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防控基本知识_第1页
动物疫病防控基本知识_第2页
动物疫病防控基本知识_第3页
动物疫病防控基本知识_第4页
动物疫病防控基本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物疫病防控基本知识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11一.相关名词解释二.动物防疫的地位和作用.三.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四.控制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基本措施五.发生疫情的扑灭措施内容一、相关名词解释动物在动物防疫法中所使用的动物一词,并不是泛指动物界,因为动物界包括一般能自由运动、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为食的所有生物,已知的有一百五十多万种,分布于地球上所有海洋、陆地、包括山地、草原、沙漠、森林、农田、水域以及两极在内的各种生境。如果从人来说,人类也是动物界的成员。所以,动物防疫法中的动物一词,并不是一个统称,它包括不了整个动物界,不能是泛指所有的动物,而是有特定的含义,也就是法律上的含义,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这里就对动物防疫法的调整范围作了明确的界定,即家畜家禽,人工饲养的家畜家禽以外的一些动物,合法捕获的一些野生动物。动物是动物病原体侵袭的主要对象,也是动物疫病的宿主。家畜是经人工驯养的哺乳动物。包括猪、牛、羊、马、驴、骡、骆驼、鹿、兔、犬等;家禽是经人工驯养的禽类。包括鸡、鸭、鹅、鸽等;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包括各种实验动物、特种经济动物、观赏动物、演艺动物、伴侣动物、水生动物以及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实验动物是指用于科学实验、经人工培育、其携带微生物状况受到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符合科学实验、药品及生物制品的鉴定及其他科学研究的要求的动物。野生动物是指生存在天然自由状态下,或虽来源于天然自由状态,并已经过人工饲养但尚未发生进化变异、仍保持其固有习性和生产能力的各种动物。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6动物防疫法所称的动物产品,是指是指供人食用、饲料用、药用、农用或工业用的动物源性产品。如动物的肉、生皮、原毛、绒、脏器、脂、血液、精液、卵、胚胎、骨、蹄、头、角、筋以及可能传播动物疫病的奶、蛋等。动物产品一、相关名词解释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动物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指由动物性寄生物(统称寄生虫)引起的动物疾病。猪囊虫病、旋毛虫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和疥螨等。一、相关名词解释(一)动物疫病动物疫病就是指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动物疫病一、相关名词解释第四条

根据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本法规定管理的动物疫病分为下列三类:

(一)一类疫病,是指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

(二)二类疫病,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等措施,防止扩散的;

(三)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

前款一、二、三类动物疫病具体病种名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9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我部对原《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进行了修订,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9年发布的农业部第96号公告同时废止。特此公告附件: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二○○八年十二月十一日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0总共157种一类动物疫病(17种)二类动物疫病(77种)三类动物疫病(63种)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1一类动物疫病(17种)

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鲤春病毒血症、白斑综合征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2二类动物疫病(77种)多种动物共患病(9种):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炭疽、伪狂犬病、魏氏梭菌病、副结核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牛病(8种):牛结核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恶性卡他热、牛白血病、牛出血性败血病、牛梨形虫病(牛焦虫病)、牛锥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绵羊和山羊病(2种)猪病(12种)马病(5种)禽病(18种)兔病(4种)鱼类病(11种)甲壳类病(6种)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三类动物疫病(63种)

多种动物共患病(8种):大肠杆菌病、李氏杆菌病、类鼻疽、放线菌病、肝片吸虫病、丝虫病、附红细胞体病、Q热

牛病(5种):牛流行热、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牛生殖器弯曲杆菌病、毛滴虫病、牛皮蝇蛆病绵羊和山羊病(6种)马病(5种)猪病(4种)禽病(4种)蚕、蜂病(7种)犬猫等动物病(7种)鱼类病(7种)甲壳类病(2种)贝类病(6种)两栖与爬行类病(2种)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4何谓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是指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和相互感染的疾病。许多动物疫病,不仅在动物之间(包括同种动物之间和非同种动物之间)可以互相传染,而且可以在动物与人类之间互相传染。对人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有哪些?

目前,世界上发现有200多种动物疫病可以传染给人类。现在世界上常见的对人类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有狂犬病、疯牛病、流感、日本乙型脑炎、禽流感、炭疽、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沙门氏菌病、李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特别是O157型)、链球菌、钩端螺旋体病、家畜血吸虫病、囊虫病、旋毛虫病、弓型虫病等数十种。一、相关名词解释重大动物疫情?

重大动物疫情,是指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发病率或者死亡率高的动物疫病突然发生,迅速传播,给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以及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情形,包括特别重大动物疫情。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第二条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6一、相关名词解释人畜(兽)共患病是指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和相互感染的疾病。许多动物疫病,不仅在动物之间(包括同种动物之间和非同种动物之间)可以互相传染,而且可以在动物与人类之间互相传染。对人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有哪些?

目前,世界上发现有200多种动物疫病可以传染给人类。现在世界上常见的对人类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有狂犬病、疯牛病、流感、日本乙型脑炎、禽流感、炭疽、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沙门氏菌病、李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特别是O157型)、链球菌、钩端螺旋体病、家畜血吸虫病、囊虫病、旋毛虫病、弓型虫病等数十种。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7人畜共患传染病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49号二〇〇九年一月十九日

牛海绵状脑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鲁氏菌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钩端螺旋体病、沙门氏菌病、牛结核病、日本血吸虫病、猪乙型脑炎、猪Ⅱ型链球菌病、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马鼻疽、野兔热、大肠杆菌病(O157:H7)、李氏杆菌病、类鼻疽、放线菌病、肝片吸虫病、丝虫病、Q热、禽结核病、利什曼病。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8何谓烈性传染病?急性传染病?

所谓烈性传染病,是指在未采取防制措施的情况下,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一类疫病,如口蹄疫、猪瘟、禽流感、狂犬病等。

急性传染病,是指动物感染病原后,到出现临床症状和发生死亡时间很短的疫病或个体病例。

不出现临床症状就死亡的,称为超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出现缓慢、到死亡时间长或不死亡的,称为慢性传染病。一、相关名词解释一、相关名词解释动物防疫,是指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动物防疫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发动全社会力量,依照动物疫病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科学规律,对动物从引种、饲养、经营、销售、运输、屠宰到动物产品加工、经营、贮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实施预防、控制、扑灭和检疫措施,保障动物健康及其产品安全的一项系统性工作。一、相关名词解释动物疫病的预防?

