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情感目标: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语:播放导入视频,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女作家马丽华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板书课题)二、作者介绍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三、背景资料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四、疏通字词,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画出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或者是不懂的词语,待会儿我们互相交流一下;还有一个阅读任务,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内容。(生读概括全文 师评价总结)明确: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文中记述了游览见闻,描摹了山水风光,抒发了作者的情思。我们把这类文章称之为游记。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所至(作者的游踪);所见(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所感(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板书三要素)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接下来我们跟随作者来游览各拉丹东雪山的奇美风貌。那么同学们,我们首先要梳理一下,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标画有关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标志性词语,进而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哪些词可以告诉我们作者的游览路线?山脚冰塔林——草坝子——海拔接近六千米——冰丛砾石堆——走下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此地已达海拔六千米以上——第二天,进入冰塔林(移步换景,定点观察)2、作者在游览的过程中身体状态怎么样?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侧面写出了格拉丹东自然环境的艰险。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格拉丹东的感受与理解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六、合作品读,赏析语句1、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分组合作品读课文,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挑选最打动你的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要求把握景物的特点,学习写景的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代表朗读,师生评价;赏析景物的特点,语句的写法。)(板书景物特征写景手法)2、过渡: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想象联想,同学们继续回归文本,标画出作者想象联想的句子加以赏析。“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在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道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格拉丹东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的漫长、反复的变化,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 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坚冰之下”写出了长江水的顽强,“一刻不停”体现的是它生生不息,“从……”告诉我们的是长江的不畏艰险。这里是长江生命的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作者在锤炼语言方面很下功夫,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如同印象派的画作,同时又包含着自然地哲理和对自然地敬仰,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不少幽默的句子,例如……这些精彩的描写句、精炼的哲思句、幽默的点染句在文中俯拾皆是,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和揣摩。七、积累拓展文章结尾写道:“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具有怎样的内涵?这段话一方面表明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之源的重要,另一方面表达了对滴水汇成浩荡长江这种自然伟力的赞美和敬畏;作者更想借此表达自己对于那些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来改造自然,创造了各种可歌可泣故事的英雄的景仰!八、教师小结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动物健康课件下载大全
- 2025年课程思政培训总结
- cso公司合同范例
- 医药企业风险管理与超说明书用药合规性
- 债券合同转让合同范例
- 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 厦门市2025 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地理+答案
- 医疗安全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探讨
- 医疗科技前沿大数据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
- 医疗信息化与健康教育共筑健康中国梦
- 生物防治第三讲
- 2004年武汉房地产市场情况分析报告(共23页)
- 旁站监理实施细则(完整版)
- 肿瘤化学治疗
- RMG88.62C2控制器报警显示及可能的故障原因 - 副本
-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翻译
- 常用原料净料率参照表
- 第一章 混凝土拌合站组织机构框图及岗位职责
- 工作界面划分表
- 依爱EIN70型气体灭火控制系统安装使用说明书V141
- 指南预应力简支t形梁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