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上册配套课件:第二单元 第6课戊戌变法_第1页
历史八年级上册配套课件:第二单元 第6课戊戌变法_第2页
历史八年级上册配套课件:第二单元 第6课戊戌变法_第3页
历史八年级上册配套课件:第二单元 第6课戊戌变法_第4页
历史八年级上册配套课件:第二单元 第6课戊戌变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二单元《分层导学》历史八年级上册配套课件第6课戊戌变法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你能建立图1和图2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吗?当时英国为什么要大量地向中国走私鸦片?英国政府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走私,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称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而英国一直称之为“通商战争”,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呢?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清末1898年至1911年间的曾用名。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成为戊戌变法仅存的重大成果。京师大学堂创建的背后承载着一段怎样的历史?为什么变法运动最后仅存京师大学堂这唯一的成果?【例1】《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面临被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A.变法裁撤冗官冗员B.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变法开办新式学堂D.变法尝试进行政治制度变革【解析】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化起步于经济领域,即洋务派引进西方近代大机器生产,创办近代工业。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马关条约》的签订,导致民族危机加剧,为挽救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步伐,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所以本题答案为D。B、C两项内容在洋务运动中已经出现,主要还在表现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层面,未涉及政治层面,所以都是错误选项。A项内容是百日维新的一项措施,虽涉及政治层面,但未涉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层面,所以也不正确。【答案】DD【例2】19世纪中后期,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其近代化探索活动的共同点是()A.极大地动摇清政府的统治B.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C.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解析】洋务派和维新派都是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传播维新变法思想,也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洋务运动以维护和巩固清朝的统治为目的,所以A项不符合史实;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维新变法都没有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项表述不正确;洋务派引进西方近代大机器生产,创办近代工业,并没有涉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所以C项只是维新变法的影响,不是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的共同点。【答案】DD1.1895年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与“公车上书”的发生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B.德国强占胶州湾C.《马关条约》的签订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2.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对应错误的史实是()A3.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不变法则亡”的呼声日益高涨,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①康有为②李鸿章③梁启超④严复A.①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B4.19世纪末,在上海创办的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主旨的刊物是()

A.《时务报》B.《直报》C.《国闻报》 D.《湘学报》A5.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学技术传播的是()

A.裁撤冗官冗员B.发展农、工、商业C.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D.废八股,开办新式学堂D6.下列维新变法的措施中,有助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是()

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训练新式军队 D.创办京师大学堂B7.1898年,矢志为维新变法献身,并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维新派志士是()

A.谭嗣同B.康有为C.梁启超D.杨锐A8.“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爱国的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该运动()

A.提倡“自强”“求富”B.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C.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尝试制度变革D9.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各项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B10.洋务派与维新派的主张中,相同的有()

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B.裁撤冗官冗员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D.创办报刊进行思想宣传C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西方先进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提出要向西方学习,进行社会制度变革。(2)制作表格,列举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日人内犯,致割地赔饷,此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天下臣民所发愤痛心者也!”震惊、痛哭之余,中国该怎么办?所有爱国的中国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正是甲午中日战争带来的震惊和思考,加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的爆发。——摘编自刘悦斌《戊戌维新运动史话》(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一朝天子”没有“一朝臣”中国有句俗语,叫作“一朝天子一朝臣”,意思是,皇帝为了使自己的意志得以贯彻执行,必须有一批一心一意听命并忠心辅佐自己的臣子。光绪帝4岁登基,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9年,19岁的光绪帝大婚,开始亲政,但实权仍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希望能有康有为这样的人才来辅佐自己,想给康有为一个较高的官职。但他深知如果骤予提拔,上怕慈禧太后不容,下恐群臣猜忌。于是他召集军机大臣会议商量,并表明自己的想法,结果大臣提出让康有为在总理衙门任章京上行走,就是总理衙门内一个六品芝麻官,光绪帝无奈,只好同意。这样的官是没有资格常见皇帝商议变法的,于是光绪帝下旨准许康有为专折奏事。康有为频频上书光绪帝奏陈各项新政建议。他曾写过一份奏折,拟定设立制度局,任命维新派人士到制度局推行新政。光绪帝知道这样的倡议根本不可能获得慈禧太后的认可,便想凭借朝中大臣共同上奏的办法来推行,于是就在总理衙门提出这个倡议,但总理衙门一直拖延,在光绪帝的催促下才进行议奏,最后驳回康有为的折子。光绪帝又重新命令军机大臣与总理衙门共同商议处理,结果仍是驳回。光绪帝于是亲笔批注这个奏折由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再次商讨,并写着要有切实的具体执行方案。但这两个衙门还是将康有为的奏折驳回。光绪皇帝无可奈何,“一朝天子”没有“一朝臣”,变法怎能推行?——摘编自刘悦斌《戊戌维新运动史话》等维新变法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