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_第1页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_第2页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_第3页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_第4页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北方农牧交织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根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那么为农牧交织地带。中国北方农牧交织地带的范围很广,大致走向从大兴安岭东麓经辽河中、上游,循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东缘至祁连山,直抵青藏高原东缘〔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室:?中国农业地理总论?第286页,科学出版社,1980年。〕,延绵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数省区,东西长达数千公里。这一地带在历史上虽然也一度出现过以农业或畜牧业为主要消费方式的时期,但农、牧业混杂应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特征,因此一般称其为农牧交织带。中国北方农牧交织带不仅仅是农、牧两种消费方式的交织分布区,在自然地带上也是半潮湿与半干旱、暖温带与温带的邻界带,在地理学中这一环境地带属于生态敏感带。中国北方农牧交织带之所以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与这里自然地带的过渡性直接相关。每当全球或一定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发生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农牧交织带的环境敏感特征,不但导致自身自然属性的变化,而且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特别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这样的影响几乎对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起决定性的控制作用,促使人们从一种消费类型转向另一种消费类型。由于农、牧业消费依托的环境不同,因此随着农牧交织带自然属性的变化,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场面,在原始农业根底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空间区域,并在其南部边缘与农耕区交织分布,形成农牧交织带。由此可见,畜牧业从农业中别离以及畜牧区的出现是农牧交织带形成的标志。目前的考古学研究成果证明,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是以原始农业占主导地位并辅有采集、渔猎等经济文化类型的区域。大约在距今3500~3000年左右,畜牧业逐渐从原始农业中别离出来,并伴随马具的应用及骑马民族诞生而不断扩大空间分布范围,在历史上首次形成以畜牧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文化区。由于畜牧业是从原始农业中别离出来的,因此畜牧区的形成与扩展过程,也就是农耕区的退缩过程;从距今3500~3000年前畜牧业向东、向南甚至向西开场其扩展过程,农耕区在相应方向的退缩始终与之相伴,这样的退缩过程一直持续到汉代。?史记?中记载“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不但明确了农牧交织带的根本走向,而且肯定了长达1000余年农、牧两种消费方式的空间转换过程已经完成。一、畜牧业别离前农牧交织带原始农业的类型及分布农牧交织带是在原始农业根底上,因气候变化而形成于畜牧区与农耕区之间的经济文化类型过渡带。因此,讨论农牧交织带的形成,必须首先明确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别离出来之前,原始农业的分布状况及其文化类型。中国北方农牧交织带绵延数千公里,依其文化区域和地理方位,大体可分为三局部,即内蒙古中部、内蒙古东部及辽西地区、甘青地区。(一)内蒙古中部这一区域包括东自张家口、锡林郭勒,西至包头、东胜,北迄阴山,南达晋陕的空间范围,公元前5000年这里属于在仰韶文化影响下的原始农业区。考古研究说明,这一地区大概经历了三个文化交融阶段。