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件: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_第1页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件: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_第2页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件: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_第3页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件: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_第4页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件: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葱岭巴勒喀什池西伯利亚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太平洋南海诸岛台湾、钓鱼岛、赤尾屿2.请说出清朝疆域?喜马拉雅山脉葱巴勒喀什池西伯利亚外兴安岭太平洋南海诸岛台湾、钓鱼岛、2.1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导入: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2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3清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1、背景自主学习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原因

明末

3、表现:耕地面积、兴修水利、种植技术和品种、经济作物4、影响(作用)清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1、背景自主4玉米,原产美洲大陆。最初传入欧洲(哥伦布)。16世纪传入我国。甘薯,原产美洲大陆。最初传入欧洲和东南亚(哥伦布)。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马铃薯,原产南美洲。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欧洲直到18世纪末还将其当作观赏植物。花生,原产南美洲。15、16世纪传入我国。其实我国种植花生的历史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向日葵,原产北美洲。大约在17世纪从东南亚传入我国。玉米,原产美洲大陆。最初传入欧洲(哥伦布)。甘薯,原产美洲大5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6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1、手工业的发展:(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自主学习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7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2、商业的发展:(1)各类商业城镇的繁荣(2)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兴起;出现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的“票号”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8《盛世滋生图》前门街市图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记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盛世滋生图》前门街市图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9《盛世滋生图》(局部)《盛世滋生图》(局部)10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徽商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徽商鼎11晋商是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晋商是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晋商真正12自主学习三、人口的增长清代处于“近代前”的经济增长期,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引进,中国人多食量是少食肉的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社会安定,以经济持续增长的所谓“康乾盛世”比历代时间都长……政治的相对开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的增长。自主学习三、人口的增长清代处于“近代前”的经济增长期,边陲地13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国力增强,社会安定。1、原因:2、表现:3、影响:乾隆末年人口3亿,占世界人口1∕3。1、人地矛盾突出2、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3、庞大的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自主学习三、人口的增长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国力增强,1、原因:2、表现:3、影响:14在制定环境政策时,必须考虑人口的增长和环境的影响。在制定政策时应吸取什么教训?在制定环境政策时,必须考虑人口的增长和环境的影响。在制定政策15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商业:商业发达人口的增长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本课小结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农业161.阅读下表并回答问题。年代耕地面积(顷)1661年(顺治十八年)5493576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60784301724年(雍正二年)6873914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7414495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课后活动(98页)1.阅读下表并回答问题。年代耕地面积(顷)1661年(顺治十17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清朝前期国家统一、国力增强,社会安定;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作。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清朝前期国家182.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下,这些作物的种植与清前期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2.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19

康熙时期国库充盈清初,统治者注重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康熙时期,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约3000万两白银,最高的年份达到4736万两。财政收入增多,国力大为增强,为国家的安定提供了财政上的保证。康熙时期国库充盈20雍正帝康熙帝乾隆帝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的经济逐步恢复与发展。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雍正帝康熙帝乾隆帝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的经济逐步211.明末以来,造成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B、连年混战C、国力强盛D、社会安定B1.明末以来,造成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B222.如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B.坊市分置C.边境贸易繁荣D.商业市镇兴盛D2.如图是清朝D23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B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244、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行的政策是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B4、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255、中国古代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是在什么时期()A.唐朝 B.宋朝C.明朝鼎盛时期 D.清朝前期D5、中国古代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是在什么时期(266、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主要集中在(

)A.纺织业 B.采矿业C.运输业 D.餐饮业A6、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主要集中在(277、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 B.环境改善C.商业发达 D.医学进步A7、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288、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从康熙时的1.5亿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A.1/2 B.1/3C.1/4 D.1/5B8、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从康熙时的1.5亿发展到3亿,占当时299、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A.交通拥堵问题 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C.就业就医问题 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D9、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当今3010.清朝前期为了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推广种植的高产作物是()A.玉米、甘薯 B.玉米、水稻C.小麦、水稻 D.棉花、茶叶A10.清朝前期为了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推广种植的高产作物是(311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什么才是“国之大计”()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思想控制C.改革科举制度 D.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D1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3212、清朝前期,许多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据记载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的是()A.北京 B.江宁C.苏州 D.杭州C12、清朝前期,许多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据记载拥有“十万烟3313、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

