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世界地理》期末考试考点总结_第1页
大学《世界地理》期末考试考点总结_第2页
大学《世界地理》期末考试考点总结_第3页
大学《世界地理》期末考试考点总结_第4页
大学《世界地理》期末考试考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地理复习资料题型:填空20*1’=20选择10*2’=20名解5*3’=15简答5*5’=25论述2*10’=20(美国和日本)第一章第一节考点一:全球大洋洋底的地形特征(填空)1、深度大、高差大2、洋底大致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3、洋脊贯穿四大洋。四大洋中都有高峻的洋脊,且彼此相接贯通。考点二:板块构造理论下大洋的发展阶段以及判断(填空选择)P16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地缝合线)等阶段。胚胎期:东非大裂谷、莱茵裂谷、贝加尔裂谷幼年期:红海、亚丁湾成年期: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衰退期:太平洋终了期:地中海遗痕: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第二节考点一:气候带分布规律(填空、选择)看看书上P21的图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一)陆地低纬度气候热带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植被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两侧全年高温多雨茂密的热带雨林热带海洋性气候信风带的大陆东岸、热带海洋中的岛屿终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热带草原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终年炎热干燥热带荒漠热带季风气候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热带季雨林(二)陆地中纬度气候1、陆地温带气候类型温带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植被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中纬大陆东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侧与季风气候有些相似,但不如其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有对流雨,雨量不集中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温带季风气候中纬亚欧大陆东部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暖热多雨;冬季风来自高纬大陆,寒冷干燥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大陆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温和多雨,气温和降水年变化小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中纬大陆内部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集中夏季草原、沙漠2.陆地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植被亚热带湿润气候中低纬大陆东部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年内降水分配也均匀亚热带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中低纬亚洲东部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高温多雨;冬季风来自高纬大陆,寒冷干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夏干气候中低纬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中低纬大陆内部冬温夏热,降水少草原、沙漠(三)陆地高纬度气候寒带、高山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植被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北极圈附近中高纬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和亚寒带针叶林极地长寒气候亚欧、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长冬无夏,降水稀少苔藓、地衣极地冰原气候南极大陆、北冰洋岛屿终年严寒冰雪覆盖(四)高地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的各大山地,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由于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垂直气候带结构。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呈现出规律性:(1)气候的纬向地带性、(2)非纬向地带性(3)垂直地带性。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第四节考点一: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研究现象及成因厄尔尼诺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主要特征是,从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至赤道太平洋出现大范围的持续的海水温度升高,时间可达1~2年。它的出现无确定的周期,一般为2~7年。成因:南美西岸(秘鲁寒流)反常增温,使其与太平洋西部赤道海域之间的温差减小,导致大气环流减弱。影响:大气环流减弱,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导致中国的夏季风减弱,雨带推移减弱,于是造成南涝北旱的灾害。拉尼娜是在厄尔尼诺之后出现,也是来自海洋的作用,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降雨量增多。对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研究: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突出表现。存在于全球热带东西方向的气压反相震荡,即所谓的南方涛动(SouthernOscillation),与厄尔尼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合称ENSO。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方涛动指数(SOI)达到最低值,也就是说印度尼西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气压升高,东太平洋气压降低,赤道对流区向东移动。