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真题精练第二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课件_第1页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真题精练第二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课件_第2页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真题精练第二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课件_第3页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真题精练第二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课件_第4页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真题精练第二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题组一全国卷高考题古诗①[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古诗①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

古诗①1.A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能力。“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误,“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的意思是春色无边无际,人们却情愿苦苦来到南山寻觅。2.【参考答案】①做人应该长幼有序,注重人伦,追求家庭和乐。“翁前子后孙扶掖”体现出词人厚人伦、正风俗的追求。②要追求人生幸福,各行各业应自食其力,努力劳作。商贾努力经营,农民辛勤耕织,这是追求幸福的必由之路。(每点3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可以看出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风俗,这是词人的追求,由此可得出答案第①点。由“商行贾坐农耕织”可以看出词人认为各行各业要各司其职、自食其力,靠自己的劳动追求幸福,由此可得出答案第②点。答案古诗①【诗歌鉴赏】上阕开头以“无边春色”反衬人们热衷于到南山庆祝人日——人们对无边无际的春色视而不见,反而来到南山苦苦寻觅,所为何事?原来这里节日气氛是如此浓厚:人们趁着人日佳节,吹起箫笛,敲起大鼓,祈求麦子丰收,春蚕健壮。用“箫鼓”“笛”写节日之盛,用“村村”“家家”极写范围之大,仅此一句就将人日的风俗景象和人们的欢乐情绪描绘出来。下阕“翁前子后孙扶掖”描绘出一幅祖孙三代长幼有序、其乐融融的场景;“商行贾坐农耕织”是对人们各司其职、辛苦劳作、追求幸福的场景的描绘,为下面的议论做好了铺垫。最后三句以议论作结,阐述了一个道理:自古以来,人们都是追求幸福与美好的,人们如果都懂得做人的道理,那就“日日是人日”了,也就不会在人日这一天去祈祷了。词作意在勉励人们自强不息,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白话诗歌】春色无边无际,人们却情愿苦苦来到南山寻觅,村村箫鼓声齐鸣,家家笛声悠扬,祈求麦子丰收,春蚕健壮,人们都来赶正月初七。祖父在前,儿子在后,孙子在旁搀扶,商人贩运,贾人坐卖,农民耕作纺织,要知道这种意愿不分古今,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答案古诗②[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古诗②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2.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

古诗②1.A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能力。“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首联写未做官前和寄人篱下的日子与朋友交往,已经算是很早了,颔联笔锋一转,“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是说诗人自己和唐少府之间即使相知的时间不早,但彼此之间心心相印。2.【参考答案】《送》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3分)《白》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3分)【诗歌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为一层,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抒写了诗人与唐少府的志同道合、心心相印。首联运用两个典故,写出相知早的朋友之间的患难与共。颔联笔锋一转,着重言明朋友知心不在早晚,彼此心心相印才是友情的重要基础。后四句为一层,扣住诗题写饯别,情景交融。颈联状写白下驿的送别之景,上句点明送别时间,下句突出路途之遥远,暗含惜别之情。尾联直叙送行人的心理活动,寄托了对友人前程的祝福,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无限期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失落与怅惘。【白话诗歌】未做官前患难与共的时日,寄居旅食寄人篱下的华年,相知已算很早。但互相了解心意相通又何必计较早晚?彼此心心相印分别时便不舍留恋。天色已晚,夕阳比江边酒楼还低,回乡之路,与此地隔着风尘云烟。离去吧离去吧,还能说些什么呢?你所去的长安在遥远的太阳那边。答案古诗③[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

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古诗③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答:

古诗③1.B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错误。“一衣带水”的意思是像一条衣带那样窄的水面,形容一水之隔,往来方便。“湓浦曾闻似衣带”意即“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表现的是湓水的蜿蜒之美,并非表现朋友之间的情谊。2.【参考答案】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6分)(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诗歌鉴赏】首联写诗人向被贬到江州的朋友白居易问好,然后问朋友是否住过高僧惠远住过的东林寺。后一问似有深意,但没有点明。颔联想象朋友所处的江州一带有代表性的美景,意在安慰朋友,希望朋友在欣赏自然中慰藉受伤的心灵。颈联一转,上句写自己岁末题诗寄托思念,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下句想象朋友的现实处境,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同时为下一联的劝告做好了铺垫。尾联是诗人对朋友殷勤的劝告:不要因为暂时的被贬而情牵佛教,徒然消磨了志气,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白话诗歌】身为江州司马的你是否平安?高僧惠远曾住的东林寺,你是否住过?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也听说那庐峰的风采更胜香炉峰。岁末题诗欲寄托对你的思念,却找不到鸿雁,你在江州遥望宫阙,身似病鹤一样孤单。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答案古诗④[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注】

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古诗④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们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们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们“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答:

古诗④1.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为农为士亦奚异”是说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纠结外在的身份,做农民和做读书的士人都可以;“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是说诗人希望儿子们知行合一,不仅要学会读书,还要通过实践体验劳动,体会稼穑之艰难。2.【参考答案】(1)希望儿子们明经穷理,努力读书成才。(2)希望儿子们注重农事,懂得稼穑的艰难。(3)诗人希望儿子们无论“为农”还是“为士”都要尽心尽力,流露出诗人作为父亲对儿子们的期冀。(每点2分)【诗歌鉴赏】诗人先回顾了自己的过往,“无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建功立业的遗憾;接着对儿子们发问,引导儿子们思考自己的个人价值。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们的谆谆教诲。颔联诗人告诫儿子们不要纠结外在的身份,但无论做什么都要诚实。颈联诗人接着教导儿子们要明经穷理,努力读书成才,还要通过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尾联诗人推心置腹,告诫儿子们一定要熟读《诗经·豳风·七月》,意在让儿子们懂得稼穑之艰难,注重农事。【白话诗歌】我知道自己供职官府享有俸禄却没有什么功绩,你们拿什么来报答政治清明的时代?做农民和做读书的士人也没有什么不同,服务国家和侍奉父母都不要欺诈。六经之中的道理是没有穷尽的,亲自耕种一百亩田地可以没有饥馁之患。如今把最真切的人生道理传授给你们,那就是要反复诵读周公所述的《诗经·豳风·七月》一诗。答案古诗⑤[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答:

古诗⑤1.D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听觉”错误。“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是听任、听凭的意思,作者并未从听觉上书写鹭鸶饱食后的状态。2.【参考答案】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6分)【诗歌鉴赏】本词作于作者罢官闲居之时,全词皆为告诫溪边白鹭之语。诗歌标题“赠鹭鸶”即点明题赠对象。上阕开篇直接言说题赠对象。作者告诉鹭鸶溪中鱼儿已经很少,劝告它学会怜爱鱼儿,学会和宇宙万物和谐相处,其中“溪边”既指出鹭鸶的栖息之所,又暗指作者隐于山林。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是全词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下阕前三句,作者建议鹭鸶去“远浦”“别渚”觅食,指出那里虾鳅较多。最后两句写作者听凭鹭鸶去远处觅食,表现出对鹭鸶的喜爱。鹭鸶饱食归来,它头上的一缕羽毛被风吹着,从视觉上书写了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生动传神。全篇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显得通俗易懂、亲切自然。【白话诗歌】小溪边的白鹭,到我这儿来,我告诉你:“小溪里的鱼儿少得可以数得过来。主人怜爱你,你也应该怜爱鱼儿,要懂得外物和己身应该愉快地相处。远处的水滨白沙成堆,青泥淤积在别的小洲,那里有很多虾鳅跳跃舞动。听凭你飞去吃饱了再回来,再来欣赏你头上被风吹着的一缕羽毛。”答案古诗⑥[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古诗⑥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

古诗⑥1.A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能力。“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错,文诗是以人物的主观感受,从侧面来描写画眉鸟的。2.【参考答案】①欧诗中作者以画眉鸟自比,以林中画眉鸟与笼中画眉鸟暗合作者生活的两种状态,托物言志,富含理趣;(2分)画眉鸟是作者官场失意、向往自由的情感化身,更是对生命自由的思索。(1分)②文诗借物抒情,画眉鸟只是其咏物寄情的一个元素,并无自比之意;(2分)作者借画眉鸟的啼叫衬托了公事之余舒畅闲适的心情。(1分)【诗歌鉴赏】《画眉鸟》前两句写画眉鸟在林间百啭千声尽情歌唱、自由飞翔的情景,展现了一个广阔的自由空间。后两句将大自然中的画眉鸟与被关进装饰华丽的笼中的画眉鸟进行对比,写出了笼中画眉的悲哀。这画眉鸟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写照。作者进入官场,就变得不自由,不能畅所欲言了。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画眉禽》这首诗写作者在公事之余,听到画眉鸟的叫声,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千山万壑之中,胸怀尽为开阔,怡然自乐。作者通过画眉鸟的啼叫,衬托了自己闲适的心情,表达了向往自然的超脱不凡的志趣。答案古诗⑥【白话诗歌】

画眉鸟

画眉鸟婉转的叫声随心所欲地变化,在红花绿树丛中时而飞向高处,时而飞向低处。这才知道被锁进华丽的鸟笼中的鸟的鸣叫,远远比不上在树林中自由自在地鸣啼。画眉禽整日闲坐窗前任舒适之风吹拂,听到一声画眉鸟的鸣叫飞出高悬的鸟笼。官府公务不多人们都早早散去,这叫声让我仿佛置身于深山幽谷之中。答案古诗⑦[2020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注】

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古诗⑦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