主要是指对动物采取免疫接种、驱虫、药浴、疫病监测和对动物饲养场所采取消毒、生物安全控制、动物疫病的区域化管理等一系列综合性措施,防止动物疫病的发生。一、相关名词解释动物疫病的控制?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发生动物疫病时,采取隔离、扑杀、消毒等措施,防止其扩散蔓延,做到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

二是对已经存在的动物疫病,采取监测、淘汰等措施,逐步净化直至达到消灭该动物疫病。一、相关名词解释动物疫病的扑灭?

一般是指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采取的措施,即是指发生对人畜危害严重,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动物疫病时,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综合的“封锁、隔离、销毁、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强制措施,迅速扑灭疫情。对动物疫病的扑灭应当采取“早、快、严、小”的原则。“早”,即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及早发现和及时报告动物疫情,以便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能够及时地掌握动物疫情动态,采取扑灭措施;“快”,即迅速采取各项措施,防止疫情扩散;“严”,即严格执行疫区内各项严厉的处置措施,在限期内扑灭疫情;“小”,即把动物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使动物疫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一、相关名词解释动物、动物产品检疫?是指为了防止动物疫病传播,保护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由法定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采用法定(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定)的检疫程序和方法,根据法定的检疫对象即需要检疫的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依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定的动物检疫规定,采取法定的处理方式,对动物、动物产品的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定性和处理,并出具法定的检疫证明的一种行政执法行为。实施动物及其产品检疫的目的,一是为了防止染疫的动物及其产品进入流通环节;二是防止动物疫病通过运输、屠宰、加工、贮藏和交易等环节传播蔓延,三是为了确保动物源性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二、动物防疫的地位和作用

(一)动物防疫是保障养殖业发展和动物产品的重要措施

(二)

(三)动物疫病发展趋势养殖业面临的挑战(一)动物防疫是保障畜牧业发展和畜产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1.动物疫病和残留仍是阻碍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制约养殖业发展的两大风险

市场风险可以通过转变养殖方式、调整养殖规模和改变营销策略等降低市场风险。而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着养殖业的发展,危及公共卫生安全。一旦发生疫病,轻者生长受阻,生产性能降低,饲养周期延长,浪费饲料,消耗医疗费用,增加养畜成本,还造成药物残留,降低畜产品质量,带来食品安全问题;重者将使整个养殖业毁之一旦,血本无归。一、动物防疫的地位和作用市场风险疫病风险畜牧经济学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畜牧业经济效益=(良种+良法)×疫病预防控制-(良种投入+饲养成本+人工等费用)

一些动物疫病还直接传染给人,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喘气的不算”。因此,了解和掌握动物疫病发生和发展规律,加强动物疫病的防疫,建立和完善“防疫制度化和规范化”。即:完善防疫设施,建立和健全防疫制度,并实施科学的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畜禽疫病的发生,保障畜禽健康发展和畜产品安全,降低和规避疫病风险的重要手段。2.动物疫病的危害

经济损失公共卫生食品安全重大动物疫病的控制一直以来是各国政府所关注的重要工作之一。动物疫病的暴发不仅给所在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与财产损失,而且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和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是经济损失严重:尤其是一类动物疫病和新病。

猪8-12%牛2-5%动物死亡率羊7-9%家禽12-20%其中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亡的占一半以上。据估计,我国每年因动物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00亿元以上,因饲料、人工、药物浪费等所致的间接经济损失在2000亿元以上,疫病防制经费需100亿。

1999年以来,口蹄疫在我国大面积暴发,遍及31个省、市、自治区,发病动物涉及牛、猪、羊,多种动物同时暴发。2003年4月份以后,O型口蹄疫病毒的变异以及A型和亚洲Ⅰ型的出现,进一步增加了疫情的复杂性和控制难度,仅2005年口蹄疫导致的经济损失就达150亿元。

2006年6月以来我国暴发的猪“高热病”已造成生猪发病和死亡500万头以上,是造成当时猪价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二是事关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公共卫生日显突出)

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危及公共卫生。一些人畜共患病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尤其是近年来可以说是深受其害。通过对SARS和艾滋病等的研究,发现其病原溯源均与动物有关。根据WHO统计资料显示,60%的人类传染病来源于动物,50%的动物疫病可以传给人,75%的新发传染病为人兽共患病,而现行的人畜共传染病就有200多种。因此,控制动物疫病是保障人类健康的关键所在。据WHO资料,全球每年死于各类传染病的人数(约1500万人)达到总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Jones系统分析了1940年~2004年间发生的355个新发传染病事件,发现60.3%为人兽共患传染病,其中71.8%属于动物源性。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气候的变化、贸易的频繁等因素,造成一些曾经得到较好控制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又死灰复燃。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二位。最近几年,在我国所有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结核病的发病数一直位居第一,每年新增病例达13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15万人之多,形势相当严峻。布鲁氏菌病与结核病类似,布氏杆菌病曾经在我国得到有效的控制,1991年我国布氏杆菌病暴发点为零。但2007年全国布氏杆菌病新发病例数是2001年的7.35倍,达到21300例,2008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0002例,呈急剧上升的趋势。截止2016年底我市共确诊人感染布鲁氏菌病例60多例。布氏杆菌病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非常困难,人的布氏杆菌病主要是由动物传播而来,所以,从人布氏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反映出我国动物布氏杆菌病的流行形势相当严峻。这些新发与再现人兽共患病的不断发生与流行,对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提出了新的要求。狂犬病该病已夺去了我国数万人的生命,仅2007年1~10月全国共报告狂犬病病例2717例。发病数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2014年1~7月云南省的一个州共有9个县市21个乡镇32个村发生34起一犬伤多人事件,疾控部门采集14份肇事犬脑组织送检,阳性12份,阳性率为85.7%,因狂犬病死亡4人。另据禄丰县疾控中心2012年对县内扑杀的犬随机采集犬脑组织542份样品送检,阳性24份,阳性率达4.43%,说明犬带毒现象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不仅危害养猪业,造成母猪流产,而且可通过蚊虫叮咬传染给人,危害人类健康(引起人的乙型脑炎)。我国是乙脑发病最多的国家,占世界发病的80%以上,从2005年~2013年对云南省楚雄州监测情况看猪的乙型脑炎阳性率逐年上升。楚雄州2007~2013年猪乙型脑炎血清学监测情况表年度合计种猪商品猪检测数阳性阳性率检测数阳性阳性率检测数阳性阳性率2007114161754.179946658.334215144.2200848233369.117211365.731022071200943729066.418113675.125615460.2201042314634.51913618.923211047.4201152235267.420614268.931621066.5201245329464.92091617724413354.520132846522.91344735.11501812合计37422097561892110158.2185099653.8猪链球菌病

