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5页共45页第一章单元训练题一、选择\o"欢迎登陆全品中考网"题:(30分)1.下列物体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从楼上落下的物体B沿跑道滑行的飞机C进站的火车D随输送带运动的纸箱2.关于速度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B物体运动的路程越短,速度越大C物体运动的时间相同,路程越长,速度越大D物体运动得越快,速度越大3.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而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以下刻度尺,你认为不能使用的是()A.零刻线一端已磨损的尺B.比被测长度短的尺C.分度值不是毫米的尺D.刻度不均匀的尺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C.运动速度的大小不变的物体一定作匀速直线运动D.以上的说法都不对5.天文学上光年是()A.速度单位B.长度单位C.时间单位D.以上答案都不对6.歌词“月亮走,我也走”,其中“月亮走”和“我也走”的参照物依次是()A.月亮、我B.我、月亮、C.天上的云、路边的景物D.路边的景物、天上的云7.在超市,一位乘客坐着电梯上升过程时,看到另一个电梯正在向下运动。那么,你认为另一个电梯对于地面的运动(d)A.一定是上升B.一定是下降C.一定是静止D.无法确定8.如下图,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的读数示意图,其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c)0154001540101A.B.C.D.9.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距离之比为3:2,所用的时间之比为2:1,则它们的速度之比为()A.3:4B.3:1C.4:3D.5:310.一辆小车沿山坡滑下,在第1s内小车通过了2m,在第2s内小车通过了4m,第3s内小车通过了6m,……则有()A.小车作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2m/sB.小车作变速直线运动,但每秒内的平均速度是2m/sC.小车作变速运动,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D.小车作变速运动,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4m/s二、填空\o"欢迎登陆全品中考网"题(18分)11.16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贝克勒发现了放射线,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这三大发现揭示了的内部结构.12.人们常把集成电路称为微电子器件,这个“微”字不只是“微小”的意思,在物理学中,微电子器件是指芯片中的线宽在1μm左右。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线宽已降到0.13μm。数年后,有可能降到0.05μm,合m.。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制纳米(1nm=10-9m)范围内的电子器件。这标志着本世纪上半叶信息技术将从微电子时代发展到纳电子13.4m/s=km/h,720km/h=m/s.14.进行百米赛跑时,观众认定跑在前面的人跑得快,他采用的是“相同比”方法;而裁判员则认定,到达终点计时少的人运动得快,他采用的是“相同比”的方法。物理学中比较运动的快慢是采用第种方法.15.当你坐在正向南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上时,发现外边的树木向运动,这是以______为参照物.若你的车外正下着竖直下落的大雨,你将看到雨水向落。16.两车同时向东行驶,甲车的速度为54km/h,乙车的速度为12m/s.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运动,经过1min两车相距m.17.某同学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同一位置先后拍摄下两张照片(如下图),由此可判断出两车的运动状态:小车,大客车。三、计算\o"欢迎登陆全品中考网"题:(每\o"欢迎登陆全品中考网"题12分,共24分)18.如图1是某同学在做测小车在斜面上向下运动时的平均速度操作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填写下列表格。19.下表是大英火车站的火车时刻表,仔细阅读,计算回答:始发站车次开车时间到达时间终点站成都56388:5210:07南充成都564213:0020:00达县达县K93422:195:01成都达县563313:0019:20成都(1)从达县到成都,乘哪次列车最快?为什么?(2)达成(达县成都)线全程总长394.6km.5642次列车和5633次列车运行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3)估计5642次列车和5633次列车在什么时刻,离成都多远处相遇?实验与探究(每\o"欢迎登陆全品中考网"题7分,共28分)请你估计一下,你所用的圆珠笔笔芯的直径大约是多少。如果让你实际测量一下这枝笔芯的直径,需要什么器材?写出你的测量方法,并作图说明.2.公元前300多年前,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认为“从高空落下的物体,重的比轻的落得快!”2000多年来,人们对亚里斯多德的话都深信不疑。16世纪末伽利略对这位学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有不少的人讽刺嘲笑伽利略的无知与轻狂,伽利略便下决心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的实验。伽利略登上斜塔,一手拿着一个10磅铁球,一手拿着一个1磅的铁球,喊了一声“请各位注意”两手一松,两球同时落地。实验的结果让原来迷信亚里斯多德的人目瞪口呆!(1)阅读后,你认为最深的一点体会是什么?(2)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去作?(3)两个同学在探究“速度的变化”时分别让一只木球和一只羽毛球同时从三楼某处自由下落,结果是木球先落地。谁的平均速度大?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3.某同学作“速度的变化”的科学探究,请你完成以下探究步骤。