由此带来了全球热带的气候异常和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和气候的显著影响。人们把这种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称为一次ENSO事件。第二章考点一:自然带的分布(选择题,从植被、土壤、气候等方面理解其特征)1、什么叫自然带/自然地带?答:自然带也称“自然地带”或“地理地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每一带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有一个占优势的特有的景观型。2.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主要有以下的基本规律:(1)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成一定宽度的带状排列,并按经线方向有规律的南北更替的变化。纬度地带性的产生,主要是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不同纬度的地带,不仅热量条件不同,而且水分条件也有差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和自然景观。(2)经度地带性。自然带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逐渐更替,大体上与经线相平行伸展成条带状。它的产生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必需具备一定的热量条件。(3)垂直地带性。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种垂直的气候变化影响到生物、土壤也相应发生垂直变化,因此形成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对某个具体的山地来讲,它总是处在一定的纬度带内,因此纬度地带性也必然给它打下烙印。此外,山体的高度、走向、坡向以及海陆位置等也对垂直地带性变化有重要影响。(4)非地带性。在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称之为非地带性因素。在它的影响下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遭到破坏,变得很不完整或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如在北纬50°~70°的大陆上是东西延伸的针叶林,而南纬50°~70°之间由于大部分是海洋,因而没有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面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从以上可以看出,地球上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各方面规律的支配,其中热量条件是最基本的。在纬度地带性的基础上,又叠加上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诸方面的作用,使得自然带的分布既有一定的规律,又错综复杂。3、主要自然带的分布?(应该只是选择题)答:1)热带雨林带: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特征: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动物以鸟类和猿猴目为活跃。土壤为红色风化壳上发育的砖红壤。2)热带稀树草原带分布上与热带雨林带南、北相连,在非洲和南美洲广泛分布,而在澳大利亚、中美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则仅为局部分布。特征:由禾本科高草植物构成,并零星地分布着成片乔木或独株乔木,它们具有能储藏大量水分的旱生构造;季相非常明显。善于疾驰的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土壤中进行着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积聚,形成红棕色土。3)热带荒漠带分布: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洲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西部、南非等地区。特征:植被贫乏,有大片无植被的地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贫乏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热带稀树草原带和热带荒漠带之间为热带荒漠草原带过渡带。这里形成禾本科灌木半荒漠植物群落,植被十分稀疏,存在着很大的表土裸露地段——生态脆弱带。4)亚热带荒漠草原带位于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森林带之间。特征: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的生长。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5)亚热带森林带:亚热带的非纬向地带性因素表现得最为强烈,亚热带森林带被大陆内部的荒漠草原所隔开,而分成大陆西岸与大陆东岸两种类型。大陆西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又称地中海式植物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和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南部、非洲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中部。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地带,发育着褐色土。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日本南部和美国东南部,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东南部。这里主要形成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6)温带荒漠带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在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也有所表现。特征:植被是稀疏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土壤主要是棕漠土和灰棕漠土,在它们中间还有斑状分布的一些碱土及盐土。7)温带草原带: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从东欧平原南部到西伯利亚平原南部。特征: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及暗栗钙土,也有斑状分布的碱土及盐土。草原带动物善于适应草本植被覆盖的平坦开阔的无林地区,许多动物穴居洞中,啮齿目动物、有蹄类动物和一些草原食肉动物是温带草原的主要动物。8)温带阔叶林带:又称夏绿阔叶林带,主要是由一些秋后落叶的阔叶乔木组成的森林。