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翻译史课件_第1页
现当代翻译史课件_第2页
现当代翻译史课件_第3页
现当代翻译史课件_第4页
现当代翻译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当代翻译家及其理论

辛亥革命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创了白话文学的新纪元,也开创了白话翻译的新纪元,“五四”时期,译著骤增,文体解放,由小说的翻译而及于诗、散文、剧本、文艺理论等。语言从文言正宗转化为白话本位,接着,作为“五四”的逆流,又出现白话的新文言和欧化的语体文。鲁迅和翟秋白对翻译理论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翟秋白提出“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的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这样的直译,应当用中国人口头上可以讲得出来的白话来写”。翟秋白抨击资产阶级的“宁信而不顺”,提出翻译是可以做到又信又顺的,并以校订的《毁灭》作为实例,连鲁迅看了也觉得可以承认是“译得更‘达’,也可推定为更‘信’”。鲁迅在1935年写的《“题未定”草》里提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鲁迅和翟秋白的论点,在政治上打击了文化围剿时普罗文学的敌人,理论上对翻译的性质和方法,翻译批评,和翻译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原则问题,做出许多建设性的贡献和发展,还附带阐明了“信”和“达”的辩证统一关系。林语堂1932年《论翻译》提出翻译应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即对原文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艺术负责---这样一种三重标准,与严复的“译事三难”大体上正相比符。严复的“三难”说,在5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再次收到挑战甚至岌岌可危,但屡推不倒的原因就在于它概括了翻译工作的主要特点。郭沫若一直主张以严复的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在1955年答《俄文教学》的信里说,“三条件不仅缺一不可,而且在信达之外,俞雅愈好”。傅雷1951年《高老头重译本序》,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不在形似在神似。”于信达雅之外,标举神似,别树一帜。傅雷把我国传统美学中“传神”这个重要论点引入了翻译理论,把翻译提高到了美学范畴和艺术领域。传神说的体罚,标志着几十年来我国翻译事业的巨大进步,然而即使是对信达雅的一个突破,也仍未取代其地位。钱钟书1964年发表的《林纾的翻译》一文中进一步提出"化境",意指艺术上臻于精妙超凡之境,以言翻译,就是得心应手,至善至美。从要求和难度上,“化境”比“神似”更进一步,更深一层。当代几位知名的翻译家鲁迅:“直译”“硬译”,宁信而不顺矛盾:意境说傅雷: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钟书:化境说王佐良:新时期翻译观杨宪益:忠实通顺,直译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许渊冲:新译论鲁迅(1881-1936)

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翻译涉及原语(sourcelanguage)与译语(targetlanguage)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林语堂(1895-1976)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林语堂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林语堂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须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林语堂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立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他阐述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重标准说成是译者的三种责任: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对中国读者的责任与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心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翻译家的资格。郭沫若(1892-1978)

