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完整版课件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学-完整版课件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学-完整版课件_第3页
《故都的秋》教学-完整版课件_第4页
《故都的秋》教学-完整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语文高一

必修二

《故都的秋》滕越尚志市尚志中学有关秋的诗句: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学习目标:

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掌握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自学提纲: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总结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各自的特点。2、朗读课文(3—11段)中,试给五幅故都秋景图起个名字。3、赏析五幅秋景图,掌握情景交融的手法。理清文章结构总起:写感受北国的秋——清、静、悲凉(1—2段)抒发向往之情南国的秋——慢、润、淡

记叙五幅秋景图分写(3—12段)议论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总结(13—14段)抒发眷恋之情。

2、朗读课文(3—11段)中,试给五幅故都秋景图起个名字。秋院静观图无一不显示出环境的清、静、悲凉,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落蕊轻扫图突出了秋的“清”,给人以清净悠闲的感觉。“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秋蝉残鸣图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秋雨话凉图“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了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写出了环境的静和悲凉。秋果奇景图“淡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12

知人论世

(1)黑暗社会环境的折射。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读书人也食无所安,对国家对前途的担忧,是时代的感伤悲凉。(2)生活经历。在这样的年代,作者为了谋生,居无定所,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声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3)抑郁善感的个人品性的反映。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4)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课堂检测1.选择题下列语句表述内容有误的一项是()A、北京陶然亭的名字取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B、“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的意思是看见落叶就知道天要到傍晚了。C、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是写秋的名篇。D、“秋士”古时是专指那些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根据郁达夫写的秋景,仿写句子。例句:秋,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中。秋,在。秋,在。秋,在。2.填空题3.写作练习秋是美的:秋风萧瑟,惨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