大约公元前5000~4300年溯黄河北上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与自东部而来的后岗一期文化首先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相遇,形成红台坡下类型;约公元前4000年左右,属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沿汾河北上,在内蒙古中部形成王墓山类型;公元前3000年,源于太行山东侧的大司空文化与红山文化又会聚到这一地区,形成海生不浪文化;到公元前2000年,红山文化居民的后裔再次与先于此时进入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仰韶文化人群相汇,形成了老虎山文化〔注:a.田广金、郭素新:?北方文化与草原文明?,见?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第1~1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b.田广金:?论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考古学报?1997年第2期。〕。上述文化类型所包含的文化成份的地域来源虽然不同,但在遗物种类上却显示出共同的农业文明特征。红台坡下遗址中发现的遗物主要是各类陶器,以及斧、凿、锛、磨棒、磨盘等石器。王墓山类型文化的聚落遗址,不但出土了许多石刀、石磨棒、石斧等消费工具及陶罐、钵等生活器皿。在山坡中间还发现大型房址,房前有一片宽阔的广场,广场下部那么按等高线分布有成排的小房址;许多小房址中均出土了成组的生活器皿和消费工具,显示出每座房屋既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具有农业社会的显著特征〔注:田广金:?内蒙古岱海地区仰韶时代文化遗址的调查?,见?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第31~54页,海洋出版社,1991年。〕。属于海生不浪文化的遗址很多,多数发现有房址,因年代不同而呈方形或长方形,且成排向阳排列,每座房址中都出土一定数量的消费工具和生活器皿〔注:魏坚、计红:?试论海生不浪类型?,?内蒙古文物考古?1995年第1、2期。〕。老虎山文化以石城聚落为代表,目前在内蒙古中部共发现三处属于老虎山文化的石城聚落群;这些石城聚落均依山势分布,呈不规那么形,一般在缓坡筑墙,陡峭处不筑墙,个别险要地段却要修筑两道墙。石城内部以老虎山遗址为例,房址均按等高线分布于层层台地上,每隔一段间隔有2~3间为一组,可能为一夫一妻制家庭所有;石城内靠近水源的地方为窑址区〔注:田广金、郭素新:?北方文化与草原文明?,见?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第1~1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这些出如今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文化类型虽然内涵不同,但所包含农业文明的信息却是相近的,不但石斧、刀等消费工具反映了原始农业的根本状况,而且各类遗址中房址、石城等的变化也显示了与农业相伴的定居生活开展进程。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的老虎山文化中,已经开展出规模可观的原始农业。(二)内蒙古东部及辽西地区内蒙古东部及辽西地区自公元前6000年前后已出现了原始农业,先后形成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及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兴隆洼文化的先民处在原始农业的初期,出土遗物显示出渔猎、采集是主要谋生手段。兴隆洼聚落外有壕沟环绕,其内的房址南北成排、东西成行,每一座房屋可能代表一个家庭。赵宝沟文化是继兴隆洼文化开展而来,遗址内房址虽然大小不一,却排列有序,同时还发现大型石斧、耜。富河文化主要分布在乌尔吉木伦河流域,是兴隆洼文化与北方草原狩猎文化交融而成的文化类型,其原始农业中含有很大的狩猎、采集成份。红山文化时期,原始农业又有了长足的开展,不但遗址中发现大量大型石耜、穿孔石刀,而且出现坛、庙、冢等建筑,反映了高度兴旺的原始农业进程。小河沿文化也是以原始农业为主,石棚山墓地开掘的77座墓葬中,男性墓多随葬消费工具,女性墓那么随葬纺轮、骨针,仅从这一原始农业开展到较高阶段才会出现的男女分工现象,就可以推知此文化类型所代表的经济生活方式应是高度兴旺的原始农业。夏家店下层文化是这一地区兴旺原始农业的又一个代表,不但遗址中出土的石斧、铲、刀等农业消费工具显示出与黄河流域相近的技术特征,而且石城聚落所表现出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特征,也反映了原始农业社会的根本风貌。属于这一文化类型的石城聚落,规模和数量均很可观,仅阴河、英金河流域就发现30余处,规模最大的面积达10万平方米〔注:田广金、郭素新:?北方文化与草原文明?,见?