(1)提出问\o"欢迎登陆全品中考网"题:小车在斜面上自由地下滑,它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呢?(2):①全程的速度一样②上半程的速度比下半程的速度快③下半程的速度比上半程的速度快(3)制定方案:分别测量出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距离,再测量出小车通过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时间,最后计算出速度。(4)实验器材:斜面、小车、计时器、、。实验步骤:①②让小车从斜面上自由下滑,在上半程处用金属板挡往小车,测出小车在上半程的时间t1。再次让小车从斜面上自由下滑,在斜面末端处用金属板挡往小车,测出小车在全程的时间t。③计算出下半程的时间t2,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速度v1、v2、v。被测内容时间(s)距离(m)平均速度(m/s)上半程0.4下半程全程50.8(5)实验数据:(计算并填写数据)被测内容时间(s)距离(m)平均速度(m/s)上半程3下半程全程0.85被测内容时间(s)距离(m)平均速度(m/s)上半程3下半程全程0.85金属片S=80cm金属片S=80cm1S(6)比较分析:在相同的路程上所用的时间不等,中点处的速度终点处的速度>全程的平均速度。(7)得出结论:被测内容时间(s)距离(m)平均速度(m/s)上半程3下半程全程0.85被测内容时间(s)距离(m)平均速度(m/s)上半程3下半程全程0.85被测内容时间(s)距离(m)平均速度(m/s)上半程3下半程全程0.854.请你根据图所示两车及车速表的指示,完成下列过程.(1)提出问\o"欢迎登陆全品中考网"题(2)补充条件(3)结果(写出简要计算过程)被测内容时间(s)距离(m)平均速度(m/s)上半程3下半程全程0.85被测内容时间(s)距离(m)平均速度(m/s)上半程3下半程全程0.85【参考答案】选择\o"欢迎登陆全品中考网"题:1、D2、c3、C4、B5、C6、D7、C8、A9、C10、A二、填空\o"欢迎登陆全品中考网"题:11、.5×10-8;10-912、(1)dm(2)m(3)mm(4)μm13、(1)约85cm;(2)约25cm;(3)5m/s14、.14.420015、.时间距离距离时间一16、正北方向你坐的汽车向北方斜着下落17、西18018、静止向右运动三、计算\o"欢迎登陆全品中考网"题:19、略20、(1)5633次列车快,因为:K934全程用时6小时50分钟,5633次车用时6小时20分钟.(2)约256.37km/h(3)5633次列车平均速度约为62.31km/h,相遇的时间是约3小时19分,所以两车在14:19相遇,距成都约187.37km处相遇.实验与探究【参考答案】1、只要选用合适的办法能按要求测出圆珠笔笔芯的直径大约是多少即可,不限器材的多少和方式。2、(2)猜想与假设;(4)刻度尺、金属挡板;①用刻度尺测出上半程S1、下半程S2和全程S。(5)表略(6)<(7)物体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3、(1)两车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多长时间相遇?(2)甲、乙两地相距300km(3)2h第二章单元训练题一、填空题1、深夜时,正在播放的电视屏幕上常会出现“夜深了,请你把电视的音量开小点”的字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从_____▲_减弱噪声,从乐音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减小声音的______▲_.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空气、水和铁三种介质中,传声最快的是
。某飞机的速度是2倍音速,则这架飞机5秒内飞行的距离是
(声速取340m/s)。我们能分辨钢琴和小提琴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
不同。3、2012年10月底,飓风桑迪袭击美国。飓风往往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的频率小于
Hz;现在,次声波还被研发成武器,受到这种武器攻击的人会东倒西歪,浑身无力,这说明次声波可以传递
;其实,抵御这种新型武器也不难,只要在它面前设置一条真空带即可,这是因为
。4、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而发声,二胡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时,可发出不同音调,那么发声体是________(填“瓶子和水”或“瓶内空气柱”),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是音调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5、如上图9所示的超声波速度测定器可以测出高速运动中网球的速度,该仪器是利用超声波的
效应而实现的,此装置
(能/不能)探测出高速公路上违章超速的汽车速度。6、在学习“有趣的声现象”时,小明做了以下几个实验: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弱;②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你认为,上述实验中能说明声音发生原因的是
________
;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
________
。(填序号)7、
(2008年梅州)(1)刮风时,风吹树叶哗哗响,是因为树叶的_________
产生声音;(2)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瓷碗通过声音来判断是否破损,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
不同来识别的;(3)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说明声波具有传播________
的性质。8、音乐厅正确音乐会,男中音在放声高歌,女高音轻声伴唱,又有多种乐器伴奏,这时男中音的________比女高音的大,而女高音的________比男中音的高。音乐会的声音我们听起来有丰富的立体感,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听觉具有________效应。9、如图所示,甲图说明发声的物体在;乙图中的游泳者在水下能听到岸上的音乐声,说明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中传播;丙图中小白兔能分辨出叫门的不是外婆,是根据声音的来判断的.