郭沫若的翻译实践从1919年翻译歌德的《浮士德》开始,一直到1947年结束,历时约三十年的时间。在翻译理论方面,郭沫若信奉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但他更强调“雅”。就“直译”和“意译”的划分而言,他倾向“意译”。郭沫若“意译”倾向和对“雅”的强调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翻译实践中。另外,他在译诗理论方面坚持“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观点,并提出了“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方法。对于非诗人的诗歌译者,他建议使用“两道手”的翻译方法,即先由对译语熟悉的人将原诗翻译过来,然后再请译入语的诗人对其进行润泽。郭沫若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因此他的翻译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郭沫若提出了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先决条件:一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二、对于原书要有理解;三、对于作者要有研究;四、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能力。翻译作品有:《菌梦湖》(小说)德国《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中国当代翻译家及其理论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苏联著作“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基本成为一片荒漠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出版事业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潮矛盾(1896-1981)文学家,翻译家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译作:《在家里》,《日落》,《社会柱石》等大量的苏联和欧洲翻译作品,涉及23个国家的40多位作家。1.注重在译作中传达原文的精神,主张在必要时舍“形”取“神”。2.艺术创造性翻译(意境说):“艺术创造性翻译”是对矛盾翻译实践的最高经验性总结,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这一思想把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作为翻译的根本任务。3.重新阐述了他对翻译中“直译”“意译”这一古老命题的理解。矛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等忠实于原作的传统“直译”,矛盾将直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风格,这是一种对原作更深层次的忠实。例1:Wegreatyou,greatking,Morus!我皇万岁,伟大的摩罗斯皇万岁例2:Itwaswinter-timetheairwascoldthewindwassharpbutwithinthecolseddoorsitwaswarmandcomfortableandwithinthecolseddoorlaytheflower;itlayin;thebulbunderthesnowcoveredearth.是冬天哪!天气冷,风是尖溜溜的可是屋子里关得紧儿的,是暖和的,那雪球花儿呢,这时也躺在尾子里在雪泥土下面的那个球根儿里。傅雷傅雷(1908-1966)法语翻译译作: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约翰克里斯朵夫》等。在《论文学翻译书》中他说:(一)事先阅读原著,不厌求详。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事先阅读原著,不厌求详。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理解化为我有,吃透原文方能进行再创作蚕吐丝(二)翻译中美学观里神与形的和谐,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钱钟书钱钟书(1910-1998)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文化昆仑”名震国际的大智者。他精熟于英、法、拉丁、德、意等国文字与学术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一)提出化境说: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他又指出,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二)两种翻译方法: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例1:“吃一堑,长一智”Afallintothepit,Againinyourwit例2: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Thedoorasasymbolofdesiresallowsonetopursuethewindowasasymbolofenjoymentallowsonetooccupy.翻译理论(一)忠实通顺。首先要忠实于原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尽可能的通顺。通顺辅助下的忠实才是真正的忠实,才真正的具有文学价值。一味地追寻一方就会使文章似鸟折断了翅膀一样。例1:那一年我才三岁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TheyearIwasthreeIrememberbeingtoldascabbymonkcametoourhouseandwantedtotakemeawaytobeanun.Myparentswouldn’thearofit杨宪益夫妇简单地调整了一下语序重置主语以便能使句子的结构顺序符合英语语言的要求做到通顺。但是从句子的外在形式和语义上却是和原句完全对等的做到了忠实。(二)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杨氏夫妇为了保存原作风姿尽可能地传达中国语言和社会文化主要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手法。例1:远水解不了近渴。Distantwatercantquenchapresentthirst.例2:孩子们都长的这么大了没吃过猪肉例2:孩子们都长的这么大了“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Theboysgrownupnow.Hesoldenoughtohaveseenapigrun.ARed,RedRose

Tillatheseasgangdrymydearadrydear

Andtherocksmeltwithesun

AndIwillluvetheestillmydear

Whilethesandsolifeshallrun.

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亲爱的,我永远爱你只要我一息犹存许渊冲(1921-):

他的译诗融意美、音美和形美为一体,在实践中实施自己的三美主张译作:《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一)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意美不仅要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还要传达原作的言外之意;音美即重视原文的音韵和节奏;形美就是要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二)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三)三之: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四)他还指出无论直译和意译,都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当译文能以相同的形式表达跟原文相同内容时,可以直译;当译文不能以相同的形式表达跟原文相同的内容时,一般意译。例1:六宫粉黛无颜色sheoutshoneinthesixpalacesthefairestface把六宫粉黛变成六宫中最美丽的女子.例2: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Offathersandmotherswhowouldrathergive

birthtoafairmaidenthantoanysononearth.

不是wouldrathergivebirthtoagirl翻译深层含义。一、翻译促使了文化的裂变和发展我国现、当代翻译通过译介国外优秀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革命性的影响,并且发展了现代汉语语言,从而创造出了更优秀的中华民族新文化1. 翻译孕育了新思想,介绍了新知识

中国“五四”时期的翻译活动对推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反抗封建主义的运动,推动中国文化向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2.促进了现代汉语的完善和发展在“五四”之前,翻译多注重于宗教文化,例如大量经书的翻译,还没有真正影响到汉语言的改变。但在“五四”时期,对外国著作的翻译,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催生了白话文运动,积极推进了汉语言的发展,丰富并发展了中国的文学语言。中国传统小说虽然也是白话,但他属于“书本白话”,基本还是文言文与白话相间。外国文学作品经过翻译大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