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林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融合_第1页
吉卜林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融合_第2页
吉卜林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融合_第3页
吉卜林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融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卜林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吉卜林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吉卜林的文学生涯可谓是戏剧性的,他曾经被评价为可以与莎士比亚媲美的作家,曾被誉为英国的巴尔扎克,并摘得19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成为英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但是现今吉卜林的作品除了几部儿童作品仍然被流传,其他的作品似乎被永久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使评论界给他冠以帝国主义作家的称号,从而使他黯然退出了主流作家的行列。萨义德在其东方主义理论中评论吉卜林的小说?基姆?带有浓重的种族歧视色彩,是帝国主义的精神产物。这使得吉卜林更无法洗刷自己帝国主义作家的定位。但是,他的作品中有一些反东方主义的元素并不能被作为帝国主义作家的证明,这就使评论界对他的定位出现了偏向。通过解读他的作品我们发现,吉卜林其实是一位东西文化交融的倡导者。一、作品中对白人殖民者的谴责吉卜林的小说大多以印度为题材,在他的作品中,白人有两类:一类是在艰辛环境中克制困难,努力工作的白人;另一类那么是那些统治和践踏英印殖民地人民的殖民者。其中第一类白人不是要征服和奴役殖民地人民,而是去奉献和效劳的。19世纪的印度非常落后,饥荒、疾病横行,社会混乱。苦难中的印度人民激起了吉卜林强烈的同情心,所以他对那些效劳于印度,努力为印度人民改善生活,为印度人民谋福利的白人进展高度的赞扬和讴歌。吉卜林认为,这些人放弃了国内优越的生活条件,在动乱和贫穷的印度修铁路、建学校、盖医院、与疾病作斗争,传播先进文化,这是一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而不是侵略和扩张。在吉卜林的观念里,这些白人是来奉献、效劳和作出牺牲的,而不进展种族奴役和殖民统治。而吉卜林对那些白人殖民者却深恶痛绝,口诛笔伐。他认为这些白人殖民者在印度的土地上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他们无知、粗鲁、浅薄,令人生厌。白人殖民者为了经济利益而到印度的土地上寻欢作乐,剥削和奴役印度人民。他在短篇小说?利斯佩思?中就描写了这样的场景:印度女孩利斯佩思父母双亡,一对英国传教士夫妇收容了她,渐渐地利斯佩思长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一次,她发现了一个英国青年昏迷在路边,于是她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把他救回家并精心救治,利斯佩思与青年日久生情,坠入情网。但是面对利斯佩思的痴情,英国青年却只是抱着玩弄的心态。不久,英国青年要回国,并信誓旦旦地许诺要回来娶她,传教士夫妇也附和青年的话劝说利斯佩思。然而这个英国青年离去后再也没有消息,利斯佩思发现受骗后,愤怒地指责传教士夫妇;是你们害了我,你们都是骗子,全英国人都是骗子,你们说的都是谎话。备受打击的利斯佩思分开了传教士的家,用四处酗酒来麻醉自己。在作品中,吉卜林将这对青年男女作了鲜明的比照。与单纯仁慈、情感专一的利斯佩思相比,英国青年忘恩负义、浅薄卑劣,他只将女孩作为他消遣和玩弄的对象,极大地伤害了利斯佩思并无情地背叛了她。这种背叛其实也是英国殖民者对印度人民的背叛。另外,小说中好几次描写了英国传教士夫妇表现出的种族优越感,在这些殖民者心目中,东方是肮脏的、无知的。吉卜林对殖民者的这种心态进展了强烈鞭挞,认为他们欺骗了殖民地人民,是真正的骗子。此外,短篇小说?国王迷?也讲述了骗取卡菲尔斯坦王位的骗子最终被消灭的故事。这也预示着帝国主义最终走向灭亡。?国王迷?讲述了两个白人殖民者骗子利用暴力和愚弄手段,骗取了卡菲尔斯坦人民的信任并鼓吹自己是上天派来的神祇,骗取了这个王国的王位。德雷沃当上国王后,对当地土人颐指气使。为了保住王位,德雷沃强娶土人女子为妻,在新婚之夜,害怕的新娘咬破了德雷沃的手,并流出好多血,这下,土人们终于认识到神灵的谎话,于是他们群起对抗,最终将德雷沃杀死,将另一个殖民者卡内汉废掉。