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与生活》通识课程申报提纲-课件_第1页
《刑法与生活》通识课程申报提纲-课件_第2页
《刑法与生活》通识课程申报提纲-课件_第3页
《刑法与生活》通识课程申报提纲-课件_第4页
《刑法与生活》通识课程申报提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犯罪的特征、要件和种类一、犯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概念《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简单来说,犯罪就是严重危害社会,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第三讲犯罪的特征、要件和种类一、犯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二)犯罪的基本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必须是人的行为,不能人的思想。犯罪必须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是犯罪的本质特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就是刑法保护的各种(社会关系)合法利益造成或可能造成这样或那样的损害的性质。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包括客观危害和主观恶性两方面内容。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因素表现出来:

(1)犯罪客体:即行为侵犯了什么样的社会关系;

(2)犯罪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行为的性质、手段、后果以及时间、地点等;

(3)犯罪主体和主观方面的因素:是否成年,故意还是过失,期待可能性大小,动机、目的的卑劣程度等。

(二)犯罪的基本特征2.犯罪是违犯刑事法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刑事违法性的含义:就是行为违反了国家的刑法规范,触犯了刑事法律;换句话说,就是行为符合了刑法对于某一犯罪所规定的构成要件。

刑事违法性的意义:是犯罪的法律特征,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对犯罪概念的要求,也是区分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重要界限。

刑事违法性的判断:包括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要件,也包括符合刑法总则所规定的构成要件;包括符合了刑法条文明文规定的要件,也包括符合通过刑法解释所揭示出来的构成要件。

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的关系: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的表现。只有当行为不仅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违反了刑法,具有刑事违法性,才能被认定为犯罪。2.犯罪是违犯刑事法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应受刑罚处罚性的含义: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经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确有必要使用刑罚进行制裁。

应受刑罚处罚性特征的意义:刑罚是犯罪行为相应的法律后果,体现了国家对于犯罪行为最严厉的否定评价。

应受刑罚处罚性特征在刑法中的表现:(1)在总则的表现:刑法第13条的“但书”规定;(2)在分则各罪中的具体表现:后果、危险状态、情节、数额、次数、行为方式、以前表现、时间、地点、方式、方法等。

应受刑罚处罚与实际判刑的关系:应受刑罚处罚是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而实际判刑应对行为人实际适用刑罚。两者关系密切,但并不完全等同。不应受刑罚的行为,肯定不能实际判刑;应受刑罚处罚的,不一定都实际判刑,对于具备法律规定情节的,法院可以免除刑罚(对于这种案件,在检察院可以做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二、犯罪构成要件(一)犯罪构成的含义

概念: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能够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与犯罪概念的关系:基础与表现的关系。

犯罪构成的意义:(1)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法律根据;(2)划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界限的标准;(3)无罪的人不受非法追究的法律保障。

(二)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1.犯罪客体;2.犯罪客观方面3.犯罪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犯罪构成就是由这四方面要件所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各种犯罪的具体构成要件,规定在刑法分则各条中。二、犯罪构成要件(三)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的概念: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并不是都在刑法条文明确指出。

犯罪客体的意义:

(1)决定着行动计划社会危害性的有无,具有区别罪与非罪的作用。没有侵犯客体的行为,就不具有刑法学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2)决定着行为的性质,具有区别此罪与彼罪的作用。(3)决定着行为的危害性程度,具有影响量刑的作用。

犯罪客体与对象的区别: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它是犯罪客体的物质表现或者承担主体。(三)犯罪客体(四)犯罪客观方面1.含义: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意义:区别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轻罪与重罪的标志。2.客观方面的要件:(1)危害行为

概念: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言论在一定情况下具有行为性质。

危害行为的基本类型:A.作为: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B.不作为: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C.持有: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对特定物品事实上的占有、支配的状态(四)犯罪客观方面

(2)危害结果

概念:危害行为对犯罪客体所造成的损害。根据是否具有一定的物质表现形态,可以区分为物质性结果与非物质性结果。

意义:(1)危害结果是一部分犯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起着区分罪与非罪、犯罪完成与未完成形态标志的作用;(2)在有的犯罪中,起着区分重罪与轻罪标志的作用。根据刑法分则所规定各罪的构成要件中对危害结果的要求不同,可以将犯罪分为:结果犯、危险犯、行为犯、结果加重犯几种类型。