自2005年7月下旬起,关于四川资阳由于接触死猪死亡的消息开始见诸报端。7月25日,卫生部、农业部联合发出通报,认定疫情系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人-猪链球菌感染。2005年6月~8月四川省共有8个地级市的21个县(市、区)88个乡镇、149个村受到波及,死亡猪647头;有204人感染(实验室确诊病例68例,临床诊断病例136例),死亡38人。发生疫情以来,产猪大省四川的猪肉出口和销售受到较大影响。猪链球菌疫情不仅导致消费者的“猪肉恐慌”,而且再次引发了对肉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高致病性禽流感2003年~2005年间,全球爆发HPAI疫情,至今已导致564人感染,330人死亡。我国25人感染,16人死亡。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V)在全球发生和蔓延并突破物种间屏障,直接传染到人并导致人死亡的严峻局面,是当前我国和全球面对的严峻挑战。在全球尚处于HPAIV的持续威胁下,2009年4月起源于墨西哥、由人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猪流感病毒发生三源重组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又开始在全球蔓延,迄今遍及214个国家或地区,至少导致17198人死亡,感染人数几乎无法统计,引起了新一轮全球公共卫生恐慌。H7N9流感

从2013年3月底我国上海市和安徽省发现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感染3例其中死亡2例)之后,疫情发展较快,2014年3-9月间,共报告病例134例,其中死亡45人,康复87人,分布于12个省市42个地市。在“销声匿迹”约3个月后,2015年12月H7N9卷土重来,江苏、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几乎每天都报告H7N9新发病例,全国H7N9确诊病例每天以5至7例规模增长。从中国疾控中心获得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1至2月份,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达到180多例,其中死亡47人。贵州省2017年全省感染14人,死亡7人,死亡率50%。1996年疯牛病袭卷欧洲

疯牛病1985年在英国首次发现,不到20年,就已扩散到了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几十个国家,变成世界性问题。2001年日本发现亚洲首例疯牛病;2003年5月,加拿大发现北美大陆首例疯牛病,12月,美国发现本土首例疯牛病……近年来,英国、加拿大、美国等疫情国家牛肉贸易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疯牛病可能通过牛肉和牛肉制品,尤其是内脏和骨髓传染给人类,引起新型早老性痴呆症即新型克雅氏症。

目前在我国危害较严重的猪弓形体、衣原体病、猪囊虫病、旋毛虫病等均未得到有效控制,耕牛和人的血吸虫病死灰复燃,猪普遍携带戊型肝炎病毒,常致人的戊肝发生等等。根据WHO统计显示,60%的人类传染病来源于动物,50%的动物疫病可以传染给人,75%的新发传染病为人兽共患病,而现行的人畜共患病就有200多种。因此,控制动物疫病是保障人类健康的关键所在。三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动物产品药物残留量增加、产品质量下降、出口受阻,消费者心里恐慌,各级党政高度重视,百姓高度关注。重大外来动物疫病对我国构成严重威胁疯牛病(BSE)、尼帕病毒病(Nipah)、非洲猪瘟(ASF)、非洲马瘟(AHS)、裂谷热(RVF)等重大外来动物疫病的疫情目前尚未在我国发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进出口贸易日益频繁,大量外来病已呈“兵临城下”之势,频频叩击国门,给我国的畜牧业乃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

2014年发生的“小反刍兽疫”。(二)动物疫病发展趋势

老病威胁新病增加病原变异复杂混合感染多发

抗药性增强条件病增多二、动物防疫的地位和作用1.国外疫病概况

种类:OIE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各种动物传染病按危害严重性分为三大类:

A类16

种B类93

种C类31种某些传统疫病如猪瘟、口蹄疫、羊痘、新城疫等控制与爆发并存。新病不断增加,如PRRS、PCV2、山羊关节性脑炎、梅迪-维斯纳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和猪增生性肠炎等。2.国内疫病概况

种类:按疫病危害程度分为三类(2008年与1999年对比),一类17(14)种,二类77(61)种,三类63(41)种;据畜禽疫病普查表明全国共发现动物疫病239种,其中细菌性疫病111种,病毒性疫病80种,真菌病11种,寄生虫病23种,普通病14种。疫病控制情况:已消灭2种(牛瘟、牛肺疫),基本控制51种,仍危害严重38种。新病迅速增加:近20年新增疫病20多种。3.病原变异加剧,新病不断出现,旧病非典型化

病原体在环境压力与机体免疫压力下,不断发生变异,出现新的变异株与血清型,如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原体毒力变异导致新的流行,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禽流感对哺乳动物的毒力增强,导致人的感染;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变异毒株,是造成我国猪“高热病”暴发和流行的主要病原;鸡马立克氏病病毒超强毒株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毒株引起的疾病显著增多等等。一些烈性传染病出现非典型变化,如目前流行的非典型性新城疫与非典型猪瘟等。新发现的动物传染病影响较大的有近20种:1、鸡传染性贫血(CAA)2、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IB)3、鸡病毒性关节炎()4、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RE)5、禽白血病()6、肉鸡传染性生长障碍综合征7、肉鸡腹水综合征8、肿头综合征新发现的动物传染病9、猪传染性胃肠炎(TGE)10、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11、传染性脑脊髓炎12、猪细小病毒病(PPV)13、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园环病毒感染(PCV)14、牛传染性鼻气管炎15、牛病性腹泻-黏膜病(BVD-MD)16、兔病毒性出血症(RHD)以前猪的主要传染病1、猪瘟(Swinefever)2、猪丹毒(Erysipelassuis)

3、猪肺疫4、仔猪副伤寒现在猪的主要传染病1、猪细小病毒病(PPV)2、猪日本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3、猪伪狂犬病(Porcinepseudorabies)4、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suis2)5、猪传染性胃肠炎(TGE)6、猪流行性腹泻(PED)7、猪轮状病毒腹泻(Rotavirusinfection)现在猪的主要传染病8、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Swineinfectiousatrophicrhinitis)9、猪衣原体病(Chlamydiosis)10、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contagiouspleuropneumonia)1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12、猪园环病毒病(PCV)13、猪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14、猪大肠杆菌病(E.coli.)以前禽的主要传染病1、鸡新城疫(Newcastledisease,ND)2、禽霍乱(Pasteurellosis)3、鸡白痢(Salmonellosis)4、鸡痘(Variola,pox)现在禽的主要传染病1、鸡马立克氏病(Marek’sdisease)2、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bursaldisease)3、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bronchitis)4、鸡传染性关节炎5、禽脑脊髓炎(Avianencephalomyelitis,AE)6、禽流感(Avianinfluenza)7、鸡传染性贫血(Chickeninfectiousanemia)现在禽的主要传染病8、鸭瘟(DuckPlague)9、小鹅瘟(Goslingplague)10、雏鸭病毒性肝炎(Duckvirushepatitis)11、番鸭细小病毒病(MDP)12、鸭传染性浆膜炎(Infectiousserositisofduck)13、肉鸡腹水综合症14、隐孢子虫病4.混合或继发感染严重、多病并发,疾病复杂化