甲
乙
丙二、选择题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通过居民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来减弱噪声的C、一切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出可闻声D、放学回家的路上,小明听到身后传来小刚的说话声,小明是通过音色辨别出小刚的1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公路旁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够传递信息。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D.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13、小华在学习了“声是什么”以后,总结出以下四点,其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
B.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D.声具有能量14、生活中的声音非常丰富,非常美妙,你认为下列正确的是:(
)A.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动听的声音;B、“声纹锁”只有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主要是辨别声音的音色;C、电子牙刷,它能发出次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D、马路旁边住宅楼窗户安装双层中空玻璃目的是具有更强的安全性。1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B.利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C.“女高音”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D.道路旁植树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16、当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次声波时,人类就听不到大象的“声音”,这是因为
A.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
B.次声波无法传到人耳
C.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
D.一般来说,人耳不能感觉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17、如图1所示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禁鸣标志,
1998年中山主城区就推行了"禁鸣"措施,进入城区的主干道也都悬挂了"禁鸣"标识,但机动车鸣笛所产生的噪音愈演愈烈。请你在下列方法中,选出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18、“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19、
某同学对下列声现象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2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同学们课外玩的“土电话”表明固体能传声。B.两人潜泳时,在水中也可交谈,这表明液体(水)能传声。C.真空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最大。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21、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于9月28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太空中噪声太大
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三、实验,探究题22、下图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请回答(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塑料小球(可用乒乓球代替)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3)加大力度敲击音叉,根据发生的现象,又可得出什么结论?23、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华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所示。(1)在没有抽气时,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他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手机铃声。(2)当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他听到的手机铃声的情况是: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是
。24、如图7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1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2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四、计算题25、校运会上,100m赛跑比赛正在激烈进行中,问:(1)如图所示,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出的“烟”时开始计时,而不是在听见“跑”声后才计时,这是为什么?(2)若计时员是在听到“跑”声后才计时,则运动员的成绩将被提高多少?(已知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声源处
响度
2、振动,铁,3400m,音色
3、
20
能量
真空不能传声4、空气;瓶子和水;降低。5、多普勒;能。6、7、震动
音调
能量
8、响度
音调9、振动水(或液体)音色二、选择题10、D
11、C12、C13、C14、
B【解析】A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不符合题意;B.因为每个人的发声音色不同,而声纹锁是依据音色来进行判断的,只能按照设定的音色打开,故正确;C、电子牙刷通过发出的超声波,引起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污垢的振动,这种振动频率很高,从而使污垢脱落,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不符合题意;D因为双层玻璃之间用干燥空气或是惰性气体隔开,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温、隔音作用故选B。15、C