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第1~1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从大约公元前6000年左右,先后出如今内蒙古东部及辽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虽然存在彼此互为渊源的“血亲〞关系,并因此被苏秉琦先生称为“红山诸文化〞,但各文化类型之间仍存在分布上的空间差异。兴隆洼文化的分布范围西起洵河,东至医巫闾山,北抵乌尔吉木伦河以北,南迄渤海北岸。赵宝沟文化的发源地在努鲁儿虎山以南的滦河下游一带,在其开展的鼎盛期不断向北挺进,并越过西拉木伦河与北面主要分布在乌尔吉木伦河流域的富河文化相遇。红山文化所代表的兴旺的原始农业文化遗存分布范围很广,在西拉木伦河南北都有这一文化的遗址发现。至红山文化后期,小河沿文化勃然兴起,其分布区域在一定范围内有与红山文化重合的趋势。此后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集中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南,以及老哈河和大、小凌河流域〔注:a.朱延平:?辽西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纵横?,见?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第9~14页,海洋出版社,1991年。b.田广金:?内蒙古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考古发现和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第1、2期。〕。“红山诸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范围显示,从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000~1500年期间,内蒙古东部及辽西地区北起乌尔吉木伦河流域,南到大、小凌河流域,都存在兴旺的原始农业。依托原始农业的开展,人们不但营建了石城等聚落建筑群,而且已经形成严密的社会组织和血缘氏族集团,并在此根底上萌生了原始宗教,从而将原始农业推向新的开展高度。二、甘青地区目前在甘青地区先后发现了马家窑文化以及秦安大地湾遗址等代表新石器时代西部农业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存,这些考古发现显示了这一时期甘、青地区以原始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文化特征。秦安大地湾遗址包括数期文化堆积,其中一期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5800~5300年之间,被考古学界视为前仰韶文化遗存,此后的数期文化分别具有仰韶文化早、中、晚期的特点。不但出土了各类陶器及粮食遗骸,而且还开掘出颇具规模的建筑遗迹,其中大地湾F901这一原始殿堂式建筑充分显示了遗址所在地农业文明的兴旺程度〔注:a.甘肃省博物馆、秦安县文化馆大地湾开掘小组:?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文物?1981年第4期。b.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901号房址开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2期。〕。马家窑文化是由甘肃东部延伸到青海东部及四川西北部的重要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根据文化特征的变化从早到晚可将其分为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推定其年代,石岭下类型约为公元前3813±175年,马家窑类型约为公元前3100±190年,半山类型在公元前2600~2300年之间,马厂类型在公元前2200~2000年之间。马家窑文化均以经营农业为主,出土器物中不但有石斧、凿、锛、刀、磨谷器等农业消费工具,而且在属于马厂类型的柳湾墓地还发现许多装满粟的陶瓮。依托于原始农业,马家窑文化诸遗址都出现颇具规模的聚落和房址,其中属于马厂类型的永登蒋家坪遗址出土的房址不但有单间,而且出现双套间、多套间构造。这一切均显示了马家窑文化所代表的是一个高度兴旺的农业文明。马家窑文化依其类型不同,分布范围略有伸缩。其中,马家窑类型的分布范围较广泛,东起泾、渭河上游,西至黄河上游的龙羊峡附近,北入宁夏清水河流域,南达四川岷江流域;半山类型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庄浪河流域,还见于渭河上游的天水、武山一带以及宁南、河西走廊等地。