很多疫病不是由单一的病原体引起,而是由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所致,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的病例显著上升。2006-2007年我国南方暴发流行的猪“高热病”(后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从各地发病死亡猪病料中检测和分离到的病原体涉及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猪流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细菌有大肠杆菌、猪链球菌2型、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弓形虫、附红细胞体等。

2014年至2016年,我们对全市的猪群进行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PP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圆环病毒2型、布氏杆菌、衣原体等8种引起繁殖障碍性疾病的血清学调查,结果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感染阳性率达46.70%,其中2份样品检出6种病阳性,1户8种病均检出阳性,说明猪病感染的复杂性。这种多病原的混合感染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经济损失巨大,也给疫病诊断、预防和控制带来很大困难,必须现场与实验室检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诊断。5.耐药菌株增加,临床疗效难度加大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细菌性疾病明显增多。由于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生素,临床治疗中滥用和超量、频繁使用抗生素,致使许多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而且是多重耐药性,或形成新的变异菌株,一旦发病,除对经典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产生明显耐药,还对新研制的抗生素很快就产生耐药性,大大降低了抗生素对细菌性疾病的治疗效果,甚至诸多抗菌药物治疗很难奏效。一些细菌性疾病如巴氏杆菌、猪链球菌、大肠杆菌(仔猪黄、白痢)、沙门氏菌、副猪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猪肺疫、仔猪副伤寒等感染引起的疫病危害变得较严重,治疗失败死亡的现象经常发生。一些体内正常菌群也成为致病菌群。6.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的危害加重

一些免疫抑制性疫病日趋严重,导致免疫效果不佳甚至免疫失败。研究表明,猪瘟病毒先天感染或早期感染可引起仔猪胸腺萎缩、淋巴结肿大,不能建立中和性抗体应答,形成免疫耐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流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巨细胞病毒等的感染或混合感染本身可引起猪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等外,它们还直接侵害猪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造成免疫器官受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下降,对猪瘟等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低,甚至不产生免疫应答反应,造成免疫失败。目前的兽医越来越难当了。回顾反思免疫应答能力低下免疫动物处于潜伏期、免疫阴性期感染强毒(如MD)或带有强毒疫苗在气溶胶饲料或饮水中分布不均或失活疫苗株与流行株差异大,疫苗使用不当,疫苗失效其他原因引起的应答能力低下免疫动物遗传上无或低应答能力免疫抑制病原体母源抗体或基础免疫干扰营养代谢障碍个体差异品种差异种的差异免疫失败种种免疫失败免疫抑制性疾病在畜禽群中广泛存在二重或多重感染,造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抑制,使动物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大大减弱,同时,免疫抑制性疫病对其他疫病疫苗的应答产生干扰作用,增加了其他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难度,也是我国虽对猪瘟和鸡新城疫等采取高强度免疫的条件下,仍不能有效控制其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7.营养代谢病和中毒性疾病增多

由于饲料配合不当或储备存放过长,造成营养损失,尤其是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而引起代谢障碍性疾病。使用霉变饲料,特别是霉变玉米,往往引起霉菌毒素中毒,导致免疫系统破坏,免疫力降低,继发感染或引起母畜流产时有发生。饲料农药残留、添加过量违禁药物引起的中毒病,近年来在部分地方也时有发生。(三)养殖业面临的挑战

疫病与残留严重。疫病复杂,我国每年因重大疫病导致生猪发病1160万头,因病死亡直接损失占养殖业产值增量12%。滥用药物,不符合国际食品卫生安全规定。

质量/价格劣势突出,价格仅为国外的一半。外贸受阻、内市不稳。我国虽是养殖大国,肉、蛋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45%和41%,而出口仅占国内总产量的0.8%和1.8%,并呈进口增加,出口下降的趋势。三、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规律(一)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1.病原体:具有一定数量和毒力的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没有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就不可能发生。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数量少,毒力弱,一般也不引起疫病的发生。2.侵入门户: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通过适宜的途径侵入到动物适宜的部位使动物感染。如果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侵入动物的部位不适宜,也不会引起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破伤风杆菌必须经外伤侵入动物,并在厌氧的环境条件下繁殖才能引起动物发病。狂犬病必须经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才可能发生。3.动物的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疫病具有易感性。即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没有免疫力(没有抵抗力)叫做有易感性。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只能侵入到对有易感性的动物体内才能引起疫病的发生,如羊对羊口疮病毒没有抵抗力,易感染羊口疮(羊传染性浓疱),而对猪瘟病毒的抵抗力较强,不会感染猪瘟病毒。马、牛、羊对炭疽杆菌最易感,往往出现全身性急性败血症而很快死亡,而猪对炭疽杆菌有一定抵感力,往往呈局部感染或慢性经过。4.适宜的外界环境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对动物疫病的发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1)影响动物的抗病力。如冬春季节气温变化大,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夏秋高温高湿季节易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营养不良,抵抗力降低,易感染多种疫病,特别是寄生虫病。(2)影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命力、毒力。如冬季气温低,有利于病毒在环境中长期保存,易发生病毒性疾病。(3)影响生物媒介和中间宿主的生命力和分布。如库蠓是蓝舌病、蚊子是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因此蓝舌病和乙型脑炎多发生于库蠓和蚊子活动的夏秋季节。(二)动物疫病的特征1.病原体的特异性:每一种动物疫病都是由特异的病原体引起的,如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性即疫病可以由发病动物个体传染给其他易感动物,并出现相同的症状。流行性即同一种疫病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动物群体中蔓延扩散,使许多动物相继患病的特性。3.具有免疫力(免疫性):动物患病后,机体针对病原体动员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抵抗感染的免疫反应,最后耐过或康复,并在以后一定时期内不再感染这种疫病的特性,称为具有免疫力或免疫特性。各种疫病的疫苗就是根椐动物的这种反应而制成并用于防疫的,使动物产生特异性抵抗力。4.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潜伏期即以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到出现最初症状的时期。各种动物传染病的潜伏期是确定解除传染病封锁令的重要依据。5.寄生虫病多呈慢性经过,且地方性强。(三)动物疫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过程,是病原体从传染源(带病动物)中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感染)途径,侵入新的易感动物而形成新的感染,如此连续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疫病从动物的个体发展到群体的发生过程。动物疫病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者相互连接形成链锁,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疫病就不可能发生和流行。