分布: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东部夏绿林阔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有蒙古栎林、辽东栎林以及槭属、椴属、桦属、杨属等组成的杂木林;西部往往形成由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林、栎林等;北美洲夏绿林分布在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这里植被主要是美洲山毛榉和糖槭组成的山毛榉林。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特征:这里动物种类比热带森林少,但个体数量较多,主要以有蹄类、鸟类、啮齿类和一些食肉动物为最活跃。9)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属于整个温带森林带的北部亚带,它沿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大陆北部,呈非常宽阔的带状东西伸展,是温带森林带的主要部分,几乎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是一条全球性的自然带。特征:形成了由云杉、银松、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叶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灰化土。动物界以松鼠、雪兔、狐、貂、麋、熊、猞猁等耐寒动物为多。10)苔原带分布:位于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许多岛屿地区。特征:以苔鲜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苔原带。土壤属于冰沼土。动物界比较单一,种数不多,特有驯鹿、旅鼠、北极狐等,夏季有大量鸟类在陡峭的海岸上栖息,形成“鸟市”。在针叶林带和苔原带之间,有一个比较狭窄的过渡带——森林苔原带。11)冰原带分布:亦称冰漠带,它几乎占有南极大陆的全部、格陵兰岛的大部以及极地的许多岛屿。特征:全年皆被冰雪覆盖,最暖月均温仅在某些地区可以高至0℃。这样,仅在高出于冰雪之上的岩崖上,可以观察到某些藻类和地衣的生长。原带动物界很贫乏,在南极大陆上没有陆生哺乳动物,仅在沿岸地区特有企鹅一类的海鸟,在北极诸岛上可以看到白熊和北极狐。无论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的冰原带的沿岸海水中,都栖息着鲸和海豹。考点一:海洋的分布P65海洋是指地球表面广阔而连续的咸水水体的总称,占地球总面积的71%。海洋的基本形态单元有两种,一中是大洋——远离大陆、深邃而广袤的水域;二是海——靠近大陆、或受大陆包围,位于大洋边缘的水域。洋底地壳具有洋壳性质(硅镁层),海底地壳多为陆壳性质(硅镁层及硅铝层)。四大洋系统: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全球面积最大且最深的大洋大西洋:全球第二大洋,呈“S”形南北延伸,是四大洋中南北跨度最大的一个。两头宽中间窄,最窄处位于赤道附近。印度洋:形状扁平,东西长,南北短,是一个热带大洋,大洋主体部分位于赤道附近,洋面平均温度为20-26℃之间。北冰洋: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温度最低的寒带大洋,终年千里冰封。海洋的分布特征:海洋在地球上不是均匀分布的,北半球海洋面积占60.7%,南半球海洋面积占80.9%。地球上的海陆分布还表现为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的格局。南半球以南极大陆为核心,海洋呈环状分布;北半球以北冰洋为核心,大陆呈环状分布。考点二:洋流系统及成因洋流:洋流亦称海流,是指具有相对稳定流向和流速的海水运动。根据成因不同,洋流可分为:梯度流——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而产生。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流。这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使海区形成了压力梯度,在压力梯度力作用下,海水产生了流动。故梯度流也称密度流。风海流——风对海面摩擦作用而产生。是海水在风的摩擦力(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也称漂流或吹流。风力作用于海面时,可产生对海面的正压力和摩擦力,故风作用于海面时,可同时产生波浪运动和使海水向前运动的洋流。补偿流——由于海水的流失和相邻海区的海水补充空缺而形成的海流。是由于某一种原因使海水从一个海区流出,而使另一部分海水流入进行补充,海水的这种流动叫补偿流。补偿流可以是水平流动,也可以是垂直流动(上升流和下降流)考点三:大陆架的制度管理(填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82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最后会议上通过,1994年生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其组成部分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专属经济区是指从测算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在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的主权主要是经济性的。第四章考点一: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性表现。P103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共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①、人口、资源问题的全球关注②、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跨国界影响③、已经引发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空洞的扩大、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土地退化、海洋污染等。第五章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考点一:民族1、民族作为地域文化的产物(包括语言、宗教、经济活动方式等),是在相对封闭的地域条件下形成的,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结果。与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起源相对应的亚洲、非洲、欧洲三大洲是世界民族演化、发展和民族人口扩散的核心地。2、世界民族的迁徙、同化和融合:民族迁徙:包括民族地域的扩大和民族人口向其他民族地域的迁移。(多与战争有关)民族同化:一般认为是部分民族的民族特性消失,分为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民族融合:指多个民族同居于一定的地域,通过互相交往、互相联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的东西日益增多,各个民族原有的特征越来越少,形成了一个新的有别于任何一个民族地域的综合民族特征地域。