16、D17、A18、B19、D20、C21、B三、实验,探究题22、(1)声音是由于音叉的振动产生的(2)由音叉的振动转化成了塑料小球的振动,便于观察(3)塑料小球振动的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3、(1)能(2)声音变小(或听不到声音)(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或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24、慢;低;快;高;频率;四、计算题25、(1)“烟”是以光速传播的,计时员看到“烟”所用的时间极短;而“跑”声是以声速传播的,计时员听到“跑”声较长。(2)t=s/v=100m/340m/s=0.29s第三章单元训练题一、选择题1、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的窗户玻璃上,一般会出现凝结水珠的现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小水珠总是凝结在窗户玻璃的内表面B.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小水珠总是凝结在窗户玻璃的外表面C.夏天小水珠凝结在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凝结在窗户玻璃的外表面D.夏天小水珠凝结在窗户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凝结在窗户玻璃的内表面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久了的电灯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C、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D、人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更多的热量3、下列四种物理现象中,有真有假。关于它们真假的判断,正确的是:①在雷雨天,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②鱼儿在水底吐出的气泡,上升的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③袋装快熟面从三明带到青藏高原,包装袋向外鼓起一些;④一杯热水拿到冷的空调房内,杯子的外壁凝结出大量的水珠.A.①②为真、③④为假;
B.②③为真、①④为假;C.①③为真、②④为假;
D.③④为真、①②为假.4、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草地上出现了霜
A.(1)(2)
B.(2)(4)
C.(3)(4)
D.(1)(3)5、以下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由小变大B.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时感到冷,是蒸发吸热所致C.水沸腾时,不用温度计测量就知道它的温度是100℃D.沸水的水蒸气比沸水造成的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在烫伤人时还要液化放热6、下列是小明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冰棒冒的“白气”是冰棒升华形成的
B.舞台上的“烟雾”是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形成的
C.灯丝用久后会变细是灯丝有一部分熔化了
D.附在草木、屋瓦上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7、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水蒸气变成冰粒、冰粒变成雨滴的物态变化过程分别属于(
)A.凝华、熔化;
B.升华、熔化;
C.升华、液化;
D.凝华、液化。8、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对O℃的冰缓慢持续加热到全部变成100℃的水蒸气,下列所示的四个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
)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为0℃时,水已不存在,全部结成冰B.温度为0℃时,冰已不存在,全部化成水C.温度为0℃时,冰和水都有可能存在,但没有水蒸气D.温度为0℃时,冰、水和水蒸气都有可能存在10、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熔化
B.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汽化C.在烈日下晾晒的湿衣服变干——升华
D.烧水时壶嘴冒着“白气”——凝华11、把新鲜蔬菜快速冷冻后放到低温真空环境中,蔬菜很快就变干燥了,这样既能长期保存又能保持原有的营养和味道.在加工过程中,蔬菜中的水先凝固,然后A.汽化
B.液化
C.凝华
D.升华12、冻豆腐里面有小孔的成因是:
(
)A.豆腐自身冻缩而成B.豆腐自身膨胀而成C.外界的冰雪扎进豆腐里而成D.豆腐里面的水受冻先结冰,再熔化成水后而成13、夏天清晨,小草上常出现晶莹的露珠,太阳出来后,露珠又悄然消失,整个过程的物态变化是A.先凝华,后升华
B.先液化,后汽化C.先汽化,后液化
D.先凝固,后汽化二、填空题14、
“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茂名人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煲盖不断跳动,这是水蒸气的
能转化为煲盖的机械能。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
(填“会”或“不会”)沸腾。15、图书档案、重要设备等发生火灾,常使用液态兰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在常温下用______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使用时需要注意手先握在钢瓶的木柄上,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在______时要______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16、下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所给信息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
,该物质在第4min到第6min内是
(填“固液共存态”、“固态”、“液态”或“气态”)。17、下列各小题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请分别在各题的横线上写一句或一小段话,用来说明相应的说法错在哪里:(1)任何物质吸热后温度都是升高的
(2)液体的汽化都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的
(3)任何物质都有一定的熔点
18、学习物态变化时,老师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放热结冰温度不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吸热化水温度未升”,该对联先后包含的两种物态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它还说明了冰是一种___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19、护士帮病人打针前,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器处进行消毒,病人会感到此处变凉爽,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体温计是利用液体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20、向手背吹气时,手背感觉凉爽;而向手背哈气时,手背感觉湿热。这是因为:吹气时可以加速手背汗液的
(请填发生的物态变化),同时会在手背
热;呵气时呵出的水蒸气在手背遇冷,同时会在手背热。三、简答题21、小明在厨房里帮妈妈煮粥。妈妈说:待锅里的水烧开后,改用小火,盖上锅盖,让锅内的水微微沸腾,就能将粥煮好。小明发现,在此过程包含很多热学知识,请你就此场景说出两个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示例:粥(液体)沸腾时有水汽化成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实验,探究题22、小华所在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取了200g的水加热,下表是他们记录的有关数据.时间/min0123456789水温/℃90929496979899999999(1)加热前水的温度如图所示,把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水需要吸收的热量为
