色出行等。②提高生态承载力总量,如加大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生产力,提高产量。方法突破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关系结果对环境的影响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生态盈余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正常的结构与功能,可持续发展生态承载力总量<生态足迹总量生态赤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压力。生态足迹反映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而生态承载力反映出自然生态系统的可能供给。视角应用视角1人口过快增长1.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国家根据人口普查结果实施了“三孩”政策。下列有关我国人口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种群的增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B.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C.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措施是全面放开生育,不限制生育人数D.性别比例不会影响我国人口的出生率答案B

解析

自然条件下种群的增长规律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A项错误;由题意可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目较多,多于0~14岁人口的数目,所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B项正确;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措施是实施“三孩”政策,并非不限制生育人数,C项错误;由题意可知,我国现阶段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因此性别比例会影响我国人口的出生率,D项错误。2.下图是反映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却不能使人口数量持续高于环境容纳量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答案B

解析

综合三幅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趋向于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Ⅲ),最终还是要降下来。由此可知,环境容纳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不会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加大,在遭到破坏时反而会下降。所以,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视角2生态足迹3.生态足迹是指现有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餐厨垃圾分类、回收与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减小生态足迹B.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C.建立沙滩保护区、持续K值强度的捕捞量等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D.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答案C

解析

餐厨垃圾分类、回收与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减小生态足迹,A项正确;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减小生态足迹,B项正确;建立沙滩保护区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持续K值强度的捕捞量会降低生态承载力,C项错误;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项正确。主题二全球性环境问题情境探究1.某地区持续干旱,导致土地干裂。旱情的持续发生对生物圈的稳态会造成哪些影响?2.很多人为因素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形成,如大量

燃烧后排出的废气和粉尘,汽车尾气的排放,建筑工地的扬尘等。

提示

导致土地荒漠化、植被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等。

提示

化石燃料

3.下图表示某河流随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1)生活污水流入后,DO为什么急剧下降?提示

生活污水中富含有机物,有机物的分解是通过需氧微生物进行的,分解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溶解氧。(2)无机物N和P来自哪里?为什么进入湖泊后N、P的含量急剧下降?(3)为什么在b点BOD最低?提示

无机物N和P来自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进入湖泊后,N、P被水生植物所利用,所以含量急剧下降。提示

该地点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基本被分解完毕,所以导致需氧生物耗氧量降低。

方法突破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视角应用1.“碳中和”是指CO2吸收量和CO2排放量达到平衡,实现CO2的“零排放”,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B.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C.水电、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的利用有利于减少CO2排放D.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答案A

解析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A项错误;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也可通过细菌的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