民族同化、融合不仅是人口迁移的产物,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其进程将越来越快。但同时,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将减少。考点二:宗教:填空选择世界三大宗教指以欧洲为核心的基督教,以西亚、北非为中心的伊斯兰教和以亚洲为中心的佛教。①现在的基督教(人口)的分布格局是:以南欧及其南美洲移民为主体的天主教(梵蒂冈);以东欧为主体的东正教(伊斯坦布丁);以及分布在西欧、北欧和北美洲、大洋洲的各个新教流派。②伊斯兰教分布相当广泛,教徒(穆斯林)分布集中的地区有西亚、北非和东南亚。③佛教起源于印度。后来留存在印度的佛教演变为印度教;小乘佛教进入了中国、蒙古、朝鲜半岛和日本,小乘佛教在西藏和蒙古演变为喇嘛教;大乘佛教流传到了东南亚地区(主要东南半岛)。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也是基督教的前身。考点三:世界的国家:(多民族/单一民族国家)选择填空看国家名即可?单一民族的国家。纯粹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的,但仍有许多国家是由某一个民族占据了绝大多数,其他民族人口几乎可以忽略。如亚洲的日本、朝鲜和韩国、蒙古,欧洲的德国、法国、波兰、芬兰、冰岛等。多民族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欧洲的俄罗斯、英国、西班牙和巴尔干半岛上的各个国家;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都是多民族的国家。跨国家分布的民族。最典型的是阿拉伯民族。阿拉伯民族在北非和西亚分化出近20个国家,构成了“阿拉伯世界”。这些跨国家分布的民族在各自国家如果与主体民族或其他民族发生矛盾,往往会导致这些国家的政治动荡,即提出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和与政府的对立。考点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世界国家划分:按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按经济或政治体制划分: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型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带有政治倾向的划分:第一世界国家、第二世界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考点五: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P1361、(1)从原料地来看,这里矿产资源丰富,世界的铁铜铝铅锌矿大部分分布在该地(2)农业发达,亚热带温带农业发达,且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在这里也较发达。(3)从燃料与动力来源地来看,世界主要含煤带,石油生产中心分布于此;由于地壳运动,海陆高度差巨大,使得水资源,潮汐能、风能丰富。故从总体上看,该地带的燃料、动力资源已成为工业布局的优势条件。(4)从消费地来看,世界人口和主要发达国家和城市的大多数位于该带。(5)从人力资本集中地来看,这里既有科技实力相当雄厚的发达国家,也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世界工业的发展格局在这里体现得最为充分。(6)从交通与区位条件来看,该区扼据三大洋,临海地带发展现代工业与城市,其临海地带的交通与区位条件优越,沿海地带成为世界生产力布局的重心地带。陆地中纬度地带具备了工业生产活动集中的基础,即是国外学者所说的“自然的经济力量”。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空间格局的演变:自从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以来,世界工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始终在陆地中纬度地带,它大体经历了以英国一极为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再到西欧和北美的共同发展时期,西欧、北美与日本的三足鼎立以至后来的多极化发展时期。考点六:世界经济的中心地系统16世纪前:意大利;16-17世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18世纪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具体:①欧洲经济中心地:英国;②北美经济中心地:美国;③亚洲经济中心地:日本和“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省、中国香港、新加坡)国际三大金融中心:纽约、伦敦和东京。(前五章估计都是小题!!)亚洲考点一:亚洲工业化的时空过程亚洲工业化是在由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下起步的。但由于列强的压迫和剥削,陷入“贫困恶性循环”,工业化没有很大发展。除日本在20世纪初期完成产业革命之外,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真正的工业化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洲经济起飞展现出的空间扩散过程为:日本——亚洲四小龙——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中国、越南、印度。亚洲工业化道路大致经历了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过程。进口替代工业化:所谓进口替代工业化,就是用国产化工业品替代进口品,是为减少对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的依赖,从发达国家的竞争攻势中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建立本国完整的产业体系而采取的“内向型”工业化战略。20世纪60年代,出口导向型工业化: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把所生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向国外出口,以此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即为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新一轮混合型战略:在不同产业领域和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互为转移的,既为“混合型”战略。在新一轮混合型发展战略中,IT革命牵动了亚洲新经济的发展。有一下主要特征:正成为世界性的IT关联设备供给基地IT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较快,移动电话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印度和菲律宾正形成世界水准的软件产业考点二:日本论述1、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何发展快2、日本国土结构特点(1)大城市圈与地方圈对立:三大都市圈:首都圈、名古屋圈、关西圈;地方圈:北海道、东北地区、北陆地区、山阴地区、四国地区、南九州地区和冲绳县;中间地带:北关东地区、山阳地区、北九州地区;三大城市圈与地方圈的差距很大;中间地带的存在及经济实力向第一国土轴高度倾斜;在三大城市圈中向首都圈的集中尤为显著。(2)以东京为顶点的城市体系。3、日本的经济在沿海高度集中的原因?(1)地形上来说,日本中间高四周低,而且海岸线狭长并且曲折,有利于船舶的停泊,而日本国土狭小,平原面积少,不适合发展农业。(2)日本由于本国矿产资源贫乏,所以其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绝大部分需从海外输入。