J.(假设加热过程中水的质量不发生变化)(2)下图中,表示水沸腾的图是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水在沸腾时的特点是
(4)小华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这段时问过长.如果要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则可行的一种方法是
.(5)试分析水的沸点不是100℃的可能原因(写出一种即可)
.23、如下图所示为锡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1)锡的熔点是___________℃,凝固点是___________℃。
(2)BC段表示的是___________过程,这一过程要_____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____。EF段表示的是___________过程,这一过程要_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_____。
(3)AB段锡所处的状态为___________,CD、DE段锡所处的状态为___________,EF段锡所处的状态为___________。24、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16所示。(1)图17是
(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18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3)如果让你自己实验探究冰和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你在实验中会想到注意哪些问题呢?请你至少写出一条注意事项。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
2、B3、C4、D5、C6、D7、A8、A9、D
10、A11、D12、D13、B二、填空题14、液化,内,不会15、压缩体积
汽化
吸收
16、0℃、液态17、
(1)不完全是这样,例如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2)蒸发不是这样,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3)非晶体没有熔点18、凝固
熔化
晶体19、蒸发吸热(汽化吸热)
热胀冷缩20、蒸发,吸;液化
放。三、简答题21、(1)粥(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
(2)粥(液体)沸腾后闻到米香,这是扩散现象;(3)粥(液体)沸腾时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只要答对其中任意两条即可)四、实验,探究题22、(1)6.72×104(2)D(3)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4)提高水的初温;或减少水的质量;或在烧杯上加纸盖等(5)温度计不准确;或当地气压低,水的沸点达不到100℃(4)(5)小题只要学生回答科学合理,即可得分.23、(1)232
232(2)熔化
吸
不变
凝固
放
不变(3)固态
液态
固态和液态共存24、(1)冰;52;(2)吸热;(3)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烧杯中的水不宜过少或冰和蜡选取要适量等,只要
合理,即可给分第四章单元训练题一、填空题1、光在自然界中能产生很多奇妙的现象,如图5所示就是其中的一些。这些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填代号)2、景德镇在创文明城活动中,风景越来越优美,“莲花塘”以环种杨柳而景胜一方,其湖畔垂柳成萌,水面倒影如镜。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垂柳成荫”是由于光的_____
__传播形成的,“倒影如镜”则是由光的____________所形成的。3、如图,MM′是空气和水的分界面,光从空气射到水面时既发生反射也发生折射.由图可知,A0是
光线,OB是
光线,OC是
光线,∠N′0C是
角.4、某同学离平面镜4米,像和他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当他以1米/秒的速度向平面镜走近时,那么像的移动速度是________,这时平面镜中像的大小将________,而他看到的像大小是________。5、一束光从某透明物质射到空气,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60°,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50°,反射角为_________,折射角为_______。6、下列词句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_________;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__________;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__________(选填数字号码)。
①立竿见影;②镜花水月;③坐井观天;④海市蜃楼;⑤凿壁偷光;⑥水中捞月;⑦夕阳如血;⑧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7、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则入射角为
,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若平面镜沿顺时针方向转动30度,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
.8、通过下图的探究,我们对太阳光有了更多的了解。(1)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光屏上呈现彩色光带,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屏上A、B是光带边缘的色光,则A为______光。(2)用温度计测试不同光的热效应时,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它的示数变化更明显;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的热效应最大。二、选择题9、下列各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能说明光反射的是:A.镜花水月;
B.坐井观天;
C.海市蜃楼;
D.立竿见影.10、对下列几种光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湖光映彩霞”一光的反射现象
B.“潭清凝水浅”一光的折射现象C.皮影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D.“风吹草低见牛羊”光的直线传播11、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红外线具有较强的荧光效应B.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C.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D.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物体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12、蓝天上飘着白云,平静清澈的池塘中鱼在自由游动.人向池塘中看去,好像鱼在白云中游动.关于人观察到的鱼和白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鱼是实物,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
鱼和白云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C.