古诗⑦1.B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错。“把君诗过日”在此处意为在这样艰难的世道中,年老多病的“我”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但“此别”后可能就无法有友人的诗篇相伴了。2.【参考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6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在分析意象的作用时,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意象体现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抒发了什么情感。“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在襄阳,是郑炼将要前往的地方。诗人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两座山的距离也指代诗人与朋友之间的远离,诗人借此抒发了对朋友的不舍之情。答案古诗⑦【诗歌鉴赏】这是一首赠别诗。首联叙时危身老。上句交代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下句说明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此联既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暗含着诗人对自身年老多病的惆怅。颔联抒写离别之情。诗人拜读友人郑炼的诗以度时日,但是一想到和友人分别,诗人内心便不能平静,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颈联借景抒情。上句写诗人自己所处的环境,下句想象友人所去之地的景色。天高地阔,诗人与友人两地相思,情谊深厚。尾联借诗人对友人的嘱托,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志趣。诗人希望友人为自己寻访像庞德公那样的高士,寄寓了诗人渴望自己能有像庞德公一样的志趣。【白话诗歌】军马交相奔驰之际,我在草堂拖着又老又病的身子。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想到此次分别内心就不能平静。我所在的峨眉日色晚,你要去的岘首春意生,地阔天高再难以相见。请为我在襄阳年高望重的人中,尝试寻访像庞德公那样的高士。答案题组二自主命题省(市、区)卷高考题

古诗⑧[202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8分)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宋]朱熹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注】

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古诗⑧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B.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D.“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

2.“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答:

3.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3分)答:

古诗⑧1.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错误。“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是说梅花天生具有不同寻常的韵致,与“风露冰雪”无关。2.【参考答案】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2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答题模式:“翻译”诗句+概括画面(描绘了……画面)。先明确诗句的描绘主体、主要意象、环境、动作行为等,然后以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最后用精当的词语概括画面特点。3.【参考答案】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3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词人的理想人格体现在对梅花形象的描绘之中。由“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可概括出“天性高洁”;由“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可概括出“保持本心”;由“应笑……霜月”可概括出“特立独行”“不同流俗”。答案古诗⑧【诗歌鉴赏】上片中,开头两句将“群芳”拟人化,并将梅花与“群芳”进行对比,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接下来两句写梅花只与姑射山的神仙为伴,突出了梅花天性高洁。“绝艳”三句,写梅花美艳绝伦,虽无人怜惜却仍然保持着本心,远离尘俗。“天然”二句,写梅花的美好与“风露冰雪”无关,以此衬托梅花的天生丽质。下片中,“应笑”四句将梅花与粗俗的桃李进行对比,通过描写梅花于黄昏时分“闲弄影”,进一步突出梅花的不同流俗。“画角”五句,写梅花宁可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枝,突出了梅花的孤傲。【白话诗歌】迎着风微微一笑,问群芳:谁才是真正清香与洁白的花?梅花卓然独立于世,没有朋友,如果有的话,那只有姑射山的神仙吧。梅花美艳绝伦,有谁怜爱它呢?它保持着自我的天真之心,与尘俗保持着遥远的距离。它天生特别优美,与风露冰雪无关。应该嘲笑李花桃花粗俗,它们不说话,反而靠姿色引得轻狂的蜂蝶前来飞绕。哪里比得上梅花在黄昏时分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画角声残,瑶台美梦中断,梅花直接凋落歇息。不愿因绿叶成荫青梅满枝,让人轻易地折断梅枝。答案古诗⑨[2021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12分)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苏轼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古诗⑨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B.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D.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3.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6分)答:

古诗⑨1.A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幽僻而苍凉”错误,根据“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可知,作者认为此地风光无限,可以寄托自己的余生,此地并非“幽僻而苍凉”;另外,诗歌第三、四句并未写景。2.D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项,“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错,本诗写的是作者被贬惠州后的生活与心情,被贬并不是远离官场。B项,本诗没有表达对劳作的热爱。C项,陶诗与这首和陶诗都不是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3.【参考答案】①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②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每点3分)答案古诗⑨【诗歌鉴赏】诗歌前两句写惠州群山环绕的自然环境。第三、四句中作者将自己融入惠州山水,写自己要在这无尽的美景中度过有限的年华。其中“无尽”与“有限”形成对比,颇有人生短暂易逝之意。第五至八句记叙惠州淳厚朴实的风土人情:虽然远离中原,但当地百姓仍然受着儒家思想的熏陶,市不二价,田无争执。第九、十句运用衬托手法,写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突出了作者对惠州的喜爱。第十一至十六句记叙作者的生活场景,“一饭”“薇蕨”“厨无烟”表现出作者生活的清贫,而“一饭足”“酣歌饯华颠”等又表现出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与乐观豁达的心胸。最后四句阐发人生道理。其中“禽鱼”二句指明在“适”的基础上人与物和谐相亲的关系;“悠悠”二句更是体现出作者超脱自然、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白话诗歌】环绕惠州的多是清水,海边都是青山。在这无限的美景中,寄托我有限的年华。东边邻居家挂着孔子像,西边邻居家挂着颜渊像。集市上不讲价还价,农户不争夺田地。想来周公与管叔、蔡叔,也会遗憾不能在此筑三间茅屋安居。我吃一顿饭就能饱了,饭前可以吃些薇菜和蕨菜。学生送给我柴和米,帮我脱离厨房难生炊烟的窘况。喝一斗酒,吃一只鸡,尽情歌唱,送走白发之伤。禽鸟与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