马厂类型的分布区域根本上与半山类型一样,只是在西北部延伸至玉门一带〔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105~117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马家窑文化在甘肃大部、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以及四川北部营造了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文化区。如上所述,考古开掘和研究成果展示了大约从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中国北方西起甘青地区,东至内蒙古东部及辽西一带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文化形态(表一)。各文化类型所反映的农业文明,虽然文化渊源和传承体系不同,分布地域与影响范围不同,但经济生活中却都同样存在原始农业以及狩猎、采集成份。这一包含农业文明的文化带,不仅覆盖了上述地区,还一直向南延伸并与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相集合,共同构成中国北方文化与经济类型的主体。表一甘青地区至内蒙古东部及辽西一带的考古学文化系列及其年代对照表甘青地区内蒙古中部内蒙古东部及辽西地区文化类型年代文化类型年代文化类型年代大地湾遗址公元前5800~5300年兴隆洼文化公元前6000年红台坡下类型公元前5000~4300年赵宝沟文化公元前5000~4000年石岭下类型公元前3800年王墓山类型公元前4000年富河文化公元前4000年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年初~3000年末马家窑类型公元前3100年海生不浪类型公元前3000年小河沿文化公元前3000年末半山类型公元前2600~2300年马厂类型公元前2200~2000年老虎山类型公元前20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公元前2000~1500年二、半农半牧区的出现与气候变化原始农业涵盖甘青地区至内蒙东部及辽西一带的场面大约完毕于公元前1500年前后。这一时期正处于气候由湿暖向干冷的转折阶段,受气候变化影响,原始农业内逐渐出现半农半牧的兼业现象,并由农、牧兼业行为,向独立的畜牧经济方式过渡。当畜牧业完全摆脱农业而占有独立空间时,不但有了农耕区与畜牧区的分别,而且穿越两者之间的农牧交织带也已形成,它的位置就位于从甘青地区经内蒙古中、东部至辽西一线。(一)内蒙古中、东部考古研究成果说明,位于内蒙古中部的老虎山文化在形成后即向东、向南扩展,并在向南扩展的过程中,经过几个不同阶段而开展成朱开沟文化。换句话说,朱开沟文化是老虎山文化的嫡系后裔。朱开沟文化阶段,中国北方的气候由湿暖转向干冷;与之相伴随,遗址所代表文化类型的经济形态也从以原始农业为主向半农半牧业过渡。朱开沟遗址位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朱开沟村,其文化遗存共分五段。表二归纳了这五段文化遗存的所属年代,以及环境、文化和经济特征,从中可以看出朱开沟文化时期,伴随着气候变化的是人类经济生活由农耕、狩猎、采集转向半农半牧乃至于畜牧业占重要地位的渐进过程。植被类型是环境特征的标志性指示物。朱开沟遗址的不同文化阶段,木本植物与蒿科、藜科等草本植物花粉比例的变化,显示出遗址所在地区环境的根本相貌和变化特征。蒿科、藜科均属于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下的草本植物,对旱生环境有较明显的指示作用。在朱开沟文化的五个阶段中,木本植物中针、阔叶树种花粉的比例,以及草本植物蒿科、藜科花粉的比例变化,反映出气候存在冷暖、干湿波动的特征。在朱开沟遗址第一段文化中,蒿科、藜科植物花粉的比例仅占50%;以后随着时间推移,这类植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由50%增至70%,至第五段已到达93%,占据了绝对优势。由于蒿科、藜科植物的旱生属性,这类植物比例增加反映了环境逐渐向干旱方向开展的变化特征。早期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非常亲密,因此随着环境发生变化,人类的活动方式及生存手段也会出现相应变化。朱开沟遗址第一段文化的消费工具中既包含农业消费工具,也有用于狩猎的工具,说明人们此时不但从事原始农业种植,同时也将狩猎作为辅佐农耕的重要谋生手段。此外,遗址中出土动物骨骼的特征,还显示了当时可能已存在动物放养业。由表二对照分析,我们发现从遗址文化堆积的第一段到第五段,随着气候干旱及寒冷程度逐渐增加,动物骨骼中羊、牛两类与猪之间的比率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猪、羊、牛虽然都属于人类驯化、饲养的动物,但由于生理特征和习性存在差异,一般认为饲养猪与农业消费相适应,而羊与牛的饲养那么成为畜牧业的象征。朱开沟遗址五个文化阶段中猪、羊、牛比例的变化,显示的正是农业与畜牧业互为消长的过程。第一阶段猪所占比例超过羊、牛的总和,这一时期农业消费占有突出地位;此后各段中,随着气候转干、转冷,农作物渐渐失去了生存条件,而牛、羊等家畜对环境变化却具有较强的适应才能,其比例不断超过猪。?