)A.3亿亩 B.5亿亩C.7亿亩 D.9亿亩A13、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4pMrUkz16l7zcvbm,mrtdpMrUkz16l7zcvbm,mrt长期发展进程中,中国国画还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绘画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受西方油画的影响要比受印度绘画的影响更大。但是,中国国画的民族特色并未因此荡然无存,而是在交流互鉴中更好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再看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名字来自俄罗斯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内容是中国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英国诗人拜伦的《曼弗雷德》,显然受到德国文学家歌德《浮士德》影响,但作品中并没有一点德国精神,而是洋溢着英国精神。文化的民族性又和文化的世界性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从文化发展史来看,它们是一对同生共长的属性,呈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此,许多思想家都有过论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人类社会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这些文化既是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又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无疑可以让各国人民享受到更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文化,自上古时期发展至今,始终保持着多样与交融相结合的态势。B.中华文明与东、西方不听文明的每一次碰撞,都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

C.受外来文化影响,中国绘画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变化,但民族特色依然保存。D.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排斥又息息相关,表现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开篇引述古代先贤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见解,目的在于引出自己的主张。B.选文以人类文化发展中交流的广泛性,来论证文化交流互鉴对人类进步的意义。C.选文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前提,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有关文化交流互鉴的观点。D.鲁迅和拜伦的事例,旨在证明文化的交流互鉴只会使本民族的精神更加彰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世界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互鉴缺失,人类文化的繁荣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B.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能丰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将推动大同社会的到来。C.只有讲究方法,民族文化才不会在交流互鉴中失去特色,背离自身发展的需要。D.只有以开放的心态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中国文化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dpMrUkz16l7zcvbm,mrtdpMrUkz16l735Jva8TLnOtD7!324^&*Jva8TLnOtD7!324^&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拍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罗布如愿以偿了。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新兵下连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罗布认真地点头。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前。*Jva8TLnOtD7!324^&*Jva8TLnOtD7!36葱岭巴勒喀什池西伯利亚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太平洋南海诸岛台湾、钓鱼岛、赤尾屿2.请说出清朝疆域?喜马拉雅山脉葱巴勒喀什池西伯利亚外兴安岭太平洋南海诸岛台湾、钓鱼岛、2.37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导入: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38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39清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1、背景自主学习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原因