1.传染源:带有某种病原体并能在其体内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能通过各种途径向外界排出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动物),也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带菌(带毒、带虫)的动物。

病原携带者:即带菌(毒、虫)的动物,指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因此是更危险的传染源。带菌(毒、虫)的动物一般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源携带者,健康动物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存在着间歇排出病原体的现象,因此对原携带者的病原学检查,需经反复多次检查均为阴性者,才能排除带菌(毒)状态。传染源可以是外来的,如新购入的动物体内就带菌(毒、虫)。也可能是来自内部的,因为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原体,当某个个体抵抗力下降,在外界诱因(如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病原体在机体内大量繁殖,毒力增强而发病,并排出体外而引起其它动物发病,如巴氏杆菌病。病原体一般随传染源(带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如眼鼻和阴道分泌物、皮肤溃疡的浓汁、唾液、尿液、精液、血液、粪便、痰、乳汁、呼气)等途径排出体外而污染环境、饲料、用具等。传染期:传染源(带病动物)能排出病源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不同疫病的传染期长短不同,各种疫病的隔离期就是根椐疫病传染期的长短来制定的。为了控制传染源,对发病动物应隔离至传染期终结为止。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68传染源(亦称传染来源)是指有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带菌(毒)动物。患病动物健康病原携带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是指在临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是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

传染源是指感染后至症状出现前即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病原携带者2.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再侵入其它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称传播途径。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主要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基本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动物之间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粘膜或皮肤创伤等横向传播的方式。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1)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在没有任何外界的参与下,通过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传播疫病(如交配、舔咬、嗅等),如狂犬病通过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并经伤口感染。这种传播疫病的方式为数不多,一般不造成广泛流行。(2)间接接触传播: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感染的方式,大多数疫病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传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了传播媒介,易感动物通过接触传播媒介而感染发病。

传播媒介:将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给易感猪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可以是生物的(如昆虫、鼠、人类等),也可以是无生命的(如水、饲料、空气、飞沫、尘埃、土壤、用具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饲养员、兽医人员在工作中不注意卫生消毒制度,往往成为主要传播媒介,如手、衣物、鞋帽、兽医用体温计、注射针头、医疗器械等。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了传播媒介,易感动物通过接触传播媒介而感染发病。垂直传播:经卵巢、子宫内感染或通过初乳等途径传播给下一代的方式,如猪瘟、蓝舌病、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等。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1医源性传播是指兽医人员使用被病原体污染的体温计、注射针头等器械以及被外源性病原体污染的生物制品等,或没有按照严格的防疫卫生要求操作,将病原体带入动物群而造成的传染病传播。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2管理源性传播是指由于管理不善,饲养管理人员缺乏防病意识,防疫卫生制度不健全,不注意日常卫生消毒等,造成疾病的暴发或蔓延。*平时来回进出不同的动物圈舍;*车辆、人员进出动物场舍时不消毒;*动物粪便、污物和病死尸体不能及时消除或处理不当等;*在进行人工授精或胚胎移植时病原体也可通过精液或胚胎带入动物体内而引发传染病。3.易感动物:容易感染某种疫病病原体的动物称为易感动物。动物的易感性是抵抗力的反面,动物的易感性(抵抗力)的高低虽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强弱有关外,还主要与动物的内在因素(遗传特征)、特异性免疫状态以及动物的外界因素(如气候、饲料、饲养管理、卫生条件)等有直接关系。动物的内在因素:不同种类或不同品种(品系)以及不同年龄的动物对同一种病原体的易感性不同,其表现的临床反应有很大差异,如猪瘟只感染猪而不感染牛羊,羊传染性浓疱(羊口疮)多发于羔羊。这是由遗传性决定的,这种特性为抗病育种提供了依据。

特异性免疫:在某种疫病流行时,易感性高(也就是抵抗力差)的动物个体死亡,而抵抗力强的动物耐过,或无症状感染而获得了特异免疫力,所以在发生疫病流行后期,动物群体的易感性降低,疫病流行停止。免疫接种,就是使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抵抗力)的手段。动物群体获得抵抗力的百分比越高,即使引入带有相应病原体的动物,发病的危险性也越小。

动物的外界因素:各种饲养管理因素,包括饲料质量、畜舍环境卫生、粪便处理、拥挤、饥饿以及隔离检疫等因素都与疫病发生有关。

“三个环节两个因素”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畜群的易感性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水平传播垂直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经空气(飞沫、飞沫核、尘埃)传播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经污染的土壤传播经活的媒介动物而传播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畜群的内在因素畜群的外在因素特异免疫状态消灭传染源保护易感动物切断传播途径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6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经空气传播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经污染的土壤传播经活的媒介者传播垂直传播水平传播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和方式构成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及其关系传染源易感畜群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垂直传播水平传播是指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除病原体的动物和人。包括:病畜、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人。畜禽群体易感性增高的因素:1、新生幼畜的增加;2、老龄动物的减少;3、易感动物的移入;4、免疫水平的消退;5、病原体发生变异;6、新的病原体出现;2022/10/24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8传播途径传染源易感动物传染源易感动物传播途径四、控制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基本措施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等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环节相互连接形成链锁,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过程就不会构成。因此控制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应针对这三个基本环节,通过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增强易感动物的抵抗力等综合防制措施,就可以中断或杜绝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也是预防和扑灭动物疫病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措施。传染病控制的原理:针对引起流行的三个环节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群体传染源易感群体传播途径疫苗免疫是第一道防线,还是最后一道防线?

