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基础过关训练27故都的秋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基础过关训练27故都的秋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基础过关训练27故都的秋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基础过关训练27故都的秋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基础过关训练27故都的秋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基础过关训练27故都的秋[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饱尝(chánɡ)赏(shǎnɡ)玩领略(lüè)疏疏落落(lào)B.陪衬(chèn)落蕊(ruǐ)颓废(tuí)混混沌沌(dùn)C.譬如(bì)幽远(yōu)萧索(suò)潭柘寺(zhè)D.歧韵(qǐ)情趣(qù)点缀(zhuì)一椽破屋(chuán)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领略策略掠夺攻城略地B.清净清静净土耳根清静C.缓慢慢待曼妙轻歌慢舞D.橄榄悠闲幽怨枉废心机3.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A.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4.下列句子,表述最确切的一项是()A.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少风。B.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有味,下得奇,下得更像样。C.墙头,屋角,灶房门口,茅房边上,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西山的虫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笔下的秋景,有声有色,有人有物,有动有静,色彩缤纷,气氛喧闹。B.文章开头与结尾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且前后照应抒写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爱之情。C.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寄寓了作者在特定的时代里,作为一个文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的落寞之感。D.秋蝉的残声在文中具有以动衬静的效果,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使故都的秋更显得“清、静、悲凉”。6.课文中“廿四桥的明月”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诗四句的合理语序是()①二十四桥明月夜②秋尽江南草未凋③玉人何处教吹箫④青山隐隐水迢迢A.④①②③B.①③④②C.②④①③D.④②①③[能力提升]一、课内细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3题。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②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③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④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⑤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⑥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7.这段文字通过描写清晨在院子里所见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8.这段文字共有6句话,请用“/”把它们分成两个层次。①②③④⑤⑥9.这段文字是现实写真,还是想象中的真实?这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答:10.这段文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11.作者从、、这几个方面描绘了清晨在院中的所见所闻。12.文中对牵牛花颜色的评说“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有什么表达作用?答:13.“牵牛花底”为什么还要用“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陪衬?答:(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4~16题。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14.选出能概括南国之秋特点的句子()A.南国之秋没有什么特异的地方。B.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C.南国之秋色彩很浓,同样有它的特异之处。D.南国之秋虽无特异之处,但同样令人回味。15.概括两段的内容。答:16.模仿第1段最后一个比喻句的形式造一个句子。答: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流淌的秋虫清音付秀宏中秋是一个丰收的时令,听秋虫在秋夜里声声鸣叫,仿佛是听孔子讲不舍昼夜,听峨眉山的法师讲解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阔远,因着秋凉的沉静被洗涤,像似秋空和秋水一样。中年的我,有几年很是热衷法布尔的《昆虫记》,可惜此后,除了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对那些细小的生灵,我几近相忘。