鱼是实物,白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D.
鱼和白云分别是光的折射和反射形成的虚像.13、在湖边看平静的湖水中的“鱼”和“云”,看到的是(
)A.“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B.“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C.“鱼”和“云”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D.“鱼”和“云”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14、中可以较全面反映光传播路径的是:15、同学们在学习光现象过程中有许多说法,我们从中选出四种:①光年是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单位;②“坐井观天,所见甚小”隐含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③平静湖面上的“倒影”,说明平面镜成“与物等大正立的像”的规律不成立;④透过书桌上的玻璃板看玻璃板下面的字,看到的是字的虚像。对这些说法正误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④正确,③错误C.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D.②④正确,①③错误16、有一台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通过光束射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电光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的高度,然后通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如图,所示的光路图,电光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的高度(
)了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17、如图示,北京时间08年9月27日下午16时43A.一片黑暗,能看见星星,但不闪烁.
B.一片黑暗,能看见星星,且星闪烁.
C.一片明亮,无法看见星星.
D.一片天蓝色,能看见地球和星星.18、下列连线哪一组是有错误的:19、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
(a)
(b)
(c)
(d)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D.图(d)所示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20、(2010湖洲)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人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造成“看不见”和“又看见了”的原因分别是A.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B.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C.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D.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三、作图题21、图中入射光线跟镜面的夹角是30°,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22、画出下图中发生的所有反射和折射光线(注意标明法线):3’23、某发光点发出许多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其中两条反射光线如图2-3-8所示,你能根据这两条反射光线找出发光点的位置吗?图2-3-8四、实验,探究题24、小明在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一个没有水的碗里,把碗放在桌子上并慢慢向远处推移,直到眼睛刚好看到为止。保持头部不动,缓缓地向碗中倒水,倒着、倒着,怪事出现了,小明又重新看到碗底的硬币。请你也做一做这个实验,并想一想:(1)你认为这个实验说明了: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光线向
(填“靠近”或“远离”)法线方向偏折。(2)小明用作图方法说明这个结论,下面四幅光路图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25、小鹏看到教学楼对面的玻璃幕墙把太阳光反射到教室里,他想:光在反射时会遵循怎样的规律?于是他利用平面镜、白纸板、量角器和激光笔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1)由图甲可以得出结论:反射角
▲
入射角。(2)如图乙将纸板NOF向后折,纸板上
▲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
▲
。(3)小鹏想利用上述器材和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继续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他将白纸板和平面镜互换位置,做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但是他无法确定像的位置,他应该用
▲
代替平面镜,就可以解决问题。请你写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
。丙26、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___关系。(4)移走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选填“实”或“虚”)(5)小红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C,B,A2、直线
反射3、入射
反射
折射
折射
4、8米;1米/秒;不变;变大5、30°
60°6、①③⑤
②⑥⑧
④⑦7、
0°90°60°8、(1)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红
(2)将玻璃泡涂黑
红外线二、选择题9、A10、C11、C12、D13、平静的湖水是一个天然的平面镜,你所看到的“鱼”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形成的虚像;所以选项B的说法是正确的。答案:B14、C15、D(点拨:光年是长度单位。)16、A17、A
18、A19、C20、A三、作图题21、如图所示
22、略23、思路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入射光线。首先通过反射光线与镜面的交点作出镜面的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两条入射光线的交点S就是发光点的位置。答案:如图所示四、实验,探究题24、
(1)远离,(2)B
25、26、(1)能准确找到像的位置
(2)到平面镜的距离
(3)大小
(4)不能、虚
(5)不变)第五章单元训练题一、选择题1.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前25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那么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以得到的是()A.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B.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C.烛焰倒立缩小的虚像D.烛焰正立放大的实像2.一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时,在另一侧距凸透镜6cm处的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像。那么该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3cmB.5cmC.7cmD.9cm3.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的讨论,不正确的是()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在焦点上B.凸透镜能使会聚光线提前会聚C.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凹透镜成发散光线D.凹透镜能使会聚光线延后会聚4.小芳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她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可能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A.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B.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