科学合理使用疫苗:把疫苗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要在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方面设防线。(一)控制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基本原则1.坚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预防是防疫的基础,平时预防工作做得越好,受传染的威胁就越小,特别是规模养殖,预防为主显得尤为重要。2.树立“防养结合”的原则:防疫是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防疫应与养殖密切的有机结合,达到防疫为生产服务的目的。3.“群防群控”的原则:防疫工作不是一户两户养殖户搞好了就了事,一个地区一个村内,有的防有的不防,往往效果不理想,而且还会相互影响。因此必须全民参与,整体防疫。4.“综合防制”的原则:综合防制是针对疫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而制定全面的综合防制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把疫病排除于动物群体之外。(二)控制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基本措施1.消灭传染源:传染源是引发疫病的源头,即疫源,没有传染源,疫病就成无水之源。消灭传染源的措施有:

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引种带入病原体,特别是不要从疫区购入动物(包括种用动物)饲养。到非疫区引种,也要严格按照外引种畜禽检疫管理有关规定报批和检疫的同时,要了解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引入后要隔离观察15—30天以上,确认无病方可入群。不随意购买未经检疫的肉食品食用,更不要食用病死的畜禽产品。

对病死的动物不得随意屠宰和解剖,更不得随地乱丢乱扔,应焚烧或深埋,需进行解剖时,应在解剖室内或不造成污染、易消毒和废弃物易作无害化处理的地方解剖,杜绝病原体污染环境和扩散。

发现动物发病时,要迅速隔离发病动物。尽快查清发病原因、来源及病原体,及时清除发病原因,根据病原体的性质进行隔离治疗或扑杀动物。对病死或扑杀的动物要进行焚烧或深埋销毁等无害化处理,避免更多动物被传染,迅速控制疫病流行。2.切断传播途径:被病原体污染的媒介和环境包括人、畜、鼠类、蚊虫、用具、车辆、道路、水、饲料、草场牧地、空气、尘埃、土壤等都可成为传播途径,传播各种病原体使易感动物感染而发生疫病。切断这些途径可有效控制疫病的传播,有效切断传播途径要求做到:改善养殖环境:养殖环境及畜舍卫生、温度和空气流通的好坏,不但影响畜禽正常发育生长,而且直接成为疫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因为畜禽粪尿是传播各种病原微生物最好的载体。粪便污水乱堆乱排,病、死畜禽随意处置,人员、车辆随意流动等往往使畜禽的传染病不断扩散传播。重视养殖环境卫生治理,加强粪污的无害化处理,消除病原体的入侵机会。猪舍的布局与建设、设施的配套对改善养殖环境十分重要,合理的建设与设施配套,应方便管理、粪尿污物容易排出、清扫方便,可大大降低平时清污的劳动强度,改善养殖环境。

养殖内环境:猪舍布局应因地制宜,场地应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舍内排水良好,保持干燥通风,坡向从猪床向排污一角倾斜,坡度为2%,利于排污清扫和卫生管理。整体布局和建设应紧凑,符合防疫消毒和隔离要求。

养殖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农村多为单户饲养,养殖场多位于住处旁,往往因人员往来给疫病传播留下隐患。应考虑使养殖场与人的居住有一定距离,最好位于住房的下风位,在畜舍与住房之间建隔墙或绿化隔离带隔开,以避免疾病的相互传染。定期消毒:定期对饲养环境、畜舍的清扫和消毒,可有效消灭环境和畜舍内外的病原体。畜粪、垫料和垃圾应放在指定地点进行堆捂发酵(或沼气)处理杀灭病原体后才能还田。养殖场内的车俩、用具用后应消毒,不外借,以免将病原体带进养殖场,预防治疗用兽医器械必须1头1具,不能交叉使用,用后立即消毒,防交叉感染。养殖场门口应设更衣消毒间和消毒池,人员进出要更衣换鞋,人员及车辆进出要消毒。严格控制外来人员,一般谢绝参观,场内工作人员特别是饲养员应尽可能少与外界接触,同场的饲养人员禁止串舍,服装、饲养用具要经常保持清洁,定期消毒。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饲养员、兽医人员在工作中不注意卫生消毒制度,往往成为主要传播媒介。不从疫区采购饲料和垫草,也不到疫区或被污染的草场放牧。3.提高易感动物的抵抗力:提高易感动物的抵抗力是抵制疫病发生的内因,是控制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提高易感动物抵抗力的措施有: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保证饲草饲料充足和日粮营养的均衡全价供应是提高机体抗病力的基础;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惯,创造良好舒适的饲养环境是提高机体抗病力的条件。如保持圈舍清洁卫生、良好的通风和适宜的温、湿度,降低有害气体浓度,养殖密度应适宜。搞好免疫预防接种。免疫接种是激发动物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其对某种传染病从易感转化为不易感的一种手段,应结合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并按免疫程序实施免疫预防接种,增强动物机体特异性抵抗力,也是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药物预防与保健。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抗病力的作用,如定期驱虫,日粮中额外添加一些具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物质,如多糖、有机锌硒、中草药、霉菌吸附剂等,使动物保持良好的体质和强有力的免疫机能,提高对病原的抵抗力。

在综合防制措施中也要分清主次,要根据某种疫病的特点,选择三个环节中最容易控制的环节作为防疫措施的重点,即使同一种病,在不同条件下,采取的重点措施也不尽相同,如发生口蹄疫时,应以消灭传染源和紧急预防接种,提高易感动物的特异性抵抗力为重点,平时应以预防和消毒为主。羔羊口疮则应以预防接种,提高羔羊抵抗力为主,辅以对症治疗。从流行病学角度讲,所谓疫病的预防,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动物群体之外,包括:①采取隔离、检疫等措施不让传染源进入一个尚未受感染的动物群体。②采取群体免疫、预防性药物治疗以及环境保护(消毒)等措施,保障一定的动物群体不受已存在于该地区的疫病的感染。所谓疫病的防治,就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降低已出现于动物群体中疫病的发病率。所谓疫病的消灭,则意味着一定种类病原体被消灭。