(3)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交通方便,为布局新厂提供了各种方便的条件,并且适应技术经济条件的要求。

(4)由于本国消费能力有限,所以日本的经济以出口导向型为主,因而其产业多分布于沿海地区,有利于产品出口。

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这种经济布局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世界上许多工业地带多集中于沿海地区,尤其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经济地带。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中国沪宁杭等,均是依靠其便利的海运,输入工业原料及输出工业产品的。(5)政策上说,日本政府也支持和鼓励外向型经济。(6)民族文化背景上来说,日本人也热衷于外出冒险探索。考点三:韩国:主要竞争优势产业的发展与分布经济发展:一贫如洗的经济基础→政府主导下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重化学工业化——从进口替代到出口→稳定增长结构的确立。经济特征与经济危机:投入拉动下的经济增长;政府主导、财阀唱主角的经济结构;辅助产业的对外依赖韩国国土结构特点:首都一极化的国土构造;高密度的城市国家;首都圈一极集中。主要竞争优势产业的发展与分布:①钢铁工业:1970年成立的浦项钢铁联合企业,标志着韩国的现代化钢铁工业正式起步。钢铁工业分布于进口原、燃料的沿海港口附近,东南沿海濒临迎日湾的浦项和光阳湾的光阳。②造船工业:世界最大造船国。多分布在东南沿海。③汽车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仍有差距。分布在蔚山、釜山、光州、仁川、始兴等④电子电器工业:电子工业是韩国从金融危机中走出的主力产业。分布在以首尔为中心的首都圈、内陆的龟屋电子工业团地以及釜山。考点四:印度经济发展条件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地形。低缓平坦。土壤。以冲积土和热带黑土为主。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充沛,但不稳定,季节分配不均。水温。气候制约下,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大。矿产资源。人口劳动力条件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密度高,且分布不均衡全国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国语是印度语,与英语同为官方语言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但是素质分化明显政治经济条件科技条件社会文化条件2、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能源短缺。印度能源消费正在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1.5﹪~2%。能源产量的增加远远落后于需求的增长。原油70%靠进口,成为一大财政负担。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政府把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入到能源、原材料工业部门,因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工农业发展的瓶颈。资金和技术对国外的依赖性较强。虽然印度也向外输出一般性工业技术,但如煤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电子等先进技术仍依赖于国外。能源短缺和基础设施的落后,使印度工农业的经济效益低下,目前,国家直属企业中,效益低下、亏损的企业占百分之50。由于国外资金和技术来源的不稳定,使得印度的工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考点五:东南亚:经济发展模式外向型的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东亚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大力发展制造业。为了尽快扭转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单一性农矿经济,各国把发展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扩大农矿品的生产和出口。东南亚各国均面临着建设资金和外汇短缺以及失业等问题,为了加速资金积累,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就业,各国根据其矿产、农业方面的优势,扩大原来居主要地位的出口产品。实施“绿色革命”,加强粮食生产。加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在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第七章欧洲考点一:大陆轮廓及地形特征大陆轮廓:水平轮廓破碎、大陆东宽西窄、多半岛、岛屿和内海、边缘海是欧洲自然地理的一大特点。地形特征:以平原为主、冰川地貌突出。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地形大致可以波罗的海东岸至黑海西岸的连线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形较为单一,西部则山地平原交错,地形比较复杂。冰川地貌特征明显,特别是北欧的冰川地貌更为广布。考点二:欧洲的人文(民族、宗教、语言)(选择填空)1、民族: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50多个,超过1亿的是俄罗斯,超过1千万的有12个:德意志、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波兰、乌克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匈牙利、荷兰、葡萄牙、希腊。2、语言:欧洲的语言种类众多,主要属于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以及闪-含语系和独立语系,其中印欧语系是最大的语系。使用者达6.6亿人,占全洲人口90%以上。3、宗教(教派及其分布):基督教是欧洲的主要宗教。约有教徒3.6亿人。占世界基督教徒的三分之一。此外,还有伊斯兰教徒近千万人,佛教徒20多万,以及为数不多的犹太教和印度教。