明末

3、表现:耕地面积、兴修水利、种植技术和品种、经济作物4、影响(作用)清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1、背景自主40玉米,原产美洲大陆。最初传入欧洲(哥伦布)。16世纪传入我国。甘薯,原产美洲大陆。最初传入欧洲和东南亚(哥伦布)。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马铃薯,原产南美洲。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欧洲直到18世纪末还将其当作观赏植物。花生,原产南美洲。15、16世纪传入我国。其实我国种植花生的历史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向日葵,原产北美洲。大约在17世纪从东南亚传入我国。玉米,原产美洲大陆。最初传入欧洲(哥伦布)。甘薯,原产美洲大41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42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1、手工业的发展:(1)传统手工业的发展:(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自主学习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43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2、商业的发展:(1)各类商业城镇的繁荣(2)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兴起;出现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的“票号”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44《盛世滋生图》前门街市图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记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盛世滋生图》前门街市图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45《盛世滋生图》(局部)《盛世滋生图》(局部)46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徽商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开始叫遍天下。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徽商鼎47晋商是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晋商真正崛起于明代,至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已发展到鼎盛。晋商是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最有经营实力的北方晋帮集团。晋商真正48自主学习三、人口的增长清代处于“近代前”的经济增长期,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引进,中国人多食量是少食肉的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社会安定,以经济持续增长的所谓“康乾盛世”比历代时间都长……政治的相对开明,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的增长。自主学习三、人口的增长清代处于“近代前”的经济增长期,边陲地49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国力增强,社会安定。1、原因:2、表现:3、影响:乾隆末年人口3亿,占世界人口1∕3。1、人地矛盾突出2、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3、庞大的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自主学习三、人口的增长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国力增强,1、原因:2、表现:3、影响:50在制定环境政策时,必须考虑人口的增长和环境的影响。在制定政策时应吸取什么教训?在制定环境政策时,必须考虑人口的增长和环境的影响。在制定政策5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原因: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商业:商业发达人口的增长原因:清前期统治者采取的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提高带来的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增大本课小结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意义:有利于社会稳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农业521.阅读下表并回答问题。年代耕地面积(顷)1661年(顺治十八年)5493576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60784301724年(雍正二年)6873914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7414495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课后活动(98页)1.阅读下表并回答问题。年代耕地面积(顷)1661年(顺治十53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清朝前期国家统一、国力增强,社会安定;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作。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清朝前期国家542.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下,这些作物的种植与清前期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压力,促进了清朝人口的增长。2.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在清朝时得以普遍种55

康熙时期国库充盈清初,统治者注重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康熙时期,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约3000万两白银,最高的年份达到4736万两。财政收入增多,国力大为增强,为国家的安定提供了财政上的保证。康熙时期国库充盈56雍正帝康熙帝乾隆帝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的经济逐步恢复与发展。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雍正帝康熙帝乾隆帝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的经济逐步571.明末以来,造成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B、连年混战C、国力强盛D、社会安定B1.明末以来,造成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B582.如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B.坊市分置C.边境贸易繁荣D.商业市镇兴盛D2.如图是清朝D59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B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604、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行的政策是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B4、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615、中国古代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是在什么时期()A.唐朝 B.宋朝C.明朝鼎盛时期 D.清朝前期D5、中国古代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是在什么时期(626、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主要集中在(

)A.纺织业 B.采矿业C.运输业 D.餐饮业A6、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主要集中在(637、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 B.环境改善C.商业发达 D.医学进步A7、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A648、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从康熙时的1.5亿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A.1/2 B.1/3C.1/4 D.1/5B8、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从康熙时的1.5亿发展到3亿,占当时659、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A.交通拥堵问题 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C.就业就医问题 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D9、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当今6610.清朝前期为了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推广种植的高产作物是()A.玉米、甘薯 B.玉米、水稻C.小麦、水稻 D.棉花、茶叶A10.清朝前期为了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推广种植的高产作物是(671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什么才是“国之大计”()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思想控制C.改革科举制度 D.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D1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6812、清朝前期,许多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据记载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的是()A.北京 B.江宁C.苏州 D.杭州C12、清朝前期,许多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据记载拥有“十万烟6913、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

)A.3亿亩 B.5亿亩C.7亿亩 D.9亿亩A13、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70pMrUkz16l7zcvbm,mrtdpMrUkz16l7zcvbm,mrt长期发展进程中,中国国画还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绘画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受西方油画的影响要比受印度绘画的影响更大。但是,中国国画的民族特色并未因此荡然无存,而是在交流互鉴中更好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再看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名字来自俄罗斯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内容是中国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英国诗人拜伦的《曼弗雷德》,显然受到德国文学家歌德《浮士德》影响,但作品中并没有一点德国精神,而是洋溢着英国精神。文化的民族性又和文化的世界性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从文化发展史来看,它们是一对同生共长的属性,呈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此,许多思想家都有过论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人类社会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这些文化既是不同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又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无疑可以让各国人民享受到更为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文化,自上古时期发展至今,始终保持着多样与交融相结合的态势。B.中华文明与东、西方不听文明的每一次碰撞,都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