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开掘报告?一书的研究指出,当该遗址的文化开展到第五段时,不但房址、墓葬数量明显减少且分散,而且已经出现了大量青铜工具,这些工具与后来在内蒙古其他地区发现的铜器一样带有游牧经济的文化特征。面对气候变化,人们自然而然地将生存的依托转向畜牧业,并在越来越多依靠畜牧业的同时,不断积累驯养经历,从牛、羊的畜养到马的驯化,进而使驯养家畜变得更加成熟、独立。表二朱开沟遗址各阶段的年代及环境、文化和经济特征对照表〔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尔多斯博物馆:?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开掘报告?第278~295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动物骨骼中猪、文化阶段年代环境特征出土消费工具羊、牛的比率相当于龙山木本植物花粉很少,主要为草本植物花粉,第一段石刀、斧、磨棒、磨石,骨镞、凿、针1∶0.45∶0.36文化早期其中蒿科、藜科花粉占全部花粉的50%相当于龙山木本植物花粉中出现了少量胡桃和漆树等石斧、凿、刀、镰、铲、杵、纺轮、砍砸第二段阔叶树种;草本植物中蒿科、藜科花粉增器、矛形器、镞,角锄,骨刀、镞、匕、针1∶1.29∶0.33文化晚期多,约占全部花粉的70%以上管、针,陶垫相当于夏代属草本植物的蒿科、藜科花粉继续增多,约消费工具中石器、骨器、陶器的特征第三段与前段相差不大,但出现了铜器,而1∶1∶0.27早期占全部花粉的90%以上。且石器中细石器的比重略有增加相当于夏代木本植物花粉中出现了耐寒的云杉、桦、榆消费工具的数量、种类、制法等与前第四段段无明显区别,骨镞、纺轮的数量较1∶1.15∶1.15晚期等树种,以松、桦类针阔叶混交林为主前段增加,铜器仍为小件工具石器中除细石器以及斧、刀,其他种相当于商代木本植物以松、杉类针叶林为主,草本植物类都有所减少;骨镞的数量明显增第五段二里冈文化中蒿科、藜科花粉约占全部花粉的93%加;铜器中除小件工具外,出现了短1∶1∶1阶段剑、戈、刀、镞、鍪、护牌、项饰等大型工具、兵器和装饰品朱开沟文化中农业向牧业的阶段性转化是在气候变迁的宏观因素诱发下形成的,这一诱发因素所涉及的地区虽然范围很广,但反映最敏感的当数农牧交织带。随着气候变迁,不仅朱开沟文化所在地(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境内)不适宜开展原始农业,其以南、以东地区的原始农业也同样受到气候制约。与朱开沟文化有着直接传承关系的李家崖文化以及花边鬲的东向传播,证实的正是在气候变迁的诱因下,含有半农半牧经济成份的文化类型的空间扩展过程。转贴于论文联盟.ll.1.从朱开沟文化到李家崖文化李家崖遗址位于陕西清涧,在这里发现了一座商代晚期古城,建筑风格与老虎山石城接近。城址中出土石刀、斧等农业消费工具以及种类繁多的陶器,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这里的农业经济相貌;同时出土的马、牛、羊、猪、狗、鹿等动物骨骼那么从另一角度显示了畜牧、狩猎的重要地位〔注:张映文、吕智荣:?陕西清涧县李家崖古城址开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1期。〕。此外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铜器,更多地显示了文化上的地域传承关系。这些铜器分为三组:一是中原商式礼器与兵器;二是商式铜器和北方式铜器的结合物;三是典型的北方式铜器〔注:田广金、郭素新:?北方文化与草原文明?,见?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第1~1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研究者根据这里北方式铜器的器形与纹饰,断定李家崖文化与朱开沟文化有直接继承关系;李家崖文化的人群应是朱开沟文化人群的后裔,他们的出现是在气候变迁背景下朱开沟文化南向扩展的结果。而且伴随气候变迁,朱开沟文化向南推进的证据不仅李家崖遗址一处,考古研究证实从山西河曲以南沿黄河两岸的殷商至周初遗址,以及晋、陕黄河两岸的石楼、柳林、绥德等地出土的铜器都有中原礼、兵器与北方式铜器并存的现象,均与朱开沟文化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注:杜正胜:?动物文饰与中国北方民族之考察?,?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第1、2期。〕。李家崖等遗址的文化信息显示,晋、陕黄河两岸的先民不但保持半农半牧的经济生活方式,而且在依托北方式兵器和工具维持生存的同时,却使用代表中原农业文明的礼器来规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换句话说,这里的人们在消费与生活上保持着迁出地的文化传统,在意识形态上却承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一地区文化特征的二重性,既是北方民族南下与中原文化交融的结果,同时也表达出与商王朝所代表的中原文化存在差异。