(2)危害结果

(3)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法律要求造成一定的危害结果的犯罪中,要确定行为人对特定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就必须确定这一结果是由他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不能确定这种因果关系的存在,就不能让其对此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4)特定的时间、地点、工具、手段、方法这些都是少数犯罪构成要件中所要求必须具备的构成要件,例如危险驾驶罪中的“在道路上”,一些军职罪中的“在战时”、“在战场上”,等。对多数犯罪来说,这些事实仅是影响量刑的酌定情节。(3)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五)犯罪主体

1.含义: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意义:是区别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重要标志;有时也是量刑重要情节。

2.自然人构成犯罪的条件(1)必须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行为时不满14周岁。B.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行为时已经14,不满16周岁。------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负刑事责任。C.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行为时已满16周岁。D.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a.犯罪时已满14,未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17条);b.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修正案八)(五)犯罪主体(2)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正确辨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并且自觉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我国刑法有关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A.精神病人: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B.间歇性的精神病人: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C.限制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D.生理功能丧失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E.醉酒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3)身份犯中的特殊身份身份犯,指刑法分则要求以特定身份作为犯罪构成要件,或者作为加重、减轻刑罚要件的犯罪。刑法中的身份,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军人、司法工作人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依法被关押的罪犯、男女、亲属等等。刑法学中,对于凡是要求以特定身份作为犯罪成立要件的犯罪,称为“特殊主体”的犯罪,对于这类犯罪,不具有这种身份的人,不能单独构成,但可以与有身份的人构成共同犯罪。D.生理功能丧失3.单位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1)概念:

第30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构成条件:A.合法的单位;B.行为体现单位的意志;C.为了单位的利益(2)处罚原则------双罚为原则,单罚例外第31条: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3.单位犯罪(六)犯罪主观方面

1.含义: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目的、犯罪动机这几种因素。意义:区别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标志;量刑情节

2.犯罪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类型。

3.犯罪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在我国刑法中,故意犯罪的责任在明显重于过失犯罪。(六)犯罪主观方面

4.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犯罪目的只是少数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动机不是犯罪构成要件,但属于重要的酌定量刑情节。

意外事件:《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其中所提到的由于不能预见原因所引起的情况,在刑法学中就称为“意外事件”。4.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三、犯罪的主要类型(一)个人犯罪与共同犯罪

个人犯罪:一个人或单位单独实施的犯罪

共同犯罪:两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在共同犯罪中,根据各个共同人在其中所起作用与分工不同,我国刑法区别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规定了轻、重不同的处罚原则。

第26条: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第27条: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28条: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29条: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三、犯罪的主要类型(二)完成形态的犯罪与未完成形态的犯罪

完成形态的犯罪: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已经完全具备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的犯罪,法律上称为“犯罪既遂”。

未完成形态的犯罪: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并未完全具备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的犯罪,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三种形态。刑法对于这三种形态的犯罪,分别规定了与犯罪既遂不同的处罚原则。

第22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23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24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二)完成形态的犯罪与未完成形态的犯罪(三)结果犯、危险犯、行为犯

根据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各罪构成要件对危害结果的要求不同作所的区分。

结果犯:刑法分则规定以实行行为造成一定的物质性结果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这种结果通过是区别罪与非罪或者犯罪完成与未完成的重要标志。

危险犯:刑法分则规定以实行行为具有造成一定危害结果产生的危险性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这种危险状态通常也是区别犯罪完成与未完成、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志。

行为犯:刑法分则只规定以一定的实行行为作为的客观构成要件,并没有要求同时造成危害结果或者具有产生这种结果的危险性。

(三)结果犯、危险犯、行为犯(四)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亲告罪:又称“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指只有被害人提出控告的,法院才能够受理,审判的犯罪。受害人不告诉的情况下,即使司法机关知道侵害事实的发生,也不予处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亲告罪通常是危害比较轻微,证据明确,而且行为人被害人往往具有特定关系的犯罪,法律将是否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