总之,平时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尤为重要,其基本措施归纳起来包括:①重视养殖环境卫生治理,消除病原体的入侵机会。制定严格的消毒和卫生防疫制度,搞好厩舍、人员、用具、车辆、粪便污水、道路等养殖环境定期消毒,有效清除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加强人员、车辆、用具的卫生管理,避免随意进出和乱串混用。加强养殖环境生态治理,提高粪便污水和各种废物的无害化处理能力;抓好养殖场所的杀虫、灭鼠工作,防止疫病传播。②实行科学饲养,改善营养结构。加强饲养管理,定期驱虫;提高动物机体抗病能力。③强化检疫和隔离观察。慎重引种,对引入的动物应事先进检疫监测并按规定进行隔离观察,确认健康无疫后方可转入正常饲养,避免由于引种不当造成的外来疫病感染。④及时发现并处理患病动物,消除传染源。⑤制定可行的免疫程序,强化预防接种工作,提高动物群体的特异性抵抗力;定期驱虫,提高生产性能。通过全方位推行养殖生物安全措施,建立防止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最大限度地减少疫病侵入机会。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健康养殖畜禽养殖目的是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安全、健康的畜产品,从而达到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最终保护人类安全和社会稳定。安全、健康的畜产品是靠健康养殖“养”出来的,而不是靠检验检疫手段“检”出来的。因此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应牢固树立养殖生物安全的意识和理念,才能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减少疫病损失。疫病少了,在养殖过程中自然用药也就少了,养出来的畜禽即健康又无药物残留,这样的畜产品才是人类所期盼和追求的,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养殖者更应注重养殖过程中各项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生产出来的畜产品才有市场。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是现代畜禽养殖中采取各种手段以排除疫病威胁,保护动物健康,保证养殖场生产正常发展,发挥最大生产优势的各种方法集成的总称。指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采取各种技术和管理措施,有效防止养殖场以外有害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进入养殖场,阻断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避免病原微生物在猪场内的传播扩散而建立的保护屏障。同时防止本场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传播扩散到其他养殖场的一项系统工程。即对养殖场的选址、设计建筑到生产管理进行全程标准化控制,从而保证肉、蛋、奶在生产环节的安全健康。包括养殖环境、人员控制,动物健康管理,饲料营养,饲养管理,卫生防疫,药物保健,免疫监测,垫料及废弃物、污物处理。养殖生物安全的关键控制点是动物、病原体和养殖环境,是一项省时、省力、省钱的防制措施。养殖生物安全有多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养殖生产中对动物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动物远离疫病,健康生长。包括隔离、消毒、疫苗接种、药物保健等。二是养殖生产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养殖生产不能破坏周围环境,更不能向环境中释放粪污等有害物质或病原微生物。三是畜产品对人类生物安全的影响。包括药物残留和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养殖场生物安全主要薄弱环节:一是选址错误,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齐全;二是畜舍内卫生死角多,藏污纳垢;三是全群集中连续饲养方式;四是无序引种及种畜健康管理不科学;五是畜群免疫力低。六是管理制度不严。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防止养殖场以外有害病原微生物进入养殖场: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引种带入病原体。非引种不可时,加强引种检疫,把好疫病入口关。从源头上控制和杜绝疫病传入。慎重引种。养殖户自身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禁止从不明健康状态场和健康等级低于本场的种源提供场引种。引种和选购畜禽时,要了解相关的防疫和疫病控制情况,事先进行检疫监测并索取相关的检疫证明,引入的畜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和相应的检疫、免疫等技术措施处理,确认健康无疫后方可转入正常饲养。不要随意到市场或不了解情况的畜禽场购进种畜禽,也不要随意从畜禽贩子手中购买畜禽饲养,避免因引种不当引入外来疫病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种畜禽繁育场要主动开展畜禽疫病净化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各级种畜禽繁育场的管理,未开展疫病净化的种畜禽场不得核发种畜禽生产经营合格证,最大限度地从源头控制疫病的传播。加强和完善检疫监督管理,推行引种检疫报批制度,引种必须检疫,未经报批和检疫的种畜禽不得引进。完善产地检疫工作,未按免疫程序免疫的畜禽不得开据产地检疫证明和出售。规范畜禽贩运和市场的监督管理,无产地检疫证明的畜禽不得贩运和进入市场交易。

2.加强养殖环境治理,消除病原体入侵机会(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养殖环境治理,改善养殖环境,制定严格的定期消毒制度是有效清除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控制畜禽传染病传播的重要保证。养殖场的选址和规划布局是改善养殖环境的前提。养殖场的选址要符合相关规定,与周围环境不能造成相互影响。场内布局要根据具体地点的气候风向、地形地貌、场址形状和周边实际情况等进行统一规划,生活区、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应严格区分,设隔离屏障,各区出入口均应设立消毒设施,定期更换和轮流使用不同消毒药物。生活区与生产区不能相互影响,粪污处理区应设在下风口地势较低的地方,不能对生产区和生活区造成影响。生产区设计建设应按照方便管理的原则,根据不同猪群的生理和生产用途,符合生产流程和满足不同生理需要而不互干扰。

养殖场(户)应加强对养殖环境生态治理,自觉规范养殖行为,对养殖污染物负有治理和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提高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和粪便污水的无害化处理能力,完善养殖污染治理设施配套。推广沼气处理粪污技术,中小规模场采用“干清粪+沼气池+氧化池”的处理模式,建立与养规模相适应的沼气处理池,实行养殖、沼气与种植业相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应按照生产发展、村容整洁和人畜分离的要求,将畜舍纳入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划(因为农村不可能不养畜禽),积极发展农村适度规模养殖,规范养殖行为,完善养殖污染治理设施配套。养殖户对养殖污染负有治理和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严格控制来访人员,杜绝无关车辆出入。认真做好畜舍、用具、车辆、粪便污水、道路等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和消毒工作,不留卫生死角。空舍实行清扫—清洗—干燥—消毒—(或熏蒸)—冲洗的消毒模式,空栏2周后再进猪。人员、车辆、用具不得随意进出和乱串混用。对病、死畜禽以及母畜流产物按要求做好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有效清除环境中的病原体,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养殖场内传播。抓好养殖场所的杀虫、灭鼠工作。生产区禁止养犬养猫。3.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

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和良好的通风、适宜的温、湿度,降低有害气体浓度,养殖密度应适宜。推行自繁自养,实行不同生理阶段分群饲养的“全进全出”饲养制度,避免不同生产用途和生长阶段的畜禽混群饲养,减少应激和疫病相互传播。改善饲料营养,注重日粮营养平衡,杜绝饲喂霉病和劣质饲料,保证畜禽的体质健康,提高畜禽对疾病的抵抗能力。4.推行免疫程序,提高畜禽群特异性抵抗能力隐性带毒在畜禽群中普遍存在,隐性感染或持续感染的带毒畜禽特别是种畜,是动物传染病存在、发生、发展和流行的主要根源。当畜禽群免疫低下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引起畜禽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抓好基础免疫工作是防止畜禽传染病发生和流行最有效的措施。防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生产、销售、场内、场外,人员等,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养殖生产全过程。因此,必须把防疫工作纳入正常的管理,按照养殖生物安全体系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的防疫制度,由兽医人员监督执行,全体人员参加的群防群控体系,把防疫原则和制度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严格规程操作,才可避免疫病的发生。疫苗免疫是第一道防线,还是最后一道防线?