考点三:英国:1、英国能源资源优势:欧盟中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煤田煤层厚,埋藏较浅,容易开采;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发热量高;煤田分布广泛,距海近,便于运输)。石油和天然气,北海。核电,发展较快能源工业,曾世界首位,后被美国和日本赶超。2、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原因:历史条件:伦敦在国际贸易、金融方面有长期的经营历史,因此对外国银行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基础设施:伦敦拥有大量的金融机构、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和完备的通讯网络;政策:因果政府的金融管制,特别对外国银行的管制,比较适宜;英国的国内银行对外国银行也抱着欢迎的态度;金融企业自身在分布上要求高度聚集以便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伦敦作为最古老的金融中心,外国银行在伦敦设立机构为掌握国际金融市场动态的必然要求;伦敦、纽约、东京之间大致相隔8个市区,三大金融交易中心在一天里可以实现工作时间的接替,这样就保障了全球的金融交易可以在任何时间里进行。考点四:法国:1、法国的农业突出地位:法国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是世界特别是欧洲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国,也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业出口国。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玉米、甜菜、马铃薯、水果、葡萄酒、牛肉、猪肉、牛奶、鸡肉、鸡蛋等。农业有利条件:平原丘陵为主的地形、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水量丰富航运便利。以及二战后采取的措施,积极推行农业机械化、良种化和化肥化,因地制宜地实行农业地区专业化。2、农业生产特点:①劳动生产率高,一直高于其他经济部门;②农业结构合理,农牧并举方针,促进农业兴旺;③专业化水平高,实现机械化后,进行地区、农业和工艺专业化生产。考点五:德国:1、强大的制造业:德国主要部门: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电子电气工业。汽车制造业为德国工业中销售额最大部门,也是德国出口额最大的工业。(填空)2、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也是世界著名工业区之一。主体部分位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通常以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管辖范围为界,人口稠密。鲁尔区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鲁尔区形成原因:煤炭资源丰富;便利的水陆运输和充足的水源;其他: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广阔的市场。(名解?简答?)非洲1、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位置:亚欧大陆西南面,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以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与亚洲分界。范围:南起厄加勒斯角,北抵本.塞卡角(吉兰角),南北全长为8100km;东自哈丰角,西至佛得角,东西全长7500km。面积:约3021×104km2(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2、气候(填空)非洲的气候类型大致呈带状分布且南北对称,以赤道为对称轴的水平地带性规律明显。3、气候和地形影响下的河网分布:对称的水系、水文网结构;外流河面积广大;雨水较多的高原河流的辐散中心,内陆盆地是河流的辐聚中心;非洲河流主要分属于尼罗河、刚果(扎伊尔)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四大水系。在东非裂谷带的底部有许多狭长深邃的湖泊,坦噶尼喀湖是非洲最深而狭长的湖泊。另一类湖泊是凹陷湖,东非高原西部有著名的维多利亚湖,它是盆地凹陷而成,为非洲最大的湖泊。4、贫困的原因(√)①殖民主义掠夺是造成非洲国家贫困的最重要的历史因素。②生产资料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是形成贫困的结构性因素。③政治和社会的不安定是造成非洲贫困的又一大因素。④非洲的人口增长过快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压力。⑤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剧了非洲的贫困。⑥艾滋病病毒的肆虐使非洲大陆愈加贫困。第九章第二节美洲考点一、美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一)占据地缘政治、经济区位优势美国濒临两大洋,远离旧大陆,其南北两面均以弱国为邻。在现代交通条件下,辽阔的海洋避免了旧大陆战乱的干扰,为它提供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和平环境。虽然没有欧盟那样的一体化的区域大市场,但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区”和邻近的拉丁美洲,利用一个面积更大的“亚太市场”,美国还是可以借助它的地缘优势取得足够的国际市场空间。(二)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1)地形。美国地形的多样化以及平原山地的广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气候。美国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无霜期在100天以上的地区面积占90%。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3)水文。美国有庞大而完整的水系,密西西比河纵贯大平原中部,众多的河流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西部高原潜在水能尤为巨大。(4)矿产。美国拥有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三)特殊的历史发展条件(1)“外部节约”是国家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条件。(2)大量的和廉价的黑人奴隶为美国开发其种植园经济提供了劳动力保障,为它在农业上取得资本积累和开拓市场提供了条件。(3)原住居民的数量稀少和滞后的社会经济制度使美国在其辽阔的土地上没有遇到落后的土地制度的阻碍,使它很容易就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农业开发。(4)由于土地的广阔和劳动力的相对稀缺,机械化的和大农场农业成为必然。(5)两次世界大战又为美国提供了“外部节约”——军事订货刺激了其国内的生产和技术更新,使美国在工业技术上取得了明显的优势。(四)雄厚的经济性资源(1)高等教育与人才资源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