C.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D.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太阳光有发散作用图3-105.刷脸是一种电子考勤方式,即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考勤。当工作人员站在机器前0.5一1.2m处时,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就可以对其面部特征进行快速核对。由此判断,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图3-10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为0.5mB.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为0.1mC.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为0.5mD.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为0.1m6、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能够呈现()
A.倒立、放大的实像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等大的实像7.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小洋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A.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B.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C.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8、如图所示是某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分析图像中有关数据可知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B.当物距u=30cm时,像距v=30cmC.物距增大时,像距也增大D.当物距u=15cm时,成的是缩小的像9、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A.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小,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小B.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小,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大C.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大,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小D.小行星与探测器的距离逐渐变大,镜头与像的距离逐渐变大10、2014年最为特别的天象之一——“超级月亮”出现于8月11日凌晨,它比正常时的月亮要大百分之二十。亮度也有所增加,某天文爱好者为了研究这一现象,于是架设一台天文望远镜做进一步观察,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B.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D.它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为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为物镜11、如图所示,透过圆形鱼缸看到金鱼要比实际的鱼要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鱼缸和水的形状就像一个凸透镜B.看到的鱼是放大了的虚像C.看到的像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D.成像的原理与近视镜的工作原理相同二、填空题12.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__现象制成的,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___作用。13、如图1所示是一款具有摄像功能的手机,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透镜,通过镜头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某同学视频聊天时要让对方看到全身像则需要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摄像机镜头和这个同学的距离.图图1图2图314、图2是投影仪成像示意图.其中凸透镜的作用是成
(填“等大”、“缩小”或“放大”)、
(填“正立”、“倒立”)的实像,如果图中h=40cm,则凸透镜焦距不可能小于
cm.平面镜的作用是
_____。15、最近周星驰的《美人鱼》票房大卖,图3是鱼眼与人眼的结构示意图,我们观察发现:鱼眼晶状体的形状比人眼更加凸一些.因此生活在水里的美人鱼上岸后,而近视眼则将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________(选填“前”或“后”)若要看清远处的物体,应该配戴
(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16、同学们在讨论“如何在野外生存”的问题时,提出:在野外如果没有火种,怎么生火取暖呢?一位同学想出了一个“削冰取火”的办法,“削冰”就是把冰制成_____________;“取火”应把要点燃的物体放在其_________位置。17、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横截面如图所示,其正面呈圆弧形,这样就可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于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________,使我们能看到水银柱放大后的________像.三、实验探究题18.小雷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
(1)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__________cm。(2)由1、2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结论是:对同一凸透镜,
_____________光入射时焦距小些.
(4)探究完成后,小雷和其他同学用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和蜡烛进行成像实验.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16.0cm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9.0cm、13.0cm,与理论像距16.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19、小明利用一未知焦距的凸透镜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请你将空缺部分补充完整。次数123材料玻璃玻璃水晶凸起程度较小较大较大焦距/cm8.04.0
(1)将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得到如图11所示的光路图,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cm。(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