这两个殖民者怀着西方帝国主义的种族优越感,依靠在西方世界学到的手段,去东方的部落进展殖民入侵,他们用武力征服了这些部落,打着为动乱的世界带来和平,为贫穷的部落带来繁荣的旗号,掠夺、奴役和统治这些部落的人民。德雷沃曾吹嘘:四海之内、唯我独尊、真命天子下凡,将给你们带来财富我要创始一个史无前例的帝国,我要君临天下。在这里,吉卜林对白人殖民者的贪得无厌、权欲熏心表现出极端的厌恶和痛恨。在作品中,白人殖民者的灭亡也给帝国主义敲响警钟:这就是你们的下场,不久就会变成现实。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详细解读吉卜林的作品我们发现,在东西方文化发生冲突时,吉卜林并没有站在英国的角度去为自己的国家进展辩护,而是站在东方文化的根底上,对殖民者的凶残和卑劣进展指责。他对印度的情怀是难以割舍的,他希望英国殖民者不是奴役印度人民,而是在理解印度民俗风情的根底上真正为这个国家作出奉献,真正将这个国家治理好,推动它的开展。在作品中,吉卜林表现出强烈的东西文化交融倾向并在?基姆?和?普伦巴葛的奇迹?中表现出来。?普伦巴葛的奇迹?讲述了一个印度土邦首相的传奇故事。他在印度孟买承受了英国的先进教育,然后带着土邦国民进展改革并获得了显著的成就,他的政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轰动。但是就在他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却放弃了功名利禄作了一名苦行僧。他云游四海,参加了太阳教,并最终定居在喜马拉雅山山峰上,他受山民供奉,与动物为伴,整日静思修道。突然有一天,天降大雨,山洪爆发,他冲下山去,在山体崩塌前唤醒了村民并帮助他们逃离危险,但自己却因劳累过度而与世长辞。这是一部收录于?丛林故事续集?中的短篇小说,也是?从零故事续集?中唯一一部不以动物为题材的小说。在这部作品中,普伦巴葛代表了两种文化。他承受了英国先进而系统的教育,这代表了西方文化,然后他在自己的邦国进展改革并获得了辉煌的成绩。他带着邦国人民修公路、建学校、盖医院,利用手中的权利为邦国人民谋取福利。这一切都表达了西方教育的先进性,是对西方文化的一种赞扬。然而,他功成名就后云游四方,最终为救人民而牺牲了自己,这又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普伦巴葛的奇迹?被评论界认为是东西方文化巧妙交融的产物。莎哈尼认为,吉卜林在?普伦巴葛的奇迹?中巧妙地将西方的基督文化与东方的印度教文化结合了起来。尽管大多数人无法理解小说中普伦巴葛的身份转换,但是这并不阻碍吉卜林将东西方文化进展交融的步伐。假如说吉卜林的?普伦巴葛的奇迹?是他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上的初步尝试,那么这一尝试在?基姆?中走向了成熟。1907年,吉卜林依靠?基姆?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这是他印度题材小说的收山之作。评论界将?基姆?定位为最伟大的小说,印度题材中最成熟的作品。小说外表上是描写了英籍士兵的后裔基姆与西藏喇嘛在印度寻找红牛和箭河的故事,而本质上是描写了英属印度殖民地统治者发起的间谍大游戏,是为英国搜集情报。正因为吉卜林对印度的特殊情感,使?基姆?充满了和谐的感觉。创作?基姆?时,吉卜林已经回英国十余年了,但是他每每回忆起儿时的情景都情不自禁,难以忘怀的印度情结使他创作了这部小说。这也是吉卜林东西文化交融的一种详细表现。小说构建了一个和谐的印度社会,在这个社会,所有的种族矛盾、贫富不均和其他社会矛盾都显得无力,种族之间和谐共处,社会大交融,一派繁荣和谐的景象。这种和谐不仅是印度内部的和谐,而且还有英国与印度的和谐。吉卜林在?基姆?中时时刻刻都尽力去营造一个和谐社会的景象,包括英印之间的和谐。在这个景象中,英国和印度人之间没有误解,只是充满了理解和信任。其中有一个场景,喇嘛从没见过火车,所以当他看见火车时有些恐惧,这时,一个锡克工匠大声对他说:嘿!伙计别怕,我以前也和你一样,这是政府办的好事,来看下。这里工匠不仅是在赞美英国政府,同时也是对英国政府援助印度修筑铁路的认同,通过这件事来表达英国在统治印度殖民地期间,也不是一无是处。印度在某些程度上也认同英国政府,而且它的宗教信仰也是自由的。各种圣者和持各种语言的人都在传播真理。在小说中,作者还营造了一个没有种族歧视的气氛,喇嘛清楚地说明了这点:所有人,不分肤色,也不分种族,只为同一个目的灵魂的解脱而来修道。就连特工马哈布也说:信仰在每一个国度都有自己的价值,就像马匹一样自由。在这里,无论是信仰穆斯林、基督教,还是印度教,抑或是伊斯兰教,都可以共存。吉卜林在作品中明确说明了对民族大交融与信仰宽容的渴望。由此可见吉卜林对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探究。吉卜林的东西方文化观受到他双重身份的影响。首先他认为东西方之间存在冲突,这些表如今他的作品?野兽的烙臃和?伊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