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成就1、文学(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雪莱雨果(2)19世纪3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巴尔扎克托尔斯泰(3)20世纪现代主义贝克特马尔克斯等2、美术(1)新古典主义:大卫–浪漫主义:德罗克洛瓦—现实主义:米勒和列宾印象派:★背景:在19世纪科学技术(光学)启发下。★特点: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代表:莫奈。《干草堆》《鲁昂大教堂》(2)现代艺术:传统向现代形态过渡:塞尚、高更、凡高。他们以新的视角描绘客观世界(光与空气氛围)现代派:采用夸张、变形、抽象手法,代表为西班牙的毕加索3、音乐贝多芬: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最主要的贡献是将声乐与器乐相结合,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代表作为《英雄》、《命运》、《田园》等九部交响曲,既把古典音乐发展到顶峰,又开创浪漫音乐的先河。4、影视电影(1)电影诞生:19世纪末,随着摄影技术、缩短爆光、连续摄影等一系列技术发明。法国卢米埃尔兄弟(2)默片时代:1927年前(3)现代电影之父:美国格里菲斯(4)杰出代表:卓别林。《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5)有声电影:世界电影进入全面繁荣时代。(6)电视:1929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功能:A、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资讯B、远程教育的重要手段C、娱乐D、优秀艺术作品展示★影响: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改变人的生活、思维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科学体系。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西方人文精神1、起源—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1)智者学派★背景: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学者开始关注人本身。★主张:认识社会、提倡怀疑、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切构成了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培养公私兼顾的好公民★评价:强调人的主体意义,否定了神和命运的作用,树立人的尊严。(重视主体作用,忽视道德)(2)苏格拉底――哲学成为人的学问★主张:A、有思想的人是万物的尺度B、强调知识的作用,应把道德与知识合二为一,美德即知识。C、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美德★影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人的科学(3)亚里斯多德――逻辑学★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影响:A、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古希腊科学文化的集大成者。B、为现代科学门类奠定基础,使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C、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1)文艺复兴★背景:A、基督教会垄断西欧文化上千年,人们生活在缺少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中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C、新生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D、由于没有成熟的体系,只得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来表达反封建思想。E、14世纪中叶,黑死病蔓延,促使人们反省,宗教束缚下的生活形同死亡。成就:文学的复兴:前三杰★代表人物—前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重点薄伽丘。薄伽丘作品十日谈,主旨宣扬人文主义,批判教会,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艺术的复兴——后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达.芬奇:A、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思想感情。善于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绘画之中。用写实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善恶。B、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拉斐尔:擅长圣母像,《西斯廷圣母》,其绘画以优雅、和谐、高度完美著称,被视为古典美术精神的典范。被称为画圣戏剧的复兴——莎士比亚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哈姆雷特》是最杰出的作品(2)宗教改革★背景:A、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B、罗马教皇的权威受到挑战。C、为树教皇绝对权威,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D、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主张:“因信称义”,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代表作:《九十条论纲》★影响:A、解放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B、形成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三足鼎立的局面3、启蒙运动★背景: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核心:A、理性主义:提倡理性,判断事物,敬畏事实,尊重科学,反对偶像与教条,直指封建专制及宗教思想。B、继承人文主义精神,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代表:A、孟德斯鸠: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B、伏尔泰:A、根本否定天主教会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C提倡天赋人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主张创立民主共和国。代表作《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为推翻封建统治奠定理论基础D、康德:人非工具,人是一切发展过程中最终价值取向。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人类主体地位★影响:A、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B、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斗争推进到反对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C、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背景: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B、基督教的地球中心说占统治地位,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对传统解释不满。哥白尼:波兰人,提出太阳中心说。日心说改变对宇宙的认识,根本动摇神学理论基础。伽利略:A、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证据。(意大利)B、开创以实验为根据并有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C、为牛顿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1、17世纪的经典力学牛顿(英国)经典力学A、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完整力学体系,实现物理学第一次大飞跃。C、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决定性指导意义。D、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范例意义:A、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等的理论基础。B、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引发第一次科技革命。C、还为法国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2、19世纪的进化论★背景:19世纪以前,神创论占统治地位,上帝造人说成为教会禁锢人们思想天经地义的教条。★贡献: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建立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影响:A、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生物界和人在生物界中位置的认识B、生物学领域的牛顿3、蒸汽机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1)瓦特与蒸汽机发明:★背景:工业革命后,传统的畜力、风力、水力很不稳定,严重制约了工业革命纵深发展,生产力发展呼唤新的动力。★过程:改良纽可门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2)电气技术的应用★有关电气的重要发明: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爱迪生发明了改进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影响:电气技术提供了便捷廉价的动力,掀起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资本主义确立了在全球的优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4、20世纪物理学的新突破(1)背景:19世纪,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光学、电磁学等取得长足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新的发现揭示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2)新突破:相对论和量子理论。A、相对论★提出: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成为继牛顿后最伟大的科学家。★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看书)★意义: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可以广泛解释不同运动状态的物质,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领域。打破经典物理学绝对化思维模式,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B、微观世界:量子理论★提出: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认为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爱因斯坦提出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原子、量子理论,量子力学建立起来。★作用: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科学理论之一。推动生产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意义: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不足。描绘了崭新的宏观和微观世界,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5、20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对人类的影响电脑和网络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发展方向:A、存储量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B、体积更小,轻便实用。1969,国际互联网问世,“因特网”。计算机和网络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存储信息――生产办公――家庭使用――网络世界
高中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的背景:(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着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二、文艺复兴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4、代表人物:(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着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5、文艺复兴的扩展: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三、宗教改革1、原因:(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2、马丁•路德改革:(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一、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产生1、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产生的背景:(1)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2)基督教宣扬,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光、日月星辰、天空、陆地、动植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3)教会还指责那些敢于挑战神学说教的思想为“异端”,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打击了宗教神学。2、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1)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研究陆续取得重大成果,细胞学说发展起来。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了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开始形成。二、达尔文与进化论1、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生——《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1)达尔文认为,生物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进化而来的,它们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2)他提出,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一原理,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2、生物进化论创立的地位和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在教会和保守势力看来,这不仅是对神和宗教的极大亵渎,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伤害。支持达尔文的人称他是“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高中历史知识点一、蒸汽时代的到来1、历史背景:(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2、过程:(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3、意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二、电气革命的出现1、过程:(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2、影响:(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信息技术的发展1、过程:(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2、影响(评价):(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3)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4)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网络聊天、网上购物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够与其他人沟通并享受服务。高中历史考试必备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高中历史考试知识归纳一、“人是万物的尺度”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2)强调人的价值。(3)代表人物及主张: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二、美德即知识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高中历史考试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3)屯田制(三国)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做法:招募流农耕种田地;在军事频繁地区,让士兵屯田。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5)明代后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会矛盾,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