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小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小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小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小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小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组一课一练第页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班级_______学号_______姓名_______1.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以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于世,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门阀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 B.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发展

C.魏晋以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D.魏晋时期佛道盛行,援老入儒2.“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3.北魏时期道人统(官名)法果赞誉太祖(道武帝)为“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并经常“致拜。”他对民众说:“能鸿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法果的这种观念A.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与壮大 B.反映了佛教成为文化的主流

C.迎合了皇权至高无上理念 D.使佛教成为人们的精神依托4.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 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5.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 B.佛教顺应中国社会现实

C.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D.中华文化的开放与包容6.两晋十六国时期,在朝廷的提倡下,佛教势力迅速膨胀,寺庙里有自定的法律——僧律;有自己的武装组织——僧兵;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寺产;僧人不交捐纳税,不服兵役也不出劳役。这一状况()A.助长了统治阶级的腐化 B.为士族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C.导致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D.势必影响国家发展与稳定7.佛教传入中国,在信仰和思想理论方面给中国文化增添了许多新东西,它们与中国原有的思想观念既互相融合,也往往冲突。能对此进行说明的现象是()A.鸠摩罗什翻译佛教经典《中论》

B.南北朝时期佛教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

C.中国出现佛教建筑如云冈石窟等

D.范缜与佛教信徒展开神灭神不灭的争论8.某电视剧制作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周瑜书房的场景,根据史实判断其道具中搞错的是①书案有毛笔、纸张②一本雕版印刷的《孙子兵法》③墙上挂有《兰亭序》

④茶几上放一个精美的青花瓷瓶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③④9.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爱国忧民的情怀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热爱和平的态度10.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美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不断发展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11.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下列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A.唐代佛教影响政治生活 B.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C.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 D.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12.唐代诗人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扬、越(扬州、越州)间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这说明唐代()A.文化市场是开放而有序的 B.盗印文人书籍风气猖狂

C.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 D.雕版印刷书籍只在民间出现13.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A.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14.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

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15.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沈括编著《梦溪笔谈》

②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③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孙思邈完成《千金方》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1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郦道元17.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A.对外交流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D.丝绸之路造就盛唐气象18.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发展迅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B.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圣”和“诗仙”

C.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农业工具的记载最为丰富

D.医学名著《千金方》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19.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世俗倾向 D.固守传统20.有学者曾说:“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常常是不平衡交错进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会走在世界的前列,一些杰出人物对文明的交流做出了自己重要的贡献。”隋唐时期对文明交流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有()①法显

②鉴真

③玄奘

④空海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佛教在两汉之际就传入中原,直到魏晋以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儒学的衰微,以及佛教关于“来世”的许诺,更容易使在长期动乱中饱受苦难折磨的人们产生出幻觉而皈依到佛门之下。自东晋十六国以后历代君主的提倡,则更进一步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与此同时,道教也在传播。东汉末年,道教成为起义军的信仰宗教,两晋之际,葛洪对道教进行改造,提出道儒结合,宣扬服食炼丹、延年益寿之术,符合大族官僚的需要。——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范缜(450—515年)生长的南朝时代,门阀士族政治构成了政治的最主要特征,社会上佛教势力极度膨胀。在范缜以前,曾有不少人对这些现象进行过批判。范缜从小就过着清贫的生活,坎坷一生,备经磨难。他以花为喻,来说明社会上富贵贫贱的差别不过是偶而的遭遇不同罢了。范缜又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因果报应说的理论基础——“神不灭论”。范缜还力求将政治思想付诸实践,他力荐裴子野为国子博士以自代就是一例。范缜与裴子野并不相识,但他们的思想有一致性,同时他认为裴子野比自己贤能,且人品高尚。范缜要求统治者顺从大自然的法则,采取宽大、放任、和缓的无为而治的统治措施。囿于历史时代的局限,他提不出明确而系统的改革方案,但他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却是十分积极的。——摘编自马涛《论范缜的社会政治思想》(1)依据材料一,概括佛教与道教流行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缜的主要历史贡献。(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范缜取得成就的原因。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的文学,必溯源于诗经三百首……是有政府收集而流行在贵族社会的……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可以说超前绝后。全唐诗九百卷,凡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生活下至种种情调与境界。中国艺术中最独特的而最重要的,厥为“书法”……(南北朝)南方擅长“帖书”,大体以行草为主,用毛笔写在纸或绢上,更普通的是当时人往来的书信;北方则擅长“碑帖”,是把字刻在石头上的,是一种较老的传统……多用于名山胜地、佛道大寺,或名臣贵族死后的墓志铭所用。……一到唐代,南帖北碑渐渐合流,但南方的风格,到底占了优势。秦汉时期的绘画大体还以壁画和刻石为主,应用在宫殿庙宇坟墓……一到唐代,仙、释、人物画逐渐转而为山水、花鸟,壁画和石刻渐转为纸幅尺素,在人们日常起居的堂屋与书房中悬挂起来。——钱穆《中国古代文化史导论》(1)阅读材料,概括唐朝文学艺术发展所呈现的特点。(2)结合时代背景,归纳推动唐朝文学艺术走向繁荣的因素。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01-05:CACDB06-10:DDCBD11-15:CCBCD16-20:CCAAD21.(1)儒学发展处于低潮阶段;佛教和道教的学说,让社会动荡中的百姓有了精神寄托,甚至以此发动起义;统治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