虽然很长时间没有读法布尔,但我还是记得那个法国长寿老头的昆虫王国。秋虫,就像秋天一样,辽阔中交融着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那种难以言明的情绪总在心头萦绕。一位朋友曾捉到蹲伏在厨房角落里的一只瘦小的蟋蟀,因为惊惧,它清脆而响亮的声音戛然而止。朋友和我提起此事,我笑着说,你打扰蟋蟀作诗了。蟋蟀是唐朝的李白,黑夜是它饮不完的酒。噫!秋虫与秋夜之相悦,是把深情写在纸上的那种感觉。前两天去母亲家,住在那里。窗外的一棵小樱桃树下,秋虫不停歇地吟唱,我不知道哪一声鸣叫是海子的,哪一声又是北岛的,密密匝匝的樱桃叶子看过去——是无数沉醉的耳朵。还曾读过一首有关秋虫的诗歌,题目叫“为何不带秋虫回家”,我臆测这里的“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它可以把人们一颗颗浊躁的心变得一点一点清澈起来。难怪有人说,彻夜的虫鸣好比山顶银河倾泻的水,洗涤着那些仰望天空的人们……秋虫就是禅修的一种,虽然细微,但非常沉醉迷人,即便有些冷寂,但那种专注、那种深情,可以让人的身心澄明起来,那是秋的暗语与玄机。一鸣三千里,都写在一个人又一个人的心弦上,恰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境界。秋虫有清音,它们不嘲笑什么,只是把生命里低沉的基音和高亮的泛音用断续的咏叹表达出来。秋虫清音的高与低,唱与停,融汇在秋空的高渺与周遭的宁静里……的确,只有这种微小的生命才能发出这样的声音,那是一群执着灵魂的美妙合唱。记得,幼时对静寂之声敏感。那秋虫,那鸣叫,那声韵,还有那种说不清的凄凄切切,每晚悠扬动人地响着,令我异常着迷。从立秋开始,秋虫们日复一日踩着灼热夏季的尾巴,把秋意谱成深夜里长长的弦歌;在明耀的新月下或徐缓的凉风中,有意无意地靠着枕,听虫儿们的合奏,足以撼动泪湿的心情。这种种心迹,现在回忆起来,那份亲切似乎与年俱增了。对秋虫的声音,何以如此钟爱呢?难道说它们的演奏是一川清凌凌的融水?是啊,秋虫的清音,在自然中汇入了无尽的神妙,于是众妙毕集,各抒灵趣,我自己也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反正,每当没听到秋虫之声,便会莫名地想流泪,生出难以言说的慰藉与寂寥。我的心情,仿佛远离了床榻,沉浸在思慕与怀恋之中。这些虫声里会有李白的感叹、杜甫的伤怀、李商隐的微唱、李煜的低泣,酸酸麻麻的,却有非常永恒的心境。夜沉沉地睡了,只有往昔真挚而柔韧的声音,宛若秋水的微澜一般颤动不已。我不能忘怀于秋虫之鸣,任由秋虫似先哲心声余韵那般缭绕着,似动不动,似淌非淌,用它不懈的努力——融化我敏感多愁的心。听得久了,我如同羁旅返乡的游子终于踏上故土,又似忆起与诗心碰撞那一刻的会心之笑,既有几分陌生,又感到舒畅和亲切。因有秋虫在耳,自己的情感得以恢复本来的纯净。不知多少次,半夜从睡梦中醒来,听见秋虫的哨子还在奏响,只是有一点儿瑟瑟的冷意。当这凉意微逗之时,我心中总是疑惑:这是不是“纷披灿烂”的《广陵散》遗篇?是不是唐末黄巢《不第后赋菊》的“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时,我的心——像夏日河面上的巨蜻蜓时停时飞,惊骇般地睁大了眸子。从一个文化记忆驶向了另一个桥头,犹如驶入了梦境;夜半秋虫清音——于我,仿佛是一个个的新发现,引发深切的共鸣。秋天气温日渐降低,虫音那冷静而又清澈的质感,如秋月般洁白纯净,如月光般水银泻地,如秋风般凉意深沉,亦如秋风般了无痕迹。听秋虫之声,最有情味,如同古老编钟一样传来的悠远的声音。那悠悠的声音仿佛有了倒影似的,一身静气地走着,值得我们用心去细细品味。如果有雅兴,不妨披一件夹袄,一个人走进这秋野之夜,此间月光清亮、露水清凉,虫鸣清越而密集,蟋蟀、蝈蝈、金铃子的清音一起倾倒而来,却丝毫不纷乱,婉转缠绵,喃语不尽。我甚至能察觉到,家中秋虫的低吟浅唱,已与明月之下田野里的噪噪天籁交相共鸣,合成了一处旋律。我不禁潸然泪下,倘若此时有人问我:“秋虫的声音如何迷人?”我会静静地说:“在这声音中,不仅领悟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可以听懂你自己。”因声声不息的秋虫清音,能把自己的那颗心读懂、读透,该是身为人最幸福的事情了!(摘编自《人民周刊》2020年18期,有删减)1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写庆祝丰收的中秋时令的秋虫鸣叫,并将听清音的感觉等同于聆听圣贤的教导和法师的禅语,让读者对秋虫清音有了非常美妙的第一印象。B.作者笔下的秋虫,是在辽阔的背景下将“丰富与淡然、喜悦与凄凉”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而这也正是作者在文中要向读者传达的无法说得清楚的情绪。C.“我”之所以会臆测《为何不带秋虫回家》中“家”是人的心灵的家园,是因为诗歌作者将秋虫的诗会比作李清照的诗词专场,能让读者浊躁的心逐渐清澈。D.文中写《广陵散》遗篇的“纷披灿烂”,引用黄巢的诗句,意在以自我困惑引出对秋日夜半时分由瑟瑟冷意中听到的秋虫清音引发的内心深切的共鸣。1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写自己去母亲家居住,听到樱桃树下的秋虫鸣叫声时,插叙了朋友捉蟋蟀的事,“打扰”一词在幽默调侃的口气中引发了对秋虫和文化的相似联想。B.文中写秋虫并不嘲笑什么,而只是将自己声音的高低、唱停自然地表达出来,意在突出作者对微小秋虫的执着及其清音的美妙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C.作者在文中解释了自己钟爱秋虫声音的原因后,先写自己听不到秋虫之声后的寂寥感受,再写听到秋虫清音后的巨大震撼和纯净内心,对比鲜明,描写细腻。D.本文既联想、想象丰富,又借助了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将秋虫清音写得清新脱俗,使得整篇文章意境优美,读来极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19.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秋虫清音”,但第二段为什么要详写自己对法布尔的昆虫王国的难以忘却?答:20.作者说秋虫清音是“流淌的”,而这种“流淌”在文中体现为多个层面,请结合全文分别简析。