(3)按如图12所示的方案进行实验和观察,并将观测情况记录在下表中.实验序号物距u/cm像距v/cm像的性质13015倒立、缩小的实像22516.7
320倒立、等大的实像415
倒立、放大的实像55
正立、放大的实像①上表中实验序号2中像的性质为
,实验序号3中像距为
cm。
②当烛焰从远处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③若在光屏上得到如图12所示的图像,成像在光屏的左上角。若要通过调整透镜让像在光屏的中央,应向_____________(右下,左上,右上,左下)调节。④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看到()A.烛焰像的下半部分B.烛焰像的上半部分C.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D.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20、某同学进行“视力矫正”的探究活动。如图所示(甲)所示它将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
⑴如图(乙)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________图,其中矫正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图。(选填“A”、“B”、“C”、“D”)
⑵若在图中(甲)实验中“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
)
A.保持在原来的位置B.靠镜透镜
C.远离透镜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使像清晰四、画图题21、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光路图。22、请在下图中完成物体AB经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2、B3、A4、A5、B6、A7、B8、A9、C10、D11、D二、填空题12、折射会聚发散13、凸实像增大14、放大倒立40改变光路15、前近视眼镜16、凸透镜焦点17、放大镜虚三、实验探究题18、(1)10(2)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凸透镜,凸面程度越大其焦距越小(3)紫(4)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时就测出了像距19、(1)10cm(2)同一高度(3)①倒立缩小的实像20②远离③左上C20、(1)AD(2)B四、画图题21、22、第六章单元训练题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的物体,质量和密度都不变的是
(
)A.被“神七”从地面带入太空的照相机B.密闭容器内的冰熔化成水C.一支粉笔被老师用去一半D.矿泉水喝掉一半后放入冰箱冻成冰
2、一瓶纯净水喝掉一半后,剩下的半瓶水与原来的一瓶水比较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C.体积减小,密度减小
D.体积不变,密度减小3、托盘天平是科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下列有关其使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称量物体前首先应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以免超过量程
B.称量时,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加砝码
C.不管桌面是否水平,只要调平横梁就可以称量
D.不能把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4、关于物体的质量和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块冰全部溶化成水后,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B.把铜块碾成铜片,质量和密度均不变C.宇航员在太空处于失重状态,故质量和密度均为零
D.把铁球加热,质量变大,密度变小5、一个实心金属球放在盛满水的杯子里,从杯中溢出10g的水,若把这个金属球放入满煤油(ρ水=1.0×103kg/m3,ρ煤油=0.8×103kg/m3)的杯子里,溢出煤油的质量为A.12.5g
B.10g
C.8g
D.6.4g6、下面列举的语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从物理学角度来解读,也别有生趣,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A.“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此过程中铁棒的质量减小B.“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时的体积减小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后金石的密度不变D.“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流的过程中密度减小7、四个一样大小和质量相等的空心球,它们分别是铅、铁、铝、铜制成的,空心部分体积最小的是(
)A.铅球
B.铁球
C铝球
D.铜球
8、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发现同学们要用的篮球差气,于是他用打气筒给篮球打气,当篮球变圆后,仍继续给它打气,则篮球内气体的质量、体积、密度的变化过程是(
)A.质量增大,体积增大,密度增大B.质量增大,体积不变,密度增大C.质量增大,体积增大,密度不变D.无法判断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B、铁的密度比铝的密度大,表示铁的质量大于铝的质量C、铜的密度是8.9x103kg/m3,表示lm3铜的质量为8.9x103kgD、一钢瓶中充满氧气时氧气的密度为ρ;当用完一半后,钢瓶中的氧气的密度还是为ρ。10、水银温度计中封闭着一定量的水银,在用这种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过程中,水银发生热胀冷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计中水银的质量不变
B.温度计中水银的体积不变C.温度计中水银的密度不变
D.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不变11、一个质量为0.25kg的玻璃瓶,盛满水时称得质量是1.5kg,若盛满某液体时称得质量是1.75kg,那么这种液体的密度是(
)A.1.0×10kg/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生物识别技术在智能家居行业的应用趋势报告
- 人工智能通识 课 件 第四章:AI背后的那些事儿:风险、监管与责任
- 2025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适应性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 《抵押合同》模板
- 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件 3 存储系统
- 《美术的力量》课件 2025-2026学年浙人美版(2024)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
- 巡察整改业务培训会课件
- 输电线路红外测温课件
- 尾板车安全操作培训课件
- 输液泵的培训课件
- 抗凝剂皮下注射技术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
- 依法治校视角下高校后勤管理法律风险的识别与化解策略
- 2025年法学专业基础课程试题及答案
- 腰椎管狭窄症病例讨论
- 部编版语文(2024)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素养测评A卷(含答案)
- 工程质量事故案例课件
- 多囊卵巢综合症及护理方法
- 2025年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模式研究报告
- DB1311T 091-2025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多锤头碎石化施工技术规范
- 前臂骨折护理查房
- 经济数学微积分 杨慧卿 第4版 教案 第1-3章 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一元函数积分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