2.从夏家店下层文化到夏家店上层文化大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以西辽河流域为核心的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地区开场了文化开展的新阶段,即从夏家店下层文化转向夏家店上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存显现出不同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内涵。出土遗物证明它的农业与制陶技术远不及夏家店下层文化兴旺,如用于农业消费的石制工具仅发现用于刈割的双孔半月形刀,缺乏掘土工具;陶器为夹砂陶,陶质疏松、制作粗糙,外表缺少纹饰。与陶器相比,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铜器铸造技术却高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发现的器物包括生活用具、武器和装饰品。其中,宁城南山根出土的锚状有倒刺的马衔显示了驯马初期对马衔的刻意加工,其两端倒刺的外端有可以转动的环,只要马头偏离方向,倒刺便刺入嘴中,任何野马也容易征服。与铜器的功能和类型吻合,夏家店上层文化出土的动物骨骼明显多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其种类除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常见的牛、羊、猪、狗、鹿外,还有前所未见的马〔注:田广金:?内蒙古长城地带诸考古学文化与邻境同期文化互相影响规律的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第1、2期。〕。通过研究出土遗物及房址、窖穴的特征,研究者认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人群虽然还过着定居生活,也存在一定的农业,但畜牧业已得到充分开展,表现出与夏家店下层文化不同的半农半牧式经济生活方式。夏家店上层文化形成后,渐次向南扩展。根据碳十四测年数据研究夏家店上层文化向南推进的过程,可认定其在西周以前,即公元前1000多年前已经分布于西拉木伦河以北;大约至春秋以前,即公元前700年左右渡河向南,分布在燕山北麓。数百年间夏家店上层文化逐步南移,最终在空间上完全取代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南移不是孤立的,这一过程首先是农业兴旺的人群南徙,接踵而至的那么是农业程度较低的北方民族。讨论这一连锁式的文化迁移,正如刘观民先生指出的,迁徙既不是从周代戎狄南侵开场,也不是从燕赵却胡筑塞开场,其上限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在2000年的漫长时间内,文化挪动的总趋势是自北向南。没有哪一种社会政治因素能在2000年内持续发挥作用,但是自然因素却可以和这一过程相始终〔注:刘观民:?西拉木伦河流域不同系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的变迁?,见?考古学文化论集(一)?第48~57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由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差异,这两种文化的转变实际上就是原始农业向半农半牧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因此以夏家店上层文化为代表的半农半牧经济生活方式的空间位移也就是农牧交织带的形成过程。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夏家店下层文化向夏家店上层文化转变的过程,正是中国气候由暖湿向冷干的变化期,气候波动推动农牧交织带的空间位移不但表现出自北向南的变化,而且也伴随有自西向东的变化,考古研究中以花边鬲的分布地带为切入点,为论证这一变化提供了证据。花边鬲是特定地区、特定时期内出现的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陶器,其特征是口沿都做成花边状。花边鬲的分布,西起陕甘,东至辽东,但最早却仅见于朱开沟文化〔注:韩嘉谷:?花边鬲寻踪——谈我国北方长城文化带的形成?,见?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第41~52页,海洋出版社,1991年。〕。花边鬲从其文化发源地向东传播的途径是非常清楚的,燕山以南的河北蓟县、唐山,燕山以北的河北承德、辽宁朝阳及内蒙古赤峰、通辽等地都发现有花边鬲存在。