答:三、语言运用21.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2)题。我家紧邻几棵银杏树,到了秋天,金黄色的叶子中间结出的果实,在阳光下有种别致的美感。甲落叶在小区的人行道上,我总不忍心让清洁工将它们扫走。乙有时会看着那些落叶,看着它们在风中飞旋起舞,似乎它们也看出了我的心思,与我相遇时,总是给我卖力地“表演”着,留下它们靓丽的身影。丙大自然无比神奇,植物与人类一样,也有生命和灵性。丁落叶在它们生命终结时还不忘奉献自己。(1)若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文字中,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落叶片片,除了发现它们的美,我更读懂了它们的精气神。A.甲B.乙C.丙D.丁(2)下列两个句子,填入文末横线上,哪个更好?请简述理由。第一种:我喜欢的银杏落叶,总让我感到领会不尽的浓浓秋意。第二种:银杏落叶总让我感到领会不尽的浓浓秋意,我喜欢银杏落叶。答:基础过关训练271.解析:A项,“落”应读luò;C项,“譬”应读pì,“索”应读suǒ;D项,“歧”应读qí。答案:B2.解析:B项,“耳根清静”应为“耳根清净”。指耳朵旁边很干净,也说“六根清净”。后常用以指根除欲念而无烦恼。C项,“轻歌慢舞”应为“轻歌曼舞”,形容音乐轻快,舞姿柔美,“曼”是柔美,不是缓慢。D项,“枉废心机”应为“枉费心机”,指白白花费心思。答案:A3.解析:比喻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两者不是同一类事物;第二,两者有相似性。A.无比喻;B.比喻;C.无比喻;D.反问。答案:B4.解析:B.应先说“奇”,突出自己的总体印象,再说“有味”说明自己的感受。C.按空间位置应为: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D.按空间位置,西山景物不应分开说。“西山的虫唱”与“钓鱼台的柳影”调换一下。答案:A5.解析:本文总体格调是清、静、悲凉,并非“色彩缤纷,气氛喧闹”。答案:A6.解析:此诗有三个韵脚,不押韵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必然处在第三句,故AB可以排除。再从句意看,全诗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草未凋”),第④句应放在第一。答案:D7.解析:这段文字融情于景,可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整体品味,进而体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落寞之感。8.解析:第①②句是提出身“在南方”常常想起北平之秋这一话题。③④⑤⑥句具体描写了北国的秋景。答案:①②/③④⑤⑥9.解析:透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写景抒情并不是现实的写真,而是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怀念与遐思。答案:想象中的真实。从“能看得到、听得到、能够感觉到”等词语可以看出。10.解析:这段文字没有一个“情”字,但句句含情,字字蕴意,其浓厚的感情全都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答案:将故都的秋色与个人的情思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或景中含情,情景交融)。11.答案:形音(或声)色12.答案:“蓝色”或“白色”是冷色,与清晨的“一椽破屋”“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等意象协调,突出了寂寞、冷落之感。13.答案:这一虚笔描绘,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蕴,更加细腻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悲凉心境。14.答案:B15.答案:第一段: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第二段: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16.解析:①有表示两者相比的事物。②运用博喻。答案:正像奶茶之与咖啡,甜蔗之与辣椒,河贝之与鲍鱼,家鸭之与鸵鸟。17.解析:C.从原文“你想啊,秋虫的诗会多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看,这里应该是“我”认为秋虫的诗会很像李清照的诗词专场,并非诗歌的作者在诗中认为的。答案:C18.解析:A.此处不是插叙,因为插叙是指在记叙某件事的过程中暂时放下正在记叙的内容而插入必要的情节或材料,这里作者先写自己朋友的事,后写自己去母亲家住发生的事,故此处“插叙”手法表述不正确。答案:A19.解析:作者在中年时期曾热衷过法布尔的《昆虫记》,但能记住的只有“听到秋光里蟋蟀的凄清鸣叫,闻到蜻蜓飞过头顶的草色醇香”,而这和本文的写作对象“秋虫清音”正是相关联的;再者,作者虽然很长时间没读法布尔,但却记得“昆虫王国”,这也就为下文具体去写秋虫及其清音做了铺垫,这也就是结构上的作用。答案:①借助听觉及嗅觉,强调自己对于秋天时光里蟋蟀、蜻蜓等的无比喜爱之情,奠定全篇的情感基调。②写自己难以忘却法布尔的昆虫王国,是为了引出对秋虫及秋虫清音的具体叙写。20.解析:题干要求对“流淌”具体体现的多个层面进行简析,所以首先要明确“流淌”的语境义,“流淌”在这里是“流动”的意思,即秋虫清音的流动,而伴随着这种流动,作者的思绪也跟着流动,那么作者思绪的流动也就是我们要回答的多个层面。从全文来看,在浅层层面上,作者一方面写了听到的秋虫的声音呈现出动态的过程,如“交相共鸣”“倾倒而来”,而自己也有“月光般水银泻地”之流淌的动态之感;另一方面写了从幼年到现在对秋虫清音情感的变化。在纵深层面上,作者写了由秋虫清音引发的对于由古到今的一些文人及其作品的文化韵味的感受;更深层面上,作者由秋虫清音又体味到读懂读透自己的心,收获幸福感。将以上分析综合起来,整合分析即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