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雅安市成考专升本政治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1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雅安市成考专升本政治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2页
2021-2022学年四川省雅安市成考专升本政治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四川省雅安市成考专升本政治自考模拟考试(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政府机构改革B.国有企业改革C.社会保障制度改革D.政治体制改革

2.邓小平第一次提到“到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在

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B.1979年12月同日本首相的谈话中C.1982年D.1987年

3.“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反映的战略战术思想是()。

A.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B.积极防御C.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D.战略进攻

4.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

A.世界上第三个有宇航员出舱活动的国家

B.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C.世界上第四个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D.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5.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是

A.城市B.农村C.边疆D.山寨

6.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A.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D.社会意识是完全被动的

7.“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

A.台湾问题开始的B.香港问题开始的C.澳门问题开始的D.香港和澳门问题开始的

8.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初步提出

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C.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上的初步阐述

D.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的阐述

9.我国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A.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B.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C.全国大陆的解放与统一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0.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导致()A.A.诡辩论的错误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C.先验论的错误D.绝对主义的错误

11.中国共产党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B.中共六大C.遵义会议D.瓦窑堡会议

12.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B.高度自治,繁荣稳定

C.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D.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13.在生产关系的构成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C.人们在生产和交换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D.阶级之间的关系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

A.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

D.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1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

A.加强党的建设B.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C.保持党的先进性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质就是正确处理()A.A.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B.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C.经济效益与发展速度的关系

D.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17.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遭遇50年来最严重的造成全国19个省(区、市、兵团)受灾的特大

A.地震灾害B.洪水灾害C.传染病灾害D.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

18.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理论,一种是经验论,另一种是()。

A.唯理论B.庸俗进化论C.激变论D.庸俗唯物论

1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民主集中制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最基本的是

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B.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综合国力C.生产力标准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标准

21.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是

A.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B.搞好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C.发展生产力D.大力发展教育

22.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三大"C.党的"十四大"D.党的"十五大"

2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对象是()。

A.帝国主义与本国资产阶级B.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C.官僚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D.封建阶级与帝国主义

24.一切政策及其实践的好坏,归根到底要看它是()

A.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B.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C.马克思主义的还是修正主义的D.束缚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

25.我国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A.中国政府承诺不以武力解决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台湾享有完全自治权D.与美国等有关国家共同谈判解决

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形成机制应该是()。

A.由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

B.主要应该由计划形成价格机制

C.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D.以政府定价为主的价格机制

27.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是()。A.A.朱德B.刘少奇C.王稼祥D.周恩来

28.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在我国宣传马克思主义、赞扬十月革命的是()。

A.李达B.李大钊C.毛主席D.陈独秀

29.我国现阶段处于主体地位的经济成分是()A.A.国有经济B.个体所有制经济C.高科技经济板块D.公有制经济

30.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问题是()

A.世界的本质问题B.世界的本源问题C.意识的本质问题D.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

二、多选题(10题)3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下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正确的有()

A.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B.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C.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D.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最终目的

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中“安定有序”是指()

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B.社会管理完善和社会秩序良好C.社会保持安定团结D.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3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是因为()

A.它反映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B.它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C.它是由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D.它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3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

A.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B.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C.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

D.确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

35.邓小平在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时,指出()

A.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B.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C.我们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D.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

3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中属于人民利益方面目标的是()

A.解放生产力B.发展生产力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7.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平正义是()

A.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调动

B.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C.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D.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

38.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它()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C.对当今时代特点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39.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必须做到()

A.发展要有新思路B.改革要有新突破C.开放要有新局面D.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40.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作的完整表述是()

A.实事求是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判断题(5题)41.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2.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43.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4.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5.公有制经济就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四、辨析题(2题)46.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47.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

五、论述题(2题)48.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战略地位。

49.试述应当如何正确处理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

六、材料分析题(2题)50.

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政策措施。

51.

材料3说明我国农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参考答案

1.B

2.B

3.C【答案】C【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战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战战术思想。【应试指导】敌强我弱和以弱胜强是中国革命战争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也是人民战争坚持战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战战术原则的重要体现,“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正是这一战战术原则的恰当运用。

4.D

5.B

6.A

7.A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最初目的。“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后来进一步考虑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8.C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上的初步阐述。

9.D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0.B经验论的错误: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重要性,而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唯理论的错误: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而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11.A

12.C

13.A

14.D

15.C

16.D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故选“D”。

17.D

18.A【答案】A【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导致的错误理论。【应试指导】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若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则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19.D

20.C

21.C

22.D

23.D

24.D

25.B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的统一,党的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我们将继续坚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用于解决台湾问题,从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6.C

27.C

28.B

29.D

30.B

31.ABCD

32.ABCD

33.BCD

34.ABCD

35.ABCD

36.CD

37.BCD

38.ABCD

39.ABCD

40.ABCD

41.Y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人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42.Y(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每一事物既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是从许多特殊矛盾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只概括了每一特殊矛盾的共性部分,而不是矛盾特殊性的全部。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43.Y(1)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也正是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3)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44.N任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都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能认为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理由如下:(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说任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都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只不过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先进的社会意识由于正确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能够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而落后的社会意识起阻碍和延缓作用。

45.N(1)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这就突破了把公有制经济仅仅理解为单纯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把公有制为主体理解为国有经济为主体的误区,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拆掉了藩篱,拓宽了道路。(2)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资本和收益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当然属于公有制经济,其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的,更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随着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今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分在整个公有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

46.正确。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它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的政权;它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承担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人民民主专政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正确。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它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的政权;它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承担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人民民主专政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47.错误。和谐并不是无差别、无矛盾、无冲突。对立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本属性,它们共同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达到动态的和谐。和谐是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表明事物发展变化合乎逻辑或规律。因此,和谐社会不是单一、均质,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状态,多元和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差异,就无所谓和谐,“和而不同”才能和谐。和谐社会的美妙不在于“无差别”或“无矛盾”,而恰恰在于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

4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战略地位具体表现在:

第一,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二,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杜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合格人才和智力支持。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杜会秩序。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赢得同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条件。

49.(1)促进和引导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健康发展。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2)东部地区要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率先实现现代化。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出口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广泛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东部地区要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全方位的经济技术合作支持和参与西部开发更好地发挥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力争用5到10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科技、教育有较大发展。(4)西部发展要开拓新思路采用新机制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西部开发和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步伐。(1)促进和引导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健康发展。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2)东部地区要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率先实现现代化。优化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出口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广泛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东部地区要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全方位的经济技术合作,支持和参与西部开发,更好地发挥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