科学合理使用疫苗:把疫苗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要在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方面设防线。值得注意的是:疫苗免疫接种虽然是预防动物传染病最有效而实用的方法,也是动物防疫的日常工作,疫苗的使用使很多动物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大大减轻了经济损失和公共卫生问题,但不是预防动物传染病的唯一方法。过分依赖疫苗来防控动物传染病的策略是十分有害的。绝大多数疫苗免疫不能消除已存在的感染,应针对引起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来控制和消灭动物疫病,重视生物安全防范,即首先是在消灭传染源和加强消毒管理,切断传播途径方面设防线,其次是科学合理使用疫苗:把疫苗作为最后一道防线。通过全方位推行养殖生物安全措施,建立防止病原入侵的多层屏障,最大限度地减少疫病侵入机会。

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原虫、吸虫和线虫病毒感染相关的肿瘤性疾病一些非感染疾病(激素、自身免疫病)治疗性疫苗(AIDS、HBV、肿瘤)疫苗用于防控

提供对病原体特异的抵抗力作用的时间长,再次免疫应答更快更强,作用时间更长,疫苗抗原本身不产生药残的问题(产生也是在注射局部,且是一时的)。主要用于预防相对便宜

疫苗的巨大作用和优越性,使疫苗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发展为一个新兴学科:疫苗学与抗感染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等相比疫苗有如下优点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疫苗的作用有很多限制因素:

A.绝大多数疫苗不能产生消除性免疫。

B.活疫苗有残余毒力,还可发生返强并引起流行。

C.疫苗株和流行株之间的差异,保护的不完全性。

D.有多种原因可造成免疫失败。

E.疫苗免疫可引起副反应。对活疫苗而言疫苗是双刃剑:提供免疫保护,同时有残余毒力;要提高保护力,就要提高疫苗的毒力。消除性免疫

绝大部分疫苗都不能提供消除性免疫,如CSF、ND、HPAI(高致病性禽流感)、FMD(口蹄疫)、PRRS等疫苗;天花(痘苗)、牛瘟等少数疫苗是特例。天花:全球消灭的第一个人类疫病(1977)牛瘟:全球消灭的第一个动物疫病(2010)是指疫苗提供的免疫能消除体内存在的病原体,能阻止强毒病原体的感染和复制。过分依赖疫苗的认识误区,以为疫苗都能提供消除性免疫。疫苗能否提供消除性免疫?

绝大多数疫苗免疫不能消除已存在的感染,不能阻止强毒病原体的感染和复制(呼吸道、消化道或其他部位),但能提供临床保护(不发生临床症状和死亡)并抑制强毒的繁殖(降低病毒载量)。而对不同疫病的疫苗,在临床保护和降低强毒载量方面的差异很大,同一种疫苗对不同种动物的差异也很大。过分依赖疫苗来防控疫病的策略是十分有害的。应针对引起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来控制和消灭动物疫病,重视生物安全防范,即首先是在消灭传染源和加强消毒管理,切断传播途径方面设防线,其次是科学合理使用疫苗:把疫苗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科学合理使用疫苗:走出过分依赖疫苗和滥用疫苗的认识误区。“手中有苗,心中不慌”、“一针定天下”猪瘟C系疫苗使用效果中国欧洲和拉美很多国家地方流行,有时为爆发流行已消灭猪瘟母源抗体或基础免疫的干扰和免疫程序合理免疫程序的制定只能建立在免疫监测,风险分析和副反应分析的基础上。比如目前猪病种类繁多,感染途径复杂,很多猪场使用疫苗十几种,仔猪一出生就要各种疫苗的“辅佐”,并且跟随其一生,疫苗能有效地防止疫病发生,但不但投资大,而且可能增加应激的副作用,有些猪场虽然制订了免疫程序,也用了疫苗,却没能把疫病赶走,追究原因错综复杂,难辨是非。猪场抱怨疫苗质量不过关,疫苗厂家倍感冤枉。这其中有饲养管理各个方面措施到位而生产平平安安的。因为猪场没弄明白猪群到底感染哪些病,更不知道这些病是什么时候感染上的,不能对症下药,做不到有的放矢,更谈不上正确免疫。因此应根据疫病和免疫效果监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选择免疫病种和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疫苗免疫接种虽然是预防动物传染病最有效而实用的方法,也是动物防疫的日常工作,但不是预防动物传染病的唯一方法。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一种方法,就是对猪群进行病原学与血清学动态监测。对猪群定期采血化验,对发病猪及时诊断与病原检测,所有疫情都在人的掌握之中。那时候,自然知道需要接种什么疫苗,疫苗接种后的效果如何,最终控制疫病并将某些疾病净化。国外养猪业之所以能够有效控制几种重大传染病的发生,正是采用了这些监测技术作为后盾,成本虽高,却物有所值。5.加强疫病和免疫效果监测隐性感染或持续感染的带毒畜禽,特别是种畜禽,是畜禽传染病长期存在、发生、发展和流行的主要根源,应坚决淘汰。免疫抑制性疾病可抑制畜禽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易成为持续感染者,应加强种畜禽的疫病监测,及时发现和坚决淘汰畜禽群体中隐性感染者和反复免疫而不能产生免疫应答或者抗体水平低的畜禽,清除畜禽体群中自身传染源,有效控制传染病发生。加强对免疫畜禽群的免疫效果监测和评价,群体免疫效果达不到要求的应及时补免。五、发生疫情的扑灭措施当发现动物疫病时,应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立即报告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或防疫监督机构,并接受其防疫指导和监督查。其扑灭要点为:1.及时发现疫情。及早诊断(确诊应及时采病料送指定单位检验鉴定),迅速上报疫情,并通知临近单位和地区做好防疫工作。2.迅速隔离病畜。对污染的环境、用具等紧急反复消毒。发生危害性较大的疫病如口蹄疫、炭疽、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还应划定疫点、疫区,对疫区采取严格的封锁,限制人员、车辆出入,并严格消毒,禁止疫区内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流出等综合措施。3.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疫病来源,发病情况(发病最早时间、地点、数量)流行范围等,为及早诊断和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4.对隔离的病畜和凝似病畜根据不同的病种及时采取治疗或扑杀等处理。对病死或扑杀的动物须进行焚烧或深埋销毁等无害化处理。在兽医技术人员未到达前,应保持病死动物尸体的完整性,禁止随意宰杀和将病死动物尸体作为食用,严禁随意乱丢乱扔病死动物尸体,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对可能接触的健康动物要加强隔离观察,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5.紧急接种免疫:先从安全区、受威胁区开展全面的紧急强化免疫接种,再到疫区。6.解除封锁:疫情扑灭后,经一段时间封锁消毒并确认已无疫情时方能解除封锁。附注1:动物防疫人员生物安全防护基本常识病原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生物,往往通过污染人并借助人的活动而传播,且很多人畜共患病可感染人而传播,特别是兽医从业人员、防疫员、饲养员、屠工以及参与疫病诊断和处置染疫动物的人员及用具、器械,工作中稍一疏忽,不仅成为主要传播媒介,引起疫病扩散流行,甚至感染人,成为新的传染源和危及健康。因此,参与疫病诊断和处置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