在花边鬲东向传播过程中,魏营子文化类型对研究农牧交织带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魏营子遗址位于辽宁朝阳市,其文化内涵说明这里不仅是花边鬲的分布区,而且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之间的过渡文化。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没有发现花边鬲,但在魏营子类型与夏家店上层文化中却可看到这一器物类型〔注:郭大顺:?试论魏营子类型?,见?考古学文化论集(一)?第79~98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假如说花边鬲是以朱开沟文化为发源地的半农半牧经济文化的代表性器物,那么它沿着燕山两侧传播,由魏营子类型嬗变到夏家店上层文化,实际就是半农半牧经济文化的东向推进过程。很显然,在时间进程上,魏营子类型与夏家店上层文化都晚于朱开沟文化,这样的文化传播次序首先提供应我们的信息是,大约距今3500年前的气候转冷过程具有自西向东推进的特点,农牧交织带的形成也存在自西向东推进的过程;其次,从夏家店下层文化经魏营子类型过渡到夏家店上层文化,完成了由原始农业向半农半牧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在这一文化转型过程中,无论魏营子类型还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终究有多大成份是在朱开沟文化的影响下实现的呢?考古学界在提出花边鬲传播途径的同时,又谈到鄂尔多斯式铜器的东传问题。韩嘉谷先生在?花边鬲寻踪?一文中指出:“和花边鬲同时,同样显示东西部联络的,还有一个独具特色的铜器群,即所谓北方系铜器,其分布范围和花边鬲重合。〞很多考古研究都证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铜器与鄂尔多斯式铜器有着亲密的文化关联〔注:田广金、郭素新:?北方文化与草原文明?,见?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第1~1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假设将花边鬲与鄂尔多斯式铜器结合起来考察夏家店上、下层文化的转化,其中的文化传承以及自西向东农牧交织带的形成过程就更清楚了。(二)甘青地区——从马家窑文化到齐家文化甘青地区继马家窑文化之后开展起来的是齐家文化,其所属年代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土遗物显示齐家文化已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人们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农业仍为主要消费部门,主要消费工具包括石刀、斧、镰、铲、锛等以及石磨盘这样的粮食加工工具,同时出土的还有粮食作物——粟。农业之外,齐家文化诸遗址的先民同时还兼营畜牧业,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包括牛、羊、马、驴、猪、狗以及鼬、鹿、狍等。齐家文化半农半牧的经济生活方式显示出与马家窑文化不同的特征,属于这一文化的遗址分布很广,东起泾水、渭水流域,西至湟水流域,南达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附近,范围跨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诸省区〔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118~125页。〕。甘青地区继齐家文化之后,存在互有传承关系的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一系列含有畜牧经济的文化类型。对于这几种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俞伟超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即通过研究表述得非常清楚,首先卡约文化、寺洼文化均由齐家文化开展而来,“齐家文化在西部地区开展为卡约文化,在东部地区那么开展为寺洼文化〞;同时,“齐家文化开展为卡约再开展为唐汪的序列,它们是同一性质文化的连续开展〞,而唐汪式遗存与辛店文化遗存又有一定的相似性。对于这些互有渊源关系的文化类型的内涵,俞伟超先生进一步指出:“甘青地区的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诸文化,自大地湾至齐家,除与齐家同时的火烧沟遗址存畜牧经济的成分可能较多外,其他的虽有许多狩猎、畜养动物、捕鱼等经济成分,但都是以锄耕农业为其经济主体;而卡约、寺洼、辛店等遗存,虽然仍有相当的农业经济成分,那么显然以畜牧经济为主。〞〔注:俞伟超:?关于“卡约文化〞与“唐汪文化〞的新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